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名句
1、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4、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春日忆李白》
5、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
6、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
7、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
11、昔闻洞庭湖,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登岳阳楼》
12、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小寒食舟中作》
1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14、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阁夜》
15、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咏怀古迹五首》
16、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咏怀古迹五首》
17、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兴八首》
18、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
19、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2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绝句四首(其三)》
2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绝句二首(其一)》
22、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2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4、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
25、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2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7、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28、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
29、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江村》
30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名作鉴赏
饮中八仙歌【原文】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赏析】大唐时期可谓是人才辈出,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在诗中杜甫歌咏了大唐时代最杰出的八位精英。可以说天下英才聚集于此,豪气冲天,是杜甫诗词中的另类之作。
望岳
【题解】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原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兵车行
【题解】
见《杜工部集》,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载(751)。是年,唐征伐作战,大肆征兵,致使民无宁日。杜甫有感于此,作《兵车行》以抒其愤忿之意。
【原文】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春望
【题解】
唐萧宗至德元年(756年)七月,杜甫得知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皇帝位,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今陕西富县)的羌村,只身投奔,途中为安史叛军所俘,押往长安,次年春天才得脱身。在被迫留居长安的日子里,他写了许多反映沦陷区生活的诗篇,或感时忧国,或思家念亲,《春望》就是作于此时的一篇代表作。
【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石壕吏
【题解】
见《杜工部集》。为《三吏》之一,作于公元759年。安史之乱后,唐由盛变衰,国不成国,民无宁日。是年,作者经新安、石壕等地流离迁徙,目睹官吏征丁后有感而作。此时,作者已为中年,诗中早已没有年轻时的壮志豪情了!所谓《三吏》,即为《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石壕,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南。
【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戌。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新婚别
【题解】
杜甫“三别”中的《新婚别》,精心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此诗采用独白形式,全篇先后用了七个“君”字,都是新娘对新郎倾吐的肺腑之言,读来深切感人。
【原文】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忽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白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垂老别
【内容】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无家别
【内容】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长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蜀相
【题解】
见《杜工部集》。约作于上元元年(760年)。是年暮春,杜甫搬到浣花溪草堂,得暇赴成都武侯祠游览、凭吊,作了这首《蜀相》,以抒述惋惜之情。
【原文】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春夜喜雨
【题解】
见《杜工部集》,作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是杜甫晚年“飘泊西南”时在成都所作。诗人在对春雨的描述之中,流露出其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原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题解】
见《杜工部集》,作于公元761年,时值安史之乱尚未平定之际。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得亲友资助,于成都西郭外浣花溪畔盖一草堂,以安顿其家。翌年八月,草堂为秋风所破,杜甫百感交集,作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记之。
【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拗。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题解】
见《杜工部集》。代宗广德元年(763)正月,史朝义(史思明之子)兵败,自缢于林中,其将田承嗣,李怀仙皆举地降。至此,河南、河北地区相继收复。时杜甫寓居梓州(今四川三台),乃作此诗。河南河北,指今洛阳一带及河北北部。
【原文】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绝句四首(其一)
【题解】
杜甫的七言绝句不多,然而这一首却是中国最流行的小诗之一。它通俗易懂,平白如话,却又深含了诗人的审美理想,极受文人学者所推许,可说是以俗为雅,雅俗共赏。
【原文】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旅夜书怀
【题解】
《旅夜书怀》,是杜甫离开成都,携家乘舟东下,经过渝州(四川重庆)、忠州(四川忠县)时(765年)写的。
他早岁虽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到头来什么事都没有做成,只落得年老多病,亲朋零落,只身飘泊,置身于这样浩渺的江上,自己仿佛是天地间的一只沙鸥,飞往哪里去呢?寂寞啊,寂寞!作者的感慨是很深沉的。
【原文】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登高
【题解】
见《杜工部集》,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时其流落夔州(今四川奉节)。古九月九有登高习俗,此诗即杜甫登高有感而作,抒写其长年飘泊的痛苦,孤独无依,老病孤愁之感。此诗被称为“古今第一律诗”。
【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江南逢李龟年
【题解】
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名乐师。杜甫年青时在洛阳曾听过他的演唱。晚年飘泊江南后,杜甫竟与乐师异地重逢。这时候距“安史之乱”以前的“盛唐时期”已经十多年了,诗人和李龟年都是晚年了,在这样的境地相逢,有回忆,有伤感。于是,诗人用非常含蓄的语言,说出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原文】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八阵图
【题解】
纪念诗圣最敬重的武侯
【原文】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野老
野老篱边江岸回, 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 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师未报收东郡, 城阙秋生画角哀。
【赏析】 此诗写于上元元年(760),这时杜甫刚在成都西郊的草堂定居下来。经过长年颠沛流离之后,总算得到了一个憩息之处,这使他聊感欣慰。然而国家残破、生民涂炭的现实,却时时在撞击他的心灵,使他无法宁静。这首诗就揭示了他内心这种微妙深刻的感情波动。
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嫩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为荷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萧管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扬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赏析】这首七言古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二年(753)的春天。当时唐玄宗李隆基生活腐败,日益宠幸杨贵妃。杨家兄弟姐妹都因裙带关系而飞黄腾达。杨国忠于天宝十一年(752)继李林甫当了右丞相,杨家三姐妹也都赐封国夫人。杨家五宅仗势欺人、作威作福,过着一种寄生腐朽的生活。而杨国忠和魏国夫人间的淫乱关系,更是丑不可闻。这首诗对这一小撮人气势骄横、荒淫无耻的丑态和罪行,进行了深刻的暴露与讽刺。全诗极力铺陈,一气呵成。语言清新,寓庄于谐。句句意含讽刺,运笔力透纸背。[参考资料]:《杜甫诗选》周蒙、冯宇,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6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贫困交加的诗人
古今中外,文人当乞丐并不鲜见。
杜甫起初在长安的几年,由于得不到任用,后来加之父亲去世,失去了固定的经济来源,导致生活陷于困顿,他有个族孙杜济住在长安城南郊,为了叨扰一顿饭吃,他每每前去走动,但这位族孙生活也不宽绰,见长辈来了,心里老大的不乐,嘴上不好说什么,却在行动上表现出来:打井水淘米,使劲摆动水桶,把水搅得挺浑;到园中砍菜,放手乱砍一气。杜甫对此感慨万分,作《示从孙济》“平明跨驴出,未知适谁门。权门多噂杳,且复寻诸孙。小人利口实,薄俗难具论。所来为宗族,亦不为盘飧。勿受外嫌猜,同姓古所敦”便是遭遇“宗族”冷落后凄凉心境的表露。 当然也不乏好友相助。有一次杜甫闹疟疾,被折腾得面黄肌瘦,头白眼花,差点要了命。大病初愈,他拄着拐杖出门散心,不知不觉来到王倚家门口。王倚见杜甫这般模样,十分同情,买肉买酒,热情地招待了他。杜甫作诗《病后过王倚饮赠歌》表示感激:“但使残年饱饭,只愿无事长相见。”
其实从那时起,杜甫就有意无意地过起了到处乞讨的日子。其诗《投简咸华两县诸子》“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便是他这段长安生活的真实写照。《云仙杂记·夜飞蝉》引《放怀集》:“杜甫每朋友至,引见妻子。韦侍御见而退,使其妇送夜飞蝉,以助妆饰。”丈夫穷困,老婆自然也是一幅寒酸相,杜甫自己还不觉得,倒是客人实在看不过眼,叫夫人送了一个头上装饰品过来。
后来杜甫被迫离开长安,流落到了到成都,一家人先是借住在浣花溪畔的一座古寺里,家里都揭不开锅了。杜甫自己有所记载:“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小儿饿得实在是扛不住了,也就顾不得父子之礼,冲着父亲一阵怒吼,叫他赶快到邻居那里去讨口饭回来吃。没有办法,当过几天小官的杜甫实在拉不下面子,只好硬着头皮,拉下面子,给老乡、彭州刺史高适发出求援信:“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高适从百里之外背米来接济他,邻里又送他些小菜,使他免却了无米之炊的困苦。杜甫有诗为证:“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
镇蜀的剑南节度使严武慕杜甫之名,举荐其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工部就是这样来的。朋友尹裴冕还为他在浣花溪上游选择了一块风景不错的地方修建了一座茅屋,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杜甫草堂。 公元765年,严武病故后一个月,杜甫携妻儿乘船东下,离开了成都。六年后,据《旧唐书·文苑本传》:“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有九。”大致情况是,离开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围困,连续饿了九天。当地县令用小船将杜甫救了回来,以牛肉白酒招待他,难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当晚就因为醉饱过度而辞世了。
杜甫过着近似于乞丐生活的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时运不济。那今天的俗话说,就是有些背时。杜甫年轻时,不大求上进,《唐才子传》说他“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公元747年,风流天子唐玄宗诏令天下才子到京师就选,颇有些诗名的三十五岁的杜甫才兴冲冲地前往应试。然而,天不遂愿,据说是奸相李林甫害怕贤才入选不利他把持朝政,于是从中作梗,搅了局,致使无一人及第,反而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而就在此时,杜甫曾任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的父亲杜闲去世,断绝了生活的来源,迫于生计,他不得不沿街卖药,或寄食于朋友处。这段贫困的羁旅,被他自己写进了一首题为《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诗中:“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也是杜甫当乞丐的开始。尽管长安的日子苦是苦了些,但他依然舍不得放弃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不断向权贵投诗,以期引起他们的重视和任用。公元751年,他向玄宗进献《三大礼赋》,受到赞许,却命其待制集贤院,结果一等就是整整四年,最终还是没了下文。好不容易当了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杜甫以为自己从此就要飞黄腾达了,不料仅仅一月之后,安禄山造反,打乱了他的计划。保命要紧,大家一窝蜂地逃出了长安。公元757年,郭子仪率兵收复了京师,杜甫随唐肃宗及其百官回到了长安。这一阶段,他总算过了几天安稳日子。可他不知明哲保身,偏偏要替在平乱期间老打败仗的宰相房绾说好话(因为房绾在平日里对他很关照),遂得罪了唐肃宗。公元758年5月,杜甫被降为华州司功参军,负责祭祀之类的小事,以后就再也没爬上去过。
二是性格“褊躁傲诞”。这不是我说的,而是参与编纂《新唐书》的宋祁说的。宋祁认为杜甫的性格遗传自其爷爷杜审言,即“褊躁傲诞”。《唐才子传·杜审言》也说他“恃高才,傲世见疾”。杜审言是进士,也是诗人,还是武则天的面首张易之兄弟的座上宾。《新唐书·杜审言传》杜审言大言不惭地说过:“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杜甫比他爷爷来毫不逊色,宋王谠《唐语林》卷二有所记载,杜甫曾自夸:“使昭明再生,吾当出刘,曹,二谢上。”爷爷狂,人家还不得不买帐,杜甫狂,却狂得不是时候。《新唐书·文艺上》载述:“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甫)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由此可见杜甫对严武是却不大领情的。见到严武,他不戴头巾,也不打招呼。有一次喝多了,发起了酒疯,他居然站到严武的宝座上,瞪着眼睛怪模怪样地说:“严挺之竟有这样一个儿子啊!”人家严武是何许人也,堂堂封疆大吏,凶暴勇武,自然会心生怨恨。《新唐书·文艺上》载述:“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说来也怪,要不是严武出门准备去杀杜甫的时候冠被帘钩了三次,才有人趁机告诉了他的母亲救杜甫,杜甫十条命只怕也丢了。章彝就没那么好运。由此可以看出,尽管严武对自己有所帮助,但杜甫从骨子里是看不起他的,有时会自觉不自觉地表露出来。后来严武虽没杀他,但对他的接济自然也就少了,最终严武一死,杜甫也待不下去了。
三是自视清高,高不成低不就。《新唐诗》本传说杜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仕途上,杜甫也不是没有机会,而是他自己耽误了。公元755年,四十四岁的杜甫忽然收到朝廷的一份委任状,要他去当河西县尉,主要任务是征收赋税,追捕盗贼,而且河西荒凉偏僻,杜甫觉得太苦,不肯上任。后来也不知道是谁帮了他的忙,进行了通融,朝廷转而让他当了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虽然也是个芝麻官,但处于长安附近,容易交往,晋升的机会显然要多一些,于是他就接受了,总算走上了仕途。因房绾事件而降官后,本来嫌官小的他干脆不干了,拍屁股走人。当年的许多文人日子过不下去了,都可以开馆授徒靠束脩度日,杜甫不干,一心只想当官,却总不能如愿。
北宋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云:“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清钱谦益《〈冯定远诗〉序》亦云:“诗穷而后工。诗之必穷,而穷之必工,其理然也。”“穷而后工”成语字典中对它的解释是:旧时以为文人越是穷困不得志,诗文就写得越好。正因为有过乞丐一般的生活,杜甫才能够写出不少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诗来,最终被人称为诗圣,客观地看文人当乞丐真的不是一件坏事。
2、杜甫的诗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这种爱国热枕,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这一点在不朽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一直想当他的诸葛亮),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
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
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所有这一切,确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至高无上的“诗圣”的地位。
阅读杜诗,总是被那沉郁顿挫的诗风深深的感染着,被作品中根植于现实的高度的爱国主义和深厚洋溢的人道主义深深震撼。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沿袭着杜甫的创作道路。王安石、陆游、苏轼、文天祥等对杜甫诗中精神实质有着深刻而全面的认识,真正能做到结合个人的时代遭遇和生活实践,写出一首具有高度爱国主义精神,深刻现实写照的诗人,使他们成为无愧于祖国人民所十分需要的诗人。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虽然杜甫在当朝不为世人所知,但经过后世的研究,他的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
摘自宇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