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元汤做法
“保元汤”的做法:
1黄牛肉一斤,切成小碎块,用温凉水洗干净;
2猪脚爪一个(大的半个),洗干净;
3巴掌大的鲫鱼一条(约一斤),去腮去内脏(不去鳞),洗干净;
4大枣十个(去核),干山楂三个,鲜山楂10个。
以上的原料全都放到紫砂锅里(这个紫砂锅是电紫砂锅,3.5升或4升),用冷水把锅加满水,煲8-10小时(加热放在自动档即慢炖档)就成功了。这锅汤就是复方氨基酸,什么营养都有了。一般一锅喝一天,七天喝一次。
注意:这个汤里不能放盐,葱,葁。另外,一定要晚上煲,第二天,一天喝完。可以全家一起喝。汤里的肉一般不吃,因为已经没有味道也没什么营养了。)
徐振邦原话:
几千年的保元汤的传承它就一个方子,一斤牛肉,一只猪蹄,一条手巴掌大的小鲫鱼,去掉内脏和腮,保留着鳞,冷水下锅,三个山楂十个枣,用什么锅?铁锅是不行的,泥锅也不中,一定要用纯正的阴阳五行紫砂锅,也就是咱们博医文化纯天然阴阳五行紫砂锅。多长时间?记住白天煲不行,晚上太阳落山,经过一夜,天阳出生,天亮了,拔了电,这锅汤做好了,喝温热的保元汤,不能喝凉的,保元汤做好之后,倒入大盆里,所有的渣子全扔掉,因为营养物质已经全部进入汤中。有一些老人舍不得扔,还要沾上酱油吃,其实那些残渣已经没有任何营养了,即使给猫和狗,都不吃。汤自然放凉后进冰箱冷藏,次日早晨取出已结冻,去掉汤上浮油,再加热,然后再分盛到金丝小碗中,早中晚各一碗。这种肉汤叫〈保元汤〉。汤的颜色是淡黄色的。长期喝〈保元汤〉,可以使皮肤的颜色变得像玉石一样洁净。——参见《刘太医谈养生》的309页。,保元汤补元气不说它还能预防富贵病,什么糖尿病、脂肪肝,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痛风,血尿酸高。
主要配料:瘦牛肉馅半斤,一个大猪蹄,一条一斤多重的活鲫鱼(或鲤鱼),50克山楂,10个小红枣。一共5样。
上排自左至右为猪蹄、鲫鱼、牛肉;下排左起为山楂小枣、牛肉馅、汤锅
关于熬汤的锅,这里有必要说一下。刘太医书里提到的熬汤锅,是那种到了100度也不能开的锅,也就是一到100度就断电,不能让汤溢出来。过去的锅都要改装,换个温控器,现在有很多锅有此功能了。有网友推荐用:“依立紫砂锅”,是佛山市顺德区简氏家用电器厂产的,6升锅,卖300元左右,大家可以上网查一下。
下面,本着药食同源的原则,我们分析一下刘太医这保元汤的机理:
1、瘦牛肉。【性味】味甘,性平,【归经】入脾、胃经。中医认为,牛肉有补中益气、滋养脾胃、强健筋骨、化痰息风、止渴止涎的功效。适用于中气下陷、气短体虚,筋骨酸软、贫血久病及面黄目眩之人食用。
2、猪蹄。【性味】甘咸微寒、无毒。【归经】入胃经。猪蹄中含有大量的胶原蛋白质,它在烹调过程中可转化成明胶。明胶具有网状空间结构,它能结合许多水,增强细胞生理代谢,有效地改善机体生理功能和皮肤组织细胞的储水功能,使细胞得到滋润,保持湿润状态,防止皮肤过早褶皱,延缓皮肤的衰老过程。猪蹄对于经常性的四肢疲乏、腿部抽筋、麻木、消化道出血、失血性休克胶缺血性脑患者有一定辅助疗效。也适用于大手术后及重病恢复期间的老人食用。有助于青少年生长发育和减缓中老年妇女骨质疏松的速度。传统医学认为,猪蹄有壮腰补膝和通乳之功,可用于肾虚所致的腰膝酸软和产妇产后缺少乳汁之症。而且多吃猪蹄对于女性具有丰胸作用。
3、鲤鱼。【性味】味甘、性平。【归经】入脾、肾、肺经。有补脾健胃、利水消肿、通乳、清热解毒、止嗽下气;对各种水肿、浮肿、腹胀、少尿、黄疸、乳汁不通皆有益。
鲫鱼。【性味】味甘、性平。【归经】入脾、胃、大肠经。具有健脾、开胃、益气、利水、通乳、除湿之功效。
4、山楂。【性味】性微温,味酸甘。【归经】入脾、胃、肝经。有消食健胃、活血化淤、收敛止痢之功能。对肉积痰饮、痞满吞酸、泻痢肠风、腰痛疝气、产后儿枕痛、恶露不尽、小儿乳食停滞等,均有疗效。
5、小枣。【性味】味甘、性平。【归经】入脾、胃经。具有补益脾胃,滋养阴血,养心安神,缓和药性的功效;主治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血亏损,体倦无力,面黄肌瘦,妇女血虚脏躁,精神不安等症。
看了以上的介绍,大家一定知道了保元汤的功效。这五样食物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味甘、性平,而且绝大部分都入脾胃经。符合刘太医一贯的思想,即“有胃气生,无胃气死”。其中,特别要提猪蹄,因富含胶原蛋白,因此,非常适合那些粘膜易破损和溃疡之人。
那位看官问了,这大鱼大肉的整在一起,多腻啊。其实,中医都讲究配伍。一味山楂,就把前面的油腻解了。而小枣由于是入脾胃经的,使用它,会平和药性,而经常被当作药引子使用。那什么是药引子呢?药引子是引药归经的俗称,指某些药物能引导其它药物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某一经脉,起“向导”的作用。另外,“药引子”还有增强疗效、解毒、矫味、保护胃肠道等作用。
保元汤适宜在秋冬季喝,不适应在春夏季喝。尤其是夏季,有的人喝了容易上火。这点需要注意。
那位看官问了,你不喝保元汤,那如何保健呢?我认为,对一件事物是否重视,主要看两点,一是愿意不愿意花钱;二是愿意不愿意花时间。如果你有时间,你可以做保元汤,相对而言,既经济,又容易被人体吸收;如果你经济宽裕,可以服用一定量的营养素,以全面补充人体所需要的营养。当然,你既有钱,也有时间,这是最好的,双重作用,可以很好地进行养生。
需要指出的,保元汤里的绝大部分有益成份,在现阶段,都可以通过服用营养素来解决。当然,在太医的那个年代,还没有营养素,所以主要通过食疗解决人体健康问题。而且那时的食物营养成分高。现代社会,食物营养成分越来越差,已经很难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所以营养素的概念就应运而生了。当然,如果你既没钱,也没时间,要想做到养生,那是难上加难了。
保元汤,归根到底就是保护你的元气的汤。几款【保元汤】做法和功效[原文地址] 保元汤1【来源】《博爱心鉴》。
【组成】人参3克(应为党参) 黄芪9克 甘草2克 肉桂1.5~2克
【用法】上药用水300毫升,加生姜1片,煎至150毫升。不拘时服。
【主治】痘疮气虚顶陷者。
按:方中肉桂原书无用量,现据《景岳全书》卷六十三补。
保元汤2
【来源】《观聚方要补》卷一。
【组成】桂枝6克 白术 人参各3克 黄誊2.5克 当归2.5克 生附子2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中风虚脱,卒然昏迷,不省人事,半身不遂。
【加减】肾气易动而燥者,加芍药、地黄。
保元汤3
【组成】肉桂2钱,生耆4钱,生甘草1钱。
【来源】《易简方便》卷四。
【主治】阴疽。
【用法】水煎服。
保元汤4
【组成】炙耆3钱,人参1钱5分,炙草7分,川芎1钱,肉桂1钱,白术1钱。
【来源】《种痘新书》卷十二。另解——清朝乾隆年间一位刘氏太医为皇族晋献的一种健身养颜肉汤,据说常喝这种特制的保元汤能把皮肤撑平,没有皱纹,也没有老年斑,让皮肤变得娇嫩,颜色像玉石一样洁净,后来也成为慈禧太后最喜欢的驻颜养生汤。
【主治】痘顶陷皮薄而软者。
【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保元汤5
【组成】 鲫鱼一条,牛肉一斤切碎,猪爪一个(或鸡爪2个),红枣八枚,山楂五枚。
【来源】 博医养生论坛
【主治】 (功效)强身健体,提高免疫力。
【用法】 以上诸物放入紫砂保元锅内,煲八至十小时,汤呈金黄色,不腻,忌放调味料,口服。治肾秘方“保元汤”传奇 一.早先在萧山云石,沈家是个大户人家,沈家公子沈雅斋,自己饱读诗书,还办了个私塾收授弟子,准备学成文武艺,效忠帝王家,获取一世功名。但是时运不济,考试总是落榜。有一年他和他的三个弟子一起赶考,三个弟子高高低低都入了围,只有他这个做老师的名落孙山。回家来本己垂头丧气,哪里知道,已得到消息的父亲,已经在拴马石上给他准备了一大盆洗脚水,见儿子一进门,兜头就泼——说儿子是沾了晦气,需要冲刷冲刷。情绪不佳,受了惊吓,当时又是大冷天,这一盆洗脚水就把他泼倒了。从第二天起,人就开始发冷发热,水米不进了。
父亲有些追悔莫及,让人又是糖氽蛋,又是人参、鹿茸的硬逼着吃。不料进补之后,舌苔更腻了,脸色更黄了,全身也肿胀起来,几天之后,病骨支离,躺在床上都爬不起来了。其间自然也请医生看过,但是收效甚微。沈雅斋的父亲也懂医道,他从民间弄了个叫“保元汤”的方子来,煎了药让儿子吃,但吃了之后也没有什么动静。沈雅斋病情越来越重,已经渐渐露出下世的光景来,家里人虽然焦急,却也束手无策。
有一天,病人忽然在床上讨东西吃,说是嘴里淡煞了,想弄点萝卜菜根吃吃。家人想,反正大限已到,想吃啥西也就顺了他,在服了“保元汤”之后,又熬萝卜菜根汤给他吃。不想病人喝下,两顿饭工夫,就开始不断地放屁,本来臌胀的肚皮也开始慢慢消退,家里人接着给他吃“保元汤”,父亲又按照吃萝卜菜根的道理换成两味通气的中药加入其中,后来再进米食,不断调养。说来真的让人不相信,沈雅斋越吃越新鲜,竟然就此康复了。
痊愈之后的沈雅斋,继续苦读,再过三年,鸿运来临,终于考上了举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闻。功名有了,社会地位有了,加官晋爵本来不成问题,但是沈雅斋无意于此,反倒是对救了自己的“保元汤”加萝卜菜根念念不忘。为什么同样是“保元汤”,单吃无效,但是简单地加了由萝卜菜根联想到的其他两味药,竟然能够功效神奇?在父亲的鼓励下,他也研究起中医来,通过博览群书,冥思苦想,终于弄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原来当初自己病入膏肓,其实虚不受补,那一把萝卜菜根和加入方中的两味通气药,正好解了过量“保元汤”中的人参等补品导致的郁积。从此以后,他对中医的兴趣一发不可收拾,懂了理论又随父亲出诊,积累实践经验,几年之后,因其用药独到,治好了不少疑难杂症,竟然成了名噪一时的地方名医。
清末宁波府台盐官的公子得了重症,浑身肿胀,皮肤一揿一个坑,遍请名医,用了宣肺发汗、化瘀行水之类的药,金银花了无数,毛病反而越拖越重。最后家人只好请来一位范姓医师。范医师大有名气,他过来一看,见病人已卧床不起,面色萎黄,头面手足全肿,认为元气大损,沉疴难起,随即处一方,让病人服用,不料汤药入口之后,病人反而剧烈呕吐,病情日趋严重。
这时候,有人就推荐我的曾祖父,在萧绍地区赫赫有名的沈雅斋先生。沈老看了范医师的处方,思索一番,对其诊断和用药深以为是,只在原处方上加了两味药,嘱咐病家赶紧煎服。病家心里有点疑惑:只拿别人处方加药一二,这能算啥个本事?想法归想法,但药还是照配不误。不想一剂下去,众人还在将信将疑之际,只听病人放屁连连,大小便都通畅了,气色也好起来,一个月后,全身水肿竟然消失!后来有人问沈老:“为何同用一方而效果截然不同?”我曾祖父答:“我和范医师治疗用意相同,方不易帅,故方同;但用药配伍不同,好比用兵,知其善也,故效异。”听的人连连叹服。更加令人惊奇的是,我曾祖父加的两味药十分平常,价钱也便宜,仅需几个铜板而已。这就是前人开创,经我曾祖父沈雅斋改进发展,有独特功效的祖传秘方“保元汤”。
二。追根溯源,“保元汤”是很有来历的。原方出自明嘉靖《景岳全书》,由黄芪、人参、甘草、肉桂四味药组成。功用为补气温阳,主治虚损劳怯、元气不足之证。我曾祖父在治疗水肿重症时,对原方作了啥个改动,增加了啥西,为啥要这样做,自然不肯随便告人,就是后来子承父业的我祖父问起,他也只是说:“学问到了,悟性到了,自然就会明白。”老先生大限将至之际,才叫自己的儿子到床边来,拿了纸笔,撇开左右,在奄奄一息之中,把“保元汤”的奥秘传于后人。
“保元汤”到了我祖父沈亮卿手里,又添加了几味药,效用有所发展,除了治“水肿”、“水气”外,还可治疗痘疹(天花)。当时这个病的死亡率很高,因此夭折的孩子无数。我们的“保元汤”对痘疹有效,特别适用于痘疹危象,在那几十年里,“保元汤”也确实救了不少人的性命。我父亲从祖父手里接下“保元汤”的衣钵,也加进了自己的医疗心得,收放自如,药效更加完善。
20世纪50年代时,杭州周边地区流行血吸虫病,灾情十分严重。正如毛主席诗词《送瘟神》中说的“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当时治疗血吸虫病的一般手段是打锑剂,锑剂的主要成分是砷,毒副作用大,也有在治疗过程中突然发生意外的病人。这时候我父亲的“保元汤”又起了作用,它既能降低砷(砒霜)类的副作用,又能改善中晚期腹水病人的病情,效果十分显著。
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遇到三年自然灾害,中原大地米珠薪桂,很多人得了浮肿病和肝炎。这时候,我父亲的“保元汤”也起了作用。服用“保元汤”能缓解浮肿病和肝炎的病情,男女老少因此获救的很多。当然,因为条件所限,此时“保元汤”中的人参已经换成党参。由于治病救人有功,当年萧山地方政府还嘉奖过我父亲。三。20世纪60年代,我开始学医,但是我对家传的“保元汤”只知皮毛,感觉它有点玄。我就此请教父亲,他说:“根源在于你对中医的一知半解。中医基本理论是辨证,包括异病同治、同病异治。不同的病,同有虚损劳怯、元气不足、水湿内阻之证,都应当用补气益阳通利的治疗法则……”父亲的这些话,对于初学中医的我来说,是似懂非懂,随着对中医认识的不断深入,我才能领会其中的含意。经过数年临床实践,有了深厚的阅历和丰富的中医知识,我终于真正认识到“保元汤”的价值。在我整理祖传的几箱处方时,我发现他们都崇尚肾气、脾气、肺气乃生命之本的观点。“保元汤”必以两味宣泄、通利之品,使处方补通相宜,更适宜元气不足的不同病症。另外,这些处方中都有一个奇特的配伍,用人参、黄芪大补,必以一定分量的解药相配。这种配伍经验,后来我在中医典籍中找到了解释,可见“保元汤”是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的。说实在的,传统中医多凭个人经验和主观意识,如何经得起现代科学的检验,一直是中医讳莫如深的问题。我想,“保元汤”的功效是否可以用现代西方医学原理来解释呢?于是我花了不少力气,通过我哥哥与北京301医院合作,从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人体细胞膜和“保元汤”的关系。我们知道,人体细胞膜表面的离子泵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它把营养物质泵到细胞内,又把代谢产物交换到细胞外,病人在服用“保元汤”之后,体内受抑制的离子泵功能恢复了,体内环境平衡得到了改善,这就是“保元汤”有奇效的原理。我的这些研究结果都发表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医杂志》和一些国际会议上,都是经得起推敲的结论。
四。我用“保元汤”治疗肾病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肾病是大家公认的疑难病,病情因人而异,许多肾病并不单纯是水肿、蛋白尿、红细胞,多数有肾外之证,如腰酸、乏力、反复感冒、头晕、性功能衰退等虚损之象。我发现,虽然病种不同,但有共同的适用范围。我一边积累病例进行临床实验,一边进行“保元汤”治疗肾病的课题研究。得到的结果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用“保元汤”调整免疫力,防止感冒,减少肾炎复发;二是通过“保元汤”降解人体内尿素等毒性物质,起到保护肾功能的作用;三是以“保元汤”调整人体的性腺内分泌水平,改善能量代谢。
在这之后,我在“保元汤”的研究与应用方面路子越走越宽。20世纪末,在浙江省政府、浙江省卫生厅、杭州市卫生局的支持下,我根据不同病人、不同病情,发展了“保元汤”1-17方,形成一个系列。它们不但可以因人而异、对症下药治疗肾病,还可以治疗由于肾的病机变化而发生的性功能障碍、尿频、尿失禁、脱发、消渴(糖尿病)、肌无力等。
一位在杭州经商的美国人安娜,早年切除一侧肾脏,平时经常腰酸、肢肿、潮热、出汗、睡眠差。她用了“保元汤”之后,还把她美国的丈夫和员工也带到我这里来治疗。其中一位比较富有的女士,面部有色素沉着,*干涩,尿失禁,三天两头做美容,40岁不到就有点人老珠黄的样子,经性激素检测证实,她的病根是雌激素水平低下,面部色素沉着只是其体征之一,我也给她服用“保元汤”。
卵巢功能衰退常常令上点年纪的女同志谈虎色变,而“保元汤”对维持月经,减轻潮热,淡化面部色素沉着也有很好的疗效。西医认为,卵巢功能衰退是不可逆转的,但有研究证实,我们的“保元汤”可以使失活的卵泡复苏。不少中年女性朋友到我这里来,都说不是来看病,而是来美容的。印象比较深的是杭州、湖州几个自己搞美容的女老板,也到我这里来讨方子吃。她们开始时为了漂亮,都用雌激素,后来意识到可能有不良后果,转而用“保元汤”。她们认为中药美容由内而外,功效是扎扎实实的。
几年前,我还用“保元汤”成功地治疗了一位患重症肌无力的美籍华人,他的父亲是美国航天局的著名科学家,姓张,很有名的。记得10多年前,陕西省政府公祭黄帝陵,他代表华侨宣读祭文,祭文他还送了我一份,我至今珍藏在家里。他的儿子得了重症肌无力,美国的医生判定他很难活过13岁。病人在北京301医院进行了多次肌细胞移植,这个肌细胞移植很难的,在美国没有成功,结果在中国成功了。手术是我哥哥做的,我哥哥是国内第一个做肌细胞移植成功的专家,在网上你只要打沈定国三个字,就可以查到我哥哥的情况。做好手术后,病人的肾脏不好,肾脏轻度萎缩,有血尿,我哥哥就介绍他到杭州来找我。他们在杭州望湖宾馆包了个房间,我就用“保元汤”给孩子治病,现在病人已经25岁了。
“保元汤”在他儿子身上显出效果后,张科学家很高兴。他抽烟很厉害,抽的都是粗大的雪茄,因此平时经常咳嗽,气喘到走路都走不快,连买包香烟都要夫人代劳,办公的时候用一个制氧机对准自己吹。他的夫人就问我,有没有中药可以让自己的丈夫少抽点烟?我呢,也给他用“保元汤”,几天后他咳出了大量的痰,人也觉得从未有过的轻松。原因是啥呢?他烟抽得太多了,大量的分泌物堵住了气管,严重影响了肺部的扩张,而“保元汤”使他体内的痰全部咳了出来,自然体力就恢复了。美国航天局里面有一批美籍华人专家,一位搞流体力学的,姓林,工作太辛苦,头发都掉了,听张姓科学家介绍,觉得挺神,一定要吃“保元汤”。这位科学家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对我说:“啊呀,这个中医啊,真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这样一来,我的“保元汤”就被台湾省的一位医生知道了,他专门跑到杭州来,说要向我学习3个月,费用随我说。我觉得这个事情不太妥当,就 没有答应。
“保元汤”还被我用在改善运动员体质方面,服用“保元汤”后,运动员普遍感觉到疲劳能够迅速恢复,所以有不少运动员服用过“保元汤”。为了感谢我,一位教练还特地送给我一套从英国带回来的运动服。
人到中年,无论男女,肾气衰退,力不从心的时候逐渐增多,“保元汤”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所以经常有老板、经理、同行向我讨方子。有一位国家级名中医,是浙江省有名的研究性与生殖的权威,他对这个“保元汤”就推崇备至。
“保元汤”从我曾祖父沈雅斋先生传到我手里已经是第四代了,可谓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我没有给祖宗丢脸,我不但很好地继承了它,而且“保元汤”到了我手里,还有了很大的发展,套用一句话就是老枝发新芽,这个祖传的老秘方在新时代又重新焕发了青春。
五。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秘方是其中最宝贵的部分。比如云南白药,一经发掘成功,便造福无穷。相信在我们这片广袤的大地上,还散落着无数大大小小的秘方,有些可能会幸运地被保存下来,但更多的就像许多物种一样会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举个简单的例子,1967年,有一位浙江省中医院的医生到东阳玉山区巡回医疗,无意中发现老乡们在砍柴受伤时,顺手摘来一种树叶止血,出血不仅马上止住,而且不留疤痕。这位医生回到杭州后,受其启发,研制了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协定处方,直到今天,浙江省中医院还在用这个药。可见民间的一些小秘方传播范围很有限,而传播范围越小,消失的速度就越快。
据了解,解放后我国搞过大规模的民间秘方搜集运动,“保元汤”就曾经敲锣打鼓献给国家。从民间搜集来的大量古方、验方、秘方,也编印发行。但是秘方的发掘、运用、传播,是有其内在规律的,仅仅靠运动搜集一下,整理一下,还不是真正的发掘整理。闻名世界的《茉莉花》来自民间,已故音乐家王洛宾因为改编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成为不朽的“西部歌王”。可叹时势变幻,古老农业文明积淀下来的宝贵遗产正在被日益一体化的工业文明所取代。许多医学研究者眼睛总是向上、向外,而在我们看来,“贫穷、落后”的农村,恰恰是秘方的富矿区。
(口述:沈壮雷 采写:单友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