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自古有裂土封侯、封侯建国之实。中华历史上从未存在过马克思所谓的封建社会,更无有中世纪西欧封建之名。
西周分封的是主要的诸侯国,并非是如西欧中世纪把全国土地都封给了诸侯与骑士们。西周之封侯建国在很长时间里巩固了王朝的统治,而西欧之封建乃是弱化了王朝的统治力,把原本一个完整的国家搞得七零八落。
再有马克思等提出的封建社会,所包含的不仅仅是政治上的制度,还有宗教,思想等方面的要素。如此中国本无所谓封建社会,则中国之“被封建”不可奉为“拿来主义”之典范。
具体封爵之名位也与我们所知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不同,此处自不详述。
封爵所以尊功彰贵,滥觞实多。唯乱世,则豪杰之士并起,因功而侯者,人中龙凤。三国时代,封妻荫子之爵位常有,才实孚其名者常是。
自汉高祖始,汉朝大量分封诸侯。西汉封侯多都是县侯,即封号为县名+侯(简称县侯),如汉————初陈平被封曲逆侯,后汉初年之“大树将军”吴汉受封舞阳侯。其中曲逆与舞阳都是县名。
开《三国志》卷,不难发现王侯将相之爵位独亭侯为多,而且王侯的封邑多不过千户,少的不足百户。可谓是侯名存而实大打了折扣。
秦制每十里设一亭,亭遂转为秦汉时代的一种基层的行政单位。东汉时期出现了亭侯,多是以亭名+侯来命名亭侯。
据《后汉书》中记载是:功大者封县侯,勋微为亭侯。其中亭侯又大多是以受封的亭来命名亭侯,比如刘某某被封在了长安县桂树亭,于是此人就被封为长安县桂树亭侯了(此为亭名亭侯)。
曹操的先祖、宦官曹腾就被封为费亭侯。
但是到了汉末三国时代,县侯逐渐变少,与此同时亭侯则大量涌现。其中以都亭侯为多。其中亭侯多冠县名(即是县名+亭侯,此为县名亭侯)。例如关羽被封为汉寿亭侯,邓艾曾被封为方城亭侯。其中汉寿与方城都是县名。
曹操迎汉献帝而被封武平侯,诸葛亮被蜀后主刘禅封为武乡侯。武平是豫州的一个县,武乡乃是诸葛亮老家琅琊郡的一个县,武乡县离诸葛氏之故里阳都县不远。
既然此时有亭侯也有县侯,那么县侯与亭侯在三国时代区别又在何处呢?又为何这一时期封爵大多为亭侯呢?
聊借诸葛武侯与汉寿亭侯言之。
人多以诸葛武侯称呼诸葛亮,成都也有武侯祠。人人皆呼武侯,然多不解此武侯之来源。
诸葛孔明死后,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人多以此为武侯之来源。又有人以诸葛孔明被封为乡侯,武不过是个谥号。
殊不知此武侯乃是武乡侯之省略,而并非是所谓的乡侯,自汉代以来很少有封为乡侯的。汉代的县中却有如名如武乡与南乡等的,且当时封爵在故里也常见。
例如魏国大将朱灵是冀州鄃县人,先是被封为他县的亭侯,后魏文帝认为他该荣归故里,于是把他改为鄃亭侯。
刘禅以武乡侯封诸葛孔明,主要是因为武乡乃是其故里所在,但也不排除其欲皆武乡之名彰显诸葛亮的韬略,毕竟自刘备死后,蜀国元气大伤,国家重担都落在了诸葛亮的肩上,更何况蜀军要出师北伐,匡扶汉室。
可惜的是武乡侯从来也没能回到故土,诸葛丞相从没有享受到武乡侯的待遇,他在写给后主的表上说除去自己的俸禄外,还有一些桑田。这些或许就是武乡侯真正的食邑吧。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诸葛亮是旷世奇才,无人不佩服。然其“不武”是事实。
一个有战略眼光而不善韬略的武乡侯,一个善于治国而不善将略的丞相,最终为为这个“武“所累,伤魂北原,星陨五丈原。
至于说什么武侯由忠武侯来,则是无稽之谈了。《三国志.蜀志》记载:当时蜀国人就开始称呼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为武侯,曰“此武侯所…“诸葛瞻继承的是武乡侯,则诸葛武侯当从武乡侯来。
当时蜀国大部分将相封号都是亭侯,唯有大将丞相级别的才有县侯之位。魏国与吴国也是同样的情况,曹操最初是继承祖辈封号费亭侯,在迎接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就被封为武平侯了。
由此可见,县侯在三国时代并没有消失,相反的它变得更加的贵重了。只有那些最有实力与势力的人才会被封为县侯,一般的受封的都是亭侯。
然而几乎所有的亭侯又都是县名亭侯或者都亭侯,换言之不是传统意味上的封在一亭的侯了。
且看关羽之汉寿亭侯:
关羽被曹操表为汉寿亭侯,很多人都依汉代旧制认为关羽是被封在了汉寿亭这个地方,更有人说关羽是被封为寿亭侯,汉是汉朝的意思(好友泰哥说有位教授还以此为基本观点写了一本论述爵位名号的书)。
以上观点皆是望文生义。首先,汉代无有在封侯名号前加汉表示此人是汉朝的亭侯的先例,关羽受封为汉寿亭侯时,天下就一个汉朝,有必要区别吗?由此可见那位教授的水平真不是一般的菜。泰哥常以此讪笑此辈,我辈当共骂之。
汉寿本名为索县,当时属于荆州武陵郡,后来更名,并成为了荆州治所所在地,就是如同现在一省之首府一样。
曹操封关羽为汉寿亭侯,以州府所在地封关羽,足见曹操对关羽的器重。
同样悲剧的是,汉寿亭侯却不“寿”。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五十几岁即命丧吴军之手。一个汉寿亭侯难道真成了催命之符?
汉末三国时期以县名+亭侯式亭侯是不甚枚举。文臣如此,武将也是。
需要说明的是,当时关羽被曹操封为汉寿亭侯时,汉寿县尚在荆州刘表手里。诸葛亮封武乡侯的时候,武乡县还在魏国版图里。武乡侯与汉寿亭侯最初都是虚封的,不过是借用其名罢了。刘表对曹操还是顺从的,又是汉献帝下诏。关羽作汉寿亭侯,或许也是真的食邑在那里。刘备被封宜城亭侯,宜城也在荆州。或许是曹操觉得自己没有多少地方封给他们,于是乎借天子的诏命把刘表的土地封给刘关作食邑。
说来也巧,恰如其封侯之地所暗示的,后来刘备与关羽等后来离开曹操,逃到了荆州。还是偶然?机缘巧合?历史真会开玩笑。
等到刘备夺取了荆州后,关羽的汉寿亭侯才真正有了着落,但之后不久关云长就败亡了。武乡侯却如其主人一样,永远在异域受瞻仰。所谓汉寿亭侯不寿,武乡侯不武更不能荣归武乡。
由此可见,汉寿亭侯与武乡侯乃是三国时代最不吉利的封号了。终是人算不如天算了,英雄常饮恨。
然而当时也有沿袭汉代以亭名+侯来命名亭侯的,即是都亭侯。汉代在郡县治所设置都亭,即在郡与县官府所在的城池外都设立了都亭。可以说诸郡县都有都亭,都亭乃是一个泛称了。
魏国阵营中很多人都曾被封为都亭侯。例如名将张郃刚归附曹操就被封为都亭侯。
说到这里,不禁发问:县侯何其少,以县为名的亭侯又何其多呢?传统的都亭侯又为什么很常见呢?
这里就得来联系到东汉末年到三国时代的社会背景了。黄巾军起义,大量无辜百姓被杀,后又有董卓之乱,军阀混战。更重要的是乱世里,人们不以耕种为业,更多的人不是被杀死而是被饿死的。很多军阀基本上都是一夕战败,部下就作鸟兽散,随后也就败亡了,袁术大军要以贝类为食,袁绍大军没粮食以桑葚为食,曹操独具慧眼实施屯田,终能消灭北方群雄。
汉末大乱到三国时代,郡县破坏严重,人口锐减。曹操在诗文里说,他回到故里,居然见不到一个熟人了。可见战乱与饥饿的杀伤力有多大。人们聚集的地方很可能不过是一些郡县城池与城外离官府最近的都亭,如此乱世了,与官府治所合聚在一起也是出于一种求保护谋生存的罢了。
人口少了,封侯的分量也就轻了。以前动辄是以数千人封一个侯,曹操封部下从来是二三百户就打发了。据其原因,实在是没有多少人口可以分给部下。
但是功劳还是要赏赐的,县侯成了熊猫宝贝了,于是乎只能封亭侯。原来的亭基本上被摧毁了,也没有人居住了。于是乎大量的县名亭侯就出现了。不能说东汉没有县名亭侯,只能说此时更多了。即如屯田不自曹操始设立,只是在曹操手里,屯田成为获取军粮的主要形式了。
当时一般城池很小,耕种要在城外进行。但是城外又有很多强盗与敌人,于是乎城外离郡县治所最近的都亭也就聚集了诸多人口了。
人尚且要靠屯田积聚起来,更何况是那些本就被破坏的亭呢?由此可见诸多人口当时必定是集中在郡县主要的城池与城外的都亭等地了。
把部下封侯总要拿块有人的地方封啊。既然其他地方人口很少,唯都亭有人口聚集,于是乎都亭侯的封号就不虚了,曹操也就大量分封部将为都亭侯了。同时一些县邑有一些人口聚集,所以县名亭侯也较为常见。
许诸被封万岁亭侯,荀彧又被封万岁亭侯,大将韩浩又被封万岁亭侯,高柔又被封万岁亭侯,后来曹操之子乐陵王曹茂在建安二十二年被封万岁亭侯。这些人都没有被剥夺食邑,为什么都有这个封号呢?
这就要看万岁这个地名了。万岁本是在今成武县一个县,王莽在位时期设立了万岁县,《汉书.地理志》里自然没有记载了,《后汉书.地理志》似乎是漏掉了这个县。万岁是一个县,其又在人口相对集中的成武地区,或许人口较多,这才有这么多的人被封在了这个县,一个县数千户,就可以分出好几个百户来封给这些文臣武将,都名曰万岁亭侯也不为不可。因为具体的收租的户口是定的,又不会混淆了。
不然的话,又怎么会有这么多个并存的万岁亭侯呢?万岁绝不是什么亭了,哪里来这么多个万岁亭呢?
吴国与蜀国除了都亭侯外,很多都是县名侯,其他所封的亭侯也多是亭名侯,大约是遵循了汉朝旧制吧。不过也有了所谓的都乡侯,与都亭侯类似,只是封地由一亭之地变成了一乡。总的来说乡侯很少见。
其后社会逐渐稳定下来了,有功将士与文臣被封的都是县侯,而且封户动辄是千户。亭侯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谁也不想要一个顶着县名却只有几百户的亭侯了。
亭侯也罢,县侯也好,名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人其事。其名因其精神而不朽。
依我之愚见,武乡侯,汉寿亭侯再不吉利,我们不也常在信口呼出“诸葛武侯”与“汉寿亭侯”时候有股山河之气涌上心头吗?
哈哈,台灯坏了,日记没法写了,此文聊为今日记吧。今晚又熬夜了,明早可以早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