《公顷和平方千米》数学设计
教学内容:第七单元信息窗口红点(第91页—92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认识了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学会了这些面积之间的进率和换算。在此基础上,认识较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本节课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实际感受推想公顷和平方千米有多大,并独立探索出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之间的换算,体会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面积单位,但土地面积单位对他们来说,还是第一次接触,尤其是在生活中,学生很少接触到土地面积的问题。因而对于“公顷、平方千米”学生会感受到比较陌生,难以理解。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学生观测,感受解决“公顷有多大”,“平方千米有多大”的问题,使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公顷、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要点分析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能比较形象饿感受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教学准备:测绳
过程设计
一、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1、师生谈话,观察情景图,读图中提供的信息“桃圆小区占地6公顷,绿化面积约2公顷”。
2、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公顷是什么?”“1公顷有多大?”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公顷”。(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参观小区”这一素材通过师生谈话交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和求知欲,提出数学问题,进而引入课题]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解决问题:公顷是什么?
1、让学生到室外操场感受较大面积。
2、引发思考:测量土地面积时,能用“平方米、平方千米、平方厘米”做单位吗?
师小结:测量土地面积时,需用到比平方米大的单位———公顷。
(二)解决问题:1公顷有多大?
1、师介绍: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2、师引导:“公顷”与“平方米”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学生得出1公顷=10000平方米,并说明理由。
3、生感受:学生在操场上用测绳测出边长100米的正方形,让学生走一走,观测1公顷的大小。(知道学生合作测量的方法)
4、生推想:让生进教室根据教室的面积,推想1公顷的面积有多大,向学生介绍教室的长与宽,估一估大约有多少个教室的面积是1公顷。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感受较大面积,引导学生认识测量土地的面积单位“公顷”,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1公顷有多大,让学生探索1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初步建立1公顷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在操场上实际感受1公顷的大小.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教室推想1公顷有多大.这样学生经历了感知到感受到推想的过程,加深了对1公顷的认识。]
三、乘胜追击,拓展提高
1、提出问题:还有比公顷更大的面积单位吗?
2、师介绍比公顷大的面积单位———平方千米.(补充课题“平方千米”)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1平方千米可以写成1km2
3、师引导:“平方千米”与“公顷”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学生自主得出1平方千米=100公顷,并说明理由。
4、让学生借助公顷推想1平方千米的大小,初步建立平方千米的概念。
5、向学生介绍当地的土地面积,我国的国土面积,感受平方千米是用来测量更大的土地面积的单位。
[设计意图:当学生认识公顷以后,通过提出还有比公顷更大的面积单位时,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求知欲,从而乘胜追击,让学生认识“平方千米”,提高了课堂效率,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四、课堂总结与练习
1、师总结:测量土地面积时,常用“公顷”“平方千米”作单位,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
2、巩固练习:自主练习第1题第2题。
[设计意图:教师的总结帮助学生把本节课各项进行疏理,形成认知结构.设计巩固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公顷 平方千米
公顷是什么?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
1公顷有多大?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1km2)1平方千米=100公顷,测量土地面积时,常用公顷和平方千米作单位。
[创新特色]
本课设计努力体现以下特色:(1)体现数学源于生活.从生活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很乡知道“公顷是什么?”“公顷有多大?”向学生介绍当地的土地面积和我国国土面积,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2)注重学生的亲身感受与推想.让学生亲身感受较大面积,从而获取公顷是测量土地时用的面积单位.通过实际测量与观测,感受1公顷有多大.引导学生推想,建立公顷与平方千米的概念。(3)乘胜追击,拓展提高.当学生深刻感受到公顷是很大的面积单位时,通过提出还有比公顷更大的面积单位吗,激发学生兴趣,乘胜追击,认识“平方千米”,提高了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