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是肛管的出口,直肠是消化道的末端,致使这块弹丸之地饱受疾病困扰。最常见的肛肠疾病包括痔疮、肛裂、肛瘘、肛周脓肿、直肠息肉、直肠癌、肛窦炎、肛门瘙痒症等。它们常见的症状有:便血、肛门疼痛、搔痒、肛门口脱出、肛周肿块、坠胀、里急后重、排便困难、腹泻或便泌、粘液血便、粪便形状改变、恶心呕吐、肛周流稠水、腹痛以及腹部摸到包块、贫血、乏力、发热、畏寒等等。
内痔发生在肛管齿状线以上,内痔一般不痛,以便血、痔核脱出为主要症状,严重时会喷血、痔核脱出后不能自行还纳,还有大便困难、便后擦不干净、有坠胀感等。根据内痔病变程度和临床表现又可分为三期:第一期:无明显自觉症状,仅于排便时出现带血、滴血或喷血现象。肛门镜检查,在齿状线上可见粘膜呈结节状突起,第二期:排便时间歇性带血、滴血或喷血,内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第三期:大便时内痔脱出,或在劳累较甚、步行过久、咳嗽时脱出,内痔脱出后不能自行还纳,必需用手托入,或卧床休息后方可还纳。
内痔二期
外痔位于齿线以下,以疼痛、肿块为主要症状,肛门周围长有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皮赘。根据其病理特点不同,又可分四种:①血栓性外痔:因肛门静脉丛发炎或排便时用力过猛,而致肛门静脉丛内有血栓形成,有皮下隆起疼痛者。②静脉曲张性外痔:久蹲或作内痔吸引时,肛缘皮下肿胀,可见曲张的静脉团,不能立即消散者。③结缔组织性外痔:因慢性炎症刺激,反复发作致肛缘局部皮肤纤维化,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皮垂者,也称赘皮外痔。④炎性外痔:肛缘皮肤操作或感染后,形成肛门皮肤皱襞突起,呈红肿疼痛的炎性现象者。其中以炎性外痔最多见,主要表现为肛缘皮肤皱襞突起,红肿热痛、水肿、充血明显,有压痛,排便时疼痛加重,并有少量分泌物,有的可伴有全身不适和发热。
炎性外痔四期
混合痔兼有内外痔双重特征,临床以直肠粘膜及皮肤脱出、坠胀、疼痛、反复感染为主要症状。由齿状线上下同一方位的直肠和肛门静脉丛扩张屈曲,相互吻合,括约肌间沟消失,使上下形成一整体者
环状混合痔
痔疮是一种多发病,包括内痔、外痔和混合痔,是肛门直肠底部入肛门粘膜的静脉丛发生的曲张而形成的一个或多个静脉团的一种慢性疾病。临床上将内痔分成三期,外痔分成四类:血栓性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结缔组织性外痔和炎性外痔。痔多数处于静态,无症状状态,只有并发出血、痔核脱出以及痔嵌顿时才需积极治疗。
肛裂
肛裂是肛管齿状线下方深达皮肤全层的裂隙或慢性溃疡。常常因粪便过于于硬而导致肛管皮肤破裂所致。偶然发生肛裂时,因伤面较小可以自愈。如果大便经常干硬,反复发生肛裂,则难以愈合。病人大便时会感到肛门疼痛如刀割,粪便上沾有血渍或有少量鲜血流出。是指齿状线以下肛管移行上皮破裂形成的裂口或溃疡,系仅次于痔疮的常见肛门病。肛裂的发病原因很多,但大多与肛门周围反复感染、溃疡及大便干燥有关,排便时肛门疼痛、便血(便血量不多)。肛裂既可单发又可多发,前者是指只有一个裂口,后者可有两个以上裂口。早期的肛裂是表浅上皮破裂,到了晚期则形成很深的肛管溃疡。此时裂口下端皮肤可因长期慢性炎症刺激而形成小袋状皮肤隆起,称为裂痔,以前称为“哨兵痔”。其临床表现为疼痛、便血、便秘。肛裂的疼痛特点是排便时有刀割样的剧痛,排完便后疼痛有所缓解,但片刻后又会产生持续的难以忍受的剧痛,长达数小时,甚至一天。
脱肛
脱肛是直肠粘膜下坠脱出肛外,脱出部分呈环状,而内痔脱出时,脱出物常在一处或多处,以截石位3、7、11点为多。如果脱出不是十分严重,自我鉴别时和内痔痔核脱出、外痔肿块是很难区分得清的,都表现为肛门外肿块。但是痔疮肿块是血液瘀阻形成的,可通过消炎、活血化瘀消除;脱肛则是把脱出部分再送回去,不严重的可自行复位,严重的需手术。儿童一般很少得痔疮,若有便后肛门肿物脱出,应考虑是脱肛或直肠息肉。脱肛者多见于儿童、老人、产妇、长期腹泻者、慢性咳嗽者、酒色过度者。
肛瘘
肛瘘由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经久不愈而演变所致的,其内口与直肠相通,外口露在屁股的皮肤上。如果肛瘘的外口封闭,而脓肿又反复发作,可在屁股上形成多个外口。故一旦发生肛瘘,进行早期诊治极为重要。是肛门直肠瘘的简称,它是一种一端开口于肛管直肠壁,另一端开口于肛周皮肤,并有肉芽组织覆盖的瘘管。然而,在临床实际应用中,把和肛管直肠有关的窦道往往也包括在内,称为不完全瘘或单口瘘。肛瘘是肛门腺体感染形成化 脓性脓肿后,有脓肿破溃或切开排脓后留下的一种后遗症。肛瘘的主要表现是肛门周围皮肤上有疮口,不断向外流脓血。它的形成原因是直肠炎症。而直肠炎症多是由于大便干燥、肛裂、其它感染性疾病引起。肛瘘与痔疮较容易区别。
直肠息肉
直肠息肉
乙状结肠息肉
息肉是直肠粘膜或粘膜下腺体局限性增生而形成的良性上皮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和性别,可单发也可多发,可发生于肠道的任何地方,但以直肠和乙状结肠最为常见,可有家族史,原因不明,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炎症刺激、基因突变、遗传因素、饮食因素、机械性损伤、和粪便刺激有关。主要表现为便血,脱垂及肠道刺激等症状,如腹部不适、腹痛、腹泻、脓血粘液便、里急后重等,直肠指检及内窥镜检查可确诊。
直肠癌
直肠癌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仅次于胃和食管癌是大肠癌的最常见部分,男性较多见,多发于老年人,主要表现为便中带血、腹泻或便秘、大便形状改变,常有便频、里急后重等肠道刺激症状,原因不明。多与慢性炎症刺激,良性肿瘤恶变,饮食因素等有关。直肠指检可发现肿物,病理检查可确诊。
肛乳头肥大
肛乳头肥大在直肠柱与肛管相连的齿状线上,直肠柱末端的粘膜与肛管皮肤形成了数个圆锥状突起,呈黄白色的小乳头,就是肛乳头。肛乳头肥大是肛乳头因慢性炎症刺激,增生肥大而成。小的,有如三角形或椎形,大的呈乳头形,可脱出,表面是白色的皮肤,位于齿状线,质硬,形小,不出血,无静脉曲张与痔疮不难区别。下消化道出血,肠道炎性出血则多为脓血或粘液血便,血与大便混合,确诊需行乙状结肠镜检。
肛门周围癌
发生于齿线下方的为肛门周围癌,鳞状细胞癌多发生于肛管及肛门周围,由肛管和肛门周围鳞状上皮发生,常因肛瘘、痔、手术瘢痕、湿疣、化脓性汗腺炎及潜毛囊肿长期慢性刺激损伤引起。肛门鳞状细胞癌常有肛门部位不适和瘙痒。肛门边缘有小型肿块,生长缓慢。疼痛极轻微,当侵犯到肛管或者括约肌时则有疼痛。病程长后形成溃疡,局部则有触痛,其分泌物稀淡,常混有血丝。溃疡底部有灰白色坏死组织,周边外翻及颗粒状结节,很容易结痂出血。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等。在诊断中早期局限的病变应与乳头状瘤、湿疣、血栓外痔、肛裂及肉芽肿性溃疡区别诊断。
肛门周围脓肿
肛周脓肿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内发生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称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其特点是自行破溃,或在手术切开引流后常形成肛瘘。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绿脓杆菌,偶有厌氧性细菌和结核杆菌,常是多种病菌混合感染。肛门周围皮下脓肿最常见,多由肛腺感染经外括约肌皮下部向外或直接向外扩散而成。细菌感染引起的肛门周围脓肿的主要症状是肛门直肠周围有一个小硬块或肿块,继则突然局部出现剧烈疼痛难忍、红肿发热、坠胀不适、坐卧不宁、里急后重、大便秘结、排尿不畅,有直肠刺激症状。并随之出现如体温升高、食欲不振、寒战、神疲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一般1周左右即可形成脓肿,在肛门周围或直肠内指诊可以触到波动、柔软的脓腔。结核性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的临床表现常常是慢性发病,脓肿经数周或数月才能形成、局部疼痛不剧烈,伴有低热,破溃后流出的脓液呈清稀乳白色,脓口凹陷,常有多个流脓的外口,经久不愈。全身检查可找到结核病灶,脓液培养可发现结核杆菌。少数肛周脓肿用抗生素,热水坐浴及局部理疗等可以消散,但多数需要手术治疗。
肛瘘炎
肛瘘是指肛门周围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内口常位于直肠下部或肛管,多为一个;外口在肛周皮肤上,可为一个或多个,经久不愈或间歇性反复发作,是常见的直肠肛管疾病之一,任何年龄都可发病,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大部分肛瘘由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引起,因此内口多在齿状线上肛窦处,脓肿自行破溃或切开引流形成外口,位于肛周皮肤上。由于外口生长较快,脓肿常假性愈合,导致脓肿反复发作破溃或切开,形成多个瘘管和外口,使单纯性肛瘘成为复杂性肛瘘。肛瘘可分为①低位肛瘘(包括低位单纯性肛瘘和低位复杂性肛瘘);②高位肛瘘(包括高位单纯性肛瘘和高位复杂性肛瘘)。主要症状是瘘外口流出少量脓性、血性、黏液性分泌物。较大的高位肛瘘,常有粪便及气体排出。由于分泌物的刺激,使肛门部潮湿、瘙痒,有时形成湿疹。当外口愈合,瘘管中有脓肿形成时,可感到明显疼痛,同时可伴有发热、寒颤、乏力,等全身症状,脓肿穿破或切开引流后,症状缓解。上述症状反复发作是瘘管的临床特点。肛瘘不能自愈,不治疗会反复发作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因此必须手术治疗。
另外相关图片:
肛周湿疣:此病可在几个月内自然消退,但也有少数病人的病变持续多年,经久不愈。因而要及早发现、及时彻底治疗。尖锐湿疣是性传播疾病之一,但与淋病、梅毒的传染方式不同,除了性接触所致之外,还有30-40%系接触污染物所致。
尖锐湿疣与寻常疣、扁平疣、丝状疣、掌跖疣等,同为感染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引起。但不同类型的HPV能引起不同的疣。如Ⅰ型主要引起掌跖疣,Ⅱ型主要引起寻常疣,Ⅲ型主要引起扁平疣,而尖锐湿疣主要是由Ⅵ型、Ⅺ型病毒感染所引起。HPV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特别易生存增殖,故男女两性的外生殖器是最易感染的部位。病毒可自身接种,因此发生于肛门等部位的损害常出现于两侧接触面。
肛周尖锐湿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