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待工作的三种态度对工作的态度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基本可以代表人生的三种境界。一是把工作当成一种“苦差”,这种境界应该说是最低层次的。在这一境界中,常常是把工作————当成迫不得已的事情,所以每天都很痛苦。古代的奴隶,现在被媒体披露的黑砖窑、小煤矿里边的农民工基本上是这样。在读初中时,我们就已经知道奴隶在强迫下高强度地劳动不得休息,通过破坏劳动工具消极怠工的事例。二是把工作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这种境界可以说是中间层次。目前我们大多数人可以归为这一类。在这种境界里每天做事情只不过是例行公事(routine),就像当一天和尚就要撞一天钟一样。从职业道德的角度看就是拿了工资就要工作。大多数被划入中产阶级的所谓“白领”、公务员、ktv的小姐,甚至纯粹的娼妓多能做到这一点。三是是把工作当成一种事业,要在工作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和理念。这是对待工作的最高境界了。工作的目的不仅在于谋生,更主要的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追求或者兴趣爱好。少部分官员、医生,大多数艺术家、科研工作者都可以归入这一类。这里最需要调整的是第一种。如果把工作当成一种苦差,不但身体疲劳,心理也很疲劳,可以说是身心俱疲、苟延残喘。工作做不好,老板不满意,自己更难过。如果套用马斯洛(Abraham.h.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这种境界下只能解决最低两个层次(生理、安全)的需求了。所以这一类型最需要改变。而改变又有三种途径:1、政府要通过更完善的市场监管、更公平地提供公共服务来改变某些群体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2、单位或组织要增加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给予更多的业余时间和工间休息、提高福利待遇来激励员工;3、在这种境界中的人要从主观上改变自己的心境和对工作的态度。这三个途径是相辅相成、互为强化的。市场经济是最容易培育第二种群体的。在这里人都成了一个个没有感情的机器在机械地运转。在此重境界中的人已经基本实现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但ktv的小姐、纯粹的娼妓以及部分物质待遇高但工作环境差强人意的职业(如殡葬工)在实现尊重需求方面则是例外。第二种人群如果不能把工作与自身兴趣爱好和价值实现结合起来,单纯的物质待遇的提升已经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要更多的人从第二层次向第三层次过渡,只有这样才能把人当成目的而不是手段(像机器一样)。这里也有三个途径:1、政府除了为社会提供足够充足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完善的社会保险、较高的社会福利、和谐的社会环境)之外,还应该具有宽容精神(tolerance)。要容忍失败、容忍差异、容忍异想天开,给予民众言论、集会、结社等方面的自由(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发展创意产业需要的最基本的元素);2、组织要关心个人的兴趣爱好,力争提供一些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岗位和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潜能;3、个人要尽量把工作与个人价值追求和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如果不喜欢意见工作,首先考虑是能不能更换工作(改变客观);如果换工作的成本非常高的话,则要设法改变自己的工作的态度(改变主观),学会喜欢自己的工作,学会欣赏自己的同事以及身边的其他人。这样的话,既能达到个人的心情舒畅,又能增加单位、国家的创造活力,所以第三种境界应该成为个人、单位(组织)、国家共同努力实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