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古诗写作上生动灵活,以“拗”为主,甚至
可以夹杂近体五绝诗格式。其拗体格式如下:
1 仄起平韵正拗:
仄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
仄仄平平平。(韵)
2 平起平韵偏拗:
平平仄仄仄,
仄仄平平平。(韵)
仄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韵)
3 仄起仄韵正拗:
仄仄仄平仄,
平平仄仄仄。(韵)
平平平仄平,
仄仄仄平仄。(韵)
4 平起仄韵偏拗:
平平仄仄仄,
仄仄仄平仄。(韵)
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仄仄。(韵)
现将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作为实例来介绍。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全诗共分为四段,分别采用了:
1 五言古诗拗体:
仄仄平仄仄,
平平仄平平。
仄平平平仄,
仄仄仄仄平。
2 五言古诗正体:
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
平平仄平仄,
平仄平平平。
3 五言古诗近体: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4 五言古诗拗体:
仄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
平平仄仄仄,
仄仄平平平。
写作五言古诗讲究“起”、“承”、“黏”、
“对”、“转”、“拗”......等方法。古诗
一般是每四句一组,平列四行。每句诗的第 2、
第 4个字,自相排比;全诗的第一句叫起句,
遵守“起、承”的关系。本句为“起、承”的,
均用一平一仄格式。凡隔句为“黏、对”,都
是两平两仄。若其隔句为一平一仄者,称之为
“转”。而凡是两平两仄者,称之为“拗”。
“黏、对”是横向数看;“起、承”则是竖向
数看。归纳如下:
本句“起、承” : 一平一仄;
隔句“黏、对” :两平两仄;
隔句“转、拗” : 一平一仄。
五言古诗与律诗有别,主要表现在句法的运用
上不同。即不杂用律诗的句法,而是运用所谓
的拗句。
德福议平仄(13) 五言律诗的平仄一文中已说到
五言律诗的声调出于四言诗。四言诗中间加一
个字就成了五言诗。例如四言诗“平平仄仄”
中加一个平声字——“平平平仄仄”;“仄仄
平平”中加一个仄声字——“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平”中加一个仄声字——“平平仄仄
平”以及在“仄仄平仄”中加一个平声字——
“仄仄平平仄”都是很典型的五律句法。
但是如果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分别加入了相反的
声调的字,例如四言诗“平平仄仄”中加一个
仄声字——“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中
加一个平声字——“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平”中加一个平声字——“平平平仄
平”以及在“仄仄平仄”中加一个仄声字——
“仄仄仄平仄”便都是很典型的五古句法。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古诗句法和律诗的区别在于
古诗逢单句中往往加入仄声字,而逢双句中往
往加入平声字,律诗则反之:逢单句中往往加
入平声字,而逢双句中往往加入仄声字。律诗
的平仄,整齐而有规律;而古诗中更注重仄声
的运用,很多典型的五言古诗的诗句中,竟然
含有 4个仄声字,甚至是到连用 4个仄声字的
地步;这在律诗中绝对是不许可的。
“应平用仄,应仄用平”,称之为“拗”。这
些是写作古诗的基本句法。因此出现平平平、
【】仄仄仄、平仄平、仄平仄......等等句法。由
于其变化太多,难以尽述。历史上诸多名家的
作品,无论出现那种句型,后人大都只有叫好
的份儿。说明古人写古风诗句,注重的是意境
和文采。后人学诗,只要是气势充盈,声调铿
锵,却大可不必拘泥于这些条款、规律;从这
点来说,古诗比较律诗在写作上要宽松些。
五言古诗一般不转韵,首句一般也不用韵,显
得自然。但较长的诗篇可以转韵。不同情况下
每 4、或 2、 6、8 句转韵均无不可。
(未完待续)
--------------------------------------------------------------
注:*1.荆轲《渡易水歌》只得两句: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汉高祖刘邦《大风歌》只得三句:
大风起兮云飞场,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无名氏《沧浪歌》 为四句:
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吾足。
无名氏《击壤歌》 为五句: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
帝力於我何有哉!
*2. 五言六句古诗举例如下:
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王维《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闻,白云无尽时。
李白《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