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学说内涵诸论 学阴阳五行的基础知识

阴阳五行学说的内涵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

  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阴阳学说?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进而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所以说,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
阴阳五行学说内涵诸论 学阴阳五行的基础知识

  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的属性来划分,但必须是针对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种划分才有实际意义。如果被分析的两个事物互不关联,或不是统一体的两个对立方面,就不能用阴阳来区分其相对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五行学说?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根据五行学说,“木曰曲直”,凡是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土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金曰从革”,凡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则归属于金;“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事物则归属于水。?

  五行学说以五行的特性对事物进行归类,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性质及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后,将其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中医学应用五行学说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机体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阴阳与五行的关系?

  阴阳学说主要说明事物对立双方的互相依存、互相消长和互相转化的关系;五行学说是用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及生克乘侮规律,以说明事物的属性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中医学里,者皆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为其物质基础;都是从宏观自然现象(包括)人体的变化规律,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来分析、研究、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及人体内外的各种关系,并指导临床辨证与治疗。

阴阳五行的科学内涵

谈阴阳五行,就必须谈气一元论,否则就是空谈,因为不管是阴阳,还是五行,都是对气的运动状态的一种描述,如果离开了气,阴阳五行就被抽出了骨架,永远得不到科学的认识。

我们先来看看气一元论,它说明了万物都是由同一种料子做成,也由同一个原理支配,而阴阳五行学说所要揭示的就是气运动的原理。对现代人来说,想像万物都是由同一种料子做成的几乎是不可想像的,因为在人们的视野里,所看到的万物之间有那么大的差异,怎么敢于想像它们都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组合呢?但哲学家们是不可思议的,他们从万物的相互转化中悟到了这种统一性,于是用一种东西的不同组合还揭示自然的秘密是很自然的事。

大家都知道古希腊有两个学说,一个是以太说,一个是原子说,两者是对立的,以太说说明了万物的统一性和连续性,而原子说则揭示了万物的多样性和间断性,本来这两个学说是相互补充的,都不同程度地揭示了自然的某一层面,可近现代科学却是沿着原子说的道路不断地前进的,结果发展到现在,万物的统一性虽然清楚可见,它们都可以消失变成能量,而能量也可以无中生有地造出它们,但能量是什么?科学家们茫然了。

与西方人不同,中国自始至终都只有一个统一的学说,那就是气一元论,既然它一成不变,就一定在人们的心目中解决了统一和多样、连续和间断之间的矛盾,否则也不可能持续地流传下来。那么它是如何解决这些矛盾的呢?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就要说清楚气一元论与以太说的不同,因为气一元论是一个和以太说非常类似的学说,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呢?其实只有一点,那就是中国的气是有生命力的,而西方的以太却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是死寂不变的宇宙填充物,当然,西方的先哲也不凡有这样的创见,如赫拉克利特的生命之火就说明了这种统一物质的性质。

理解物质本性的这种生命力是需要想像力的,特别是对物质连续性的想像,因为没有连续,就谈不上生命力,生命力是在连续的物质相互压迫中体现出来的。在西方科学中,物质和能量一直被机械地分开,以致生命问题一直得不到正确理解,而在中国的气一元论中,物质和能量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因为只在是物质性的存在,它一定是在周围物质的压迫中存在的,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就是它的本性,能量就体现在物质相互压迫的紧张程度之上。

至今生命问题仍然是科学中最大的难题,但如果你明白了中国的气一元论,就知道生命问题本不存在,因为只要是物质性的存在,它就具有一种本性,那就是反抗、扩张,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正是有了这种本性的存在,局部物质才有可能在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中组织起来成为一个个可观察的实体,我们的世界就是由连续的物质空间和被压迫中组织起来的有序实体共同组成的。

气分阴阳,如果把阴阳物质化,那么阴就是指气暂态的有序结构,而阳则是指连续在空间混沌而无形的离散之气。阴阳是可以转换的,有序状态的物质可以向无序状态的物质转化,无序状态的物质也可以向有序状态的物质转化,不同的就是物质之间的紧张程度,或者说能量。有序的物质不仅密度,而且彼此之间的紧张程度高,内聚的能量也大,而无序的物质不仅密度小,而且彼此之间的紧张程度低,内聚的能量也小,因此,当物质从有序向无序转化的时候就会释放能量,反过来,当能量作用于无序物质的时候,也会从无序向有序转化,自然界的能量就是通过物质的有序和无序转换在空间中流通。

有人说阴阳学说是玄学,没有任何实质意义。其实,如果你相信物质世界的统一性,那么就会很容易地想到,自然表面上很复杂,其实却是异常的简单,看看万物的运动,都不外乎是有序和无序的相互转换,从无序向有序转化是事物的生,从有序向无序转化是事物的亡,万物不都是在变化中存在的吗?不也都是有一个产生、发展、壮大、衰退、灭亡的过程吗?如果说自然界有一个规律的话,那么它一定就说明了生和死的规律,或者说生命的规律,而阴阳学说正是揭示了这个规律。

在西方科学的框架里,至今还相当然地认为规律存在于少数几种基本粒子之上,发现最基本的规律需要找出这几个最基本的粒子。然而,无数的实践已经说明,这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因为所有物质分解到最后,都是同一种物质,质能转换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或许不少人会说,质量不是转化为统一的能量了吗?但如果我问一句,你真的相信物质会消失吗?如果你有点哲学头脑,肯定是不会相信的,因为自然界的物质有两种状态,有一种是可观察的有序状态,一种是不可观察的无序状态,物质表面上消失,其实是物质从有序向无序转化并释放能量罢了,物质本身并没有消失,反过来,物质也不可能无中生有,它也不过是物质受到能量作用从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转化罢了,能量是统一的,那么就反过来证明物质是统一的,因为能量是由物质的紧张状态表现出来的。

不少人总是把阴阳学说和对立统一混在一起,其实两者有一个本质的区别,那就是对立统一的双方是对等的,而阴阳学说中的阴阳则是不对等的,确切地说是阴从属于阳的,阳代表着连续而无形的自然整体,而阴则代表着局部暂态的有序结构,两者的力量是无法对比的,阳决定着阴。或者说整体决定局部,自然整体是万物的上帝,它决定着万物的生死存亡。

阴阳学说现在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描述,那就是整体决定局部。如果用两句话描述,那就是:

第一:每一个事物都是在不断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即对立。

第二:外在世界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每一个事物的存在都是以它不断寻求与外在世界变化的统一为前提的。即统一。

阴阳学说揭示了自然万物存在的规律性,即对立是存在的前提,统一是存在的基础。而五行学说则详细地说明了这个统一的过程,或者说系统中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每一个系统中都存在五种运动,首要的一种就是普遍联系,或者说非线性运动,非线性运动来源于诸要素之间的竞争,中心要素就是利用它们的竞争控制着所有要素,顺应它的要素就不断支持它在系统中产生,违背它的要素就抑制它使之不断在系统中灭亡,正是在诸要素不断的产生与灭亡之中,普遍联系出现了,能量就是通过连续物质的有序和无序变换,或者说诸要素的周期产生与灭亡在系统空间传递。一种普遍联系方式对应着一种自然力,也对应着一类系统,万物的层次性正是由普遍联系方式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如果我们把系统中的五种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与五行相对应,那么通过连续物质的有序和无序变换传递能量就是土的性质。

不少人一直认为只有生物才有新陈代谢,其实万物都有,只不过我们没有看到而已,我们以地球为例,引力的产生正是大量原子不断在内部形成而产生的,因为当物质不断从无序向有序转化的时候,就会出现相空间的压缩,从而引起连续在空间中的统一物质向地心不对称流动,引力其实就是由这种不对称运动表现出来的一种现象。在这里,连续物质的不对称运动可以看成是水的性质,而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则是木的性质。当然,这些运动并不是单调的,它还存在两种相反的运动,一种是系统的扩张,大量要素的不断生成当然会引起系统空间的扩张,这种运动就是火的性质,还有一种就是物质从有序向无序的转化,这是物质的本性所决定的,热力学第二定律说明了这一种运动,即物质有一种不断走向对称的趋势,因为系统空间中的物质是不对称分布的。

大家可以仔细分析一下,这几种运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们都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而五行学说正是说明了每一个系统当中不同的五种运动形式。难道这不是科学吗?

关于阴阳五行理论最科学的解读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结晶,她不但没随岁月的流逝和科学的突飞猛进淡出人们的视线,相反她不曾被人们完全理解的深奥哲理,随着认识的升华越来越彰显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意识到,她不但不是一些人不懂扣上的的认识论,而是现代思维哲学的大成,让我们萌发出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真正的发源地恰恰是我们中国,功于我们伟大的华夏民族!

  阴阳五行学说主要由阴阳五行与五运六气两个相对不同逻辑范畴的概念与关系所组成,其与现代哲学的关系,简单的说属于系统的理论逻辑与逻辑认识方法的关系。换一句话来说,现代哲学的基本观点和原理其实都是在证明或阐述阴阳五行学说的科学性。如果没有阴阳五行理论的系统逻辑,那么,现代哲学阐述的基本观点和原理就是一盘散沙。比如说,现代哲学其实就是以矛盾为立论基础,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为其具体铺垫的思维方法,也是客观世界普遍遵循的规律。有道是,任何理论都是抽象的,若未采取特定的思维艺术或与具体事物结合之前,不但不能具备具体的含义,而且也无法形成完整严密的思维体系。所以,尽管现代哲学在所有单个的认识层面很深入也较全面,但其毕竟未能采用阴阳五行学说那样的思维艺术,所以,它的不同认识层面就无法有机的衔接,形成一种反映事物在一定的存在形式中、能在时空上一脉相承的动态变化的思维体系。而这一切恰恰阴阳五行学说出乎人们预料的做到了,且已经达到了无可复加接近绝对真理的程度。那么,阴阳五行学说采用的特定思维艺术又是什么呢?我们就顺着阴阳五行学说的思维逻辑,在刘玉珍老师《阴阳系统论》和《中医生理病理系统论》的学术思想的引导下通过下面的简答细细来品味吧!

什么叫阴阳

  要把阴阳概念解释清楚我们必将要懂得认识的基本方法,如果我们把感性认识层面、理性认识层面、理性具体认识层面-------这些不同逻辑范畴的概念混淆在一起,如一时上为阳、下为阴。外为阳、内为阴,一时又热为阳、寒为阴,气为阳,血为阴,从表面上看仿佛都是对的,实质上在自己的意识中依然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这也是传统上把阴阳五行理论引向朴素认识论误区的根本原因所在。所以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阴阳五行学说中的阴阳概念属于理性认识范畴的概念,是阴阳五行学说立论的基础。在这个确定的认识层面简单地说,阴阳就是一种定性的矛盾分类方法。如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气为阳、血为阴等等就属于对阴阳的具体定性表达(即理性具体认识范畴的哪方为阳,哪方为阴的具体表达,且在具体运用中双方的属性不能任意的颠倒或混淆。否则就将带来认识的失误)。所以,理性认识范畴的阴阳概念与矛盾概念一样,自身没有具体的含义,只有利用它分析和认识具体事物时,它的意义才有可能随着我们对事物在实践中的认识而彰显出来-----这个过程也就是理论又回到实践的过程。

五行及其基本含义

  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象表达的相生相克关系就简称为五行。

  五行的基本含义是指无论是事物内部或不同事物之间,都可归纳成一种“对我有害、对我有利及其我对其有利、我对其有害”的矛盾利害关系的基本模式。把这个模式中的我抽提出来,并用土的物象来表达,那么对土有害的物象就是木,对土有利的物象就是火,土对其有利的物象就是金,土对其有害的物象就是水。不难得知,有利或有害其实就是相生相克的同义语。在现实中与这种矛盾利害关系模式无关的利害关系都是不存在的,所以五行所表达的生克制化模式属于万事万物内部及其不同事物之间矛盾利害关系的基本模式。据此我们不难理解传统上所谓五行是一种分类方法,或五行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一类的解读为什么是一种朴素的认识方法的所以然了。

阴阳与五行的关系

  阴阳属于阴阳五行学说立论的基础。阴阳与五行属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就是指无论阴的内部或阳的内部包括阴阳之间都具备着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象表达的那种生克利害的基本关系。换句话来说,即阴阳的内容是通过木火土金水物象反映出来的,五行属于阴阳内容的存在形式。如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在地球这个视角其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就是天地,天地的空间就是通过东南中西北显示出来的。中医学认为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生理物质,那么,气血在生理活动中又是通过什么方式体现出来的呢?只要我们具备这样的理论思维,这些过去在中医学中还未曾明确提出过的问题,在现有的中医理论中就能找到明确的答案(具体见刘玉珍老师《中医生理病理系统论》相关论述)。理论是实践的向导这句话绝对是真理。同时也能彰显出刘玉珍老师在发明了四柱太阳律、月亮律的基础上又能开创出六柱预测学,开辟利用中医药调控人体节律达到趋利避害的新领域系列成果的取得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在于刘玉珍老师雄厚的传统文化功底,比他人最先掌握我们中华民族祖先把矛盾利害关系模式用木火土金水予以物化的特定思维艺术,破解了阴阳五行的千古之谜,真正把握其真谛。

  我们中华民族祖先在阴阳五行学说中采用的逻辑物化思维艺术,不仅在人类的认识史上空前绝后,具有无可复加接近绝对真理的水准,而且所借用的物化也相当贴切,几乎可以以假乱真。之所以如此,对数千年来人们为什么一直只是在她的物化之物上做文章也就不难理解了。

阴阳五行与十天干的关系

  简单地说,属于抽象的概念与具体表达方式的关系。由于阴阳五行属于抽象的概念,所以只有将其阳的具体存在方式和阴的具体存在方式加以物化时,才能具体的表达出来,其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所以十天干其实就是对阴阳在木火土金水空间的具体物化方式。(还有五运范畴的十天干之含义这里就不介绍了。

十二地支的基本含义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即十二地支,简单地说,就是指事物内部阴阳两个方面、各自对其内在的矛盾因素、通过自我肯定和否定而形成的气化内容的物化表达(关于气化提醒一下;不要只停留在“字”的本义上,而是要纳入事物“通过自我肯定和否定而形成的气化”层面)。为了把这个问题说清楚,我们还有必要对矛盾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我们知道,无论任何事物或现象若要构成一个矛盾的统一体,除了它们之间对立的因素外,还必将具备同一性。例如:前与后,左与右之所以能构成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就在于你界定的那个位置及其确定的视角。如果丧失了这个特定的条件,所谓的矛盾就不会构成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所以、无论任何具体的矛盾,除了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同一性内容也要占一席之地(说明:同一性在具体的矛盾事物中,是不能单独存在的,而是居于对立着的两个方面之中)。有了这样的认识基础后,我们再把事物内部通过对有害的肯定、否定,有利的肯定和否定及其同一性的肯定和否定而形成的气化内容予以物化,肯定就是“6”这个数理,再把阴和阳各自对有害、有利和同一性的肯定和否定形成的气化予以物化,在数理上必然为“12”。其物象表达方式就是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十二地支(详见刘玉珍老师《人体生物节律学》)。其具体的物象(阴阳两个方面)若以天地阴阳气化内容为坐标就是温热燥湿凉寒。所以十二地支又可称为对阴阳在不同空间一定时间都具备的气化内容的物化表达。阴阳五行学说的时空观念就是通过这样的深化一步一步彰显出来的。

天干与地支的关系

  简单地说就是空间与时间的关系

五运六气与六十甲子

  是什么关系?其基本含义是什么?五行的相生相克是不是机械循环?

  答:阴阳五行学说范畴的五运六气是从六十甲子中抽象出来的概念,就是说六十甲子其实是由阳五运六气和阴五运六气组成。其基本含义是指把阴和阳各自在木火土金水空间形成的温热燥湿凉寒气化(气化就是指事物内部通过对有利和有害及其同一性因素的肯定、否定而形成的自我运动变化),用具体的符号表达出来,就属于阴阳气化的基本内容,也就是六十甲子的基本含义。由于六十甲子表达的方式不同,事物的有别,具体的含义也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如人们最常见的六十花甲子表达的就是事物层次质变的基本规律,在刘玉珍老师的相关教材中都有相应的探讨。

  事物的变化是随着时空的推移而不断发展的,五行的相生相克就是在这样的动态时空形成的,人体生物节律学有关的相生相克就是就是其最好的佐证。所以,那些把阴阳五行理论的相生相克引向机械循环论的认识,恰恰是站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角度所形成(就是单纯在抽象的五行范围绕圈子),是那些半拉子唯物主义者没有把握到阴阳五行理论真谛的表现。这也是把这一提问不安排在五行那个层面,而是安排在阴阳气化规律形成后才来解答的道理。

传统上的解读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方法,现代社会除了风水、占卜和中医,还有许多理论使用它作为理论基础

  阴阳是"互生互克"这么一种关系。.

  阴阳是互克又互生的一对性态或属性。阴阳的内涵相对,一个概念"阴"肯定对象的阴的属性,另一个概念"阳"则以相对于阴概念所肯定的属性,作为阳对象的属性;

  阴阳的外延互克,又互生,其总和等于它们最邻近的属概念的外延,即两个种概念外延和或并.

  阴阳是对立统一或矛盾关系中两个不同性态,属性的一对哲学或逻辑范畴的概括,就是两事物或一事物即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反相承的一对并列的种概念。

阴阳

  任何事情都可以一分为二,这就是阴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阴阳是古人对宇宙万物两种相反相成的性质的一种抽象,也是宇宙对立统一及思维法则的哲学范畴。中国贤哲拈出"阴阳"二字,来表示万物两两对应、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既《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便是讲"阴阳"变化的数理和哲理。

五行

  本的五行

  源=日

  中间一笔为日心(源)

  本

  四一

  五行

  五音(宫、商、角、徵、羽)

  五声(1 、2 、3、5、6)

  五色(青、赤、绿、白、黑)

  五味(酸﹑甘﹑苦﹑辛﹑咸)。辛通辣。

  五觉(感、知、触、视、察)

  本的信息,形名是也

  本之形:【本】字五笔字型.

  五天为一候(五日)

  五行者,古人习惯拿五说事而、轮盘而。

  

  五行相生、相克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天干地支与阴阳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阴天干:乙、丁、己、辛、癸

  阳天干:甲、丙、戊、庚、壬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阳地支:子、寅、辰、午、申、戌

  阴地支:丑、卯、巳、未、酉、亥

  五行与干支

  天干地支

  金:庚、辛、金:申、酉

  木:甲、乙、木:寅、卯

  水:壬、癸、水:子、亥

  火:丙、丁、火:巳、午

  土:戊、己、土:丑、辰、未、戌

  二十四节气

  正月寅月:立春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雨水到惊蛰止。

  二月卯月:惊蛰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春分到清明止。

  三月辰月:清明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谷雨到立夏止。

  四月巳月:立夏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小满到芒种止。

  五月午月:芒种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夏至到小暑止。

  六月未月:小暑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大暑到立秋止。

  七月申月:立秋入洁之时刻,经过中气处暑到白露止。

  八月酉月:白露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秋分到寒露止。

  九月戌月:寒露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霜降到立冬止。

  十月亥月:立冬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小雪到大雪止。

  十一月子月:大雪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冬至到小寒止。

  十二月丑月:小寒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大寒到立春止。

  时间与地支对照表

  23─1点 子时1 ─3点 丑时

  3─5 点 寅时5 ─7点 卯时

  7─9 点 辰时9 ─11点巳时

  11─13点 午时13 ─15点未时

  15─17点 申时17 ─19点酉时

  19─21点戌时 21─23点亥时

传统阴阳五行

  另:战国 时, 以邹 衍为 代表的阴 阳五 行说 广为流行,被 秦汉 道家 、儒 家和 神仙 方士 以及 後世 道教 所吸 取。 调阴 阳、 顺四 时、 序五 行、以政 令配 月令的思想, 成为 汉代 人普 遍的 看法 。早 期道 教经 典中 也充 满了 阴阳 五行 思想 。《 太平 经》 之言「以 阴阳五行为家 」, 以奉 天地 、顺 五行 为本 ,认 为天 地之 性是 由阴 阳所 构成 的。 《老 子想 尔注 》讲 阴阳之道,主张「 和五 行, 令各 安其 位」 。《 参同 契》 以《 周易 》卦 爻配 阴阳 五行 ,用 以说 明修 仙炼 丹。《黄庭经》以 五脏 配五 行, 用阴 阳之 气炼 形养 身。 阴阳 五行 学说 成为 道教 内外 丹学 的重 要理 论依 据。道教教义也吸 收了 阴阳 五行 学说 的义 理并 大量 采用 阴阳 五行 学的 名词 术语 。

现代阴阳新观念

  现代阴阳新定义(邓宇等,<<数理医药学杂志>>1999年第01期)

  .阴阳的科学化新观念

  1."阴阳"与"对立统一"的种属关系

  在哲学和逻辑中与阴阳概念联系比较密切,并且最为接近的就是"对立统一关系"或"矛盾".

  对立统一是两事物或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的关系;

  矛盾关系是在同一个属概念下两个种概念之间的一种不相容关系。这两个种概念就是阴和阳.

  阴阳是"对立统一或矛盾关系"的一种划分或细分,两者是种属关系。对立统一规律是"阴阳"的上位属概念,阴阳则是对立统一的两个下位种概念.

  阴阳是互不相容又紧密联系的两个对立面的一对性态或属性。阴阳的内涵互相否定,一个概念"阴"肯定对象的阴的属性,另一个概念"阳"则以否定阴概念所肯定的属性,作为阳对象的属性;

  阴阳的外延互相排斥,又相互互补,其总和等于它们最邻近的属概念的外延,即两个种概念外延的和或并。

  阴阳是对立统一或矛盾关系中两个不同性态,属性的一对哲学或逻辑范畴的概括,就是两事物或一事物即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反相承的一对并列的种概念.

  阴阳是属性,是性态,是事物特性相对或相反性态的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是一对事物或同一事物两个方面,两种性态的表现。

  2.阴阳的科学(热力学)定义:

  阴阳的科学新解:阴阳是"对立统一关系"或"矛盾"的两个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对立的两个下位种概念.

  定义:如果集合Y与Y'(或事物,对象)是互补集,即Y∪Y'=U,Y∩Y'=0,

  且集合Y满足,EdS≥界限值A域,或pdS≥分界值B域,则集合Y叫"阳";

  若集合Y'有,EdS<界值a,或pdS<界值b(可以是平均值,中位数,众数,或是自然的或人工的分界线),则集合Y'是"阴".

  U是全集,是阴阳的上位属概念,即"对立统一关系"或"矛盾"的集合整体,总体。

  即若事物或集合Y的EdS(或pdS)高,或EdS(或pdS)>界限值域(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则该对象Y集合是阳;

  如果集合Y'的EdS(或pdS)低,或EdS(或pdS)<分界值集,则该对象Y'属阴.其中,E=(1/2)mv2+Ep是能量,或量子关系E=υh,p=mv是动量,dS是熵(或EP,P是无序度).

  阴阳还可以用模糊集来定义。有了阴阳概念的科学定义,及其逻辑关系的新发现,将使中医中寒热与虚实等概念的科学化成为可能,它们的表述与阴阳类似.

  3.阴阳的整合与还原的统一:阴阳集,阴阳元,阴阳分维。气,阴阳的统一性,显示了统一化的认识论"物质(阴)与精神(阳)的统一",物质与意识(信息)的统一,量子论"粒子(阴)-波(阳)的统一",二象性的统一;有序-无序"双大循环"的统一等----霍隆.

  测度、测量阴阳

  数理阴阳

  1.阴阳:相传天地形成之前,宇宙一片浑沌,盘古开天辟地,将浑沌一分为二,天为阳,地为阴,由此有了阴阳的概念。后来古人根据生产、生活实践和对自然现象长期观察的事实,逐步把太阳、男性、力量、光亮、热等带有向上的、运动积极、肯定的、善意的、热情的属性归为阳,把月亮、女性、软弱、黑暗、冷等带有下沉的、静止的、消极的、否定的、恶意的、冷淡的属性归为阴,并由此总结出一套阴阳相互作用的学说以解析说明世上万事万物的产生和发展。把它应用到自然界、人类及生老病死就有了后来的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八卦学说和古老的中医理论。

 

 2.五行:指木、火、土、水、金五种物质和它们的运动。五行的概念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它是阴阳相互作用的产物。木、火和金、水分列于土地上下,前两者属阳,后两者属阴,火比木更活跃属至阳,水比金位置更下,属至阴,土地处中间属于中性,因水为树木生长所必需,故水又与木相互依存,这样就构成了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五行循环,称为“五行相生”。顺着这种循环物质就相生,违背了它就会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称为“五行相克”。但是,事物的发展变化存在着反常现象,这就有了“相乘”和“相侮”。相乘就是过度的相克,其次序与相克是一致的,比如,木气偏亢,太过的木便去乘土,使土气虚弱。相侮又叫反克,即本来是自己可以克胜的一方,却反而被它克胜,其次序正好和相克相反。比如,正常的相克关系是木克土,然而土气偏亢,土就会反过来侮木。我国古代哲学家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质,分别列入这五大类的范畴,并以此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

  <</FONT>黄帝内经>巧妙地把阴阳和五行结合到一块,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中医五行理论,并以此指导医学实践和疾病防治。古人认为五行在天上对应金木水火土五星,在地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在人就是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这五类物质在天、地、人之间形成串联,如果天上的木星发生了变化,地上的木类和人的仁心都随之产生变异。古代迷信就是以这种天、地、人三界相互影响和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来推算人的命运的。

阴阳五行分形集

  阴阳五行分形集(道。BINARIES,QUINARIES自相似):

  中医古老的"阴阳(BINARIES)-五行说"实际上是最古老的"朴素文字分形论",它是以阴阳的二元(或三元)为分形元的二分(三分)法,具有分形自相似,无标度,多层次的二(三)进制,循环,放大或缩小的最简单,最古老的"中医分形集"之一,其分维是1(相似维数).五行说是以"金,木,水,火,土"五元为生成元(五个一组,五进制,五倍体)构造的五行(元)分形集(SETSOF FIVE ELEMENTS)的分形联系或关系,从宏观到微观,从外(象)到内(藏-脏),从自然界到人体,五行(QUINARIES)-五季-五方-五气-五化-五色-五味--五脏-(五)六腑-五官-五体-五志等。我们可以容易地构造出阴阳,五行分形集,它们类似康托集(见我们的"中医分形集"<<数理医药学杂志>>欲刊出).五行集的分维D=1.4650.由阴阳集,五行集我们还能构造出统一化的阴阳五行分形集,其分维D=ln10/ln3=2.0959.它们是现代分形藏象,分形经络理论的基础。数理阴Eq阳EP(=道=EP+Eq=E=U)和哲学逻辑学,模糊数学,集合论数个科学定义和定量评判指标.其中E是能量,P是无序度,q是有序度,U内能新热力学第一定律,普朗克的量子关系,德布罗意关系的引入(见邓宇等的"阴阳的科学本质及数理化建构"<<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2:59-61).

由来

  从小说《五行神话》说阴阳五行的由来

  阴阳五行,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合称。是上古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阴阳学说认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孳生着、发展着和变化着的。

  五行是一种文化。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构成物质世界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是由于这五种最基本物质之间的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运动变化而构成了物质世界。这个行,不是走路的意思。是代表运动。用现在的解释有动能的意思。

  金,不是黄金。是坚固和凝固的意思

  木,代表生的功能和根源。中国字“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五行中对”木的解释。生是一个象形字,下面是一个“土”字,上面代表破土生发出来的一个枝一片叶。

  水,代表流动,具有循环和周流的意思

  火,代表热能

  土,代表地球本身。所以土在五行的方位上居中。

  五行是说这五种物质是相互变化的,相互影响的。这种变化和影响就是生和克。

  生和克是阴阳学说里面的说法。

  严格的说,五行学和《易经》没有根本的联系。只有在运用《易经》的法则和占卜的时候,《易经》才和五行学产生联系。

  五行学说的确立,一般认为是战国时代。也有人倾向五行学说产生在商代或比商更早。

  《五行神话》这本小说就是把五行的观念放在上古时代。也就是说作者倾向于后一种史学观。其实,从现有的考古资料看,夏商周这三个时代中,商人尚鬼,喜欢占卜。而其后的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开始倾向于道家中的方士,也就是喜欢修道炼丹。丹道派的思想应该源自于《易经》的原理。

  五行学说的产生和五行观念的形成,对古代哲学和中国人的世界观,生活方式影响及其深远。

  五行学说的发源地没有考证,甲骨文中也没有有关五行的文字。但现在的学者都倾向于产生在河北,北京这一代的文化如黄帝和伏羲这一时代。

  《五行神话》里面把少昊作为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也是为了肯定五行文化产生在轩辕和伏羲这个时代。有关三皇五帝都是哪些人,会在以后给大家解释。

  《五行神话》小说里面认可的三皇应该是伏羲,神农,黄帝。也就是说作者认可《尚书》里面的说法。

  我们现在的道家文化是齐文化的延续。《易经》做为道家的代表。有可能是中原文化也就是河南,山西商文化在上古时期的发展而来的。所以,阴阳五行文化要比中原文化的《易经》更早一些。

  《易经》的占卜或者叫做卜筮,很多人认为是八卦。其实,五行和八卦是分开的。卜筮的重点是五行,不是八卦。要用卦来断事情则又是另外一个体系。所以,五行和八卦是分开的。

  五行学说有自己的法则,这个法则是比《易经》还要早的天干文化。这个文化在甲骨文中有记载。天干文化就是五行学的法则。

  以上是《五行神话》这本玄幻小说中有关五行的解释。

  需要说明的是小说中不仅把山海经做为基础,而且是很忠实的在山海经人物,山河,动物,草木中yy。小说中有关阴阳五行的概念和yy出来的东西绝对是按照无行阴阳来编造的。这些,大家可以从文字中体会。此外,小说中的武术和剑法,棍术术语也很少杜撰,都

  是从太极拳,太极剑中移植过来的。

  有关《易经》和卜筮。作者会在《五行神话》续集《卜筮官之尚鬼眷色》中,继续为大家yy。小说的背景年代肯定是尚鬼的商朝。

  再说一点《易经》和题外话。

  《礼记》中的“五行解”提到易经。说这本书是洁净精微,易之教也。

  古人说“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时。读书读到春天的景物都已经远离了,还不知道。可见,《易经》这本书对人的吸引力有多大。

  玄幻和yy小说,是作者通过激发自己的想象空间,为读者创造一个yy的世界。

  通过充分的想象,将生活变得更有自由度在生活繁琐的今天是我们放松自己身心的一种好方法。

  我们的祖先写作的《山海经》就是yy和现实结合的典范。它培养了这个民族充分的想象能力。这是我推崇《山海经》的原因。《五行神话》这本小说不一定会让大家都满意。但是我会尽我所能在小说中写进一些文化的东西,让大家在阅读的时候得到想象空间的同时,还得到一些传统的文化。

  阴阳五行思想的萌生古行 háng〈名〉1. (象形。本义:道路) 2. 同本义[road] 代中医五行的真谛解析 外经内经

  外经 

  外经,解剖结构名。出《灵枢·刺节真邪》。指行于四肢和皮肤的经脉。《黄帝内经太素》:“……十二经脉,入府藏者,以为内经,行于四支(肢)及皮肤者,以为外经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开放分类:医疗,医学,中医,器官,解剖

  》。指行于四肢和皮肤的经脉。《黄帝内经太素》:“……十二经脉,入府藏者,以为内经,行于四支(肢)及皮肤者,以为外经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开放分类:医疗,医学,中医,器官,解剖

  内经 

  外经,解剖结构名。出《灵枢·刺节真邪》。指行于四肢和皮肤的经脉。《黄帝内经太素》:“……十二经脉,入府藏者,以为内经,行于四支(肢)及皮肤者,以为外经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

  内经,解剖结构名。入府藏者,以为内经。”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开放分类:医疗,医学,中医,器官,解剖

  除内经所指以外的部分。

  运也气也

  科名片

  五蕴既是五种聚合。所谓:色受想行识。

  目录

  基本信息众生的意义五蕴简表详谈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蕴之间的互相关系五蕴的真相观察五蕴基本信息众生的意义五蕴简表详谈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蕴之间的互相关系五蕴的真相观察五蕴展开

基本信息

  我们读佛经时,经常遇到“五蕴”一词,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蕴”译自梵语 ??????Skandha,旧译阴或众。意义是积聚,五蕴即是五种聚合。所谓: (一)色蕴:即物质的积聚。色蕴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我们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躯);外色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境:所知的外境,这些都包含在色蕴之中。 (二)受蕴即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固受有苦、乐、忧、喜、舍五种性质。 (三)想蕴: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即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 (四)行蕴:“行”是造作之义,行蕴是驱使心造作诸业,所造作的行为有善、恶、无记三种心理,称为心所生法,又称为心所。 (五)识蕴:佛教对识蕴的解说有大、小乘的区别,在此依据大乘的分类来解说:识蕴分为八识,它又可分为三类:一者为心,它集起诸法,并能生起种种的法,此既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二者为意,它恒思量,即我们有一种心念,它一直执著有一个“我”,这就是末那识,称为意。三者为识,既是了别外境;能够知觉外面境界的心,称为识。有时候,心、意、识总称为心,也称为识蕴;识能够知道外境,所以是能知的心,因为由它带动其他的心念,以它为主,故称为心王,随它而生起的心念称为心所。 五蕴包含了色、受、想、行、识这五类的法,各个合为一集,都是因缘和合的,它们相续不断的生灭,故五蕴的意思是五种不同的聚合。五蕴也被翻译为五众或五阴。“五众”是五种众多的法聚合在一起;“五阴”是五种法遮盖住我们的智慧之意。佛陀为利根的众生说五蕴;对智慧比较差的众生,佛陀则为他们演说十二处、十八界。五百科名片五:郑码E94,GBK:CEE5笔画数4,部首:二,笔顺编号:1251五笔拆成GG或GGHG大写伍(该伍亦可做姓氏)拼音WU

  目录

  基本信息详细释义<形><名>常用词语五霸五保五保户五采五彩五彩缤纷五常三纲五常五城五城御史司坊五代五帝五冬六夏五斗橱五斗柜五毒,五毒儿五毒俱全五短三粗五短身材五反五方五方杂处五更五更转五供五古基本信息详细释义<形><名>常用词语五霸五保五保户五采五彩五彩缤纷五常三纲五常五城五城御史司坊五代五帝五冬六夏五斗橱五斗柜五毒,五毒儿五毒俱全五短三粗五短身材五反五方五方杂处五更五更转五供五古展开

基本信息

 

详细释义

<形>

  (五,会意。从二,从乂。“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本义:交午,纵横交错)同本义[cross] 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说文》 葛屦五两。——《诗·齐风·南山》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诗·召南·羔羊》 五wu 数 四加一的和 [five] 五,数也。——《广韵》 五载一巡守。——《书·舜典》 塞其五山。——唐·李朝威《柳毅传》 五战于秦。——宋·苏洵《六国论》 起则五六揖。——明·宗臣《报刘一丈书》监五室。——清·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五路总口(通往东、西、南、北、中五路的交叉口);五车腹笥(腹中装有五车书,比喻知识丰富,学问渊博);五方旗帜(按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插上青、黄、赤、白、黑五色旗);五伯(春秋时先后称霸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另一说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五虫(鳞虫、羽虫、倮虫、毛虫、介虫的合称);五木(泛指古时的形具,如枷、镣、铐等);五浮(上等土壤);五细(指出身贱,年辈小,关系远,资历浅,地位低的五类人);五云(青、白、赤、黑、黄五种云色);五剽(白色粉状的中等土壤);五义(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又通“伍”

  运百科名片中国汉字,活动规律,运动、命运、运输、国运等。

  

汉字释义

基本字义

  1.循序移动:~行。~动。~转(zhuàn)。 2.搬送:~输。~载。~营(交通工具的运行和营业)。~力。~销。空~。海~。 3.使用:~用。~算。~笔。~筹(制定策略)。 4.人的遭遇,亦特指迷信的人所说的遭遇:~气。命~。幸~。国~。 5.南北距离:广~百里。 6.姓。

  六目录

  基本信息汉字信息释义常见词组方言集汇粤语客家话常见成语基本信息汉字信息释义常见词组方言集汇粤语客家话常见成语展开

基本信息

释义

  六liù (1)、五加一的和人道以六制。——《管子·五行》 六日不詹。——《诗·小雅·采绿》六主律。——《易·本命》 夫六中色也。——《国语·周语》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 (2)、又如:六礼(中国古代婚姻需备的六种礼节: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味(指苦、酸、甘、辛、咸、淡等六种滋味);六料(原指稻、黍、稷、粱、麦、菽六谷,后为各种谷物的泛称);六儿(僮仆的泛称);六丁六甲(道教称供天帝役使的阴神为六丁,阳神为六甲);六街三市(泛称众多街市);六曹(指功曹、仓曹、户曹、兵曹、法曹、士曹)(3)、《易》卦之阴爻称为六易之数,阴变于六,正于八,从入,从八。——《说文》 (4)、又如:初六(由下而上的第一个阴爻);上六(最上一个即第六个阴爻);六爻(爻,是构成《易》卦的基本符号。每三爻会成一卦。两卦即是六爻);六出(雪花。因呈六角形) (5)、六次六黜清能,六进否劣。——《晋书·杜预传》 (6)、 工尺谱记音符号之一,表示音阶上的一级 其黄钟清用“六”字。——《宋史》 (7)、古国名。周封皋陶的后代在六。在今安徽省六安县北 楚人灭六。——《左传·文五年》 (8)、姓 (9)、【六安】地名,在安徽 (10)、【六合】地名,在江苏省南京市 〔11〕【六峰】地名,在甘肃省天水市

  气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气英文名称:qi定义:中医学中指构成人体及维持生命活动的最根本、最微细的物质,同时也具有生理机能的含义。在中医学术语中,气与不同的词合用表达各种不同的意义。应用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中医基础理论(二级学科);气血津液精神(三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中国传统哲学概念的炁,有时也写作气,但实际上与现代物理学意义上的气不尽相同。气是中国哲学、道教和中医学中常见的概念。在中医学中,指构成人体及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能量,同时也具有生理机能的含义。气味,味道:在中药学中,指含有挥发性物质的药物的特殊气味。现代气是流动的“‘信息-能量-物质’统一体”。

  目录

  中医气典籍解释近代历史现代解释汉字基本信息基本字义详细字义常用词组汉英互译方言集汇中医术语基本概念生成气的摄取气的巩固生理功能种类功能风水术语围棋术语龙珠之气星际争霸中的气中医气典籍解释近代历史现代解释汉字基本信息基本字义详细字义常用词组汉英互译方言集汇中医术语基本概念生成气的摄取气的巩固生理功能种类功能风水术语围棋术语龙珠之气星际争霸中的气展开

中医气

典籍解释

  《黄帝内经》中对中医气的解释  “精化气”;“少火生气”。气是碳水化合物等能量物质与空气中的氧产生化学反应的能量代谢(见《探索经络——气》)。

  “气”指风、火、热、湿、燥、寒六种气候的转变。

  《黄帝内经》六节臓象论篇第九中阐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

  “运气”。“运”指木、火、土、金、水五个阶段的相互推移。

  则有:运,木、火、土、金、水。

  气,三候(约为十五天)。

  六气,六个三候(约为九十天),亦可称之为时气。一季度时间之气。九十天之气。

  四时谓之岁,一年有四时(四个季度的意思)。四时(季)叫做一年。

  故而:运气=运三候(泛指木火土金水在十五天中的气候的转变,相互推移)。

  五运六气

  “六气”指风、火、热、湿、燥、寒六种气候的转变。

  “五运”指木、火、土、金、水五个阶段的相互推移

  “五运六气”,木火土金水(黄帝内经中所指的五行),随着(风、火、热、湿、燥、寒)六种气候的转变,在五个阶段的相互推移。

  所以黄帝内经所说之气,就是气候的气。

  

  1定义收起

  定义简称“运气”。“运”指木、火、土、金、水五个阶段的相互推移;“气”指风、火、热、湿、燥、寒六种气候的转变。

  古代医家据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种十天干以定“运”;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地支以定“气”。前人结合五行生克理论,推断每年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关系。

  运气,是五运六气的简称。运气学说是中国古代研究气候变化及其与人体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说,在中医学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是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运用天干地支等符号作为演绎工具,来推论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在现存中医书籍中最先论述运气学说的见于《内经》的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等七篇。他如六节脏象论,《黄帝内经素问遗篇》的刺法论、本病论等也有论述。运气学说涉及到天文、地理、历法、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

  中医界内有一句话可说明其重要性:不通五运六气,遍读方书何济?

阴阳五行与历法

综述

  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中,“阴阳”与“五行”是影响深远,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如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科学从微观到宏观者概括为“阴”、“阳”两性,“阴阳”成为人们认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基本观点。金、木、水、火、土“五行”在古人看来是构成世界万物的五种基本物质,它充盈天地,无所不在。

  尽管人们对这些概念的起源议论纷纷,但我们从彝族的原始宇宙观中发现,古老的彝族原始先民有发达的“阴阳”、“五行”思想。十月太阳历的发现为我们寻找“阴阳”、“五行”的起源开辟了新的途径。由于古人的认识常常带有自然朴素的性质,各种理论的产生大都与各种具体事物相联系,因此,“阴阳”、“五行”这些概念并不神秘,神秘的是与“阴阳”、“五行”的有关具体事物。

  在十月太阳历中,大小两个新年正好将一年分为两季,第一季从最冷到最热,第二季从最热到最冷,这正符合“阴”“阳”消长的思想。具体地说,十月太阳历用雌雄(阴阳)把五种元素(五行)各“一分为二”,以分别表达一年10个“时段”(即一个月)及五个季节,代表了太阳一年在东、南、西、北、中的五个运动方位。所以,“阴阳”、“五行”思想的产生与十月太阳历有密切关系。这种宇宙观,反映了我们祖先洞察天地的认识事物的水平。

中医五行

  “木曰曲直”,代表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功能,在人体为肝。“金曰从革”,代表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在人体为肺。“水曰润下”,代表了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的性质,在人体为肾。“土爰稼樯”,代表了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在人体为脾(约相当于解剖学上之胰脏,而非脾脏)。“火曰炎上”,代表了温热、向上等性质,在人体为心。

分类实例

  

五行
五化
五色青(绿)赤(红)玄(黑)
五方西
五季长夏
五时平旦日中日西日入夜半
五节新年上巳端午七夕重阳
五星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
五声
五音
五恶湿
五脏
五腑小肠大肠膀胱
五志
五指食指中指大拇指无名指小指
五官
五觉
五液
五味
五臭
五气
五荣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寅·卯巳·午辰·未·戌·丑申·酉亥·子
五兽青龙朱雀黄麟/ 滕蛇白虎玄武
五畜
五虫鳞虫羽虫裸虫毛虫介虫
五谷
五果
五菜
五祀
五材
五金
五常
五政

六十甲子表

  六十甲子表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六十甲子纳音表详细说明

  甲子乙丑海中金白此年生人,是海中金命,属相是白鼠和白牛

  丙寅丁卯 炉中火红此年生人,是炉中火命,属相是红虎和红兔

  戊辰已巳大林木青此年生人,是大林木命,属相是青龙和青蛇

  庚午辛未 路旁土黄此年生人,是路旁土命,属相是黄马和黄羊

  壬申癸酉 剑锋金白此年生人,是剑锋金命,属相是白猴和白鸡

  甲戌乙亥 山头火红此年生人,是山头火命,属相是红狗和红猪

  丙子丁丑涧下水黑此年生人,是涧下水命,属相是黑鼠和黑牛

  戊寅已卯 城墙土黄此年生人,是城墙土命,属相是黄虎和黄兔

  庚辰辛巳白蜡金白此年生人,是白蜡金命,属相是白龙和白蛇

  壬午癸未 杨柳木青此年生人,是杨柳木命,属相是青马和青羊

  甲申乙酉泉中水黑此年生人,是泉中水命,属相是黑猴和黑鸡

  丙戌丁亥 屋上土黄此年生人,是屋上土命,属相是黄狗和黄猪

  戊子已丑霹雷火红此年生人,是霹雳火命,属相是红鼠和红牛

  庚寅辛卯松柏木青此年生人,是松柏木命,属相是青虎和青兔

  壬辰癸巳长流水黑此年生人,是长流水命,属相是黑龙和黑蛇

  甲午乙未沙中金白此年生人,是沙中金命,属相是白马和白羊

  丙申丁酉 山下火红此年生人,是山下火命,属相是红猴和红鸡

  戊戌已亥平地木青此年生人,是平地木命,属相是青狗和青猪

  庚子辛丑 壁上土黄此年生人,是壁上土命,属相是黄鼠和黄牛

  壬寅癸卯 金箔金白此年生人,是金箔金命,属相是白虎和白兔

  甲辰乙巳佛灯火红此年生人,是佛灯火命,属相是红龙和红蛇

  丙午丁未天河水黑此年生人,是天河水命,属相是黑马和黑羊

  戊申已酉大驿土黄此年生人,是大驿土命,属相是黄猴和黄鸡

  庚戌辛亥 钗钏金白此年生人,是钗钏金命,属相是白狗和白猪

  壬子癸丑桑松木青此年生人,是桑松木命,属相是青鼠和青牛

  甲寅乙卯大溪水黑此年生人,是大溪水命,属相是黑虎和黑兔

  丙辰丁巳沙中土黄此年生人,是沙中土命,属相是黄龙和黄蛇

  戊午已未天上火红此年生人,是天上火命[1],属相是红马和红羊

  庚申辛酉 石榴木青此年生人,是石榴木命,属相是青猴和青鸡

  壬戌癸亥大海水黑此年生人,是大海水命,属相是黑狗和黑猪

太极拳与阴阳五行的关系

  老子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古人认为阴阳的变化是宇宙的基本规律。中医讲“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神明之府也。”太极拳家讲:阴阳分,天地判,始成太极。所谓阴阳分是指阴静阳动、阴息阳生;天地判是指清浊二气分、阴阳相交化生万物。由此可见中医与太极拳理论对于揭示宇宙的基本规律上看法是一致的。

  在中医理论中,讲阴阳对立、阴阳消长、阴阳互根、阴阳转换,并且用这些规律来的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用其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

  而太极拳理论是以太极图为中心而推演的,图中黑白分别为阴阳的各自属性,S线代表阴阳的消长变化和运动中的平衡关系,其中黑中之白眼、白中之黑眼,代表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并隐喻着阴阳中具有无限可分性。

  在中医治疗学中有寒热、虚实、表里等阴阳属性不同的病症,有温、清、补、泻和解表、治里等相应治法。

  在太极拳运动中则有动静、开合、刚柔、虚实等阴阳属性之不同,并有动静变化、开合鼓荡、虚实分明、刚柔相济等阴阳属性不同的人体内外运动变化。

  在中医学中,五行学说是用来取类比象进行推演、归类人体的脏腑之间的生理功能病理影响的相互关系,以及用来指导临床诊断、拟定治则的。其具体方法是以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侮关系进行推演的。而在太极拳法中,讲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门,进、退、顾、盼、定五步,也是按五行区分和掌握生克变化规律的。

  由此可知中医学与太极拳在阴阳五行理论上是相通的。在养生治病的目的上也是一致的。二者都强调要不断地调整阴阳关系、和五行生克乘侮关系(只是一是用药物,一是用动作导引而已),从而达到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五行——美丽优雅的普世真理

  牛顿说:“如果大自然是和谐的,那它本身就是自适应的简单原则的运用,就可以用数学方法来描述它。”科学探索方法就像剥葱头,要弄清楚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将万物遵循的基本法则用非常简单的方式,尤其是数学法则表述出来,就是美丽优雅的普世真理。

  阴阳五行就是将“万物遵循的基本法则”,从我们身边万事万物的存在与变化中,一点一点,一层一层剥开来,找出引起变化的本原,捕捉其内在的支配规律,用阴阳五行、十干、十二支、干支六十一周的数学公式表达出来!具有准确含义的阴阳五行学说,与西方科学基本粒子学说一样,都是“美丽优雅的普世真理”!

  《天道?地道?人道——中医科学性的准思考》(《学苑出版社》)就是用大家都能够看得到的北极星、北斗星、二十八宿等天空星象,大家都感受得到的春、夏、秋、冬,大家都能够品尝出来的酸、甜、苦、辣、咸,大家都能体验到的肝、心、脾、肺、肾……诸如此类与阴阳五行无法分割的机制,明明白白地讲述出来。

阴阳学说的起源与形成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随着人类的发展,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渐有了对阴阳的认识。阴阳的概念,早在夏商时代就已经形成,战国时期已形成阴阳理论。如《易经》八卦中阴阳的爻的出现,《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即认为阴阳是天地万物运动和发展变化的根源及规律。

阴阳相合,万物生长,在天形成风、云、雷、雨各种自然气象,在地形成河海、山川等大地形体,在方位则是东、西、南、北四方,在气候则为春、夏、秋、冬四季。考阴阳原义,“阴”为云之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阳”为日之出;月为阴、日为阳。从字形上分析,阴阳二字均有“阝”(偏旁),“阝”即“阜”,“阜”为山、为岗、为高地,所谓阴阳,无非是山的两面,一面为暗,一面是明,阴阳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都以“阜”为坐标,没有阜,也就无法分阴阳了。由此引申出阴是指山之北,河之南;阳是指山之南,河之北。‘高山的北面,河水的南面,都是太阳照不到的地方,因此为阴;高山的南面,河水的北面,则是阳光普照的地方,因此称为阳。

五行学说的起源与形成
“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甘誓》据说是夏朝遗文,文中的“五行”具体所指,没有说明,但“五行”和“三正”并用,可以推想它和上古历法及上古先民的尊天观念相联系。
“五行”次见于《尚书·洪范》:“初一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威,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手甘。”《洪范》一文,据记载作于西周初年,乃周灭商后二年,商朝旧臣箕子向周武王所陈述的“天地之大法”的记录。箕子说,天赐给禹《洪范》九畴,也就是九种“天地之大法”,“五行”是九畴中的第一大法。这说明五行观念早在大禹时就有了。


《史记·历书》云:“黄帝考定星历,以立五行。”以此推论,五行观念的产生更上溯到了黄帝时期,并且说明五行的产生和星历气象有关。
五行说现代很多学者都说是古代朴素的唯物论,认为我国古代思想家把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当作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或元素。是不是这样,我们从五行范畴的形成来探讨,就可以清楚地得出结论。
五行的起源,有“五数说”、“五方说”、“五祀说”、“五星说”和“五工说”等等,事实上,五行应该源于河图。河图是天文图,河图源于太极图,太极图是说明阴阳之气的,阴阳之气的五分法具体化就是五气,五气易象化就是五行,五行实起源于五气,而五气是天地共同作用的结果。时令节气本来是日月地三体运行所成,然而,却可以用天上的木火土金水五星在地上的东南中西北的出没情况作标志。我在《太极河图洛书》一节已介绍过,太极图源于天文历法的测绘,河图洛书是用奇偶数按阳奇阴偶的原则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阴阴消长情况所作的天文解说图。河图数分布在太极图上,形成四象特征点和中宫特征点五个特征点。对于太阳年周视运动太极图而言,河图数1、6为冬至,2、7为夏至,3、8为春分,4、9为秋分,分别代表冬、夏、春、秋四象。5和10据中宫,代表四季土(四季均分之后的余气)。
古人将五个特征点象八卦一样,分别取法于自然之象而命名之,就是五行象。冬天气温冷如水,故以水配之;夏天气温热如火,故以火配之;春天草木欣然,故以木配之;秋天草木金黄,结实如金,故以金配之。因为一个太阳年365.25天,并非整数日,无论四分、八分、十分,还是十二分,都不能按天完全均分,所以对春夏秋冬或不同历法的月份必须采取适当措施予以调整,一年四季才能节气分明。又因为春夏秋冬在大地上随地理方位的不同而不同,大地(实际上指立足点)对不同地理方位的四季起着控制作用,因此,古人把调整节气的时段(闰日或称余分)以土配之,土据中央而控四方(闰以定岁,即定四季,四季配四方)。不同的历法,调整的办法也不相同,古人有时一年调整一次,将土季置于夏至之后,称为长夏;有时置于夏至和冬至之后,称为过年日(古十月历有大年和小年);有时置于四季的后边,称为季土。一年调整不过来,就用置闰的办法超年度调整。不论如何调整,都将每年调整节气的时段统称为土季。金木水火土五行之象就这样形成了。由此可知,五行金木水火土在最初形成之时,是以实象的五种物质表示五种节气,已进行了一定的取象比类,后来,五行之象又泛指五个特征点,类象范围更广,一如八卦一样,可以类指万物万象,并形成为用五分法揭示宇宙万物的结构、关系、性质、状态或过程的抽象哲学范畴。
因为五行是用五分法揭示宇宙万物的结构、关系、性质、状态或过程的抽象哲学范畴,所以当然可以用来把具体物质的构成要素分为五类,并用金木水火土范畴来表示每一类,这是五行的应用,但是,这里的金木水火土并不实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具体物质,就象乾坤可以表示天地,但并不单单就指天地,还可以表示父母、君臣等等。五行说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创造的一种用取象分法思维揭示宇宙万物化生规律的辩证理论,五行之象既然是从实象中抽象出来的,当然也可以用其实象之间的关系来帮助理解这种抽象范畴之间的关系。不了解这一点而用朴素唯物论来解释它,其实正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目前有些学者由于混淆了五行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企图因五行的具象性而否定五行说的科学性,原因就在于此。
五行起源于四时五气,而四时五气是天地共同作用的结果,却是地的独有现象,所以五行由天生而属地,也就是说“五行丽地”。《协纪辨方》说:“行也者,言其行于地也。质行于地,而气通于此数之有五焉,故曰五行。”五行取象于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民并用之,废一不可”的五种物象,古人称之为“五材”。《尚书大传》说:“水火者,百姓之求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以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五行即五材也。”有用之五材因被具象化为五行概念,后又上升为抽象的范畴,从而能以之对万物万象进行说理,故而被上古先民所崇拜,并被列为祀典。《国语·鲁语上》说:“凡谛、郊、祖、宗、报,此五者,国之典祀也。加之以社稷、山川之神,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前哲令德之人,所以明质也。及天之三辰,民所以瞻仰也。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及九州名山川泽,所以出财用也。非是不在祀典。”这种对五行的祭典,由专职的“五行之官”负责。《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蔡墨之言曰:“夫物物有其官,官修其方,朝夕思之,一日失职,则死及之。失官不食,官宿其业,其物乃至。……故有五行之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五行之官因“一日失职,则死及之”的重大责任,因而对五行知识的研究十分重视,从而促进了五行观念的发展。
五行之间的关系汉代董仲舒称之为“比相生而间相胜”,也就是相邻者相生,相间者相克。
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起于何时,现在不得而知,早在《左传》中就有记载。黎子耀先生在《阴阳五行思想〈周易〉》(《杭州大学学报》1987年5月,第1—2期)中认为殷代已有阴阳五行思想。甲骨文中殷人所,之先公即为阴阳五行,亦即日月五星。他说:《史记·殷本记》所载先公契至振为日月五星亦即地支,地支中包含五行相生说(火、土、金、水、木);微至主癸为天文五官,又为天干,天干中包含五行相胜说。这一切都可以在甲骨卜辞中得到证实。所以系统的阴阳五行思想包含在干支二十二个字里。他在《马王堆汉墓帛书易经卦序释义》中又说:帛书《易经》的发现,表明“《易经》的八卦包含阴阳五行思想,这一点至此可以成为定论。这就打破了那种认为八卦只讲阴阳,不讲五行的看法”、“就学术思想的源流来说,阴阳五行自始就是以一个完整的系统而出现的,帛书本的上、下卦序明确地说明了这一点。这就打破了那种认为阴阳五行来自两个不同流派的看法”、“在阴阳五行思想发生的年代问题上,帛书本明确表达了八卦和阴阳五行的密切关系。这就打破了过去在古史辨论中认为阴阳五行的思想始于战国时期的看法”(黄寿祺、张善文主编《周易研究论文集》第一辑)。江国梁先生认为“阴阳观念,最早是出于对太阳升落的观察而建立起来的,是明暗,是伏羲氏以前的事。后来人们的观察视野从太阳转到月亮,并能对月相进行科学的辨认,才建立有明确的昼夜和东西二方的阴阳观念,这是‘伏羲——女娲’时代的事”,而“伏羲——女娲时代”,按江国梁先生所指是旧石器时代或新、旧石器过渡时期(江国梁著《周易原理古代科技》92页、273页,鹭江出版社1990年2月版),因此它应该是在距今一万年以远。《左传》中史墨论日食,曰:“火胜金,故弗克。”但此处并未系统阐述五行网状生克关系。五行网状生克关系应该是在具象化的五行概念形成后,受阴阳生胜关系的影响,将实象的五材生胜关系提炼出来,赋予抽象的五行范畴的。
在量天尺中,晷阴短了,则晷阳必长,这就是阴生阳;晷阳短了,晷阴必长,这就是阳生阴。晷阴长于晷阳,称为阴胜阳;晷阳长于晷阴,称为阳胜阴。晷阴晷阳之间的生胜之理,上古先民在日晷测影的实践中是早就知道的,太极阴阳观念形成后,抽象的阴阳范畴之间也就总结出了这种生胜道理,也就是生克之理。这种生克之理不断地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很多事物间都存在这种道理,实象的五材之间的生克关系也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被抽象总结出来并加以运用。五材的生克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很容易理解。水生木:水滋润草木;木生火:草木燃烧生火;火生土:火燃烧后形成灰土;土生金:土中有矿石并能提炼金属;金生水:金冷则凝水,金热则化水。水克火:水可灭火;火克金:火可熔金;金克木:金器可以锯木、砍木、雕木;木克土:草木之根既可以钻入土中,草木又可以破土而出;土克水:土可以吸水,又可以挡水。当五材被抽象为五行范畴后,五材之间的生克关系也就被赋予给了五行。
从阴阳生胜之理发展到五行生克之理是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它使人们对事物和现象的认识从单线联系发展到网络状或立体状的多样联系,这里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太极分合思维方式的优越性。在五行结构的太极中,每一行都和其它四行发生着相生、相克、被生和被克的关系,五行之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使太极处于一种生生不息的辩证的动态平衡和化生中。因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同时也是多样的,在一个巨系统中,总是牵一发而动全局,现代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都可以在五行学说中找到雏形。所以五行学说对于认识复杂多样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思维现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行说是在太极阴阳说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一理论事实上并不神秘,它不过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用太极分合思维中的五分法揭示宇宙万物万事多样性的有机统一的规律。这就使它在阐释万物万事的整体性、丰富性、复杂性、结构性、有序性、动态性、系统性等方面具有了化繁为简的独特功用。
五行之间的动态性体现在质变和量变两个方面,五行之间从性质上讲存在生克关系,使得每行的发展必然会由量变发生质变,但发生什么样的质变,还要辩证地看量变的具体情况。我国古人将此形象地总结为“五行生克制化各有所喜所害论”:
一、金旺得火,方成器皿;火旺得水,方成相济;水旺得土,方成池沼;
土旺得木,方能疏通;木旺得金,方成栋梁。
二、金赖土生,土多金埋;土赖火生,火多土焦;火赖木生,木多火炽;
木赖水生,水多木漂;水赖金生,金多水浊。
三、金能生水,水多金沉;水能生木,木盛水缩;木能生火,火多木焚;
火能生土,土多火埋;土能生金,金多水浊。
四、金能克木,木坚金缺;木能克土,土多木折;土能克水,水多土流;
水能克火,火多水热;火能克金,金多火熄。
五、金衰遇火,必见销融;火弱逢水,必为熄灭;水弱逢土,必为淤塞;
土衰遇木,必遭倾陷;木弱逢金,必为砍斫。
六、强金得水,方挫其锋;强水得木,方泄其势;强木得火,方化其身;
强火得土,方止其焰;强土得金,方制其害。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305076.html

更多阅读

再读《论雷峰塔的倒掉》 论雷峰塔的倒掉赏析

风风雨雨雷峰塔 上学时,就曾学过鲁迅先生的《论雷峰塔的倒掉》,很是羡慕先生的文笔以及阅历,怎么知道那么多的故事典故?从此,我知道了杭州的西湖和镇压白娘子的雷峰塔,以及白娘子凄美的爱情故事。今天重读这篇文章,仍然心潮澎湃,不禁为雷峰

板块构造学说建立的基础和主要内容 板块构造图

板块构造学说是建立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的,完善了前两种学说的观点,是目前解释地球运动、地质构造等的最为盛行的学说。大陆漂移说,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他认为在地质时期地球上的大陆是整体一块,只是后来中生代

人体阴阳气的失控与调和 调和阴阳的中成药

人体阴阳气的失控与调和一、阴阳气的失控一个健康的人体,它内部各个器官必定会正常运作,在受控的变化范围内,所制造的阴气阳气必然能够保证达到人体需要的正常水平,冷热调和后形成的体温,也必然稳定在一个程度上,于是,人体自然就会感觉得到

声明:《阴阳五行学说内涵诸论 学阴阳五行的基础知识》为网友颜值超标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