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原文]
初,张衡作《定情赋》,蔡邕作《静情赋》,检逸辞而宗澹泊,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缀文之士,奕代继作;因并触类,广其辞义。余园闾多暇,复染翰为之;虽文妙不足,庶不谬作者之意乎。
(正文)
[原文]
夫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褰朱帏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送纤指之余好,攮皓袖之缤纷。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曲调将半,景落西轩。悲商叩林,白云依山。仰睇天路,俯促鸣弦。神仪妩媚,举止详妍。
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欲自往以结誓,惧冒礼之为愆;待凤鸟以致辞,恐他人之我先。意惶惑而靡宁,魂须臾而九迁: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而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考所愿而必违,徒契契以苦心。拥劳情而罔诉,步容与于南林。栖木兰之遗露,翳青松之余阴。傥行行之有觌,交欣惧于中襟;竟寂寞而无见,独悁想以空寻。敛轻裾以复路,瞻夕阳而流叹。步徙倚以忘趣,色惨惨而就寒。叶燮燮以去条,气凄凄而就寒,日负影以偕没,月媚景于云端。鸟凄声以孤归,兽索偶而不还。悼当年之晚暮,恨兹岁之欲殚。思宵梦以从之,神飘飘而不安;若凭舟之失棹,譬缘崖而无攀。于时毕昴盈轩,北风凄凄,炯炯(本作忄旁,从辞海,通)不寐,众念徘徊。起摄带以侍晨,繁霜粲于素阶。鸡敛翅而未鸣,笛流远以清哀;始妙密以闲和,终寥亮而藏摧。意夫人之在兹,托行云以送怀;行云逝而无语,时奄冉而就过。徒勤思而自悲,终阻山而滞河。迎清风以怯累,寄弱志于归波。尤《蔓草》之为会,诵《召南》之余歌。坦万虑以存诚,憩遥情于八遐。
(译文) :
啊!真是个绝代佳丽
压倒了世上所有美人
你具有倾城倾国的姿色
美好的品德为人传闻
你比佩带的晶玉洁白
更比那幽静兰草芳馨
淡淡的情怀不易流露
崇高志向如天空白云
可惜人生是多么短暂呀
早晨瞬间就变成黄昏
真希望和你同过百年
应该愉快,不必忧愁缠身
你撩开红纱帐坐下
自己欣赏自己弹琴
细长的手指多么美好
洁白的衣袖舞动纷纷
美丽的眼光随手转动
似言似笑谁也难分
曲调才弹了一半
太阳已落下西窗
秋风吹动树林
白云绕着高山
仰望山间小路
你又俯身弹琴
这时你的动人姿态
我看的是多么逼真
优美的琴声使人感动
我真想和你促膝交谈
亲自去和你结识吧
怕冒昧失礼而不敢
等待青鸟去传达情意
又怕别人先我而前
心意惶惶不能安静
魂儿好象飞到了天边
我想化作你衣服的领子
围绕在你芳香的脖项
又害怕夜晚得离开你
秋天的夜是多么漫长
我想化作你腰间的带子
束在你细柔的腰间
又害怕天气冷热变化
你常把服装更换
我想化作你鬓边的秀发
紧贴在你鬓角耳边
又害怕你要经常洗浴
无情的热水把我苦煎
我想化作你描眉的色彩
随你的目光而展转
又害怕粉黛正艳的时候
你忽想另行易颜
我想化作你床上的竹席
供你娇体安卧上面
又害怕冬天被皮褥代替
要想见得等整整一年
我想化作你脚上的绣鞋
裹着你的脚儿旋转
又害怕你休息的时候
空把我丢在床边
我想化作你白天的影子
随着你或西或东
又害怕你到大树下面
真惋惜呀又跟随不成
我想化作夜间的蜡烛
照着你的玉容在小房
又害怕东方出了太阳
烛光不见了,日光那样强
我想化作竹制的小扇
含着凉风在你手中
又害怕白露到来天将冷
扇儿不用得一年苦等
我想化作那梧桐树木
做你弹奏的膝上小琴
又害怕你不高兴的时候
推我一边而没了声音
仔细想我的心都难如愿
谁知道这一片苦思之心
满腔的情怀向谁诉说
漫步徘徊到南边树林
依靠的木兰树落下露珠
巨大的松树有了浓荫
独自徘徊能和谁见面
空怀着欢喜恐惧之心
这里真寂寞什么也看不到了
一个人幻想着把你找寻
撩起衣襟照原路回吧
望着落日而叹息
一个人漫步有什么趣呀
天已黄昏景色暗凄
树叶儿纷纷落下来了
阵风起而有了寒意
太阳忽然看不见了
明媚的月亮钻入云里
鸟儿哀叫着孤单飞走
野兽等配偶不愿离去
叹青春已逝接近了暮年
此生将尽还有什么冀希
今晚能梦到你吗
神惶惚而心情不安
好象乘船失去的撑篱
又似走悬崖无啥可攀
这时候窗外繁星满天
北风呼呼凄历叫唤
我睁大眼难以入睡
无数念头徘徊胸回
穿起衣等待天亮
厚厚的白霜落在陛前
雄鸡还没有展翅啼叫
远方笛声象流水一般
这声音开始很平和
怎么忽然又似人哀怨
亲爱的人你现在在哪里
行云可愿传达我的思念
云默默的无声逝去
很快就悠然而不见
心里在苦苦的想呀
难道我们隔着大河高山
任清风难吹去无限思锗
潺潺流水是不尽的怀念
要是我们能突然相会
共唱那诗经上的爱情诗篇
坦开胸怀只有真诚的爱
真情的爱永存天地之间
行治惠译于80.4.4清明节
(点评):
《闲情赋》是陶公作品中较为特殊的一类。从小序中可以看出,本赋题中之义是“约束”男女之间的感情。这里的“闲”,不是闲来无事之闲,也并非闲情逸致之闲,而是“阻隔、约束”之意。是“虽收放心,闲之维艰。”(《书·毕命》)之闲。这里情,也特指男女之情。小序之中禅明的写作动机似乎就是为了抑制这种感情的泛滥,以有助于讽谏、警世之旨。按照赋题中所表现的作者愿意(且不说是本意),这篇词赋是淡了杜绝感情这种于人有害的东西的。但是,文章中对感情的渲染却是热烈而浓艳的,所表达出来的感情同样浓郁而恣肆,不仅无“闲”意,反倒象是感情恣肆,一泻千里,其中在衣为领、在昼为影数句,想象奇特,有不合人情处,却正在这不合人情之的地方最真实地切合了人情:爱到极处的人儿,可不就是疯狂到为了对方舍却一切的地步吗?这样一来,这种应“闲”之情反倒被描绘得绝佳绝美。令人沉醉其中,忘却生死。当年元好问读了潘岳的《闲情赋》,就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故一人之"文"实不必"如其人"(《论诗绝句》)。陶渊明的诗风以冲淡著称。即使偶尔有“荆轲舞干槭”那样“金刚怒目式”的句子,总是不失讽喻之义。而闲情一赋,虽云“闲”情,实际内容却与其往日风格大不相符,梁启超曾说这篇赋“熨贴深刻,恐古今言情的艳句,也很少比得上。”所以几乎被人疑为伪作。其实,这也许正是五柳先生的另一面--人情、心灵中极其重要的一面。
西洋人写《闲情赋》愿在项而为链承酥胸之余芳
陶渊明的赋现存只三篇:《归去来兮辞》、《闲情赋》和《感士不遇赋》。其中,《闲情赋》是诗人绝无仅有的一篇绮情诗,浓艳深婉,无以复加,也是他“并非‘浑身是静穆’”(鲁迅语)的一证: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而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诗人一连用十个“愿在……而为……”,反复吟哦、长久踯躅在理想女性的玉体襟怀间。鲁迅说得好:“……陶潜先生,在后人的心目中,实在飘逸得太久了。但在全集里,他有时又很摩登,‘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竟想摇身一变,化为‘阿呀呀,我的爱人呀’的鞋子。虽然后来自说因为‘止于礼义’,未能进攻到底,但那些胡思乱想的自由,毕竟是大胆的。”
到了现代,《闲情赋》仍旧余音袅袅。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这么写深藏在他心中的美女唐晓芙:“古典学者看她说笑时露出的好牙齿,会诧异为什么古今中外诗人,都甘心变成女人头插的钗,腰束的带,身体睡的席,甚至脚下践踏的鞋袜,可是从没想到化作她的牙刷……”只这几句话,晓芙之美就令人真个儿难忘了。但是,钱先生也“未能进攻到底”。除了在作者心中之外,美人唐晓芙后来不知所终,倒是给并不美丽的孙柔嘉出尽风头。但是,这里钱先生却明确提到了“古今中外诗人”。
难道《闲情赋》在外国也有知音么?
英国诗人丁尼生就深有同感或者通感。我相信他肯定没念过英译的《闲情赋》,但是,他的诗无论情感或是词句,同陶诗都极其相似!这真是时空远隔兮心有灵犀,大可称为西洋的《闲情赋》。丁诗人写的是十九世纪英文,我试着翻译成陶诗人时代的“摩登”中文:
愿在耳而为环,随朵垂之振颤;尽日夜而隐藏,或摩挲兮玉暖!
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觉心房之紧贴,罔愁绪罔闲情!知五内之休戚,欲独抱而无垠!
愿在项而为链,承酥胸之余芳;从长日而仰俯,载欢欣载惆怅;愿长卧以轻柔,愿勿解于未央!
丁诗人也愿化成理想女子身上的爱物儿,但就这么寥寥几件;陶诗人“愿为”这“愿为”那的,好像摆弄十八般武器一般。是不是可以说,中国人的想象比西洋人要丰富,至少以“闲情”而论是如此呢?可中国诗也有先天弱点。后人评论陶诗,说他在平淡中带有爽朗。比较这两诗人就立马可见,谁家诗人更爽而浪。
国人是望着太空、对着虚空吟哦,洋人却绝不肯这么“窝空”。欧洲文学有一段时间,诗人写磨房女蔚然成风。洋人吃麦面,磨房就像超市那样随处可见。很可能又有那么几个磨房女儿,常常在门口搔首弄姿、倚门巧笑什么的,便惹得骚客们抓耳挠腮、诗兴大发。丁诗人这首标题就是《磨房主之女》。如果王维当年考了“托福”,移民泰西,谁能担保他不写《磨房女儿行》:“磨房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
《闲情》由文学而音乐,于是有了舒伯特的《美丽的磨房女》。这是一部浪漫主义作品,在德语国家青年诗意般的漫游情绪上,加上了纯真的痛苦。日耳曼浪漫主义这个文艺流派热爱自然,渴望自由。读施莱格尔、诺瓦利斯、艾兴多夫等人,最叫我向往的,就是那种田园牧歌式的沁人心脾,那与山水林木俱来的闲情愁绪。多年前,我经常在德国莱茵河畔散步徜徉、游目骋怀。心里就老想着,如何走过一条弯弯绕的山路,突然间,一幢小巧的农舍闪将出来。那小屋子前边有一位莱茵少女,她身披一袭清晨的霞光,正在给一群鸟儿喂食哩。周围是一派宁静,只有鸟儿的欢声啾啾,还有姑娘的鸟语呢喃。少女穿着这一带流行千年的裙子,胸口开得很低,下摆撑得很开,恰像一朵倒过来覆在水面的莲花。那花,那山,那水,那人,那绿,那蓝,那明亮,那安宁,那空气里微微振颤的心曲,这一切都融合在一起,像美梦一样长留在我的胸臆……
日耳曼人舒伯特本来就是理想主义者,浪漫主义又使他成了理想的感伤者。这种感伤也许同贫穷的苦恼,或失恋的痛苦等等无关,而是一种“纯度”很高的忧伤,也是最典型的闲情。古今中外诗人都富有这伤感的纯情,常常由自然景色激发出来。“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飞花烟雨干卿底事?可见原是一个纯字了得。晏殊贵为宰相,无须伤春悲秋,感伤纯度就特高。“小园香径独徘徊”,“山长水阔知何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最是叫人击节欣赏。舒伯特的音乐无法在纸面复制,我只能通过歌词片段聊以传情:
早安,美丽的磨房女郎
是不是我的问候让你烦恼
或者我的眼神叫你惆怅?
请让我远远地看你吧
透过你家那亲切的窗棂
从远处,从很远很远处
穿过你家圆圆的大门……
整首音诗荡漾着一种无所名的惆怅,正像《闲情赋》弥漫的那片莫其名的忧伤:
考所愿而必违,徒契契以苦心。拥劳情而罔诉,步容与于南林。栖木兰之遗露,翳青松之余阴……
纯而美的痛苦,深沉婉丽。要论诗人之深婉沉郁,中国人似乎又超过了西洋人。不过,舒伯特艺术是所谓“声乐套曲”,从漫游写起,到“晚安”结束,一共套了二十个连环曲子。音乐舒展流畅,像清晨的甘露一样清新自然,深得天籁相助。
其实,要做爱人身上的小装饰、小摆设之类,自有深层的心理机制,已经早由弗洛伊德道破。一个男士深爱一位女士,可是又遥不可及,他的“里比多”便受到了压抑。于是便压进下意识中隐藏起来,等待宣泄。在下意识的梦境里,亲一亲美人芳泽的举动,就映射成了索性变作美人身上的爱物儿。西方从《圣经·雅歌》就有这个缩小自身,取悦爱人的传统。《雅歌》相传是以色列所罗门王创作的,男人这种在心爱人面前甘愿雌伏的传统源远而流长……
到了二十世纪,赋闲情的磨房女之歌还在余音绕梁。法国人把《美丽的磨房女》拍成电影,对舒伯特原来的音乐进行了艺术诠注。主角就直接还原成了青年舒伯特,他在漫游中邂逅了一名美丽的磨房女儿。舒伯特向她献上了温柔炽热的爱情,外加优美忧伤的音乐。可是,磨房女却是个轻狂佻薄的女人。她不懂得真爱,她不欣赏美乐,她只喜欢铜板。舒伯特只好唱着忧伤的歌,重新走上漫漫的旅途……于是,法国影评人讽刺道:
铜臭先生一把将她抢走,
舒伯特只剩得音乐空留……
文艺真是不朽哟,这几句话现在不仍旧在我们周围游荡么?
还好,人类美好的心灵和情操总是相通的,而且穿越一切时空。(文/ 钱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