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我观看这部影片的,是影片的质感。无论典型的英伦风格、还是考究的古典服饰,以及扮演《傲慢与偏见》女主角的凯拉·奈特利,都给人以精雕细琢的印象。而这种精雕细琢从画面的质感一直延伸到人物的“质感”深处。初时,你会觉得它是喜剧,越往下看越发现它实际是出悲剧。
影片的服饰并不是我关注的焦点,但正如女主角乔治安娜成为德文郡公爵夫人时所说:“这是女人们表达自己的方式…你们男人有许多方法表达自己,而女人只有这个…”服饰,在这部影片中有特殊的意义,它象征着乔治安娜懵懂的女权意识,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野心。所以,这部影片获得了2009年第81届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
德文郡公爵对女人服饰的繁复难以理解,而乔治安娜却乐在其中,两个人的性格差异越来越大。公爵对夸夸其谈的政客避而远之,乔治安娜却有兴趣争论一番。尤其当她表达了:“没有适度自由……非黑即白……”的观点后,公爵即离席而去。一个是理性的现实主义者,一个是感性的理想主义者,两个人的性格差异似水火而不相容,婚姻的悲剧就此埋下种子。
而年幼的乔治安娜并不懂得察颜观色,她懂的只是“如何表达自我”、“吸引注意力”,这让她成为时尚界的领军人物、社交界的宠儿,却也逐渐成为被丈夫冷落的弃儿,成为一个“全世界都爱她,而唯独她的丈夫不爱她”的悲剧人物。而乔治安娜却不以为然,甚至将两人不幸的婚姻编排成戏剧公开上演,嘲笑丈夫是五十岁的老光棍却没人愿意嫁给他。公爵隐忍而克制着,却变本加厉地搞他的风流韵事。
乔治安娜无疑是有才华的,既能设计引领潮流的服饰,也能编排戏剧,还能在任何社交场合成为关注的焦点,但唯独这才华都没有运用到如何经营自己的婚姻中去,不仅没有弥补两个人的性格差异,却独自越走越远。
看这部影片,初时会难以接受公爵的很多所作所为,尤其是乔治安娜目睹裸女从公爵的房间跑出,而公爵竟然面对着她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还要进一步欣赏她的衣服…;更为恶劣的是乔治安娜没有如他所愿生下儿子而生了女儿时,他面对岳母也毫不掩饰他的愤懑,听到女儿的啼哭声竟引得他破口大骂;他甚至不惜将乔治安娜的唯一蜜闺纳为贵妾,却丝毫不顾及妻子的感受……会觉得这个人真是无耻至极。但是往后看,看到他听闻妻子也想效仿他搞个婚外恋,他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当公爵夫人终于为他产下了他盼望已久的儿子,他无奈地表示:“对这种事,我也十分反感。”;当公爵夫人也有了情人,甚至打算要离开他时,他很“绝情”地用威胁她情人的前程、拒绝她见自己的孩子等等相威胁,只是期望她留下来,你就会从他闭上的眼眸中发现——他竟然真得如他所说:“我以我的方式爱着你。”
这是一部很难为人物划分“对错”的影片,因为影片中的人物似乎谁也没有错,唯一错的就是他们谁也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无论从描述婚姻或者婚外情的角度讲,影片都做到了完全中立的立场,很客观地讲述一些事情,而不带任何主观色彩,而这恰恰充分体现了真正的人性——有时它是善的,有时它是恶的;甚至同时,难分善恶。
正如影片中的公爵,沉默寡言的他也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当自己的妻子怀上了情人的孩子,他不仅让她到乡下生下了孩子,还把孩子交给对方的家人抚养,妻子归来时,他局促不安地在妻子对面的两个椅子间徘徊,却最终选择了坐在妻子身边,抚摸着她的手告诉她希望她不再遭受折磨,会有一个小型宴会等待迎接她,而他们两个将双双出席以平息外界的种种流言蜚语。这不仅仅是维护作为公爵的面子,还有对妻子的愧疚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在里面。公爵终究是善良的,他不仅没有追究乔治安娜的过往而让她重返上流社会,也没有真正地去迫害自己的情敌——格雷最后当上了首相。甚至,从某种层面上讲,他还真是一个好丈夫。
影片中的另一个人物贝丝夫人也是个富有争议的人物。作为三个孩子的母亲被自己的丈夫赶出家门的她,机缘巧合成为乔治安娜最亲密的朋友、最信赖的人,但她却无法抵御德文郡公爵的诱惑成了他的情人。她自认为她为公爵夫人找到了情感的寄托——格雷,却没有想到这不仅败坏了公爵夫人的名誉,最终也是一个无果而终甚至一生都耿耿于怀的悲剧恋情。贝丝夫人像潘多拉盒子,是她向乔治安娜展示了偷食禁果的愉悦,也正是擅长床第之欢的她成为了德文郡公爵离不开的情人。正是这样一个背叛了乔治安娜,却又陪乔治安娜到乡下生下了私生子的贝丝,不仅重新获得乔治安娜的信任,更赢得德文郡公爵夫妇的认可,最终在乔治安娜死后,成为新的德文郡公爵夫人。
纵观乔治安娜的婚姻,无论她还是公爵,都不是赢家,真正的赢家就是这个第三者贝丝夫人。想看看贵族是如何被非贵族打败,正牌如何被地下恋情所取代,这真是绝好的教材。
影片的剧本根据阿曼达·弗尔曼广获奖项的传记体小说改编而成。乔治安娜作为一个时代的偶像所凝聚的美丽、才华、不幸和争议都令人联想起黛安娜王妃,而黛安娜王妃正是德文郡公爵夫人的一位远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