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的锡制茶叶罐
小时候在农村,经常看到一些富贵人家的茶叶都是用锡罐装着,来了客人泡茶时,打开锡罐茶叶清香扑鼻,于是对锡罐有了一种好奇的感觉。有的富贵人家茶叶品种比较多,而锡罐数量就越多,花样品种也就越多,这样可以做到专茶专罐存放。
古代徽州人有着用锡罐贮藏茶叶的传统,清代茶业兴盛时,仅屯溪就有9家制造锡罐,每年可制锡罐25万只以上。清人周亮工在《闽小记》中说:“闽人以粗瓷胆瓶贮茶,近鼓山支提新名出,一时学新安(徽州),制为方圆锡具,遂觉神采奕奕”。由此可见,过去福建大量生产锡茶罐是仿照徽州之风的。1745 年9月,瑞典东印度公司的哥德堡号船触礁沉没,船上370 吨乾隆时的茶叶浸没海底,沉船在1984 年打捞出海后,尚有1000余公斤茶叶由于锡罐封装严密,未受水浸变质,其中一部分还能饮用。如今,在古玩市场上,锡茶叶罐也很受追捧。
祁门县博物馆红茶历史文化展厅有一只锡茶叶罐,这只带盖锡茶叶罐高20公分,底径14公分,瓜棱形,品相完美,包浆纯熟,正反两面均刻有诗句。正面是“帆影杯中落;车尘槛外飞。”,反面为“烟霞闲骨阁,泉石野生涯。”
关于锡,有一种说法,即称锡为“绿色金属”。这是针对纯锡于人体无害的特性而言的。锡,被认为是排列在白金、黄金及银之后的第四种稀有金属。锡制品耐酸、耐碱、无毒、无味,不上锈。“盛水水清甜,盛酒酒香醇,储茶味不变,插花花长久”。在中国古代,一些水质不好的地方,会在井底放上锡板以净化水质;在皇宫中,御酒通常用锡器盛放;锡制茶叶罐不仅可以防潮,还可以保持茶叶的芳香,而锡茶壶泡出的茶很清香;用锡花瓶插花不易凋谢等。另外,锡制马口铁被广泛地用于食品包装,高档巧克力也都是用锡纸包装的。
锡器,有着金属的冷峻与高贵感,但底子是柔软的,所以尽显平和柔滑,也可谓刚柔并济。因为锡的质地比较软,一般要与其他金属元素合成后用来制作成锡器。
史料显示,早在中国商周时代,人们已经熟练开采、冶炼锡矿。到了南北朝时,王公贵族常以纯锡制作牛、马、猪、羊等,作为冥器陪葬。唐宋时期,民间流行锡质茶叶罐、酒壶等。锡器在明代非常盛行,除东北、华北北部、西部高原等少数极其寒冷的地域外,锡器可以说无处不见,锡器业成为全国性的热门手工行业,当时还出现了观赏性极强、适合把玩的仿紫砂锡器。
据了解,我国锡器主要产地有云南个旧、山东烟台、福建泉州。其中,个旧有“锡都”之称,大约在明代永乐年间,个旧的匠人们开始用锡制成瓜形茶叶罐、酒壶、烛台、祭祀用具等。锡器风光不再、趋向没落,大概是从民国后期开始的。至于其原因,一种说法是锡器中含过高的铅,会导致人铅中毒。另一种说法,是大量出现廉价的玻璃制品、铝制品等使锡器丧失了生存空间,民间锡匠们也纷纷转行了。
在收藏人士看来,老锡器散发的幽幽的亮光,让人迷恋。实际上,这涉及到了老锡器的“皮壳”。皮壳是古玩界对器物表皮的色彩、光泽及质感特征的统称,一件民国时期的老锡器,若 一直处于干燥环境之中,表面会生成一种极薄的氧化膜,并且因锡料中其他金属含量的不同,而呈现出黄褐、紫灰、紫黑、银灰、黑褐等色,与锡的质感、光泽糅合在一起,形成不同的皮壳。对于老锡器的鉴别,有专家认为主要就是看皮壳和造型。在造型上,锡器因为借鉴而葆有青铜器、陶器、瓷器等工艺特征。除了造型和皮壳,老锡器因年代、碰撞的关系,总会留下划痕、重新焊接、沾染油垢等痕迹,甚至出现体壁凹陷的情况。另外,让收藏者感兴趣的,还有锡器上刻记的各种商号、文字、图案等。明清时期,那些制作锡器的商号,常于锡器做好之后,錾上“点铜”或“净点包用”的字样。“点铜”是因为制锡器时为调温度与加强锡的强度,而调配以少量铜。标明“点铜”,主要就是说明其制作工艺。而“净点”则是说明商号没有以次充掺用油铅、脆铅之类。至于“包用”,就是“包您合用”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