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无意中看到一篇袁宝华的文章《深切缅怀薄一波同志》,中间一段讲的大炼钢铁,对时任冶金部部长的王鹤寿的回忆形同白描,摘录如下:
王鹤寿(1909.4.19~1999.3.2)《关于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的起草人。
在北戴河会议上,毛主席提出1958年的钢产量要比1957年翻一番,即达到1070万吨。一波同志感觉压力很大,因为他是经委主任。毛主席找我们去座谈,我是跟冶金部部长王鹤寿一起去的。毛主席问钢产量翻一番能不能做到,王鹤寿拍着胸脯说能够完成,在场的其他有关同志也纷纷拍胸脯。一波同志与别人的意见不一致,又不能反对毛主席的意见,就建议在报纸上公布1070万吨计划指标,因为公布以后就没有退路,大家就义无反顾、非完成不可了。虽说1958年最后完成了1070万吨钢,可是按毛主席的话说,好钢只有800万吨。为什么没有那么多好钢呢?因为没有那么多好铁,矿石、焦炭也跟不上。于是,我们在1959年想了个办法,打算一下子建设上千座小焦炉。一波同志知道后,在经委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很严肃地批评我们说,1958年大炼钢铁把树都砍掉了,庄稼在地里收不回来,经济遭受那么大的损失,你们还不接受教训?当时我们搞冶金的同志思想转不过弯来,听了这话还不服气。接着,陈云同志把我们冶金方面的人召在一起,主要是听我们汇报怎样完成1959年1800万吨钢的计划。陈云同志觉得指标定高了,应该降下来,最多只能完成1300万吨。他没有批评我们,只是实事求是一个矿一个矿地算账,最后说服了我们,让我们感到确实不行,指标要降下来。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教育和启发。(袁宝华《深切缅怀薄一波同志》,中国企业报,2007年5月21日)
袁宝华此处行文甚是狡诈,“我”和“我们”间插使用,气势不减当年,依然毫无愧色,实在令人叹息!
袁宝华还有一篇回忆周恩来的文章,写得不知为什么就明白多了:
总理对待干部,特别是各部门的领导干部,是很尊重的,工作中严格要求、充分信任,思想上关心爱护、循循善诱,很少有发脾气的时候。但对于一些同志工作中的缺点,尤其是对不实事求是的作风,总理绝不容忍,发现问题,总是及时给予严厉的批评和真诚的帮助。我记得1960年10月中央书记处在居仁堂开会,会议内容是研究第四季度工业生产,中心是1960年1800万吨钢的指标能否完成。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无论是钢厂的能力、煤炭的供应,还是交通运输情况,完成这样高的指标都是困难的。但由于受1958年以来在经济建设中产生的“左”倾冒进思想的严重影响,一些干部包括一些高级干部,对当时出现的经济困难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对进行国民经济调整的必要性也认识不够,或许是对反对右倾机会主义心有余悸,以致在一段时间内对实行调整的方针在思想上还转不过弯子。因此都不愿首先提出调整指标的意见,而是强调客观,互相推诿。总理听了几个部门的发言,对这种不实事求是、不面对现实的作风很不满意。早在1956年,总理就提出反冒进,虽在以后受到错误的批评,为了维护党内团结也做过检讨,但他对于以后几年中一些不切实际的做法一直是不赞成的。他认为到了1960年末,中央已经下决心进行调整,部门的领导同志还不能采取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是不应该的。在这次会上总理对一些部门的领导同志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使他们受到很大震动,解除了他们的思想包袱,从而对促进这些部门贯彻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实现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转移起了重要作用。(袁宝华《周恩来领导我们搞经济工作的几件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