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量代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向学生初步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
2、提高学生运用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及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享受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在观察和分析中,正确找到事物相互之间的等量关系,发现规律获得结论。
教学难点:利用等量关系灵活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资源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图片
学生:作业纸、1个学具袋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首先先看一段历史故事:曹冲称象(课件出示视频)
看完后老师问:问什么曹冲称出了石头的重量也就知道了大象的重量?
石头的重量等于大象的重量
通过这个故事揭示课题:等量代换
二、探究思考,合理推理。
我们现在就一起到动物园里去看看。(课件出示两只熊猫)你看到了什么?
生答:两只熊猫在玩跷跷板
老师不仅看到了两只熊猫在玩跷跷板,还能猜出它们谁重呢?你们行吗?
(多媒体分别演示三种情况:①左边熊猫重。②右边熊猫重。③一样重。)
学生自由发言,并让学生分别说出三种情况下谁轻谁重,为什么?
老师总结:当跷跷板平衡时就说明两边一样重。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的直观演示,证明了学生的三种猜测,较好地体现了数学内容的生活化,体现了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
活动一:就在两只熊猫玩的正高兴的时候,小猴子来了。
(黑板出示:一个平衡的跷跷板,左边是1只熊猫,右边是3只猴子。)
你知道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生可能会说:我知道1只熊猫的重量等于3只猴子的重量,我看到跷跷板是平衡的而知道的。
(在图的后面板书:1只熊猫的重量=3只猴子的重量)
谁能说一说2只熊猫的重量是多少呢?
生可能会说:6只猴子。[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轻松地完成了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初步感受简单的等量代换的思想。]
活动二:这个时候,小兔子也来了,快来看。
(黑板出示:一个平衡的跷跷板,左边是1只猴子,右边是2只兔子。)
生可能说:因为跷跷板是平衡的,所以我知道1只猴子的重量等于2只兔子的重量。
(在图后面板书:1只猴子的重量=2只兔子的重量)
那2只猴子的重量是多少呢?
学生说自己的想法。3只呢?
活动三:观察上面这两幅图,想一想,1只熊猫的重量可以等于几只兔子的重量?
(黑板出示:一个平衡的跷跷板,左边是1只熊猫,右边出示“?”兔子)
学生活动:利用等量代换的方法来
1、拿出学具袋先动手摆一摆
2、然后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看哪个组想的方法多。
3、学生汇报
(请两名方法不同的学生到实物投影下来动手摆,边摆边说,让同学们清晰地看到解决问题的两种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之间的等量关系进行简单的推理,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通过动手操作,充分与小伙伴交流,阐述自己的想法,多种答案出现,培养了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
老师总结:利用等量代换首先要找到和它们都有关系的小猴子,这就是中间量(板书:中间量)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刚才同学们学得那么认真,那会不会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呢?快来试一试。
、(多媒体出示练习题)
第一幅图:天平左边1个西瓜,右边6个梨
第二幅图:天平左边1个梨,右边2个桔子
第三幅图:1个西瓜的重量=?个桔子的重量
同桌讨论
学生汇报后老师课件演示
2、做一做(多媒体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习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3、继续看屏幕,又有什么新的问题?
(多媒体出示第3道练习题)
1只鸡和1只鸭,谁重一些? |
小组讨论
4、课件出示:求出所代表的数
四、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等量代换
图11只熊猫的重量=3只猴子的重量
图21只猴子的重量=2只兔子的重量
图31只熊猫的重量=6只兔子的重量
课堂反馈
等量代换的思想在教材中第一次出现,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而它又是一个非常抽象、非常难以理解的内容,它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所以本节课通过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情境,通过摆一摆图片,小组交流,同时,整堂课让学生通过图片的观察和分析,学会根据已知条件寻找事物之间的等量关系。这些活动都是围绕“如何换”这个教学目标设计的,使学生在容易理解的题材中体会等量代换思想,而且这些活动设计的难易程度是呈阶梯状层层递进,整节课下来学生基本都能达到教学目标,都会进行简单的等量代换了。只是教师的语言过于平淡,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课堂过于沉闷。
滨海新区汉沽第一小学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