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位大画家的一幅画作《浔阳遗韵》,拍卖时创造了当时价格的最高记录。大概是陈逸飞的油画吧,画面肯定是一位着中国古装的女子,怀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诗的原句是“犹抱琵琶半遮面”——那幅画该是表现《琵琶行》诗意的,画里的女子(其实应该是少妇了)幽怨、落寞、感伤、凄然,“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在那么一个古老的年代,在那么一个枯寂的夜晚,在那么一个冷清的渡口,遇到那么一个“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同乡兼知音,难怪白居易发出了那么深刻和著名的感叹,一曲《琵琶行》,让世人记住了那位曾是唐朝京城“名数第一”的琵琶乐手,记住了“泪湿青衫”的“江州司马”白居易,记住了湓浦古渡“枫叶荻花”的长江秋色,更记住了庐山脚下古老闻名的九江浔阳……
浔阳遗韵,古老的浔阳遗下的是种什么韵呢?“枫叶四弦秋,怅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层水,勾留江上别离情”,清代九江关督唐英撰下的这副对联,似乎勾勒出了“浔阳遗韵”的大致色调,这色调应该是深蓝的冷色吧,深到幽暗,只让人看清画中女子怀抱的琵琶和那被遮去一半的蹙眉……
琵琶千古恨,枫叶一江秋,白居易当年一番触景伤怀、感同身受的叹息,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千古名篇,至今还收录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并且老师是要求全文背诵的,连同前面的几句序言。翻看《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的字帖,毛泽东在印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红色函头的“八行笺”宣纸上凭记忆默写了全文的《琵琶行》,满满写了八张信笺,中间只漏几句和有几个别字——足以看出一代伟人对这篇长诗的熟悉和喜爱!
江水悠悠,至今还流司马泪;荻花瑟瑟,千古长诵琵琶吟。一曲浔阳遗韵,弹奏出迁客怨妇的千载沉沦;九派流水回旋,映照着雄山秀水的万古江山!
如果说,浔阳因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此写出“浔阳江头夜送客”的千古诗篇而留下著名文化印记的话,那么,到了宋代这个又名“江州”的地方,又因为一场小说中所写出来的著名杀戮而涂上了一 层血腥的颜色:《水浒传》从第三十六回“船火儿夜闹浔阳江”写起,一直到四十回“张顺活捉黄文炳”,叙述了发生在江州“浔阳楼宋江吟反诗——梁山泊好汉劫法场”的精彩故事,使这个古老的地方从文人书写吟诵的层面,扩展到市井传唱街头普及的地步:“身在山东心在吴,飘零江海漫嗟吁;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这首“反诗”写得豪气、大气和霸气,前几年我在山东郓城“宋江武校”里也看到过写着这四句诗的旗幡,宋江家乡的后生小子们在这面大旗下打拳习武,把“节目”演到了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演到了大型运动会的开幕式现场……
“落座三杯豪气在,出门一笑大江横”——如今浔阳楼上题写着这幅对联,一侧还有宋江题写“反诗”的雕塑。从楼上俯瞰长江滚滚东逝,至今已是“云沉鸟没事以往,月白风清江自流”……古老的浔阳,今日的九江,在渡长江攀庐山的登高壮观之间,我们今天还能看到日复一日往来江上的朝阳落日留下的悠长余韵么?
(图为在九江浔阳楼上北望长江,远处是京九线铁路、公路跨江大桥,也就是当年白居易听琵琶女弹奏的地方——“送客湓浦口”之湓浦古渡口码头,不知如今是否还有人来此送别,抑或夜晚江边的船上是否还有琵琶以及别的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