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人群》有感 读西游记有感

美国社会学家大卫·里斯曼以20世纪中叶美国中产阶级为研究对象,从社会性格的形成、演变及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表现等方面研究了社会性格。作者对社会性格的定义是:在社会历史因素或多或少的作用下,个人用来接触世界和他人的一种“套路”,是社会群体间共享的那部分性格,是群体经验的产物。

大卫·里斯曼使用了人口学研究方法,在第一章性格与社会这一部分,大卫·里斯曼阐释道:人口学是一门研究出生率、死亡率、社会人口的绝对和相对数目,以及按年龄、性别和其他变量所构成的社会人口分配情形的学科。我试图探讨自中世纪以来西方社会的特定的人口变动情况与特定的社会和性格演变的关系,并研究两者间的因果关系。

作者根据社会所达到的经济发展阶段来划分社会,将社会分类为依赖传统导向的社会、依赖内在导向的社会和依赖他人导向的社会。

在依赖传统导向的社会里,人口处于高增长潜力时期,这种社会类型分布在未受工业化影响的地区,比如:印度、埃及、中国、中部非洲等,在这些地区,死亡率非常高。由于经济落后,人们只能通过精耕细作来养活庞大的人口。与此同时,人们通过晚婚、堕胎、有组织的战争来减缓种族繁衍的速度,医疗技术和设备的落后也是造成高死亡率的原因之一。

在这种社会类型中,人们的社会性格属于传统导向型。人们沿袭了传统的礼仪、惯例和宗教来作为统治和支配自己的准则。特定的个体,尤其是出自上流社会家庭的人,从孩提时代就被鼓励去培养某种个性。个体身上独特的性格是不被允许的,人们被他所属的社会的文化同化,而失去了自己的个性。

在依赖内在导向的社会里,人口处于过度增长时期,出生率和死亡率处在相对稳定变化的时段。科技的进步在这一时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它直接推动了社会的大发展。卫生设施的发展使得人们的寿命增长,人口死亡的速度减缓了,农业耕作技术的发展使得粮食增产,相同规模的土地较之从前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

在西方社会史上,与依赖内在导向的社会类型相适应的内在导向的社会性格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开始出现。资本的迅速积累以及帝国主义的扩张促使人们乐忠于探险,商业贸易发达,社会人口的流动增加。这一时期的社会给了人们更大的选择性和创造性,人们不再依赖于传统的制约,而开始凭借性格类型去面对、解决新的问题。内在导向的性格受到个体早期的成长经历影响,而这一影响往往来自于长者的引导。作者由此提出了一个新名词“心理陀螺仪”,即个体的意识形态在其早年时期一旦被父母或其他权威人士掌握,此后,他就会像我们所预见的一样,沿着既定的路线发展。这种性格的稳定性很复杂,人们可以选择金钱、财产、权力、知识、名誉和利益作为意识形态的目标和准则,一旦选择了,此后的人生就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在依赖他人导向的社会里,人口处于初期减少时期,出生率随着死亡率的降低而降低。社会物质生产得到较大发展,物质环境大大改善。农业生产或原料工业以及制造业的大部分工作都交给了机器,人们拥有了物质享乐的资本和大量的空闲时间。内在导向型人得吃苦耐劳精神和进取心已经不太必要了。人们接触范围越来越广,他人对自己的影响已经超过了物质环境了,人际关系方面的失败给人带来的危害比违反内在道德标准更大。

他人导向的社会性格有一个特点:即把同龄人视为个人导向的来源。他人导向性格的人所追求的目标随着导向的不同而改变,只有追求过程本身和密切关注他人举止的过程终其一生不变。

接下来,里斯曼分析了影响性格形成的原因:父母、家庭、学校(教师)。在不同的社会类型里(传统导向型、内在导向型、他人导向型),父母、家庭、学校(教师)分别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对孩子的社会性格的形成造成了什么影响。父母、家庭、学校在不同的时期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由此,孩子的性格类型又出现了什么样的转变。里斯曼着重探讨了内在导向性格是如何被他人导向性格所取代的。

在传统导向阶段,成人的角色几乎世世代代稳定不变,孩子们在儿童时代就开始准备扮演成人的角色。成人的生活是十分简单的,因此,孩子们在生理还没有成熟之前就能把成人的行为模仿的惟妙惟肖。孩子们的成长可以视为一个长大、变聪明,成为一名传统的卫道士的过程。

在内在导向阶段,社会分工不断进步,人类角色日益复杂。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再把父母作为学习的榜样。新的情境出现了,孩子们必须以不同于父母角色的方式实现自己的社会化。宽泛的家庭血缘关系已趋消亡,父母需要把子女置于自己的严密控制和关照之下。父母有意识地对孩子的性格进行培养,他们要求孩子在性格上形成自律,甚至会特别偏爱在外表现良好的孩子。这时候的父母在孩子性格形成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在他人导向阶段,人们需要以人格来操纵他人。父母对于如何培养孩子感到越来越困惑,于是开始请教其他同龄人或求教于大众传媒。父母以讲道理的方式操纵孩子,孩子也以同样的方式回报父母。

里斯曼归纳说:传统导向的孩子讨好父母,内在导向的孩子反抗或者屈服于父母,他人导向的孩子控制或受控于父母。

传统导向的社会中,祖母或管家有着不可置疑的权威,祖母在家庭里占据了核心地位,孩子由管家带大,由专门的家庭教师教导。家庭教师只负责对孩子进行技能教导。

内在导向的社会中,祖母的权威完全废除了,教师的权威有增无减。学校教育主要关注与人性无关的事物,实行两性隔离。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训练孩子们按照中产阶级的标准去说话和做事,他们并不关心孩子的情绪,认为自己的工作仅限于教孩子们读书,从而把他们的职责和家庭职责划分的很清楚。智能的训练使孩子们相信成事在于个人的学业和知识。在这时的社会观念中,失败者得不到丝毫的怜悯。孩子们用聪明、社会地位和顺从来赢取老师的欢心,表现不好的学生叛逆性因此而产生,学校则会把这些叛逆者塑造成不良典型。

他人导向阶段,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孩子的个性,教师们注意培养孩子全面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智力。教师们懂得关注孩子的社会行为和心理,他们主动去了解孩子,与孩子合作完成作业,从孩子的行动中观察到孩子的社会化过程。老师往往居于意见领导的地位,他告诉孩子重要的不是勤勉或学习成绩,而是顺承集体、保持合作、创造性及领导能力。

剩下 的部分,作者探讨了不同的性格类型在工作、娱乐、政治生活和教育子女方面的不同行为及由此对美国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本书虽然研究的是美国人的社会性格,但是我觉得对了解中国人的社会性格和社会行为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中美文化有巨大的差异,但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我认为,即使属于不同的社会性质的两个国家也有着很多共同点,这些共同之处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南北战争之前的美国和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特殊阶级对人们的压迫同样存在。社会财产分布不均、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等引起的社会问题同样困扰着现今的中国和美国。许多相同的社会历程、社会结构和社会问题当然会让两国人们的社会性格出现相似之处。

中国拥有广阔的国土、庞大的社会人口。在各个不同的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是严重失衡的。经济力量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社会性格形成的根本原因。在经济落后地区,人们的社会性格依然处在传统导向的阶段,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城镇,人们的社会性格处于内在导向阶段,而在发达的大都市里,一部分市民的社会性格却到达了他人导向阶段。有时候,我们甚至可以在一个出生于落后地区却通过自己的努力接受了高等教育,然后迁居在大都市的人身上看到三种导向的性格特征。

了解各种社会性格的特征、形成的原因以及表现行为对我们研究一个民族、群体和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尤其是社会行为都是有很大益处的。尤其是在教育方面,什么样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法、教育行为才能培养出有益于民族和社会进步的社会性格?《孤独的人群》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分答案,还有一部分答案需要中国人自己思考。

2011040109李小苗

《孤独的人群》有感 读西游记有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303540.html

更多阅读

童年那些星__读贾平凹《天上的星星》有感 看星星贾平凹

在读《小学语文》里一篇文章时,看见作者提及到贾平凹的《天上的星星》,突然就冒出了好奇,急急地从网上找了来读起来。对于自己没有尝试、见识的新鲜事物,我向来显得有些流俗,急不可耐地寻找,品尝猎艳的新奇。这篇文章乍一看很短,不耐读,三

看《爸爸的三轮车》有感 读穷爸爸富爸爸有感

陈浩男今天上午看了一部电影叫《爸爸的三轮车》,这是关于自己的爸爸妈妈辛苦的电影,为了儿女再辛苦都愿意!讲述了,从前有一家很贫困,父亲为了女儿考上大学,就登三轮车为命,而在自己辛苦的时候,而自己的女儿却在背后说父亲是邻居了!(当我看到

观窦桂梅老师《秋天的怀念》有感 秋天的怀念教案窦桂梅

袁付小学刘靖今天下午,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观看了窦桂梅老师的一节语文课视频,一节课听下来,我感触很多。一上课,窦老师就以自我介绍的方式引入了本节课。她说自己来自北京,还介绍了许多和她一样来自北京的的著名的文学家,其中就有本节课的

观心理访谈《隐形的翅膀》有感_玥曦睿影 wish 玥曦

微笑着面对生活,生活也会对你微笑——观心理访谈《隐形的翅膀》有感“我觉得,我与别人没有什么不同。我会写字,我会洗衣服,我还会骑自行车呢!”这句话,是风华正茂的雷庆瑶,面对主持人的问题,乐观的回答。雷庆瑶,是一个二十一岁的普通女孩,唯一

声明:《《孤独的人群》有感 读西游记有感》为网友爺駺銜頭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