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有源同学因病于今晨离世。沉痛哀悼! 沉痛哀悼

11时接平凹电话、杨乐生短信:冯有源同学因病于今晨离世。沉痛哀悼!

同窗三载,牵念一世。

2113-07-31 0:34
收到薛迪之老师短信:
和谷:悼有源会我不能去,请将我的悼诗录在签字留言薄上。
薛托——
悼酒友
忆昔酒友性情人
春花秋月喝十巡
瓷瓶香溢我欲醉
玉杯液满你已醺
冯有源同学因病于今晨离世。沉痛哀悼! 沉痛哀悼
激浊扬清无忌口
立眉嗔目不平心
饮罢山也包谷酒
师生情意分外深
薛迪之挽

资料

摘自中国网:

记者:你觉得你真正创作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你说过以前编过雷锋的《一双袜子》的文章,这类早期的文学记忆还有哪些?

贾平凹:我产生写文章的兴趣是在西北大学读书期间,也就是1972年到1975年。那时整个社会的文学土壤很薄,陕西省还没有一家文学刊物,图书馆也不开放中外那些文学名著。写作可能是人类的一种生命兴趣吧,我那时偏就喜欢写作。这如在院子里倒了一堆土,虽然这堆土不久就得铲出去,而土里有散落的草籽或粮食种子,下了雨又晒了太阳,它就长出草和麦子包谷的苗子来。

那时兴革命故事,我写的东西变成铅印的是一篇《一双袜子》,是一篇革命故事,是和大学同学兼乡党冯有源合作写的,发表在1973年8月号的《群众艺术》上。这篇故事发表后,接连发表了许多,到大学毕业时大概有25篇吧。这都不是文学创作,算作是一种爱好文学的练习,所写的内容已经记不起了,记起的是那时的热情。“废寝忘食”这四个字,在我后来的写作中从没有,却就在文学练习的那时候有。

记者:“废寝忘食”这四个字,让我想起你的大学同学冯有源在他的《平凹的佛手》里说到,您写作最初,也有“走麦城”发不了的时候,1976年到1977年之间,你发疯似地写作,但总是寄出又被退回。那段岁月,你对写作产生过动摇吗?

贾平凹:写作最初,成名的欲望并不强烈,只是想能发表,那时寄出去的作品十分之九被报刊社退回来。但是,对写作没有产生过动摇。因为我读一些别人发表了的作品,常常并不满意它们的写法,我感觉我的想象力和文字要比他们好。

记者:孙见喜曾经写过,你“把那127张退稿签全贴到墙上,抬头低眼看到自己的耻辱。”

贾平凹:这些退稿签,一半是铅印的条子,有的编辑太忙,退稿签上连名字也未填上。那时当然也苦闷,很想把心绪调整一下。适在这时,各单位都要出人去市上修人防工事,这样,我便自告奋勇地挖地道了。挖地道真好,先开一眼猫耳洞,再四向开扩,又纵深掘进……我忽然问自己:创作也是这样吗?我的猫耳洞在哪里?

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
张闳的BLOG:午夜单行道
当代著名作家“文革”作品大全(中)
1973年
8月

《群众艺术》第八期刊出诗歌:沈奇《十万矿石一把抓》;革命故事:贾平凹、冯有源《一双袜子》。

1974年
11月

诗集《放歌天安门》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收工农兵学员平凹、和谷《工农兵学员之歌》。

佛手,是一块奇石,是平凹的一个朋友
怎么办?平凹和我还有和谷,就只好去图书馆的二层楼过期期刊阅览室。

文学引路人(转自马玉琛新浪博客)
闹话少说,言归正传,说说引领我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三位老师。

一位是张书省老师,第一个给我们代写作课的老师,偏重于散文。曾带同学们去临潼参观华清池和烽火台,回来后布置作文,有位同学以烽火戏诸侯为题,写了篇散文,发思古之幽情,张老师大加讲评,于是大家便去写散文。

第二位是冯有源老师。冯老师求学时和贾平凹,和谷一个班。三驾马车,一驾去了出版社,一驾去了市文联,一驾留校任教。出去的两驾,已经很有些文名了。

冯老师讲课具有煽动性,煽惑得我们一拨人又去写小说。当时形势,七七级做学问,七九级搞创作,而且蔚成风气。

冯老师当时住在食堂后边像刚遭过地震的危楼里。楼梯斜斜的,楼上有裂缝。这个楼后来因为延艺云的电视剧而出名,叫半边楼。我当时几乎一两个礼拜写一篇短篇小说,写完即拿给冯老师看。每次踏上半边楼歪歪斜斜的楼梯,心就突突地跳,既怕楼塌了,又怕冯老师批评我不长进。冯老师很是耐心,对我进行专项训练,一段时间专攻环境描写,一段时间专攻肖像和心理描写,一段时间专攻性格描写,一段时间又攻故事情节……就这样,一来二往,熟了。熟了就有资格混饭吃。当时冯老师是一头沉,师母在山阳老家,平时爱情不上,师母便托人稍些家乡的土特产,其中有各种豆子。冯老师自己生炉子,熬红豆稀饭。碰上了,喝两碗。我的写作基本功,是冯老师手把手教成的。临毕业时,我发表了两篇小说,其中一篇就是冯老师推荐给和谷,发表在《长安》(美文前身)杂志上。我和冯老师,一直保持着良师益友的关系。冯老师退休后曾谦虚地说,他自己一生一事无成,却教出来几个好学生,譬如方英文和马玉琛。


我西北大学的同班同学、著名作家贾平凹得知我写《黄河滩》后,欣然命笔.给我题写了书名。我的另一位大学同班同学和谷也是全国有名的作家,他对《黄河滩》初稿也提出过一些宝贵的修改意见。对老师和同学的这些宝贵支持,我从内心里十分感激。媳妇总是要见公婆的。《黄河滩》是丑媳妇也罢,俊媳妇也罢,现在终于要见公公婆婆了。不管公婆如何品评媳妇,媳妇只有洗耳恭听的义务,没有拒听犟嘴的权利。崔正来2009年12月14日凌晨于西安市南郊东八里小区

我与柳青散记(之六)下 作者--李孑(2007-03-2314:50:33)转载▼标签:作家大院柳青李孑 分类: 特约《作家大院--李孑专栏》
没有了的去处

当我还在斗批改监禁受审的时候,省木偶剧团和许多单位,就跑去要求调我或借我工作。他们不识时务,当然碰钉子了。其实,从我下放走后,直到出监等待分配工作。期间,他们就到处奔波,想要调我去工作。但因为我是个天不管地不收的老广,广大下放干部,流浪汉,无业游民,到处支差的马仔车夫,一来不知下落,二来找不到头绪,不知归谁管,去哪里请调,县上无权不管,省上没有部门对口,因此打听在斗批改以后,毫不识相地就去碰壁了。

此情暂且不表,就说我重回渭南,重到双王大队,领导组织写剧本写村史以后。西大中文系写作教研组的正副组长郑定宇、陈惠钦,带着八个教师(包括新疆大学的两个教师,一个哈萨克族的教授),还有20个学生,直奔我而来,开门办学。

这是西大文革后招收的第一期工农兵学员。教育革命,要闯新路,他们就在两个班一百多名学生中,挑选了20个有志进行文学创作的学生,到双王开门办学。其中包括贾平凹、和谷、李志慧、张书省、冯有源等等。平凹因为突然有病而没有去成。

此前,我与西大中文系有过两次合作。第一次是受省委宣传部之命,组织领导西大教师石昭贤、郑定宇、师大教师畅广元、业余作者李小巴、周竟等,深入合阳,澄县农村,去写三史,两个月完成了一本书《血泪话当年》。第二次是组织雷抒雁等8个学生,深入宜君县写了一组报告文学,《延河》发表。两次成果可观,出人才了。所以郑定宇他们此番奔我而来,目的任务明确。

我不是老师也不是领导,犹似“义工和保姆”,从衣食住行到选题选人、深入釆访、酝酿构思、草拟梗概研究提纲的全过程,直到初稿完成、讨论修改、最后定稿,方方面面都服务得非常周到,很受大家欢迎。因此,有人希望我去西大教书,中文系主任、党总支书记、广大师生都很赞成。但要试讲,让大家听课后再定。双王是他们一个教学点,各科教师都要来此上课,并参加了我那并非正堂的讲课。

中午吃饭时,郑定宇突然通知我下午给他们讲课,内容自定。我毫无准备,也不明其妙,又不得不从,就答应了,当然是关于文学创作。下午两点开始,我一口气讲了四个钟头,关于艺术感受、艺术提炼、艺术构思 、典型化的过程等等,完全是他们没有听过见过,书本上没有的话语,同学们很感兴趣,要求晚上再讲,故而又讲了两个钟头。这个突然袭击,颇为惊人无不点头。

冯有源教授墓表

(2013-09-03 00:21:58)转载
标签:

刘炜评

过从

母校

享年

色温

冯有源教授墓表

先生讳有源,陕南山阳人也,生公元一九四六年四月。垂髫即慧才颖现,渐长有四方之志。一九七二年春,负笈西北大学专修文学,卒业供职中文系,研授辞章之学。越数岁,携家徙晋南,敷教武警专科学校,逾十秋复返母校,为写作学教授以至荣休。公元二零一三年七月病殁,享年六十又七。

先生妙有姿容,仪态轩昂,心宅悃诚,吐属清举。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为人师、为人友,俱有懿范,知者共仰。职守上庠凡三十馀载,治学勖勉,行止方正。其累岁著述也,体涉艺文、学术两域,神思畅达,叙议熨帖,笔致圆转。其作育人才也,倾尽心力,言色温煦,循循善诱。于文学少隽,扶掖点化尤多。秦中文坛当世英杰,出乎冯门者甚夥,靡不感念沂水深恩,而先生歉然曰:“我寂寂无名,大我名者,实诸子也,忝为人师,浮生何幸!”贤长敦厚襟怀,於焉可徵。

先生既殁,平生知交得悉噩讯,咸来吊唁。治丧甫毕,公之哲嗣昆仲泣云:“聊备薄席,恳望同往。盖先君大行之际,尝有嘱焉:‘身罹沉疴,自分不治。一夕解脱,毋为我哀。顾念三载之间,屡劳友朋、同事、弟子探慰,挚情厚谊,圹中不泯。今兹永诀,不克自谢。故命汝兄弟:葬我之日,就便设席,出吾家所贮佳酿,代我奉觞诸君,以完乃翁谢意。’”二子语未讫,闻者莫不泪下。

呜呼,天道有恒,人寿无常;阴阳相隔,生死渺茫,此诚莫可奈何者。然先生出僻壤而发奋蹈厉,专志业而优游文学,为硕师而桃李满门,今兹原其趋好,察其生涯,如愿以偿盖十八九,故秋年驾鹤远逝,自无可抱憾焉。

不佞与先生为乡党并同事,过从也久,相知也深。其二子慎终追远,嘱予为墓表,略述先生志行。乃概其德业情性如右,以告于冯门后人,并申平昔游从者缅思。癸巳年初秋,邑人后学刘炜评撰。

公元2013年9月1日

我的恩师冯有源

程玉宇

时令正是中伏,天热得几乎把人都能烤熟。那天下午,我早早回到我那居住在乡下的拥山庐里纳凉。才洗了个澡,正准备作画呢,突然听到立志打来电话说:“玉宇,你知道不,冯老师昨天四点多钟过世啦!”

我听了大吃一惊,又怕是听错了,急忙又问:“我前几月到西安还去见过冯老师,老师虽然很瘦弱,可精神还好得很,怎么就过世了?立志,你胡说哩吧?”

“我能哄你吗?这是啥事?真的,冯老师不在了!”

我的恩师,你真的走了吗?我的眼泪就再也忍不住稀里哗啦流了下来,心中的悲哀如长江的浪涛一波涌来又涌起一波。

我呆坐在院内白玉兰树下的竹椅里,眼泪一直流个不停。妻子从屋里出来拾柴做饭,见我那样,就慌慌的问:“老程,你咋啦?”

我忍不住悲痛哽咽地说:“冯老师过世啦!”

妻子也一下愣在当地,手中的柴火掉的满房阶上到处都是。

冯有源,我的恩师,我文学的启蒙导师。可以说,如果没有冯有源,就没有我程玉宇的今天。

一九七九年,那是我生命中最为暗淡和绝望的日子。那时候,农村青年的出路,除了当兵就是当民办教师。可我去当兵,都准备体检了,我们村的头儿对我说:“你是中农,贫下中农的子女都当不上呢,还能轮到你?你回去吧!”我去考民办教师,都考了全公社第二名,可却因为村头儿的一句话:“那小伙整天在屋里写反党小说,还能让他当人民教师?”。结果,我当教师的梦又黄了。我苦闷至极,更是对自己的人生感到绝望。白天在生产队农业学大寨的工地上抬石头、拉架子车,出着牛一样的力气,晚上则点一盏煤油灯瞎摸胡撞的写什么长篇小说。可怜一个文革中的高中生,肚里能有几点墨水?而且对文学创作一窍不通,更苦闷的是连一个同道也没有,又与谁去探讨?

初识我的文学启蒙导师冯有源,是一九八0年的冬天。

那一日,大雪纷纷,四野茫茫,天地一白。我穿着一身黑布棉袄黑布棉裤,正在权塬村一位忘年之交家里交换书籍,突然我那位老朋友说:我听说你成天在家里写东西,写得咋象?

我说:瞎胡写哩,我现在最迫切的是想找一位能教我写作的老师。

那位老朋友突然一拍大腿说:有了,我们这塬上有个武家的女婿叫冯有源,听人说他与贾平凹还是同班同学哩,正在西北大学教书,大前天才从西安回来!

我听到这一消息不由得一阵惊喜,仿佛一个人正疲惫不堪的行走在一片漆黑的旷野里,这时突然看到前边不远处有一户人家露出一线灯光。那份喜悦,好份激动,真是难以尽述。

于是,当日下午,我就冒着茫茫大雪,跨过那条瘦弱得仅剩一痕的西流河,去了冯家湾,经直走到了冯有源老师的家门上。

那是三间瓦房外搭一间偏厦灶房的黄泥小屋。老式的方格木窗,粗糙脱落的墙皮,以及院里几株早被积雪压得弯曲的花木,更可爱的,则是院落前有一窝绿竹,白的是雪,翠的是竹,在雪地里显得格外摇曳多姿。

看见门里正有一位大嫂在搓着草绳,我便怯生生的问:冯有源老师在家没有?

有源!那搓绳的大嫂忙向里屋喊了一声:有源,有人找你。

这时,就见从屋里走出来一位眉目俊朗,身材颀长、穿着一身中山装,颇有一副书卷气的中年人来,他急忙将我请进里屋,在火盆边坐了。然后我才忐忑不安的说明了我的来意,并自报了家门:我叫程玉宇,是咱三里乡红椿沟人,与你还是乡党哩。

冯老师高兴的说:好,好呀,这么多年来,咱山阳的文学一直是个空白,你有这份心恩,就证明咱山阳今后还有希望。我最早在马滩教书,后来,到咱县剧团当编剧,再后来便被推荐上了西北大学中文系,与贾平凹、和谷在一个班,而且我们三个关系最好,可两个朋友都有出息了,我虽然也发了几篇小说,到现在还是个助教。不过,在我教的学生中,有一个镇安娃方英文,还有一个叫马玉琛的,他们也都爱写……

有共同爱好的人,灵魂无疑是相通的,而语言,则是表达灵魂与学识的一种载体。冯有源老师学富五车,对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无所不知,因此一说到文学,便神采飞扬,侃侃而谈,而他最推崇的则是俄罗斯文学,如契诃夫、艾特玛托夫、屠格涅夫、柯罗连科、布宁以及那位出版了长篇四卷本《静静的顿河》的肖洛霍夫……而冯老师借给我的第一本书,便是巴乌斯托夫斯基所著的《金蔷薇》,因此,直到如今,我还能清楚的记得那本书中其中的两句话:生活,就象含有金粉微粒的泥土,只有经过无数次的筛选,无数次的积累,集数十年如一日,才能铸成一朵美丽的金蔷薇。

于是,就在冯老师的三间黄泥小屋里,在我那红椿沟竹溪边的茅屋中,我和冯有源老师往往围着一炉炭火,热一壶柿子酒,闲侃神聊得不辩晨昏。谈得夜深了,便抵足而眠,形若弟兄。亦因此,我才知道了中国文坛那些知名人物,并因此了解了陕西文坛和当代文学的趋势。从此,我才深深的明白:自己一开始什么也不懂,便开始写作长篇小说,那简直是痴人说梦,浅薄无知!

冯老师看了我许多手稿,方长长的叹了一口气说:玉宇呀,你这路子不对,要写,就写你最熟悉的生活,写你最了解的人物。别小看小小说、小散文,那是螺丝壳里做道场,文章越小越难写。因为在小小说、小散文里容不得有半句闲言碎语,甚至一个多余的字和词。他又说:搞创作有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栏栅处。你现在面临的处境正是创作的第一境界,也就是说: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你还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写什么?什么东西才可以写成文章。因此,你必须要寻找到一种能够适合你自己的文学语言,去表达和营造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

随着与冯老师的日益交往和密切了解,我也因此奔赴长安逛了几回,并经他介绍认识了贾平凹、和谷以及当时还在商县文化馆当创作干部的郭景富(京夫)等等一些名人。于此同时,冯老师还介绍我认识了本县的几位同道,如当时还在县剧团当编剧的孙庆义、在文化馆当创作干部发过几首民歌体诗的武治芳,以及收集民间故事和“孝歌”成瘾的陈文彦。更为有幸的则是,贾平凹因《商州初录》出版后,受到一些人的攻击,心情十分郁闷,他便与何丹萌二回商州,写作《商州又录》,当他听到冯有源的介绍,说山阳县还有我这个人时,便专门捎信到红椿沟,叫我到文化馆的二楼找他,并让我作向导,去看了十里刘氏沟的九样树,去苍龙山看了丰阳塔,游了佛爷洞。又在色河、十里、高坝一带的金钱河畔和银花河畔,乱走了一通,并应我的邀请专程到红椿沟我老家的陋室去,喝了一回酒,打了一顿关,当时作陪的还有朱宪锋、贾怀林、陈学友等人。那年腊月天,我引着两位著名作家和剧作家到外闲逛,到处喝酒,但不管白天怎样游山玩水,怎样胡说八道,而一到晚上,贾平凹在他的笔记本上,则必定是要写一篇小散文的。于是,我们就一边抽烟,烤着火,还要嗅着那种难闻的温醋气味(贾平凹说那种醋味能治感冒),听贾平凹宣读他的又一篇《商州又录》散文,听过了,我们便忍不住一阵哈哈大笑,就说:你又在糟蹋商洛人哩,小心人家又批判你!贾平凹方正色说道:难道这不是商州吗?难道商州老百姓不正是这样生活着吗?

正是我与冯有源老师相识,他又让我认识了贾平凹等文坛大腕,才是我走上了一条真正的文学创作之路。

后来,我的短篇小说、散文等作品,便相继在《陕西日报》、《西安晚报》、《西安日报》、《百姓故事》、《散文选刊原创版》、《延河》等刊物发表,甚至还有作品被中央电视台选播,并有数十篇文学作品入选各类文学作品集。

我从一个单纯的农民,成长为山阳作协主席。并且为谋生计还当上了山阳县148法律服务所的主任。为48位患上了尘肺病农民工讨公道一案,我还有幸还被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并被评为商洛市优秀法律工作者。如果说,没有冯有源老师对我的教诲也就没有我程玉宇的今天。

那一日下午,我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回忆着我与冯有源老师交往的种种往事。

恍惚见,我似乎听到冯有源老师在门外喊我:“玉宇,玉宇,你在家吗?”

我激动得站起身来说:“冯老师,你快进屋里来!”

冯老师说:“我是来给你先打声招呼,我要回冯家湾呀”。

接着,我仿佛听到冯有源老师离开的脚步声,我扑出门去,门前路上空荡荡的一个人影儿也没有,我突然惊醒过来,哦,原来是冯老师魂归故里,要回到他的故乡去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300152.html

更多阅读

高品质电子分频有源音箱制作教程 分频器电感线圈制作表

早在20年前,电子技术类杂志已经开始介绍电子分频功率放大器的具体设计电路。我也先后在《音响世界》和《电子制作》杂志上介绍过大、中、小不同输出功率的电子三分频功率放大器实用电路与配套印刷电路PCB板。尤其是在2000年第7、8两

漫步者R800TC有源音箱电路图 漫步者r800tc拆解

漫步者R800TC有源音箱一款使用TDA2616功放IC的产品,前级部分使用为大家所熟悉的NE5532运放做放大。其中RP1和RP2作用是高音截止频率调节。由于电路非常简单,且无需调试,所以很适合广大初学朋友制作。电路图如下。漫步者R800TC有源音箱

与有肝胆人共事,于无字句处读书 琴心剑胆

从会读书、懂事的时候起,就听说过一句话:“与有肝胆人共事,于无字句处读书。”当时认为第一句太好理解了,只是第二句中的“无字句处”四个字老是搞不明白。什么叫“无字句处”啊?没有字,没有句的,那还叫书啊?是不是说的人说错了?后来听说了武

有源低高 通滤波电路运算放大电路 有源滤波器电路

滤波器是允许某些频率的信号通过而衰减另一些频率信号的电路或装置。只用电阻、电容、电感组成的滤波器称作无源滤波器。常常通过增加有源器件(如运放或晶体三极管)改进滤波器的性能,利用有源器件的滤波器称作有源滤波器。低成本集成运

声明:《冯有源同学因病于今晨离世。沉痛哀悼! 沉痛哀悼》为网友是我大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