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家长和考生倍感纠结的季节。
三年前自己也小小地纠结了一次,让孩子去北京还是留在广东读书,最后还是心存了不舍,选择了离家近的广州。不过我的纠结中没有挣扎和失落,我的学生们的纠结却充满了各种复杂的滋味。
2012年9月给2012级学生上的第一节课上,我让他们写了《被嘉应学院录取前后的感受》,他们中很多人正好考到545分——2A线上,还有很多人比这个线少了一分,以544分庆幸地走进了二本院校。可以想象,知道这个分数的时候他们是多么纠结和刻骨铭心啊。
一年过去了,他们觉得嘉应学院怎么样?后悔吗?觉得值吗?其实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触发我思考的除了最近在为百年校庆做点文字工作外,还有就是自己到这所学校已经整整12年了。
我喜欢这所学校的朴素与淡定,这里藏龙卧虎却不见张扬,没有学术权威,没有学术的疠气,更没有人敢从心里称自己为专家,大家面目和善,彬彬有礼,客家文化中的中庸、平和与内敛似乎刻在了每个人的心里。这自然会给人很踏实的感觉,就像昨天从神十返回舱走出来的聂海胜所说的那句话:“脚下的这片土地很实际,也很亲切,回家的感觉真好。”踏进嘉应学院也会有很实际和很亲切的感觉,也会有家的感觉,不少人在写文章的时候都会把“嘉园”谐音转化为“家园”。
在这种氛围下成长的学生,自然也多了一份务实。他们会迅速调整自己的心态,尽早结束那些不切合实际的非常梦境,并且早早就开始思考未来的出路。有的迅速锁定考研,有的决定要考公务员,大多数人选择的是某个具体的工作方向。
他们的务实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考[]公务员,文学院去年有30名应届毕业生考上公务员,但大多数报考的是乡镇一级的,这里其实潜伏着面向未来的发展基因,——从基层做起,更能了解中国社会的实际现状,也为今后的发展积累了大量基层工作经验。事实也证明了,往届毕业的很多在乡镇工作的公务员,被提拔了,走上了县市区的重要工作岗位。
从考研的情况也能看出他们的务实,以今年为例,全校共有198名学生被不同高校录取为研究生,在全省同类型高等院校中名列第一,其中11人被985工程学校录取,占总录取人数的5.56%;61人被211工程学校录取,占总录取人数的30.8%,这个数字也证明了有近70%的学生报考的是一般大学的研究生,他们没有好高骛远,而是非常实际地考虑了自己的可能性。其实,无论从哪个大学研究生毕业,他们都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最大程度地挽回了高考失利的影响。
当然,贪慕虚荣就不要来嘉应学院了,因为这里离广州有400公里的距离,并且被人们称为“山区”,其实除了珠三角那块耳屎大的平原,广东哪里不是山区呢?在资讯交汇技术发达的今天,学校所处的位置开始变得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什么,归根结蒂是这里的人。
嘉应学院校训
百年历史的嘉应学院最老的建筑
嘉应学院一角
嘉应学院图书馆,客家围龙屋特点的
嘉应学院地处足球之乡,不会少了足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