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早至春秋时代的易传以及老子的道德经都有提到阴阳。阴阳理论已经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哲学,历法,中医,书法,建筑堪舆,占卜等。阴阳是"对立统一或矛盾关系"的一种划分或细分,两者是种属关系.阴阳五行国学之本,看似简单,却知者甚少,知而能守其道者更是少之又少。
战国时的阴阳学是诸子百家的重要一支,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进而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所以说,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行是其基本的变化关系。五行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的属性来划分,但必须是针对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种划分才有实际意义。如果被分析的两个事物互不关联,或不是统一体的两个对立方面,就不能用阴阳来区分其相对属性及其相互关系。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 方面。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一体、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五个方面。阴阳互藏交感,“交感”即交互感应,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处于相互感应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阴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宋代周敦颐《太极图说》)。万物的化生源于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哲学思想始自先秦诸家,如《荀子?礼记》说:“天地和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又说:“天地感而为万物化生。”从而指出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的变化和根本条件,其中的“合”,“接”,“感应”等都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之意。故又可以说天地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乃是万物生成和变化的肇始。在宇宙自然界,事物的形成规律亦确是如此。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阴阳二气交感,化生出万物,并形成雨雾,雷电,雨露,阳光,空气,和谁相互交感,生命体方得以产生。在阳光雨露的沐浴滋润下,生物得以发育成长。在人类,男女构精,新的生命个体得以诞生,代代相传,人类得以繁衍。所以,如果没有阴阳二气的交感运动,就没有自然界,就没有生命。可见,阴阳交感又是生命活动产生的基本条件。阴阳对立即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而对立的阴阳双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热为阳,冷为阴,而没有冷同样就无所谓热。所以可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这就是阴阳互根。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消长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在这种消长变化中达到动态的平衡。这种消长变化是绝对的,而动态平衡则是相对的。比如白天阳盛,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而夜间阴盛,机体的生理功能相应的以抑制为主。从子夜到中午,阳气渐盛,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由抑制转向兴奋,即阴消阳长;而从中午到子夜,阳气渐衰,则人体的生理功能由兴奋渐变为抑制,这就是阳消阴长。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达到极致便是物极必反。比如,某些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烧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状,就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的表现。可以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阴阳转化则是质变的过程。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发展的结果。
中国术数学
(一)术数的演变
中国术数学浩如烟海,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流传久长,种类也颇多。术数最早起源于原始信仰和巫史文化,它有着很深的天文学背景,从术学学的发展来看它是于中国的早期哲学思想是一并发展的,它融合了大量的八卦,阴阳,五行,干支学说。深深地影响着其他的中华文化如:算术,地理学,气象学,医学等等。术数学本质有神秘色彩,确实夹杂着一些迷信成分,这点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古代术数多由祝宗卜史执掌,历秦火而不焚,至汉代随着周易象数学的发展而大盛。
中国术数学的祖师是战国时期的邹衍。邹衍倡导的阴阳五行学说成为术数学的基本范式,他提出了“类同相召,气同相合,声比相应”的天人感应原理也是中国术数学的理论基础。
《易经》作为中国的最权威经典,从本质上讲,也是一部术数书,其中蕴含了至真、至善、至美的“道”。孔子解《易经》而作《易传》,成为易学的“正传”,老子也解《易经》,其解释为“别传”。
汉代,象数易非常发达,从孟喜到焦延寿,到京房,大昌。但象数易最终和谶纬的流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后终于在魏晋时期被天才王弼的义理派代替,直到宋代陈抟老祖那里才开始复兴。
汉代以来的象数易,一支入于术数,以卜筮占验为其长,另一支入丹道,作为丹道的理论支柱。
象数易经陈抟老祖,最终在邵雍那里得到发扬光大,邵雍之《皇极经世》成为象数易的里程碑。大圣朱熹吸收邵雍的象数易,作为其理论的根本支撑。
术数一直都在流传,现代,术数更是通过网络不断传播并有新的发展。
(二)术数学的内容
1、奇门遁甲
源传说源于九天玄女传授给轩辕皇帝以征战蚩尤,后经风后,姜尚,张良删改变成今天我们看到的十八局。实际上,奇门遁甲是根据洛书九星之理以阴阳而至为序配八门九星,以时间的差异造成的格局及星的排列不同来预测事物发展的的趋势并加以趋避吉凶的一种预测方式。奇门与遁甲应分开区别。奇字含有变化灵活之意,遁有隐藏之意,奇门为预测体系,遁甲为法术体系,其代表著作为《遁甲符应经》《奇门金章》《奇门精粹》等,按因超神接气之理又有分为无润派和置润派。按盘论可分为排盘法及飞盘法。
2、六壬神课
源于河图天一生水之理,取六壬能生万物之意。亦传说为九天玄女传与黄帝。此法定天地二盘以时起四课,明三传,定人事吉凶相当准确,预测体系吸取了大量的神煞,素有学会大六壬,来人不用问之说。代表作有《六壬指南》《六壬大全》《六壬粹言》等。其中又有传说为战国孙膑所创的金口诀有小六壬之称。
民间还有以六壬之理定的天罡法。
3、太乙九宫
又称太乙神数,此法侧重天时及社会兴衰和广义的天灾人祸战争等。今其法多以失传。流传至今的著作有《太乙神数统宗大全》《太乙人道命法》等。
4、紫微斗数
相传为陈抟老祖所创,是依紫微天府两组一百多颗星依据人的出生年月日时定局派宫,来推测人的一生祸福吉凶。其流派很多,有白云派,中洲派,四化派,昆仑派,洛阳派,江南等派,今港台地区又有天机派,奇门派,河洛派及归元派之分。但观其大体分割而言大致可分为南北二派,南派以星情,格局为主注重总体把握,配以活局运转,用“三方四正”原理推运,北派以四化为牵引,重河洛九宫之气数,精于细微的推断,如能将二者合并可称紫微为天下第一神数是也。
5、四柱八字
这是以生辰干支结合五行原理来预测人的吉凶祸福,有书房派及江湖派之分,当今又有新派与传统派之分。其代表著作很多有《渊海子平》《滴天髓》等书流传。
6、六爻
起源于汉代京房易,又名火珠林,历来广为流传,是大宗预测法其代表著作也很多《卜筮正宗》《增删卜易》《易冒》等。民间尚有大衍卦,小衍卦之法,其理论多来源于河洛理数。 六爻预测范围广泛,其预测体系严谨.
7、梅花易数,
简便易学易用,是邵康节观梅所悟,广在民间流传。实为心易之法。梅花易数特别强调断卦的灵感和观察事物的征兆,训练占卜者具备预测家的素质。
8、相学
起源很早,在《春秋》《史记》都有记载。相学主要以徽派为主又有粤,川,陕,鲁之分,各地相法不一,自从宋代相学名著《麻衣相法》面世后学此术者颇多,流下的相学故事也很多,明代袁柳庄父子又撰《柳庄相法》,尚有《水镜神相》《铁关刀》《金较剪》《燕山相法》《大清相法》至清《相理衡真》是为大成,民间尚有很多相学书籍,在此不一一列举。今世人又有骆驼神相传出,实为徽派相学。
9、占星术。
10、谶纬学。
11、望气。
12、测字。
13、梦占。
14、堪舆。原为汉代五行家推测天文、地理的五行气运之术,多用于选择墓葬、修房、卜居等。
15、扶乩。
16、杂占。
……
(三)术数学的学术视角
术数学的准确性反映了:
1、阴阳互补的宇宙统一性原理。
2、天地人相互感应的原理。
3、不同层次的五行同构关系网络。
4、易的时空观和宇宙象数模型。
5、宇宙事物的同步律和周期节律性。
6、自然、社会、精神世界的规律性。
7、宇宙全息律的普遍性。
8、心灵潜能的开发和直觉、灵感等深层意识的应用。
9、荣格的“共时性”解释。
所谓“共时性”,是指两件或者两件以上没有因果联系的事物发生的时间一致,而且它们有着相同或者近似的意义。比如,某种天象和政治动乱联系起来,把某一卦象同人事联系起来。这种“共时性”就是抛开因果律同一性的思维方式,以非因果性来解释暗在系的必然秩序。它有一个前提,即认为有一个前存在的先天心理结构。
胡孚琛先生对预测学的一个观点值得重视。
胡老师认为,社会超巨系统中人类的个体、群体乃至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命运很可能类似耗散式混沌理论中那种“分叉图”。这种“分叉图“中有许多最敏感的临界点。当事者或当权者在这些点上做出不同的选择,整个系统就会由此而产生不同的历史命运。智者巧妙地寻找系统的敏感点,将事件的选择推向临近期望值的动力学分叉,从而在尽可能长远的目标上掌握系统历史命运的大趋势。因此,虽然社会人生的选择总会受到各种必然因素的制约,然而原则上超巨系统中某些具体历史事件的发生及多种可能的选择方式是非决定论的,尚未发生的个人具体遭遇更是有相当的不可预测性。由于整个分叉图中的所有可能性的分叉都潜在地影响超巨系统的历史命运,因此系统发展的大趋势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预测的,丹绝对精确详细地预言某件具体的社会人事是不可能办到的。“法于阴阳,合于数术”之意“阴阳”指自然界昼夜交替、寒暑往复的变化。还有,是“术数”而非“数术”,这个有N种意思,中医上可以理解为各种养生方法。这句话出自《内经?上古天真论》,意思是顺从自然界的变化作息生活,并适当运用各种养生方法.法就是取法,效法。阴阳就是天地自然的概称。和是调和。以术数调和的意思。术数中的数是阴阳规则之数。就像两仪,四像,八卦等等。术是方法。整句话就是取法天地自然。按照规律方法去做。“法于阴阳”,是指万事万物都是分为阴、阳两个部分的。
"和于术数”,就是根据正确的养生保健方法进行调养锻炼"法于阴阳,是顺应自然的阴阳变化规律。合于术数,是各种的修身养性的方法来调节身体阴阳的平衡。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之意:
出自《黄帝内经》中素问上第一章上古天真论中: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是黄帝问问天师歧伯:上古之人,能活的时间比较长,甚至活了100岁以上还动作不衰;可是现代之人,年过半百动作都皆衰,为甚么呢?是时代的不同,还是人们违背了养生之道?。歧伯回答的话。意思是:上古的人,懂得天地之间运行的道理,是阴阳谐和的,每个人的命运是有定数的,所以行事都不和天地的正常运行道理相违背,他们的起居作息都“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这样就能肉体与精神都协调一致,而尽终其天年。现代的人,可不是如此,把酒当作饮料,过反常的生活方式,日夜颠倒也习以为常,酒醉后肆行房室,来枯竭他的精气,耗散他的真气,不懂得保持精气神的充满,不善于调养精气,最后就贪图一时的快乐而违背养生的乐趣,因为“起居无节”,所以差不多五十多岁就开始已经不健康了,动作也不行了。由上可知,“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这几点是古人的养生秘诀,到现在依然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学习借鉴的。若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概念,那就不需怕疾病了!而如何「正气存内」,「上古天真论篇」的这五句二十个字就是最佳的指导原则。
1《上古天真论第一》。岐伯:“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抛砖引玉的解释:
“远古时代,有懂得养生之道的人,会遵循自然界变化的规律,遵照正确的养生方法,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过度操劳,因此,脏腑实体的健康程度与身体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相符合,这样就可以活到人类自然寿命的期限,度过百岁才去世。”
2
所谓“法于阴阳”,按注家和医家们所说,就是按照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而起居生活,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随四季的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而养生保健等等一般的规律。
“阴阳”是整部《黄帝内经》所要诠释的核心点,它用“阴阳”来说明人体的组织和生理功能。比如:
胸部为“阴”,背部为“阳”;,上部为“阳”,下部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
《黄帝内经》“阴阳”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中医认为阴阳的消长,平衡,维持了人的正常生理状态。如果这种阴阳的平衡状态被打破了,那就是一种病理变化,所以身体就会有阴阳的盛与衰。
《黄帝内经》用“阴阳”说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医将疾病的症状,脉色,临床表现等等,都用“阴阳”来概括。
3
我们再来谈谈什么是“和于术数”?
- 补充:
- 有人解释“和于术数”句,往往大讲特讲“和”字,什么“与自然和”“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等等,甚至将孔老二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也一起扯进来,却对“术数”两字含糊其词,唉~喧宾夺主,胡七八糟,估摸是对“术数”两字懵懂,于是就避实就虚,瞎侃一汽,这真如孟子说的昏昏昭昭……
- 补充:
- 何为“术数”?学术界并没有确切的划分,但华夏民族当初时尚的天文、历法、数学、星占、命理、相法、堪舆、养生术、房中术、杂术等等都是属于术数的范畴。
- 补充:
- 《四库术数类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中说:“术数为道家之术〔所谓阴阳家皆出自道家〕而阴阳五行理论也一直为道教为推行〔儒家、佛教都没其理论。儒家所谓‘子不语乱神怪力’,故不提倡〕,用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数理,来推断人事吉凶;即以种种方术观察自然界可注意的现象,用以推测人和国家的气数和命运,对我国古代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曾产生过广泛影响”。
- 补充:
-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第12章:“术数”分为天文、历谱、五行、杂占、形法等六种。
此外《汉书》与《后汉书》中都有《方术列传》可备查。张仲景,《伤寒论?序》中就曾以“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为结尾。
既然要崇尚方术“和于术数”,毫无疑问,总得用上“术数”之具体方式方法,否则“形与神俱”,“终其天年”,就是空话一句,始终无法操作。夫学在躬行,不在讲也!
- 补充:
- “和于术数”的意思就出来了,就是说,要符合术数。术数就是可以用数字来表示的方法、技术。在中医养生方面,《黄帝内经》养生是有很多数字的,它告诉我们一些确切操作方法,符合这些方法才行。
- 补充:
4
这里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度百岁乃去”?“百岁”望文生义的今人解释“一百岁”,隐约感到不太对劲,想那记写《黄帝内经》的人,这“百”就作“一百”解吗?
那么,这个“度百岁”寿数到底有多长?唐代记载有活300岁的,而彭祖活了7、8百岁,是不是也是“度百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