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居》海藻人物心理分析_洋 蜗居海藻和宋思明

海藻:寻找安全感的小女孩
海藻几乎是剧中争议最大的角色。人们对她是否值得同情,和小贝、宋思明哪个“更有爱情”,争吵不休;大家更难理解的是,这家伙居然奔跑在两个男人之间而几无愧疚。小贝走后,刚看着还无比痛苦,马上又笑语妍妍投入宋的怀抱,真是匪夷所思。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海藻这么做是有其内在根由的。在心理层面,她并不能算是一个成年人,只是一个走丢的小女孩。她寻找的也不是爱情,而是安全和依赖,是一个全能的,能够满足任何要求的父亲形象。至于随之而来的物质享受,则不过是证明关爱和安全感的副产品,并不是直接的目的,这是她和大众视野中的“二奶”很不同的地方。相应的,成人世界的责任和伦理观念,并不存在于她的亲密模式中,同时享受两个男人的爱护,也不算是“背叛”。但是,这是孩童世界的逻辑。一个生理的成人,去用孩童逻辑面对成人世界,当然不会被理解和原谅,伤人伤己,就成为常有的结局。
这些,又和她的家庭成长模式,有着密切联系。我们知道,孩子的成长受到父母的重大影响。孩子的性格塑造,人际处理,情感表达等等,无不隐隐显现出父母塑造的痕迹——尽管这种塑造或许是无意的。一个孩子,如果能获得家长充分的关爱,就能够在心里内化出良好的父母形象,这个“内心父母”可以带来保护和成长的力量。孩子会感到安全,自信,有力量,在成长中会显得的更主动,因此也往往会有很好的社会化。反之,如果不能感受到父母的关注和爱护,孩子会觉得自己是被忽视的,是没有人要的,是不可爱的,就容易显得不自信,懦弱,退缩,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内心父母形象是缺失的,或者很模糊。
长大后,他会不断去寻求一种亲密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会有一个强大的个体,填补其内心的缺失,使之感到安全。但是,这种关系往往是有问题的。因为这种反应是孩童式的,是退行状态下对幼年缺失的一种扭曲补偿。这种模式下,是一种孩子——父母的关系,“孩子”的角色定位是被照顾、被保护的,不用负责任的,而“父母”的角色则是无条件的照顾者、全能者,需要无偿付出的。概而言之,就是将幼年对“好的父母”的要求投注于成年的亲密关系,在这个退行的关系中重新经历婴儿式的成长,也就是所谓的“重新养育”。海藻的情况,就是如此。

边缘化的家庭角色
我们先来看海藻在家庭的位置。海藻是父母原本不想要的一个孩子,甚至背部还留下了避孕环造成的两个 孔。是因为海萍的强烈要求,她才能够出现在这个世界。她并不受父母的宠爱,在父母心中处于较为边缘,较为不被重视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海藻不是属于父母的,而是属于姐姐海萍。这造成两个结果,我们分别来看。
一是海藻自小就极度缺乏安全感,感觉自己是被遗弃的。当一个孩子感到自己在父母那里是多余的时候,这种自卑感,被抛弃的恐惧感,会使其产生极度的不安全感,对父母不信任,对爱和责任缺乏了解和信任。这是因为,既然爱的最基本单位——家庭都是不可信任的,哪还有什么是可以信任的呢。所以海藻的无责任心,对“家庭”等伦理观念缺乏认同,是和这些有很大关系的。
二是归属感的错位,这导致了对姐姐的愧疚,而最终成为她投向宋思明,“寻找父亲”的推动力之一。一个孩子在家庭中没有归属感,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对于一个幼小的心灵,这种恐惧近乎于死亡。所以她必须给自己一个位置。而姐姐海萍则是给了海藻位置的天使。海萍认为自己对海藻负有责任,所以从小就非常照顾她,海藻则觉得姐姐“更像妈妈”。所以海萍填补了妈妈的位置,好处是海藻在心理上获得了一个“好妈妈”的形象,这种内在母亲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恐惧感。
但是,姐姐毕竟不是妈妈。在姐姐无微不至照顾妹妹的同时,是父母和姐姐有意无意中对妹妹愧疚心理的强化:“你本来是多余的,你姐姐付出很多才保全了你。她拯救了你,你要记得……”于是这种情感其实不再是亲情,而成为所有关系和情感债务:海藻是海萍的,这种恩情要还——这逐渐成为两人墨守的心灵契约。所以海藻对姐姐有很深的愧疚感,觉得怎么做都不能偿还这笔良心债;同样,海萍也无意识中认为,妹妹应该为自己做更多。我们细看剧中,同样遇到变故,妹妹对姐姐的关注和付出,远远多于后者。基本上,妹妹会全心关注,会来到身边陪伴姐姐,会很努力地去想办法,去行动(比如苏淳入狱);而姐姐则主要是在当时安慰一下,便少有过问,很多天后再略带愧疚的问“你那个事情,现在怎么样了”(比如小贝“捉奸”后两人的危机)。这种不对等正是这种心理“债权”关系的外在反应。
我们再来看海藻的父母。尽管剧中对其父母的塑造很简练,但我们仍然可以感觉到,在海藻的家庭系统中,母亲是处于强势地位的。我们仅从老太太精悍的眼神和决断性的话语,就可想见她曾经是多么习惯于控制这个家庭,而父亲则比较平和,话语不多,大概属于老好人式的,和苏淳比较类似。这种男人的特点是被动,不爱管太多的杂事,乐于有一个控制的妻子打理一切,在婚姻中是处于弱势和服从地位的。这种男人有个习惯,就是会不自觉的趋同于妻子的情感倾向。比如母亲对海萍非常的看重,而爸爸也随之会多一些关注,觉得这个孩子果然很不错,有闯劲,让人放心——所以海萍对自己的父亲是认同的,之后找了一个和父亲很像的老公苏淳;当母亲对海藻觉得无所谓,爸爸也会随之认为这个孩子胆子小,没前途,不重要,会有意无意的减少关注——所以海藻对父亲是反向认同的,之后找到的是有力量,宠溺,无所不能的超级“父亲”宋思明。
《蜗居》海藻人物心理分析_洋 蜗居海藻和宋思明
其实这种父亲并不见得真的同意母亲的看法,只是自己的被动和懒惰,形成一种情感的不作为,于是下意识的表现出和妻子的一致,或者至少是在孩子眼里,表现为一致。这类父亲更多是符号化的,并未能真正担负作为父亲的责任,所以他的形象,只好跟着妻子的指挥棒转换。可惜的是这种男人在中国在所多有,结果母亲不但更劳累,同时在家庭中也必须负担更大的责任。
于是,这就是海藻的家庭关系:
一个强势的生理上的母亲,但这个母亲并不亲近,甚至让人害怕,因为她曾不止一次说过,她本来不想要这个孩子;
一个对自己很好的姐姐,这个姐姐填补了母亲的缺失,但带给海藻强烈的愧疚感和报偿心;
一个符号化的父亲,这个父亲原本和妈妈一样并不想要这个孩子,在孩子出生后也不能提供强有力的保护关爱。这个父亲是功能不足的,游离的,甚至是缺位的。
理想父亲的需要
可以说,海藻的母亲是抛弃者,姐姐是有偿的收留者,父亲是缺失的。这是一个极度不安全的情感空间。当这个环境中的孩子长大、脱离原生家庭的直接控制后,向外界寻求安全感,则成为近乎本能的诉求。根据动力学原理,孩子在三到五岁时,会逐渐希望和自己的异性父母更为紧密,在这种关系中,可以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和自信感。所以很多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长大后,在恋爱关系中会疯狂的黏住自己的另一半,纠结到对方无以应付,只好逃离。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对于海藻而言,“母亲”是存在的,具有一定的认同,而对“父亲”认同的缺失则是更为重要的动力。
所以,当海藻长大后,在恋爱关系中,寻找可以给自己安全感的理想父亲,补偿幼年成长中的孤独和恐惧,在这个安全的情感空间里“重新养育”,是最可能的模式。但是,正如上面所言,在这种亲密关系里,这个有创伤的个体会自动退行成幼儿或者婴儿的状态,需要那个男人有足够的耐心和包容,足够宠溺,足够强大,可以包办很多事情……总是,是像对待自己无法无天的幼女那样来对待这个情人。而且,最好这个人年龄大一些,更加成熟,更加符合“父亲”的形象。
从这个角度讲,如果没有改变的契机,海藻和宋思明这样的男人一起,只是时间问题。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300599.html

更多阅读

浅析莫泊桑《项链》作品人物爱情观 浅析费尔明娜的爱情观

内容提要:莫泊桑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他的小说有几大题材,其中写过不少爱情、婚姻及家庭的短篇。众所周知的《项链》一般认为是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但我想以《项链》男

声明:《《蜗居》海藻人物心理分析_洋 蜗居海藻和宋思明》为网友缓冲无效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