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09 上海 历史帝国论坛百家争鸣——擂台赛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今天是否还适用?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simple/?t66564.html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好!
我是本次擂台赛的主持人“过路的风筝”,这次的辩论题目为: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今天是否还适用?
我主持的议题是: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当今社会,很多人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那么人的这句话还适用吗?正:适用反:不适用
正:适用
反:不适用
欢迎大家光临本话题!
学术是用来辩论的,鲜花是用来欢迎的,掌声是用来鼓励的……亲爱的朋友,你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进入辩论,好吗?愿你的光彩照亮我们的国度,愿我们的友谊之花遍开帝国!
附擂台赛辩论细则:
一、规则:
首先明确,学术讨论没有最终的胜负之分,讨论也不是确定对错,而是对这个事情发表各自的看法和观点,决定辩论胜负的不是双方谁掌握了或者坚持了真理,而是看谁能够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在理论上自圆其说,能够表现出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广博的历史知识,能够理清自己的理论脉络,让所有观众和参与者获得教益。
为了给会员提供良好的辩论环境,故制定本规则。任一会员在辩论时应遵守本规则,不遵守者请勿参与,一旦参与将视同遵守本规则。
1友谊第一,辩论第二。辩论者应珍惜自我时间,珍惜他人时间。
2推崇文明辩论,要求语言书面化,坚决杜绝不文明用语,尊重辩论会员的人格,对事不对人,禁止进行人身攻击,如有违反将对发帖做无通知删除处理。
3 严禁灌水,对于恶意灌水一概删除,不听劝阻者禁言处理。
4会员在论辩时首先表明所支持的观点(正方或是反方),然后阐述理由,双方尽量交替发言,杜绝中间派,主持人对中间派直接删帖。
5辩论前请先看清楚辩题内容,必须围绕辩题,杜绝发布与辩题无关帖子,已经辩论过的某一论点如
无新意请勿反复争论(主持人可提醒一次,两次做删除,主持人不必告知理由)。
6帖子内容发布前请先仔细检查好,有会员回复后不允许任何删改,如发现删改者,将视该会员为放弃该主题辩论
7请慎重发起问难,任意一方的问难如有多个请按顺序标明序号,对方会员回复也按顺序标明序号一一做答,不可逃避问难或答非所问。
8 辩论中会员不可以同时在正反两方发言,主持人不参与自己主持的辩论话题。
9主持人负责全程监察,并在辩题的辩论结束后,写出分析、总结,然后整理发表。(每一辩题的辩论结束后,由主持人确定正反双方各一人做总结发言)
11 辩论结果由会员投票决定。
12此规则的解释权在主持人。参与者必须尊重主持人(裁判)的绝对权威,即使误判也必须无理由服从。
比赛只是手段,大家能在辩论中交流学识,感情,各自取长补短才是最重要的,希望大家能有收获。
最后再次向参与论坛辩论比赛的会员表示衷心的感谢。有你们的辩论更精彩!!!
二、发言格式(例):
正方 (发言正文)
(主持人,既楼主留言)正方发言完毕,下楼由****方发言。
三、发言奖励每个有效发言,给予5-50分好评、500-5000元历史币奖励。当天发言,当天奖励。在本帖子给好评点的版主不参与本话题。
匈奴胡儿 2008-06-10 反方:胡儿
当然不适用,自古以来,就没适用过啦。理由如下:
1、人类社会是一个分工的社会,没有谁真正能够:兼济天下。重要的是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维护整个系统的有效运行。历朝历代都不是光光一个皇帝就能天下大治的。很多时候,我们过分抬高了英雄的作用。个人英雄主义要不得。
2、人类社会是一个合作的社会,没有谁真正能够:独善其身。因为我们的“善”总是和周围的人结合起来的,妄图脱离周围的环境是不可能的。所以识时务者,为俊杰。独善其身,而不审时度势顺应历史的潮流,就如同搞井田制的“王莽”,最后总是黯然收场。
故,对这句话,从精神内核上,俺就不敢苟同。
新的太阳2008-06-10 反方不适用,说是在这句话有理想主义的成分,但实际上理想与现实是有差距的。另外如何鉴定穷与答的概念也是个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有些人在外人看起来是达,但他自认为穷,你认为他必须兼济天下还是独善其身。
幽州黜陟使2008-06-10正方:幽州“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尽心上》,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
我认为这句话体现的是一种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儒学主要是两种学问,一是修身之学,一是治平之学。儒家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一个有能力的人不单要加强自身修养,还要促进别人一齐提高。个人修养与治理国家成为了一枚硬币的两面,密切相关而不可分割。然而,人生的境遇往往是外界决定的,个人面对穷达的不同,只有始终秉持“尊德乐义”的人生态度,不患得患失,才能得到心灵的安宁,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既是严肃的,也是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现代社会里,个人面对的选择越来越多,个人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如何才能在纷繁的社会现象面前,保持一颗开朗乐观的心,我们需要反求诸先贤的智慧。只要自己尊德乐义,又何必计较穷达的变换。
独善其身,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完善自己的品德;不是玩世不恭的犬儒主义,而是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冷雨 2008-06-10 23:20 我是正方,当然适用了
穷则独善其身,并不是类似陶渊明那样的出世避祸,也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完全是曲解。一生总有起起落落,失意的时候洁身自好,正己修德,为今后的奋起作好准备,是一种面对逆境的豁达境界,更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达则兼济天下,富贵了,要心怀天下,是一种积极入世为天下谋福的人生理想。放到现代社会有什么不合适的呢?
这两句本来出自孟子,体现了儒家对个人修为的境界,现在偏偏有人硬把他往道家的清净无为上靠,非要说成弱者强者的逻辑,实在是有失原来的意思,不可取
五木 2008-06-11 02:54 正方: 適用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尽心上》,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新時代里當有新意
「穷则独善其身」窮窮困時.也就是掙少錢的時候.顧好自己.養活自己.不增加社會負擔.則可視為個人之成功
「达则兼善天下」達發達時.也就是掙大錢的時候、顧好自己.也惠及他人.並肩付起社會責任.則為天下之成功.而這「天下」可解為一家人之天下.亦可視為國之天下.亦或是社會之天下
先追求個人小我之成功.再複制個人之成功經驗則施恩於家人朋友周遭.擴大推廣之.則惠及國家社會
前言可視為「利己主義」後語則為「利他主義」
再延申就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之共和共融之社會
CC共勉了
西北洗胡沙 2008-06-11 21:14 正方:适用
不论什么时候都适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穷的时候几落魄的时候能够守住自己的一言一行,并且自强不息、修身养性,不突破自己的道德底线。
达的时候即风云的时候能够注意用自己来影响别人,用自己道德的光辉来普度终生。
所以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古今通吃。
绿色骆驼 2008-06-12 15:36 正方,适用
楼主提到的现在出现的问题,只是由于刚改革开放,出现的一种“暂态”,从长久来说,应该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所言
匈奴胡儿 2008-06-13 09:58 反方:胡儿
回复:幽州冷雨五木(这哥们难得如此认真写帖子,一定要回的)
这句亚圣公(这个尊号是元顺帝封的,孟子在中唐前地位并不突出)的话,到底适不适用呢?是不是因为原出《孟子》他就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行证”了呢?显然不是。
从春秋时代来看,我们不可否认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伟大的时代!“百家争鸣”,我们这次擂台赛也有向先贤致敬的意思。而儒家,孔子、克己复礼,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政治上无人支持,也只好著书教学。不可否认,儒家,为我们保存并创造了很多优秀的文化。但是他们自己的核心思想从来没有在政治上得到施展。孔孟,一生潦倒。归根到底,他们的理论都没有解决“用”的实际问题,不适用。
从汉,及后来的宋明时代看。儒家思想,如同一个壳子。每个人都头顶“孔子”的牌位而做自己的事情,汉儒如此,宋明儒亦如此。儒家成为高高在上的旗帜,人人都可以借这个壳子,表自己的态。
从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梁溯溟先生的《乡村建设》、贺麟先生的《儒家思想的新开展》及熊十力先生的相关著作中,我们可以发现。“儒”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包容性是因为:儒,是一个很古老的名词,殷商为术士之称(当时的知识分子)。衍于孔子,他提出“君子儒”和“小人儒”的概念,同时孔子“述而不作”。所以以孔子为分水岭,孔子前儒为知识分子之意,孔子后,儒为百家之一,儒家,同时也保留了很多孔子前的知识文化传承。我们说孔子是周文化之集大成者并不为过。正是这个缘由,《五经》非孔子所作,儒家自诞生起就有三个基因:术士(代表《易》),周礼,述而不作、借尸还魂。
落实到论题中的这句话。不论如何解释,辩题中的话都是一句理想状态下的空话,不“适用”。它可以起到调适心态的作用,但实践上,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根本上说,他是不可能“适用”于任何时代的。孟子,的很多思想都闪烁着道德和理想主义的光芒,但是我们更多的要针对性的“取其神,忘其用”,所谓“得意而忘形”也。
所以,与其空洞的把社会性的人理论抽象为“独”,其实“独”不了,夸大为“兼”其实“兼”不到。不如还是积极入世,踏踏实实为好。“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才是实干的人应有的胸怀!
幽州黜陟使 2008-06-13 11:21 正方:幽州
胡儿既然也承认它能起到调试心态的作用,这不正是它的适用之处吗?
分歧主要在理解的角度不同,我认为要准确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原句见于《孟子 ·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原文如下: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土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别人理解也安详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安详自得。”
宋勾践问:“怎样才能做到安详自得呢?”
孟子说:“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以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
从上文来看,孟子说这句话时是在和宋勾践谈论“游说”过程中如何保持安详自得的心态。诚如胡儿所说,孔孟周游列国,多是扫兴而回,始终遭遇人生的不得志。那么,孟子是否因此消沉厌世了呢?没有。他还在教育别人如何始终安然自得。那就是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只要行得正,何必怨天尤人。这与孔子说的“内省不咎,夫何忧何惧”的心态是一致的,也就是“人病无能,不病人之不己知”的生活态度。
有人认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是一种乐观快乐的文化,和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强调人的原罪,要求人时时忏悔,有很大不同。当今社会,人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学习、工作、健康、生活中处处攀比。有人终日营营而郁郁寡欢,忧郁症和心理疾病越来越成为困挠现代人的大病。因此,我们更应该好好学先哲学习这样的人生态度。
至于独兼不能完美区分的问题,我觉得是胡儿发言的亮点。的确,我们不能找到独、兼的准确定义和分界点。但是这种两分法是人类思维非常常用的方式,比如美丑 ,比如善恶,比如穷富,比如对错,都不能完全准确的定义并加以区分。但如果不模糊的区分的话,人类就没办法思考,没办法认识世界。所以,并无大过。
至于独和兼的具体含义,我认为胡儿理解的有差误。独不是和社会隔绝,孟子是个很积极入世的人,他不会想要与世隔绝的。独就是社会的最小单位——个人,当你无力改变别人的时候(穷的时候),也不要灰心丧气,起码你还能改变自己。
兼也不是要专制独裁,包管一切,而是推己及人,真心帮助别人,体现马克思主义所谓的社会价值。当你有能力改变别人的时候(达的时候),就不能只想着自己,要与人为善。这就是儒家把修身与治国当作一件事的含义。当然五木的理解也有自己的道理,我是不反对用今人的想法解释古人的语言的,就好像一千人的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胡儿还说了很多,其实跟这句话关系不大的问题。比方说孟子虽然是亚圣,但那是古人封的,今人当然不会把他说的话当作金科玉律,他肯定有错的地方,孔子也是如此,但这与本论题无关。我想不会有人盲目相信某子的,然而这不影响我们对这句话的赞同。
儒家的起源问题,也是另一个大的问题。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并不像一个术士。当然这跟本题也没有太大的关系。
匈奴胡儿 2008-06-13 13:29 反方:胡儿 回复:幽州
所谓适用,就是适合于使用。“用”是什么?就是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纯粹在心理面自我安慰的东西,何来“适用”可言?
其实,我觉得我在上面的论述中最重要的是强调了儒家的三个“基因”:术士(代表《易》),周礼,述而不作、借尸还魂。儒家一再的要把过去强加给现在,导致部分理论越来越空泛,理想化的东西太多,道德标准无限拔高,太飘。不实际。于是书生空谈。
正如,幽州在引用《孟子》原文时,我们都能够见到的一样,孟子的大道理真的被采纳了吗?历史上多少成功的政治家真正的在实践这个“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的理论呢?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听者唯有苦笑,昏昏欲睡。这些理论放在嘴上冠冕一下,说说则可,落实到行动上,实在是为政者不敢取啊。
“独善其身”。世事浑浊,就真的能够独善其身吗?就真的能够求得自己的安宁。且不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无畏精神,就是简单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都告诉我们这是不现实的。当他们来抓共X党人时,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X党人;当他们来抓犹太人时,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当他们来抓天主教徒时,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天主教徒;;后来,当他们来抓我的时候,已经没有人帮我说话了。
“兼善天下”要忧天下可以,要兼善天下。试问古今中外什么人能够做到?一个人只是社会的一部分,人应该尽自己的所能的去工作,但是永远只是团队的一份子。孟子这种文学家的浪漫主义表达,鼓舞的是勇气、也会让人生出过于脱离实际的儒生狂放。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不能开口就是“天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很多不切实际的地方,需要我们平心对待。百家争鸣时期的人就已经说过了,“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刻舟求剑”等等。我们应该对自己的过去进行审慎的批判,而不能象“新儒家”一样寄希望于旧瓶装新酒,被瓶子局限了(幽州在倒数第二段,对这句话的阐释,很有点这个味道)。
一直深信:对过去最深刻的批判,才是对先贤最大的尊重。
幽州黜陟使 2008-06-13 17:02 正方:幽州回复:胡儿
我想到目前为止,我们两个的观点已经表述清楚了。下面我作总结性陈词。
我们的分歧表面上是文字之争,如果只是文字之争,那就如同儿戏,毫无意义。深层次讲,分歧点在于如何对待先哲的思想,是批判的摒弃,还是批判的接受。
先说文字之争。首先,“用”是什么意思,没什么好争的,见仁见智吧。硬要把“用”等同于唯物主义里的实践,我不认为有此必要。
其次,胡儿理解的“独善其身”,等同于“明哲保身”(这里的明哲保身是贬义的用法,也不是它的原意),甚至类似于犬儒主义和极端的利己主义。也就是你所讲的那段名言体现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是善其身的原意是“完善自己的品德”,而儒家提倡的品德不是利己的,而是推己及人的。
再次,胡儿理解的“兼善天下”的天下是everybody in theworld,这似乎是抓住了孟子自视甚高的毛病。能影响到全部人类的人肯定是少之又少的。那么,我们能不能不理解的那么极端。我理解的天下就是theothers,就是自己以外的个人。你当县长,一县就是你的天下,你当班长,一班就是你的天下。你只要照顾好身边的人就是等同于兼济天下。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独立而又连续的过程,某一个阶段,你的能力有多大,你就要做多大的贡献。当你“达”到最高境界的时候,你就可以真真正正的考虑“天下”了。
概括来说,语义的分歧点就在于胡儿心中的 兼济天下 是 最终的静态的状况,而我更多的考虑的是 动态的过程。而胡儿认为 独善其身 是脱离了人与世界的动态联系,而我考虑的独善其身 只是 人生修养的静态的起始点。
如果只作文字之争,很辛苦但是终无所得,因为各说各话,始终没有交集。深层次的争执其实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影响至今未消,仿佛是孔子的就是腐朽的、封建的、复辟的。中国人恨不能没有这些老祖宗,全盘西化成了很多人所认定的中国的唯一出路。但是文化不是一件旧衣服,想脱就脱。它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会在一天中消失。惯性的力量是巨大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对民族文化,多一些柔情和宽容呢?为什么非要把古人的思想全盘否定呢?为什么不想一想那些思想有没有正确的成分呢?思考之后,我想我们会发现原来现代人的很多困挠不是自己独有的,古人早就解答了。例如,本题所体现的得志乐,不得志亦乐的窍门。说到新儒家的旧瓶装新酒,不仅想到 西方的宗教改革 和文艺复兴 何尝不是旧瓶装新酒。要打碎一个酒瓶子容易,但是打碎之后能不能找到一个新瓶子来替代,或者 能不能 从别人那借来一个半新不旧的瓶子将就着使?这是个问题。
我的陈述完了。
匈奴胡儿 2008-06-14 15:36 反方:胡儿 回复:幽州
感谢幽州的总结陈词o(∩_∩)o...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从过去中,继承和扬弃?在我的一篇《反思:五四及社会达尔文主义》文章中有详细的看法,这里就不重复了。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read.php?tid=64557&page=e&#a
另外说两点:
1、虽然冯友兰、熊十力等人是“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个人也深受其影响。但是,对“新儒家”我是不赞同的。“新儒家”继承了儒家重要的特点,旧瓶混新酒。这种妥协的行为,并不能够促进中国文化的彻底新生(当然,我相信,由于情感等复杂的原因,我们也许终究会走上这条道路)。与其修修补补,个人更趋向于“凤凰浴火重生”。中国近代思想史,实质上就是在现实的不断打击下,走入对过去愈加深入批判的历史。实事上,我们如果不能够真正的放下过去,我们又如何能够真正的反思过去?又如何能够真正的有一个平和、开阔的胸襟去创造未来呢?(日本人,因为这个文化是他们“学”来的,他们容易用更平和的心态看待东学与西学,所以在近代他们转变的比我们快,同时传统也有相对较好的保持。我们若能更平等的看待自己的过去、看待西学、看待阿拉伯文明……我们的真正复兴也许能够更早更坚实。)
2、逻辑的思辨,是痛苦的。每个字的定义(内涵和外延)、演绎、归纳……都深刻的影响了我们的结论,进一步锻炼了我们思维的严密。一个“用”字,在哲学上多少论题都围绕着它。“体用之辩”是中国哲学一个重要的论题。一个题目,不论出题人是否想到这点,只有我们认真去思考它,我们才能真正超越出题人,并给自己带来思考的收益。
呵呵,就想到这么多,大家一起来斧正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