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去杭州必逛国美象山校区,因为传说那是中国最美丽的校园。
也许人总是会有点喜新厌旧的,在都市里待惯了,或是在庄严的央美校园里待惯了,去了国美后就会很喜欢它的那种田园风光。虽然这都没有一个绝对的说哪个好哪个不好。也许说央美的校园很无趣,很单调,沉重,但真正在里面的学生会说:我们在进行艺术创造的时候就需要这样的环境。也有艺术家认为最好的展示空间就是一个简单的方盒字,他们不希望建筑空间影响他们的艺术创作。那么国美,大家都说美,但是生活在里面的人又都说不好用,这又是个问题。。。它像园林一样,人在建筑里行走更像是一种游园的体验,它似乎都超越了功能,在里面逛,你会发现很多房间是并不具备特定功能的,王澍也曾经说过他们在做这个校园的时候开始是并不知道这些建筑的功能的,所有的功能都是在做完后才具体化分的,比如哪个楼是建筑学院,哪个楼是设计学院这些都是在建筑做完后才有的。这种做法都挺像造园的做法,我们逛园林时会看到不同的亭,轩或其它建筑,从这些建筑上的题匾我们都会知道他们都有一个主题,但从它们的内容我们知道他们并不时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后人逛园时根据周边景色即兴给建筑富于了一个新的主题,它不苛刻而更深刻,为什么一开始并不需要功能划分?没有必要,因为功能是单一的,类似的。而构图是最重要的,因此很多园林是先画出来,类似山水画,然后照着山水画把园林遭出来,因此园林是移步换景,步移景移。如此多的景以至大家忙着举起相机随方向都可以拍到美景。
当然江南的园林是古人读书的好环境,古人读书大部分都会琴棋书画,书房里只有笔墨纸砚,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没有电子词典。它们那时读书是真正地会读出来,跟唱歌似的,十分有韵味,偶尔自己有感触时就会自己吟诗一首。它们那时读书是很依靠自己的环境的,因为环境可能就是他们的题裁,他们是真的会与自然对话,沧浪亭石柱上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 水远山皆有情”因此他们对空间,对景是更有自己感性的情感在里面的。因此你去逛园林,你会发现很多题匾楹联。
至今也有一些人逛园林时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这真时一个图书的好地方啊。在这样的环境里,你不得不想读书。当然要是真正得书,不是电子的。而对于当今的80后,90后,这未必就一定合适了,如今的网络的发展,我们痴迷于网络世界,我们对环境已经是变得越来越麻木,我们不再对环境那么多愁善感,我们的创造,我们的想像力也未必要取材于周遍环境,也许对于当今的年轻学子,只要给他台电脑和一间方盒子屋他就可以一整天不出门,对于他外面的一切都不重要,相反外面的一切还会成为他的麻烦,因为他只需要一台电脑和一间房子。
如果抛开个人情趣,只从功能上讲那么设计的意义在哪里?还需要设计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