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6月,我同中国营造学社调查队莫宗江、林徽因、纪玉堂四人,到山西这座名山,探索古刹。到五台县城后,我们不入台怀,折而北行,径趋南台外围。我们骑驮骡入山,在陡峻的路上,迂回着走,沿倚着岸边,崎岖危险,下面可以俯瞰田陇。田陇随山势弯转,林木错绮;近山婉婉在眼前,远处则山峦环护,形式甚是壮伟,旅途十分僻静,风景很幽丽。到了黄昏时分,我们到达豆村附近的佛光真容禅寺,瞻仰大殿,咨嗟惊喜。我们一向所抱着的国内殿宇必有唐构的信念,一旦在此得到一个实证了。”《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
梁思成先生在这篇文章的开头十分诗意地描写了那次载入史册的佛光之旅。中国第一次发现 唐构的经过,成就了一段传奇。佛光寺,成为了古迹寻访者心目中当之无愧的朝圣地。
现在的寻访条件比起几十年前早已是天壤之别,但去佛光寺还是费了不少周折。从南禅寺出来后先是直奔五台县城,因为可以顺路看看五台县城里的广济寺。到了以后结果扑了个空,大殿正在维修,谢绝参观。 既然不让看,那就赶紧走吧。没想到在五台县城里怎么也绕不出来了。几乎所有的交通要道都是断路施工,好几次差点陷在泥坑里出不来。折腾地浑身臭汗。原路返回,绕远道,我就不信到不了。结果就到了。
到了佛光寺,已是过午。匆匆垫吧点儿干粮,赶紧进寺。眼前的景象虽然在书上已见过多次,进了寺门,还是很激动了半天。圣地啊!
佛光寺的始建年代可以远溯到北魏,《清凉山志》载:“魏文帝见佛光之瑞,因名。” 佛光寺能出现于千里之外的敦煌壁画中,足以说明佛光寺在唐代时的声名之盛。之后渐颓。清康熙年《清凉山志》将佛光寺与灵境寺、秘密寺、公主寺等列为台外三十六佛寺之一,对其介绍也只有短短的一两句话:“佛光寺,台西南四十里。魏文帝见佛光之瑞,因名。唐解脱和尚藏修之地。”
佛光寺所处地形三面环山,寺院布局依照地势为坐东朝西。殿内最重要的两座建筑为金代文殊殿和唐代东大殿。由于山势的关系,最里侧的东大殿地势极高。这座雄伟的大殿,只有登上台阶才能一窥全貌。大殿背后几乎直接就挨着山岩。这里居高临下,全寺格局一览无余。
佛光寺东大殿,存世四大唐构之一,在古建中的地位首屈一指。 殿内梁下题字中有“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殿前的那座大中十一年的唐幢上也出现了同样的名字:“女弟子佛殿主宁公遇”。立幢当在殿成之后,由此推断出东大殿的建成年代最晚为唐大中十一年。
佛殿面阔七开间,进深五间。前檐下中间五间开门。两尽间辟直棂窗。
门额上书“佛光真容禅寺”,边上有“大明万历四十二年奉旨重修”小字。
柱头为七铺作,双抄双下昂。华栱出两跳,第一跳偷心;第二跳华栱与殿内乳栿相连,安瓜子栱和慢栱,承托罗汉枋。 转角的正面、侧面和柱头铺作一样为双抄双下昂,第二跳华栱上的瓜子栱和慢栱相交于第二跳角华栱上。斜角线上为角华栱双抄,角昂三层。第三层昂头上安宝瓶承托角梁。
外檐下壁画:
在彪悍异常的东大殿之外,文殊殿是佛光寺里的另外一座重要的古建。 梁先生他们那次考察中,因为没找到直接资料,根据建筑特征推测为宋代。五十年代雁北勘察团在脊椽下发现了金天会十五年重修的题记,从而明确了文殊殿的年代。
中国传统庭院布局,都是以中路为主要建筑。文殊殿在寺内属于侧殿,这一般都是较次要的建筑。但这座大殿竟然体量宏大,足有七开间。七开间的大殿,再配上个低等级的悬山顶,感觉很奇特。联想起朔州崇福寺的弥陀殿,粗豪的女真人盖起房子来也是豪放不羁。
文殊殿内正中为文殊菩萨像。 后檐墙上有五百罗汉像,看上去年代不是很早,似为明清所绘。 文殊殿内看管甚严,无隙可乘。
图片比较多,下篇继续......http://blog.sina.com.cn/songwany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