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教学设计 《雨巷》结束语

《雨巷》教学设计

学 科

语文

教材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1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 题

雨巷

年级

高一

学期

上期

学段

第1学段

知识与能力:把握诗歌意象,体味诗歌意境,理解本诗的象征意义,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联想、想象、探究,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的美,感受诗人在诗中流露出的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把握意象,体味意境,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诵读诗歌,整体感知——研读意象,体味意境——总结特色,拓展训练

主要

教学

方法

诵读法,合作讨论法,探究法

课文朗读音频、江涛演唱的歌曲《雨巷》音频、PPT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1.播放江涛演唱的歌曲《雨巷》导入课题。(这首歌曲的歌词是根据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的同名诗歌改编的)

2.简介作者(幻灯片)

戴望舒(1905.3——1950.2),浙江杭州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聆听歌曲,体味情感

创设情境,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拉近学生与诗人的距离。

二、走进雨巷

(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播放幻灯片(配以音频与画面)示范朗读,师生跟读。

2.体味情感,把握基调

(哀怨、忧伤、孤寂、惆怅)

3.指导学生任选自己喜欢的1至2节诗歌有感情地朗读,把握朗读节奏与语调

(舒缓、低沉)

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诗歌,把握朗读节奏与语调,体味诗歌情感。

通过听录音朗读,自己品读,为文章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为下文意象探究奠定基础。

三、徜徉雨巷

(研读意象,体味意境)

1.重点研读“丁香”的意象

本诗那不尽的忧愁和哀伤凝聚于一个什么样的意象之中呢?

明确: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多媒体显示,并板书)

丁香是什么样的呢,有同学见过吗?

(展示丁香图片)丁香,又名紫丁香,开花为白色或紫色。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易凋谢。丁香在古典诗词中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唐中主李璟词曰:“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可见,丁香在古典文学当中是个“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物,它所代表的是美丽、高洁、愁怨、哀婉

美丽的花儿往往与女子联在一起,戴望舒赋予姑娘丁香的特点,结合课文,加上你的理解,丁香姑娘会是什么样子呢,请同学描述一下。

(丁香姑娘:哀愁、淡雅、轻盈、美丽的姑娘)

丁香姑娘一经诗人的想象而创造出来之后,也就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在诗中,她也像一个现实人物一样活动起来,我们把她回归文本,她给作者带来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明确:追求对象的出现,使诗人燃起了希望,可是最后追求对象消散了,希望落空,失望惆怅。由“希望→失望”的心路历程。

刚才我们讲到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那么什么是象征呢?诗歌中的“丁香姑娘”有什么象征意义呢?

象征:用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情感思想或概念,使不可捉摸的情感思想或概念具体形象化。

学生可以尽情发挥:丁香姑娘象征着作者寻觅的知已,但没有找到;丁香象征着美好的爱情,但没有追求到;丁香象征美好的理想,但还未实现。

教师小结:不管象征什么,在文中都可理解,但都因难以实现,而有不尽的愁怨。让我们结合创作背景、作者的经历来加深对它的理解。(板书要点)

① 失恋的痛苦:

学生通过诵读,合作讨论,把握诗歌意象,体味诗歌意境,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本环节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解读“丁香姑娘”这个中心意象,挖掘“丁香姑娘”意象的“象征意义”,理解诗歌主题。

在爱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他爱恋着同学施蛰存的妹妹,后来恋爱失败了,戴望舒十分痛苦。——表达对于爱情的追求,而恋爱失败后的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痛苦。

②现实的黑暗(划线句在投影中出示)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望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戴望舒就是他们中的一分子。他《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在江苏松江的朋友家中,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一诗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感。

2.品味意象:油纸伞、雨巷、篱墙、我

这些意象又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油纸伞本身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雨巷",这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雨是细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细雨迷蒙,天色阴沉就易产生伤感。而小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青砖灰瓦青石路面,色调阴冷。这是一条空巷,有“颓圮的篱墙”,这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而且残破。

迷蒙的细雨笼着狭窄破旧的小巷,再加上让人怀旧的具有隐蔽和遮挡作用的油纸伞,颓圮的篱墙,这几个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给人的心理体验是冷漠、凄清、又惆怅。如果说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是一种壮美的意境的话,那么这首诗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呢?(凄美)
《雨巷》教学设计 《雨巷》结束语

四、走出雨巷

(总结特色,拓展训练)

1、再次领悟:全体再次诵读《雨巷》,领会诗歌的音韵美,感受诗歌的情感魅力。
2、艺术特色。(板书要点)

①音乐美——复沓、叠句的妙用。
以第三节为例“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作用:强调突出了事物的特点,给人一种回荡耳边、萦绕不绝的感觉,营造了朦胧凄迷的氛围。

②象征手法。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3.拓展训练(作业)

任选一物,运用象征手法仿写下面的语段。

雨伞你注定一生与乌云为伴,时时为别人遮风挡雨,却湿透了自己。

学生自主总结,拓展训练,进一步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总结诗歌特色,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

创新之处

设计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体现了诗歌教学特色,突出了学生自主合作交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305877.html

更多阅读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学设计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演说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了解演讲词的特点,把握文章结构。  2、从整体上感知内容,明了蔡元培先生演讲的中心,进而了解先生的性格特点。  3、感受先生真挚的情感,领略本文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引导学生

《统筹方法》教学设计2.0 教学设计与方法

《统筹方法》教学设计设计者: 龚侃复旦初级中学教学目标:1、掌握下定义、举例子、列图表的说明方法2、理解统筹方法的原理并能够运用于简单的学习生活安排中教学重点:掌握下定义、举例子、列图表的说明方法

《猴子种果树》教学设计及思考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

《猴子种果树》教学设计及思考2012“千课万人”回来,我就想搬薛法根老师的《猴子种果树》,他的组块教学法真的是常用常新、童叟皆宜,呵呵。但是,如何让这次的搬课更接地气,能给老师们更多的引领与启迪?我还真是动了一番脑筋,保留了薛特的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周长的认识教学实录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41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过自己亲身体验,感悟周长的含义。通过小组合作与探究,用多种适当的方法来求出

声明:《《雨巷》教学设计 《雨巷》结束语》为网友素颜醉倾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