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真伪之争(图) 浙大简 真伪

  近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系年》)由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中西书局正式出版。该书是清华大学入藏的战国竹简第二辑整理报告。清华简全称为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是清华大学在2008年7月通过校友赵伟国的捐赠,抢救入藏的2388枚战国竹简。《系年》全书由138支简组成,字迹清晰,保存较好,只有个别残损之处。全篇共分为23章,概要记述了从西周初年一直到战国前期的历史。

  清华简入藏清华大学后,校方随即展开了对简的保护和整理研究工作。随着整理和研究工作的逐步深入,专家们表示这批简对学界意义重大,其内容多可与《左传》《国语》《史记》等参照印证。

  一问 清华简证伪《尚书》是为炒作?

  清华简被媒体报道最多的就是再次证伪古文《尚书》这个问题,一时间,舆论的焦点也聚集于此。一方面,由于清华简是从香港市场被购回,具体出土情况不详,这引起一些学者对其真伪的争辩;另一方面,古文《尚书》系伪已经学界论定,此次清华简研究报告重提此事,被网友质疑借《尚书》之伪“炒作”新书。

  面对这种质疑,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刘国忠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只是做我们的研究,不存在炒作。一方面,清华简中发现的多篇《尚书》确有其真实性和存在的合理性,我们只————是将这个重大发现提出来供学界继续研究和讨论;另一方面,古文《尚书》系伪这个命题引用的是《纪年》中收录的篇目,当时也接受了媒体的采访,后来《系年》出版,媒体再次关注这个事情,可能需要援引到第一辑的内容,并非我们的刻意。”

  刘国忠教授介绍:“据称先秦时《尚书》有百篇之数,经过秦始皇焚书,大多佚失,汉朝初年只有28篇传留下来,即今文《尚书》。汉景帝末年,在曲阜的孔子故宅屋壁中发现了秦代焚书时隐藏的竹简书籍,有今文28篇以外的《尚书》16篇,即古文《尚书》。这一发现导致所谓今古文之争,有非常大的影响。传至现代,‘十三经’中的《尚书》,古文乃是伪书,已经学者论定。而在清华简中已发现有多篇《尚书》,都是秦始皇焚书以前的写本。有些篇有传世本,如《金縢》等,但文句与传世本多有差异,甚至篇题也不相同;更多的则是前所未见的佚篇,不见于传世本《尚书》。或虽见于传世本,但后者是伪古文,如清华简中发现有《傅说之命》,即先秦不少文献引用过的《说命》,和今天流传的《说命》伪古文不是一回事;还有如《尹至》《耆夜》等,有待于做进一步整理和研究,它们对于上古史研究的重大意义难以估计。”

  二问 清华简如何证明不是“伪造”?

清华简真伪之争(图) 浙大简 真伪

  清华简于2008年7月15日被运送到清华大学,校方随即组织专家,用三个月时间对它们进行了清理保护和鉴定。

  2008年10月14日,清华大学邀请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上海博物馆、荆州博物馆的11位学者专家,在清华大学召开了“清华大学所藏竹简鉴定会”。经过仔细的观察和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这批竹简内涵丰富,初步观察以书籍为主,其中有对探索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经史类书,大多是在已经发现的先秦竹简中从未见过的,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在简牍形制与古文字研究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从竹简形制和文字看,这批竹简应该是楚地出土的战国时代简册,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一项罕见的重大发现,必将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对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文献学等许多学科将会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

  2008年12月,受清华大学委托,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对清华简无字残片样品做了AMS碳14年代测定,经树轮校正的数据为公元前305±30年,即相当于战国中期偏晚,这与前述的鉴定专家对于清华简的时代判定完全一致。

  但还是有学者指出,考古研究曾经出现过所谓出土文献最终被证明是“伪造”的情况,很多掌握出土文献的科研机构基本上不愿意将考古发掘的实际报告,以及将实物开放给学术界成为公共资源。因此,学术界对待这些公开的所谓出土文献整理成果只能“望洋兴叹”,无法去证实或证伪。对此,刘国忠教授解释,“清华简并非正式发掘所获,而是被人盗掘后流散到香港,后来由清华大学校友捐资购回,并无偿捐献给清华大学。对于究竟由何人盗掘,校方也无力调查清楚。”另外,刘国忠教授强调,目前对于清华简的研究报告《纪年》和《系年》已经分别出版,这也是将清华简开放给全世界学者的一种形式,除此之外,清华大学还组织参与了多场专题讨论会,与学界共同探讨清华简的研究等问题。

  三问 真能结束《尚书》真伪之争?

  刘国忠教授在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时曾说“通过清华简,我们不仅看到了真正古文《尚书》的原貌,还可为多年来古文《尚书》真伪之争画上圆满句号”,针对这一说法,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从事先秦史研究的黄爱梅副教授认为,在先秦,古书多以单篇形式流传,而《尚书》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个类似“文献汇编”的合本,是否能够因为发现了几篇与古文《尚书》有关的文字,就认定已经完全解决了《尚书》的版本问题,这仍需要存疑。对此,刘国忠教授解释说:“清华简中《尚书》篇目的发现是为早有定论的古文《尚书》系伪更添有力的证据支持,至于完全还原古文《尚书》原貌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不现实的。”

  清华简本身是一批经史一类的文献,因此,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必将会在修正古籍的问题上引起一场不小的轰动。谈及清华简对《尚书》修正的意义时,刘国忠教授详细介绍了中心研究过程中发现的关于古文《尚书》系伪的证据。

  通过对简的编排和读释,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选出第一批发表成果,即《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纪年》),该册收录了《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金縢》《皇门》《祭公》和《楚居》共9篇简文。其中,属于古文《尚书》一类的文献有《尹诰》篇,专家将其与传世的古文《尚书》中《咸有一德》篇进行比对后发现,清华简《尹诰》属于秦始皇焚书之前真正的《尹诰》写本,而传世的古文《尚书》中《咸有一德》篇与之没有任何共同之处。另外,清华简中也有《说命》篇,题为《傅说之命》,由3篇组成,部分内容与《国语·楚语》的引文一致,证明是先秦时期《说命》篇的原貌。但比对发现,传世的古文《尚书》中《说命》篇虽也由3篇组成,但其中用的《说命》篇与清华简《傅说之命》完全不同。由此,刘国忠教授认为,传世两千多年的古文《尚书》确是伪书。

  各方评价

  曾任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的李学勤:这将极大地改变中国古史研究的面貌,价值难以估计。

  《北京日报》:清华简让我们发现了成批的“秦王焚书”以前传统文化的典籍,这些都属于经史类典籍,包括古文《尚书》。此前,我们成批出土的都是诸子百家的,经史类的还属于第一次。

  北京一位不愿具名的从事出土文献研究的青年学者:清华简确实有较大的学术价值,但是也没有达到所谓“圆满解决了《尚书》真伪”的程度。

  上海大学历史学系的谢维扬教授:虽然清华简是从香港市场购回、出土具体情况不详,并且清华简之间的具体联系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但这一批清华简的整理出版具有重大学术意义,它们确实是战国时期的“文物”,其真实性是确定无疑的。

  新报记者 王雪菁 实习生 贺雪晶

来源:天津网-数字报刊关键字:尚书;传世本;树轮;战国前期;系年作者:王雪菁2012-01-21 07:14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304527.html

更多阅读

S4瘟疫之源图奇老鼠天赋加点图 lols4老鼠天赋加点

S4瘟疫之源图奇老鼠天赋加点图——简介老鼠这个英雄在S3的时候由于其他ADC的削弱曾经火过一段时间,但是现在到了S4赛季,随着新的天赋和地图的改变,老鼠能不能火需要实际去测试,先说一下S4瘟疫之源图奇老鼠天赋加点。S4瘟疫之源图奇老鼠

元宝之争法庭不该仿效“狐狸分饼” 仿效

寓言故事,看似讲给孩子听的,其实微言大义,是折射社会现实的凹凸镜,对成年人认识社会,同样不无裨益。就拿“狐狸分饼”的故事来说,狐狸的名字是虚构的,类似的分饼故事却屡见不鲜。年初,浙西开化县何田乡田畈村汪大爷家挖出128枚“袁大头”。

礼仪之争与中西文化的最初冲突 中西文化冲突

所谓礼仪之争,开始时只是天主教内部关于天主教与中国传统关系展开的争论。根据《新天主教百科全书》给“中国礼仪之争”的定义可知,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士人祀孔,二是家人祭祖,三是中西文中关于基督教上帝的译名之争。一、耶稣会内的“

声明:《清华简真伪之争(图) 浙大简 真伪》为网友花雨暗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