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又一春 春夏秋冬又一春 豆瓣

刚看完《坏小子》的时候心里很难受,决定暂时远离金基德的电影,所以这个片子放了很久才看。
和金基德以前的作品完全不同,这部电影中没有那些扭曲变态的人物和他们那些强烈的爱恨纠缠,反而是一派空灵静谧。但这并不代表他回归主流了,变得温情了,他还是一贯地尖锐和残酷。
这是一个五段式的故事。
春。小和尚天真烂漫,以往鱼蛙蛇身上绑石头为乐。小孩子是最残忍的,因为心中善恶不明,凡事以自己开心为上。老和尚没有制止,而是半夜悄悄在他身上也绑块大石头,让他体会同样的痛苦。
夏。小和尚青春萌动,欲念滋生,在前来修养的女孩那里品尝到了肉体和尘世的诱惑,离寺而去。老和尚并未阻止。
秋。老和尚在报纸上看到消息,当年的小和尚年已30,杀了与别的男人私奔的妻子。老和尚准备好衣服,果然等来了满身怨愤暴戾之气的小和尚。老和尚写下般若波罗蜜心经,让小和尚用杀妻的刀逐字雕刻,小和尚刻完以后心灵平静,安心跟着追踪而来的警察离去。老和尚心无牵挂,自焚仙去。
冬。刑满出狱的小和尚归来,已是目光沉静的中年人。将老和尚的舍利安葬以后,每日勤于修炼。一天突然一个妇人来访,留下了襁褓中的孩子离去,却掉进和尚洗脸凿出的冰窟窿里。和尚背负着沉重的石碾,将佛像送上峰顶。
春夏秋冬又一春 春夏秋冬又一春 豆瓣
又一个春天,孩子长大,也成了小和尚,春光烂漫中,又开始了当年的小和尚曾经玩过的游戏,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轮回。
在一个连手机都没有信号的深山里,又是在湖水中的庵堂里长大的小和尚,并没有因为环境的纯净就心灵澄净。年幼时的欺凌弱小,年少时的沉迷肉欲,成年以后的怨念执着,全都不能因为与尘世隔绝的成长环境而可以避免。这说明人之初并不善,欲念本在人心中,俗世不过给它提供了一个展现和满足的舞台。老和尚存在的意义,就是要将这个孩子从欲念里渡到善的那一岸去。
渡的方法呢?不是什么当头棒喝,也不是什么森严的戒规。在折磨小动物取乐的时候,老和尚是让小和尚自己去体会被折磨的痛苦,这样自然就会让他生出对其他生命的体贴与慈悲之心。当然也不要忽视,这种做法的代价是鱼和蛇的死去。是这样的两条生命换来了小和尚的悔悟和慈悲,也换取了以后更多小动物的生命。这就是残酷的自然法则吧,金基德永远是尖锐的,即使在这样诗一般的意境里,他的锋芒还是在时时闪现。
小和尚被肉欲和情欲迷惑的时候,老和尚也没有阻止,而是放他去追逐。等到他自己在尘世中沉浮挣扎,经历过欲念带来的痛苦与罪孽以后,再引他跳出这些执着,到达平静的彼岸。一直都对那些盲目强调戒律的修行方法颇不以为然。被禁止的欲念只是暂时压制住而已,并不能带来真正的省悟。没有品尝过诱惑的滋味,能够抵抗诱惑并不稀奇,这种抵抗也不可靠,品尝过诱惑的美味以后还能抵抗的,才是真正看透了。不曾入世,又有什么资格来奢谈出世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金基德是真正体会了禅之真义的。
金基德一向都很擅长用画面来讲述,这部电影也不例外。寺院建在深山之中,寺门进来以后是一面湖水,庵堂就在湖心,想要出去必须用小船摆渡。这个寓意是显而易见的,老和尚后来自焚也是因为不再有需要他来渡的人。而刻意营造的这样一个决绝地与尘世隔离的环境,也是把焦点集中在人的内心。魔由心生,非由境生。在纯粹的环境中,更能贴近生命的本质和人的内心。整部电影都是在美丽幽静的山谷中,平静的湖水,洁净简单的庵堂,一切都充满了空灵的禅义。
最后一段中,新一代的小和尚的演员就是原来演小和尚的,这当然不是因为演员缺乏,而是象征着生命的轮回。一代一代的人,了悟的是自己的人生,参透的是自己的内心,得道的高僧所能做的,也无非是象前辈一样度化新生的一代。纵使有再透彻的禅理,再空透的省悟,也需要每个人用自己的人生去体会。这就是自然的法则与轮回。
当然,金基德的电影很难评论,尤其本片还涉及到玄之又玄的佛教法义等。此前,我写过《高深莫测金基德》和《坏小子》,一篇用了高深莫测来形容,而另一篇则干脆用对话的形式,也足见对于此君的高山仰止。而在老友的盛意拳拳下,也只好硬着头皮冒充一下“得道高僧”。
对于此片的评论不少,很多都集中于影片中四季所代表的人生的四个阶段,以及欲望,暴力与佛理的关系上。但给人一种感觉,这所有的事非,似乎都是源于小和尚的天真闯祸,那金基德是相信人性本恶,或类似于原罪的说法吗?这种问法很难得到答案,如果仅仅是通过影片的话。那我换一个角度,小和尚为什么能在折磨鱼,青蛙,蛇的过程中享受到了乐趣?
马克吐温说过,如果可能的话,没有哪一个有自尊心的野兽会愿意和人生活在一起,在《一匹马的故事》中,两匹懂得哲理的马,大尾巴圣人和杂种马在谈论神灵的作风和人们的奸诈。
大尾:我这一生见过许多人,他们生就那个样子,他们残忍,是因为他们具有残忍的本性。
杂种马:依我看来,人是最最奇怪,最最不可理解的,他们为什么要对哑口无言的畜生那么残忍呢?……大尾巴,我们死后,是进天堂,还是和人住在一起?
大尾:我父亲说不会。他认为,除非我们罪有应得,否则是用不着到天堂和人住在一起的。
这些可能是哲人都乐意反省的话题。而为什么说人会连动物都不如?是因为动物只是为了生存下去而杀生,而人类有时只是为了取乐,或无止境的贪念而杀生。
那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做如下的思考:人的思维进化到能够感知,或是自认为感知对方的情绪与感受,所以小和尚在玩鱼时,能感知到鱼的痛苦,而自身的肉体当时又没有相应的感觉,这一种脑体落差自然会产生一种奇妙的愉悦感。
那这一种得天独厚的愉悦感,是否应该被批判和限制呢?或者说,将动物做为精神上的愉悦工具,是否比仅做为果腹之用,来得更有罪孽?那这个问题,可能只有询问心中的上帝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如果上帝拯救罪犯的话,那么犯罪又有什么冒险可言呢?罪行实际上是一种诱惑,是向上帝要求恩惠,是在考验上帝是否博爱众生。
这一种思维,在《春夏秋冬又一春》中,老和尚并不太热衷于让小和尚悬崖勒马,而是马后炮式的给予处罚这一点上,相应的也给了印证。
而至于对罪孽的定义,我觉得不同范畴,群体,宗教背景等等里的人,都在寻找一种行为底线和精神追求的平衡。在佛教中,不杀生,不淫乱……做为一个底线,那我觉得,可以理解成是人为的将底线放到食草动物的标准上,当然,还剔除了其中交配的成分。而在世俗社会中,将杀人,无约束的淫乱……作为底线,当然其中还包括了各种约定俗成的规范。不过,这两条底线,被违反的甚多。那原因是否就如影片中所说,淫念唤醒了占有欲,而占有欲望必将惹来杀机。
那我想,如果是将底线降到食肉动物的标准上,那人的自尊心好象受不了,或者伪善的觉得挑战性不大。而且依照动物只是为了生存而杀生这条定律来推断,那好象单纯的杀人要比有目的的吃人,罪孽更深重。这一点,相信《沉默的羔羊》中的汉尼拔教授是会举“单”手赞成的。不过,现实并非如此,吃人在绝大多数人类社会中,并非做为底线,而是做为禁忌,那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悖论。
而且在文学,电影作品中,与宗教相联系的,往往就是性爱与暴力,仿佛只有在这两种强烈对比下,才更能产生人性的思考。而金基德做为一个对于性,暴力,变态有着本能般热衷的导演,进入这个题材,好象也是极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另外,我还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就是金基德自己出演“小”和尚的老年时期的原因,相信金是一个将自己完全浸淫在电影中的导演,虽然单从影片中,我不是很能清晰的感觉到他的人生和宗教观点。但相信他对于因果报应一说,是有着某种程度上的接受的。那影片中的小和尚因为贪玩犯下罪孽,应该得到报应时,金基德在影片中,虽然是由于不同的动机,但同样也策划了类似的罪孽,那他本人似乎也应该得到相应的惩罚,所以在影片最后,金赤膊上阵,将自己施于动物身上的痛楚,还施己身,以达到一种精神,影像上的和谐。当然,对于因果报应,也还是见仁见智的,你当然不可能对它的合理性作一个科学上的测试。这一种科学与信仰上的冲突与溶合,在罗伯特泽米基斯的《超时空接触》中也有很好的表现。
春,夏,秋,冬,又一春……东方思想中,还是难掩对于自然的崇拜。但这种自然,想来也是经过人工提练的,我们在大多数时候,只愿意看到性灵的一面,而无视“残忍”,冷酷的一面,又或者像金赛教授一样,在动物习性中寻找人类同性恋,各种体位的理论依据……那这种种的迹象,也只能说明人既本能的想从自然中寻找到自己生活方式的定位,另一方面,又常常任性,自大的觉得有足够的能力跳离自然的范畴,可能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心理,也是人类世代痛苦的根源之一吧。
看金基德的影片,从海岸线开始,但海岸线,却不是一部典型的金基德影片。《漂流浴室》才是!沉闷的人物、扭曲的性格、赤裸裸的欲望,以及血淋淋的行为,都表达了金基德对人类状态的绝望。但这些,只是金基德影片的重要内容,却不是影片吸引人的主要原因。
一位观众在看过春夏秋冬又一春后兴奋的说:这是一首诗。
金基德说他坚持的是作家电影,我们看到的却是画家的电影。象梵高在法国南部阿尔的田野里日复一日的描绘着他心中被滚烫的阳光点燃的麦田,莫耐将他的布满大丽花的花园画满了一面又一面的墙,几百张画布,象毕加索将他的每一幅画变来变去,变了几个小时之后,最后的成品已经面目全非,取而代之的只是他心里的真实;对他们来说, 世界在每一刻都在变换, 不同的形态, 颜色, 光线, 都有其独特的美丽, 绘画的目的,并不在于发现并不存在的所谓永恒的绝对美丽, 而在于将每一刻稍纵即逝的状态的美丽留在画布上。金基德有一个画家的耐心和观察力,他热爱他的临摹对象, 他对面前的任何人物, 事物, 动物, 形态, 光线, 色彩, 声响都感兴趣, 他的镜头能捕捉住光影的闪动,湖水的荡漾, 轻风穿过树梢的声音, 甚至田野的寂静. 对我们被动作片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搞到弱听的耳膜,眼花缭乱的冲击场面搞到精疲力尽的视线, 金基德的影片带我们回到画家的世界, 安静, 敏感,让我们平心静气的看四季主导的大地的颜色的变换, 看动物如何移动, 捕捉, 交配, 看生命的起承转合。金基德的镜头, 就象是画家的眼睛,带领观众去发现世界和人类的存在状态, 在一个山谷, 一片平湖, 一个远离尘世的庙宇. 我们不再是拂光掠影, 浅尝辄止地看,而是用心的去看, 去感受。
在尘世和庙宇之间,原本并没有间隔, 建起一道门, 就是建起了一道心理的间隔, 进入了这道门, 就是进入了庙宇, 出了这道门, 就是进了尘世。
将庙宇和尘世隔开的,或许是一座山, 一片森林, 在这部影片里, 是一片湖水。湖水是一道物理的隔离, 要通过它, 必须通过摆渡,发现渡船和摆渡人。
在庙里,床榻和大厅之间, 也没有隔离, 但却建起了一道门, 小和尚不必通过这道门才能走到大厅, 但他却自愿地出入于这道门, 服从师傅的教导,是从肉身世界进入精神世界的必由之路.
春天,小和尚发现了朋友。越过物理的湖, 所有的快乐都在尘世, 包括食物, 动物, 以及恶作剧, 小鱼和青蛙,都是他眼里精彩世界的组成部分, 即使是可能造成伤害的的毒蛇, 只要不让它近身, 又何尝不是个让人挂念的朋友? 失去了它们,小和尚的生活也失去了乐趣。
夏天,小和尚在金环蛇交配的优美扭动中, 发现了身体里成长出来的欲望。尘世化身为一个姑娘, 走进了庙宇, 唤醒了他的青春。欲望来的时候,摩偈就从脑海中消失了, 多年的苦修顿时烟消云散, 小和尚白天在尘世里享乐, 夜晚还是要回到庙宇里休息, 终于,为了欲望他不再经过每天必经的形式的门, 数次跨过那道无形的墙, 从而也不可避免地走出了心理的门,去体验尘世的酸甜苦辣。
秋天,走投无路的小和尚又回到了庙宇, 被伤害的心却不能平静, 老和尚用猫的尾巴, 在木板上写满了摩偈, 但仅仅阅读,并不能使心猿意马的小和尚体会其中的意义, 让他用钢刀将长长的摩偈在木板上刻写出来,才能让他的愤怒随着汗水和疲惫而耗尽。摩偈本身写得什么并不重要, 老和尚的方法与泰山朝圣如出一辙, 雕刻一如攀登, 目的在于凝神平息,摒弃杂念, 只有了恢复了理智, 才能分清是非…… 小和尚终于心甘情愿去服刑, 老和尚也失去了摆渡的意愿, 没有渡船的庙宇,成为金环蛇栖身的家园。
冬天,出狱的小和尚变成了老和尚。他推开庙门的声响, 使盘距了他的铁窗岁月一样长的时间的金环蛇抽身离去。也许是等待的时间太长,他终于开始满心渴望探索佛法, 在冰天雪地里求生存, 练工夫, 将冰块雕塑成佛像, 让冻结的瀑布流淌,本以为与世无争终于能够找到心灵的平静, 不料无意中又伤害了另一条生命。背着石磨, 捧着佛像, 老和尚历经艰难登上顶峰,将佛像安置在最高峰。
金基德的主人公,从来都是沉默寡言, 但是他们不需要雄辩, 金基德的镜头是更有感染力的语言。庙门上的金刚, 看似凶神恶煞, 却经不住纤纤玉手的轻轻一推,一道没有上锁的物理的门, 变成了一道心理的门, 区分了肉体和心灵, 尘世和绝尘; 一道不曾存在的物理的墙, 也是一道心理的墙,小和尚在懵懂中顺其自然循规蹈矩, 欲火中烧时立刻不计后果, 破墙而出. 周围即使摆满了佛像和象征平和的莲花,却并不能使青春的呼吸变得平缓, 大道理在欲望面前, 被抛到九霄云外; 建立在山间的巨大佛像,象征着人类寄望于权威神迹来约束自己行为的愿望, 而要求借助外力, 不过是暗示着人类对自己欲望无力控制的恐惧。老和尚自焚的火光,吸引了金环蛇滑过水面来占领荒废了的庙宇, 在冰面上一个取水洗脸擦身的小洞,变成了一个被罪恶感控制的女人的葬身之处……在追求佛祖的道路上, 无论是身体中酝酿奔腾的欲望的释放, 还是万物相生互动机缘的巧合,罪恶感是人类才有的道德反省, 在忏悔和不断反思中, 老和尚终于发现了心灵的平静。
结论并不重要,过程才重要。前人犯过的错误后人注定要重复, 只是不同的人, 不同的时间, 不同的地点。金基德抓住了一个时段, 一个人物,描述了一个生命的心理体验, 这或许并不是最典型, 最生动, 最让人同情的故事, 却是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一个。


春:
一个老和尚和他的幼年的徒弟,生活在湖心的古庙里,
一天,他们一起划着木船到岸边的山上,采药,
回来后,小徒弟到河边玩耍,
把石头拴在鱼、青蛙和蛇身体的一部分,使他们坚于行走,
老和尚看到了,
到了夜晚,当徒弟熟睡的时候,把石头绑在了他的身上,
第二天,小徒弟发现自己的身上绑着石头,寸步难行,
在这个时候,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背着师傅绑在自己身上的石头,在此来到河边,找寻那被自己绑了石头的鱼、青蛙和蛇,
结果,看到,鱼死了、蛇也死了,他释放了挣扎的青蛙,
知道自己铸成大错,十分后悔~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中国的古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夏:
小和尚长成了少年,走到山上,看到两条纠缠的蛇,
在佛洛伊德梦的解析中,蛇好像是代表“性”,这也表现了少年对于性的渴望,
在路上,他遇到了母女二人,少女来到这里疗养,
母亲把女儿交给老和尚,离去,
老和尚说:心情得到平静,身体自然会好。
小和尚面对少女,第一次感受到异性的吸引和温柔,
在一次与少女交欢之后,沉浸于女性的身体的诱惑,不能自拔,
清晨,老和尚发现二人相拥睡在船里,
拔开船塞,让水渗进船里,惊醒了熟睡中的二人,
少女的病好了,离开了古庙,
老和尚警戒少年:欲望生下执著,执著让人心怀杀气,
可是,少年无法忘记少女,于是,次日,也离开了古庙,
临走时,带走了佛像~
秋:
老和尚化缘回到湖中古庙,
在报纸上看到30岁男子杀妻后逃跑的新闻,新闻中的男子正是少年离去的徒弟,
中年男子,回到古庙,还带回了佛像,
他告诉师傅,自己杀了妻子,因为不能忍受她的不忠,
老和尚告诉他:放开手中拥有的,你喜欢的别人也可以喜欢。
中年男子想要自杀,被老和尚用绳子吊在空中,
对他说:杀别人容易,杀自己就难了,
还在地上写了“般若心经”,让他刻在地上,消灭心魔,
最后,警察来了,带走了犯罪的中年男子,
老和尚送走了徒弟,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在河的中央自焚~
冬:
经过牢狱洗礼的中年男子,回到古庙,
不见了师傅,只看到师傅留下的衣服,在抽屉里翻出了经书,
于是,开始,整理古庙,苦练经书,
一日,一蒙面妇女,带来一个男婴,
夜里,女人独自离去,掉在冰窟窿里,丧生,
中年男子捞起妇女,发现蒙着的头竟然是佛头,
次日,在冰雪中,他在自己的身上绑上石头,抱着佛像,走向远处的山峰,
日出之前把佛像放在了山峰的顶端。


还有春:
男婴长大了,中年男子开始步入老年,
小和尚来到河边玩耍,
把石头放进鱼、青蛙、蛇的嘴里,
周围又是绿色遍野,一切仿佛轮回了一样······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299832.html

更多阅读

豆瓣酱怎么吃 不用发酵的豆瓣酱做法

豆瓣酱怎么吃——简介豆瓣酱是调味品中比较常用的调料,味鲜稍辣,它既可以炒菜、凉拌,又可以制成各种小食品,是一种大众食物。利用豆瓣酱可制作许多特色菜,下面介绍几种做法。豆瓣酱怎么吃——食材鱼 一条豆瓣酱 适量姜 适量糖 适量蒜 适

我和梦露的一周 我与梦露的一周豆瓣

美剧《广告狂人》(Madmen)谈到西方世界女人时有句台词说,当今世界只有两个女人:一个是杰奎琳•肯尼迪,另一个就是玛丽莲•梦露(MarilynMonroe:1926-1962)。剩下的其他女人,不过是对她们其中一个的拙劣模仿罢了。杰奎琳聪明,玛丽莲娇

读了《百年孤独》,帖一篇豆瓣上的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800

家族中的第一人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人被蚂蚁吃掉。    该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布恩地亚家族呢?漫长的几代人之中,有手艺灵巧的、有求知旺盛的、有聪明机灵的、有勇敢坚强的、有吃苦耐劳的、有光彩照人的……他们有坚毅的眼光

戰爭之王觀後——轉一篇豆瓣 战争之王 豆瓣

邪惡必然存在   又看了一次《战争之王》,试图写点东西。    片子像是军火商尤里·奥洛夫的传记,从发家开始,到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战争之王”。世界上大部分的军阀和领导者都跟他做过生意,世界上绝大多数战乱地区都在用他卖的武

星巴克重补回中国商标域名注册

    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日前美国星源(星巴克)公司以不小的代价,补回来当初未投入区区2000元所造成的损失:聘请香港律师行,历经半年之久的取证,终于取得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域名争议解决中心的域名转移裁决,取回含有其注册商

声明:《春夏秋冬又一春 春夏秋冬又一春 豆瓣》为网友柠檬树下少年蓝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