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人应豁达信任多 我笑青山多妩媚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什么意思 ?
语出辛弃疾词《贺新郎》,意思是我看到巍巍青山妩媚动人,料想青山看到我也这么觉得。

贺新郎---辛弃疾
辛弃疾词“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人应豁达信任多 我笑青山多妩媚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持樽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沈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名声的负累 2009年03月27日中新网-华文报摘

抵抗名声、财富、权位对人的腐蚀,最重要的是要保持齐物之心。所谓齐物之心,正是庄子提倡的齐物观,即以自然之心平等地对待他人,人与人间心灵平等,人格平等。辛弃疾词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古人的齐物观,正是伟大的齐物之心。与大自然尚且要平等相待,何况对于人呢?地位财富变了,似乎与别人不同了,但依然保持自然之心,依旧是寻常百姓本色。首先视自己是“人”,而不是“要人”。决不高人一头,时时与人平等,待人平和,看人平视。

  为了逃脱在名利权位负累下,容易变样变态变质的渊薮,许多明智的人还有意识地放低自己,不把自己看得太重要。这种有效办法笑坛巨星赵本山就屡试奏效。他除了不耍大腕派头外,每遇痛苦烦恼的事情,就常常回铁岭老家看看,当他看到很多同龄老乡显得比自己苍老时,就找回了准确的感觉:自己作为一个农村走出来的文艺工作者能有今天,还有什么不知足?还有什么想不开呢?他决心做一个放低自己的人。

:青山依旧是如初的青山,只是因为我自己不知不觉中戴上了有色的眼睛,其实外物如同眼前的青山,只是一面映射心灵的镜子,你看它妩媚,它所折射的你也是美好可爱的,昔日里,我自己用忧愁遮住了本该明朗的心灵,便也一叶障目般的看不到妩媚的青山,更不要谈青山之后的骄阳。

《贺新郎》新解 2010-8-30三峡新闻网马家秋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两句是辛弃疾词《贺新郎》中的名句。多少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为人们所称道,为人所引用。
这两句词的意思是:人与青山互观互赏,互猜互解,既然在人世找不到知音,或者,青山能洞悉诗人的心事吧!这是中国古代诗人常用的逃避现实的不二法门,寄情山水,聊以慰藉自己的不得志。大凡解诗,需知人论世,这是毫无疑义的。然,换个角度,或者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来看,其新意颇丰,不必过分强调知人论世,也不必拘泥于诗境。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句中的“我”,何等的大气,何等的情义,其胸襟何等的开阔!以山为友,直抒赞美之情!不掖不藏,流露出词人儒雅,蕴含着词人的人文精神。待山如此,更况人乎?脂姻斋曾评《红楼梦》“来自情天,去至情地;生为情人,死为情鬼”。用之于“我”,正好。“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有信任在里面,仅“有信任“?不足,有人性。古人云: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这里的“先”不光是个逻辑次序问题,乃人性之真谛!一个“料”字,虽说是料想,实则是一种“定会如此”的肯定。达观,豁达,不考虑别人的猜忌和怀疑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之中的“青山”就指青山吗?当然不是。说句调侃的话,可以指情人,完完全全可以。且文学意味十足,定会获得女朋友的芳心。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之中的“青山”就指青山吗?当然不是。它可以指一个公司的员工,一个班子的成员,一个学校的老师,倘若一位有自信的领导在会上这样说:“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定会获得满堂喝彩,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多情多思多相宜温州日报2005-12-14
特邀主持人瑞安市第十中学林文

多情,让人善感,使我们全身布满敏感的“触须”。你看,余光中把脚放在长白山天池的粼粼碧水中,深情款款地说:“他等了我千万年,我寻了他数十载,今天我们终于相见了!”你看,辛弃疾面对郁郁青山,含情脉脉说道:“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只要我们与周边的世界作亲密的接触,以饱满的情感面对五彩缤纷的世界,那么“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云卷云舒,一枝一叶,仿佛都会在诉说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怎么会无情可写,无情可抒?可见,对于这个世界,我们缺少的是多情,缺少的是感动。我们不能把自己封闭起来隔绝在生活的大门之外,然后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徒然之叹。

多情,还应多思。“人是会思想的芦苇”。那么我们这些芦苇能摇曳出多少生命的风情呢?那还要看我们是否多思。史铁生在瘫痪之后,思而有得:“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他完成了对生死参悟,让他能从容地应对此后命运的种种打击,也让他写出了《我与地坛》这样有思想厚度的文章。同样,我们要让生活点燃我们的思考之火,借阅读扬起我们的思考之帆。思考生活,思考人生,于是我们便有了眼界和视野,气度和胸襟。我们便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开掘出真与美的清泉。多思会使思想有高度和深度,写作便有了广度和厚度

多情让人丰富敏感,多思让人明智深刻。多情多思,亦诗亦哲,无论是做人还是为文,都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也许我们做不成诗人,也做不成哲人,但我们不能拒绝内心涌动的热情,不能放弃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

多情、多思正是彩凤的双翼,相互配合是多么的相宜。插上了这对翅膀,便可以在写作的天地自由而美好地飞翔。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山东省济钢高级中学董俶2010年7月29日

我们一些老师教的学生较多,作文数量比较多,一些评语比较“板”,比较公式化,比较模式化、套化。这样一种方式对于学生来讲,他可能产生逆反情绪。常州一中有个殷涛老师,他的作文评价很有意思评语写得非常有诗意,孩子们听了以后、看了以后有一种比较急切的期盼心态,我不妨读他几句话。他在孩子评语当中这样说的,“这分明是一位思想者智慧的闪光,让我看到了你的激情和睿智,佩服!”按照我们有些老师的表达,这句话所说的意思就是思想深刻。他还有这么几句话,“这是献给生命的赞美诗,流淌着柔和而优美的音符。”那么我们有些老师要表达的话,就是语言优美。“激情是诗歌起飞的永恒动力,恭喜你已经拥有了它。”实际上就是表达感情充沛。

但是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他们是愿意看什么样的话语?是那种公式化的、套路化的“思想深刻、语文优美、感情充沛”,还是那种充满诗意、充满激情的、让孩子内心深处受到一种震撼的这样一种语言?我想想如果是这样一种表达方式,孩子们从交上作文本的那一刻起,就急切地盼望着老师赶快把作文本发下来,看到评语。所以我们讲评价学生,要回归原点考虑、回归初衷考虑。我们这样评价学生的目的何在?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我们老师常常埋怨学生不愿写作文。不愿写作文的原因在哪里?是因为老师不愿改作文。我们语文老师都是中文系出来的,我们中文系培养出来的老师都是文笔非常优美的,都能写出这样文笔的评价语言,但我们常常吝啬于这样的语言。所以我们对学生的促进程度是和老师的用心程度成正比的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亦如是——从《插班生林可树》说起文wuming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微笑,它也对你微笑。学生更是一面镜子,他脸上投射着的其实就是教师自己的表情。
关于这篇《插班生林可树》,编者加了这么一段夺人眼球的前言:
  我们认为, 这部长篇叙事有足够的资格,成为“问题生”教育的教科书, 我们甚至认为, 在中国当代教育史上,它应当占有一席之地,同时, 这也是我们看过的最精彩的教育篇章之一。
关于这篇文章,还有这样几点:
  它是一位小学非班主任老师所记载的一段与插班生同时也是“问题生”之间的教育故事,共有46篇,时间延续一学期;
  它忠实地记录了作者自身面对林可树所制造的(或者说是林可树所引发的)种种问题的心路历程,也尽可能忠实地呈现给读者一个真实“问题生”的点滴变化或反复;甚至于,它还客观地反映了林可树的班主任所采取的措施及背后所反映的态度;或者说,教育本身对问题生所更可能显示的态度(是指实际的,不是理论上的)。
  尽管这只是发生在小学里的,以小学生和小学教师为主角的,但并不会妨碍作为中学班主任的我们去阅读,去感受;甚至于我们可以感觉到这种故事或片断时刻发生在我们身边。
  当然,写了上面这几段文字,无非只是想表达这样一个观点——这确实是值得一看的文章尤其是对班主任而言,为了验证这一观点,也为了表达对作者的敬意,同时也稍带着表露自己在工作中的困惑,我对自己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对“问题生”(或是一个偶尔有点问题的学生,也可以是一个学生偶尔制造的一点小麻烦小事故)是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呢?是说服吗?抑或是征服?甚至是简单粗暴地镇压?又或者是冷眼对待,彻底将其打入冷宫?
  事实是,如果某一个学生有了点反常,比如成绩的退步,违纪导致扣分,从而失去文明班级的称号,或者是有其他不应该(班主任或其他教师包括领导认为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发生时,通常班主任会采取第一步:谈话(可能是和风细雨,也可能是疾风骤雨),然后静观其效;若有再犯,谈话变成了批评或指责,也可能干脆就是惩罚(如写检讨,罚扫地等);倘若再不灵验,无非是请家长,或者将问题上交给学校,此时采用的则是“推”字诀;万一还不奏效,则施出最后一招法宝——“冷处理”,包括将其座位调换到角落,对其不闻不问,“隔离政策”,甚至于发动学生,大隔离,势必将其打造成“孤家寡人”。
  在此,无意冒犯众多班主任,很多时候,我自己也是这样一步一步走的,这有现实的因素如升学压力等。所幸,自己所处的学校教学质量还算过得去,因此在生源上有了充足的选择(当然,可能另外一层的原因就是很多“问题生”没有熬过初中,即便有熬过的,也极少能突破重围,杀入到这所省一级重点中学),从而极大地减少了此类现象的发生:即便有,也只是偶尔发作搞点小问题出来。不幸的是,面对这样的情况,班主任所采取的手段也是如出一辙,正是因为想到了这一层,在阅读《插班生林可树》的过程中,我时不时地会冷汗直冒,同时又要额手称庆,幸好我们学生的素质比较高。
  与学生交流时,作为班主任的我们,是抱着什么样的设想,有什么预先设定的目标?是为了了解学生走进他的内心,还是为着教育他,改造他,使他能够按照我们的期望去发展
  现实情况是,与学生的交流往往发生在这样一些情形下,或者是出了问题或者是表现不尽如人意(主要是不如班主任之意),也可能是考试过后的勉励。不论是什么情形,都有一个共同点——以教师(班主任)作为管理者对被管理对象的谈话(我们可以称其是自上而下的),起因莫过于班主任觉得满意或者不满意,实质就是以班主任的想法和感觉为准绳(即希望学生怎么样),至于学生的情绪等具体状况,则不过是一条导火索罢了。不难看出,在这个过程中,既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没有体现出师生平等。我们有多少次谈话能真正做到了解学生,又有多少次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去理解,去沟通呢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我们所制定的标准主要是什么?是成绩的好与坏,是日常表现的优与劣,还是基于学生个性的成长与发展?
  不得不承认,即使我们能做到不以分数论英雄,但在大多数时候,我们还是会因为学生的违纪而大发雷霆,大动干戈(当然,这也有迫于学校的压力的因素),有多少次我们是站在学生的立场来考虑,又有多少次我们能够做到因人而异区别对待(有时候问题生的竭尽全力的表现在我们眼里又是多么的不值一提甚或是弄巧成拙)?通常,我们都预先设定一种标准:乖巧听话,安分守己,勤劳负责,认真刻苦,坚强自信,甚或有时还加上天资聪颖以便我们省心省力,以此对比,若有不符,便要判为次品。可是学生既非机器,也不是流水线上千篇一律的产品,如此对照,自然是心有不满,早有成见在胸。可以想见的是。在这种心态下,无论学生怎么表现,我们所看到的学生都是有缺点的,都需要管教。
  交流时,我们会有怎样的情绪?用什么样的方式?是刀刀见血直刺破绽,是步步紧逼毫不留情?以此来显示我们的明察 秋毫,并展示师道尊严?还是渴求在双方身心俱放松的情态下,能够接受并正视学生的不足甚至是悦纳他们?在交流中会被无名之火牵着鼻子走吗?有没有情绪突然失控?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总会被自己的情绪所牵引,一味进攻,总要将学生逼入死胡同,从而使其乖乖就范,举旗投降(不敢想象,如若学生破罐破摔会是怎样的一场两败俱伤的局面),至于学生是真正的心悦诚服还是不敢(不愿、不屑)争论又何足道哉。
  我们是不是还没有坚持以下的观点,并在实际工作中践行呢?
  承认学生都是不同的,都是具有丰富多彩的心灵的——这就需要用心灵去耕耘与感召;承认做学生工作不是一劳永逸的,允许有反复,有波折——适当时候应该是无为而治;正视学生存在的不足并且承认自己也是有缺陷的——从而避免了因为无针对性的期望最终落空而怨恨不已;承认仅凭我们自身的能力与方法未必会使学生都能认可并在行为与观念上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有时我们工作的目标仅仅是为了能够走进学生内心。
  最关键的一点是,我们无法让学生都按照我们所预期的去发展,即便是学生的不足,我们也应该去读懂并且慢慢接受,尔后给予他们积极向上的光照和前进的方向。
当你接受了学生,包括他的不足,当你觉得自己为学生而欣慰时,学生也会为此而欣慰,同时也会接受并信任你,此时的师生关系必将是和谐的。正所谓“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亦如是”。
【《班主任之友》(中学版)2010年第七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303973.html

更多阅读

35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 破阵子辛弃疾ppt

35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诗词鉴赏  李白有首叫《

把栏杆拍遍——读辛弃疾 把栏杆拍遍在线阅读

梁衡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的人在文人中的惟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在我上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

声明:《辛弃疾词“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人应豁达信任多 我笑青山多妩媚》为网友王者非凡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