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
新课程背景下地理“任务教学法”的过程尝试之三
——以“人教版必修②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第1课时”为例
执教:江南阳
理论基础:
任务教学法,也叫任务型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以实用主义作为教育理论基础而提出的“学生中心,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他主张教育的中心应从教师和教科书转到学生,教学应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习。课堂教学中始终围绕既定的教学任务展开,使每节课目的明确、内容实在、效果最佳。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被概括为任务教学模式。
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组织教学,在任务的履行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他们已有的前概念资源,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和应用,体现了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要使任务型教学法在中学地理课堂上得到充分和有效的应用,作为中学地理教学的实践者,我们必须对这些问题有明确的认识和了解。任务不等同于传统的“练习”(exercise),也不等同于通常意义上的“活动”(activity)。首先,任务具有目的性。这里的“目的”具有两重性,一是任务本身所包含的非教学目的,二是任务设计者所期望任务参与者达到的教学目的,而练习通常只具有教学目的。其二,任务通常会产生非语言性结果,而练习总是产生语言性结果。比如,根据所听天气预报的信息,决定怎样安排野炊;或根据火车和汽车时刻表,选择哪几趟车能方便准时地赶到某地开会,任务完成后所得到的结果是非语言性的,而课堂练习,如阅读地理图表、提炼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等,其结果总是语言性的。第三,任务具有开放性,也就是说,任务的履行并非有一套预定的模式或途径,或者会达到统一的结果。第四,任务具有交际性或互动性。任务通常是集体性和合作性活动,任务的履行通常以交际或互动的方式进行,这种互动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情境材料之间的双边或多边互动。
案例分析:
课题名称:人教版必修②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第1课时。
授课课型:新授课(1个课时,高一30班)
指导思想:教师在分析教材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把授课内容归纳出三个“任务”部分
——知识任务、能力任务、德育任务。与目标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目标教学重视的是教师对知识、能力、德育目标的分析讲解,重视通过教师授课后学生对目标的“到达度”和“趋近度”。而“任务教学法”追求的是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表现出师生对任务的“到达度”和“趋近度”。其理念是培养和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成为一个有责任并能完成“任务”的人。
主要授课方法:任务教学法
教材分析:重点是“城市化概念的理解;城市化驱动力探究;历史时期世界不同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异”等三个部分。难点是“城市化驱动力探究;历史时期世界不同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异”等两个部分。按任务教学法划分为:
知识与技能:①城市化的概念;②城市化驱动力(推力、拉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③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过程与方法:知识迁移和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对人文地理事象规律的客观分析态度和科学认识观念。
授课用具:多媒体教学平台
授课流程:
第三节“城市化”第1课时
一、什么是城市化?
城市化 |
概念: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
过程:①乡村人口移入城市;②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③劳动力从 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
标志:主要是用“城市人口比重”来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高低 |
方法:分析归纳法——分析1985至2000年以来的“长江三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一。
图一 长江三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 |
读图思考:“你是从哪些方面来看城市化的呢?”读图得出以下结论:
①该地区城市数目的变化——增多
②特大城市数目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加
③舟山、启东等新城镇的出现——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形成了城市群
④该地区城市化速度快——得益于以工业化为代表的区域经济水平的发展
能力任务① 知识理解和迁移。
[例1] 分析课本P33案例④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1: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从1801~1851年的半个世纪里,英国5000人以上的城镇由106个增加到265个,城镇人口比例由26%提高到45%。
问题(1)材料1中,反映了城市化的哪些内容?①城市数目不断增加;②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
材料2:图二“伦敦城市扩展示意图”。图三“伦敦内城区和外城区分布界线图”。
图二 伦敦城市扩展示意图 |
图三 伦敦内城区和外城区分布界线图 |
图四 英格兰中部地区城市分布图 |
问题(2)材料2中,反映了城市化的哪些内容?①城市用地面积不断增加;②郊区城市化。
材料3:在英格兰中部地区,从伦敦经伯明翰到曼彻斯特、利物浦一带的城市规模迅速扩大,而且相互越来越接近,城市之间的分界线日趋模糊。如图四。
问题(3)材料3中,反映了城市化的哪些内容?由于城市化的发展而出现了“城市群”。
材料4:20世纪下半叶,英国开始出现城市人口迁移到郊区的现象。如伦敦1961~1971年间人口减少了0.8%,1971~1981年间减少了10.1%。其他的大城市也出现了同样的现象。
问题(4)材料4中反映了城市化的哪种特殊的现象?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现象?①逆城市化现象。②主要是城市中心区房租上涨、环境污染、噪声污染等使居住环境变得越来越差。
材料5:面对城市人口的减少,英国的大城市开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开发市中心衰落区,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
问题(5)材料5中,反映了城市化的哪种特殊现象?再城市化现象。
二、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知识任务2
1、“推力”和“拉力”分析:
城市化 |
乡村的人口 向城市迁移 |
乡村的推力: l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 l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l自然灾害频繁,粮食产量不稳 |
城市的拉力: l就业机会多 l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 l文化卫生设施齐全,受教育条件好 |
2、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城市化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推动的。
3、城市化发展的意义:城市化不仅改变了聚落的形态,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还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三、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知识任务3
1、世界城市化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读教材P33页图·表格归纳:
城市化阶段 | 水平 | 发展速度 | 地域扩散趋势 | 常见的问题 |
初期阶段 | 25%~30% 以下,低 | 缓慢 | 缓慢 | 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 功能区分异不明确 |
中期阶段 | 30%~70%, 较高 | 迅速 | 较快 | 交通拥挤,环境恶化, 住房紧张等 |
后期阶段 | 70%以上, 高 | 缓慢,甚至停止 | 继续扩大 | 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 逆城市化等 |
图五 |
[例2](全国高考题)由图五可知,当前多数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所处的阶段分别
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①
图六 |
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了
逆城市化现象,目前处于后期阶段。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目前
发展速度快于发达国家,处于初期阶段或
中期加速阶段。
能力任务③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
[例3]分析图七“几个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回答下列问题。
图七 几个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
不同?
英美等发达国家城市化开始时
间早,巴西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开
始时间晚。
(2)目前各处于城市化的哪一
个阶段?
英、美、巴处于城市化的后期阶
段,印度处于初期阶段。
(3)近20年来,各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有何差异?
英、美、印度城市化速度较慢,巴西城市化速度较快。
(4)各国城市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
英、美、巴城市化发展趋于缓慢,印度可能加快。
(5)概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发达国家:城市化时间早,处于后期阶段,城市化发展速度变缓;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开始慢,处于初期阶段或中期加速阶段,速度较快。
新知巩固:
第三节“城市化”(第1课时)
一、什么是城市化?
城市化 |
概念: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
过程:①乡村人口移入城市;②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③劳动力从 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
标志:主要是用“城市人口比重”来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高低 |
二、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区域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例如珠三角的工业化)
三、世界城市化进程分成哪几个阶段?
初期阶段 | 水平低,发展慢——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
中期阶段 | 水平较高,发展较快——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
后期阶段 | 水平高,发展慢——发达国家 |
课后反思:******
作业一:水平测试题(第1~8题为单选,第9~12题为双选)
1.目前广东呈现出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相对落后的粤北山区经济发展格局。2008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年末户籍总人口为245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78万人。按户籍人口计算,此地区城市化水平约()
A.28%B.72%C.38%D.82%
下图为某地区1950~1980年人口增长图。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2.30年间,该地区()
A.乡村人口增长了2000万人数B.城市人口增长了500万人
C.总人口增长了两倍D.乡村人口增长了两倍
3.30年间,该地区城市化水平()
A.大幅提高B.略有提高C.没有变化D.略有下降
4.影响城市化进程的最主要因素是()
A.人口增长状况B.自然条件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D.资源条件
5.城市的发展与以下哪一产业的发展最为密切
A.第一产业B.第二产业C.第三产业D.信息产业
6.以下关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部分城市居民由市中心向外迁移,而商业和制造业则由边缘区向市中心迁移
B.出现郊区城市化
C.形成大都市连绵带
D.注重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城市绿化率高
7.关于我国城市形成与发展的正确表述是()
A.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必然表现为城市面积扩大和农业用地减少
B.工业化是我国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C.陆路交通的发展导致了“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的衰落
D.自然地理环境不会影响城市的选址与拓展方向
8.下列有关世界城市化进程的阐述,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速快B.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速慢
C.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小,增速慢D.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速快
9.利用图示资料,判断下列说法的是()(双选)
A.T1—T4说明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多B.T1—T4反映了城市化过程
C.T1—T4反映了逆城市化过程D.T1—T4可以看出城市经济发展不健康
下图是我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示意图,回答发下两题。
10.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双选)
A.大城市化B.郊区城市化C.逆城市化D.再城市化
11.阶段Ⅱ中,城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有()(双选)
A.交通通达性差B.地价昂贵C.污染严重D.气候灾害少
12.关于我国城市形成与发展的正确表述是()(双选)
A.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必然表现为城市面积扩大和农业用地减少
B.工业化是我国城市发展的动力
C.陆路交通的发展导致了“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衰落
D.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城市的选址与拓展方向
作业二:文科生试题*第13~20题为单选,第22题为综合题)
读右图回答以下两题。
13.图中a所示国家可能是()
A.印度B.新加坡
C.美国D.德国
14.图中表示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可能
是( )
A.①B.②
C.③D.④
15.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自然环境变化最大的地方是()
A.城市B.乡村C.自然保护区D.旅游胜地
16.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城市中饮食服务店应该()
A.集中布局在居住区B.都远离居住区
C.分门别类进行布局D.集中布局在商业区
17.下列现象中,与城市化进程有必然联系的是()
A.绿化面积不断减少B.非农业人口比重增加
C.住房紧张与交通拥挤D.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两题。
18.正确反映我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的
曲线是( )
A.甲B.乙C.丙 D.丁
19.在图示期间,与美国相比,我国
( )
A.城市人口数较少
B.城市人口数增长率较低
C.城市人口比重较低
D.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率较低
20.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变化趋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
B.1970年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已高于发达国家
C.2020年后,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多于农村人口
D.2000年,发达国家城市人口约为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的2.2倍
21.读“我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周报”(2009年6月)
城市 | 污染指数 | 首要污染物 | 空气质量级别 | 城市 | 污染指数 | 首要污染物 | 空气质量级别 |
北京 | 92 | TSP | Ⅱ | 济南 | 76 | TSP | Ⅱ |
天津 | 82 | TSP | Ⅱ | 武汉 | 83 | NOX | Ⅱ |
太原 | 218 | TSP | Ⅳ | 广州 | 126 | NOX | Ⅲ |
长春 | 103 | TSP | Ⅲ | 深圳 | 77 | NOX | Ⅱ |
哈尔滨 | 96 | TSP | Ⅱ | 珠海 | 47 | Ⅰ | |
上海 | 74 | NOX | Ⅱ | 汕头 | 54 | Ⅱ | |
南京 | 95 | TSP | Ⅱ | 南宁 | 56 | TSP | Ⅱ |
杭州 | 67 | TSP | Ⅱ | 成都 | 87 | TSP | Ⅱ |
福州 | 42 | Ⅰ | 重庆 | 98 | SO2 | Ⅱ | |
厦门 | 25 | Ⅰ | 贵阳 | 69 | TSP | Ⅱ | |
注:TSP为总悬浮颗粒物;NOX为氮氧化物;SO2为二氧化硫 |
(1)在经济特区中,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是;直辖市中,空气质量最差的城市是。
(2)北方城市中,空气城市的是,其首要污染物产生的人为原因是
;南方城市中,空气质量最关的是,其首要污染物产生的人为原因是。
(3)与其它直辖市相比,表中数据表明上海空气质量良好,为了进一步改善城市大气环境,可采取的相应措施有:。(填字母)
A.植树种草,大力发展城市绿化B.优化道路设计,保持车辆通畅
C.整治河流,减少污水排放D.实行垃圾分类,化废为宝,综合利用
E.市区禁止汽车呜号,控制噪音F.使用无铅汽油,逐步淘汰燃油助动车
G.郊区农业合理使用化肥、农药H.加强环境管理,公布空气质量日报
【答案一】1B 2B 3C 4C 5B 6A 7B 8B 9AB 10AB 11BC12BD
【答案二】13A 14A 15A 16C 17B 18D19C 20C 21(1)厦门;重庆。(2)太原;燃煤、采矿及运输产生的粉尘;广州;机动车等排放的尾气。(3)ABF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