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以前,鲁迅老先生写过一篇现代文学史上重量级的短篇小说——《阿Q正传》。其中主人公“阿Q”这个人物,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自我解嘲、自我麻醉、自我安慰、自我满足、自我欺骗的思想方法被鲁迅先生称为“精神胜利法”,后来人们就干脆统称为“阿Q精神”。鲁迅先生是带着同情和批判的观点去刻画这个人物和看待这种“精神胜利法”的。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和社会环境里,鲁迅先生的态度是正确的,其小说的立意是好的,反映出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政治态度。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自古至今,人们是需要一些“阿Q精神”的!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都会具有两面性。辩证地看待“阿Q精神”,我们也会发现它也有其可供借鉴之处。“阿Q精神”虽然有其落后、愚昧、消极一面的东西;但是,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也有其积极、健康的一面。如果没有它,有时还真不行!
“阿Q精神”可以让人们忘却烦恼、获得快乐。事物总是曲折地向前发展的,任何人、任何事物总会遇到曲折和坎坷。当人们遇到不顺、不如意时,是整天唉声叹气、愁眉不展、悲悲戚戚;还是退一步想问题,进行自我安慰,让自己从苦闷的阴影中走出来,重新获得快乐?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我想,很多人都会选择后者。这种自我安慰就属于“阿Q精神”。考试落榜了,你得安慰自己:上帝在给自己关上一扇门的同时,或许又为你打开了一扇窗。不读大学照样可能有出息,你可能会在另一方面收获更灿烂的人生。读大学与混 社会是两码事儿,读了大学未必以后就能出人头地,没读大学指不定比那些大学毕业生发展得还要好。你看好多老板没入过大学门,而他手下大学生、研究生扎堆,受他调配。这样想想,你就不会为考大学落榜而闷闷不乐、郁郁寡欢了。婚姻失败了,因配偶出轨离婚了,你想,“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吊死在一棵树上”!离婚不一定是坏事,说不定自己的命运从此有了根本性的转折。他(她)根本就不配自己,他(她)没那个福气,离了他(她)对自己而言,是一种解脱!这样想了还会痛苦吗?说不定还会有一种解脱了的轻松。仕途上遭遇不顺、提拔总是失之交臂时,你想,当官有什么好?别看他在位时风风光光,待他下位后比我们还要寂寞;在位时,别看他人前风风光光,要知道他比我们还苦恼,他要绞尽脑汁拉关系、找后台、跑“夜路”,在上级面前像狗一样奴颜婢膝,有什么好?我没升官,落得清静、洒脱、安宁,不用担惊受怕,不用八面玲珑,不用阿谀逢迎,可以活得更快乐、更有自尊!生活中其实处处都有“阿Q精神”:被盗丢东西了,你得想,退财人安乐,“千金散尽还复来”;遇到灾祸,你得想,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人家买了车,自己没有,你得想,买车有什么好?又堵车又没地方停车,多烦,走路既可省掉很多麻烦,又能够锻炼身体,多好!试想,如果遇事都能这样看问题,不就什么烦恼都烟消云散了吗?
“阿Q精神”可以让人们心态平和、社会稳定。事物总是不平衡发展的,公正公平总是相对的。任何一个社会,总会有不公平的事情发生。面对这些不平之事,是整天怨天尤人,仇视社会,仇视政府;还是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进行自我慰籍,自我调节,找到自己心中的平衡点,从而化解心中的怨气和怒气,以平和的心态适应社会呢?人与人之间有时也难免发生利益冲突,当遇到矛盾,跟别人有了冲突时,是毫不相让、非要跟人争个高下、得理不饶人,还是通情达理、主动让步、息事宁人、求得和谐和睦呢?这就需要“阿Q精神”来制服自己的心魔,就要学会“难得糊涂”。人家富裕发达了,自己还是如此贫寒,人家发了总有他的来路,有他的办法,有他的过人之处。机遇都是一样多,自己没发,总有自己做的不够的地方,只要努力,说不定下一个发起来的就是自己;再说,人要那么多钱干嘛呀?“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辈子只用得了那么多,够花就好。用不完的钱放在银行里不就是一堆没用的数字、放在家里不就是一堆废纸吗?有那么多钱,那么显摆,多不安全!多少人打你的主意啊!还是做没钱人心安理得,安安稳稳啊!这样想问题,就不会有人因为仇富心理或者心理不平衡去抢劫、绑架和盗窃了,可以减少一些犯罪行为。安徽桐城有一个“六尺巷”,是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老家宅基地,其邻居吴氏建房时超过了界限,占到了他的地界。其家人写信告诉他,他看了信后回复了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其家人收到信后,就真的退让三尺;吴氏见状,自觉不好意思,也退让三尺。于是,便给后人留下了这条著名的“六尺巷”。张英在封建社会里算是有权有势的主,但他为何就愿意“让他三尺”呢?因为他想问题的方法不同常人,他不是争强好胜、以权势压人,而是用“阿Q精神”安慰自己和家人:秦始皇那么威风,筑起了万里长城,“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全天下都属于他,他又如何?他不也要死去吗?万里长城至今还在,而秦始皇早已化为泥土!这样看待问题,你还会为一些区区小事和一些蝇头小利而跟人争得面红耳赤、死去活来吗?用“阿Q精神”去想问题,有时可以让人心胸变得开阔起来。如果大家都能用这种方法想问题,这个社会还愁不和谐吗?
“阿Q精神”可以让人们排解抑郁,珍惜生命。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少人遇到心结时,总是喜欢较真儿,认死理,钻牛角尖,走死胡同。这样越想越闷闷不乐,越想越想不开,有人便得了抑郁症,有的人疯疯癫癫得精神病,有的人甚至走上了自尽的不归路!同样都身为熠熠生辉、万人仰慕的明星,有人能够自尊自爱、一生都为艺术奋斗不息;有人却要出家为尼,有人甚至跳楼、割腕、服毒自尽?这是因为每个人看问题的方法和角度不同。“阿Q”的“精神胜利法”可以帮助人们排解抑郁,遇到想不开的事情,你换一个角度想问题,进行自我解嘲、自我安慰,你的心情就会好很多。想想有人因为炒股亏钱而跳楼,你只要想,股市有跌也有涨,你没出来就不算输赢,现在亏了,以后还会涨上来的,不必为此伤心!再说,投资总会有风险,有人投资办厂,亏损几百上千万甚至倒闭的不是大有人在吗?我在股市里亏这点钱又算得了什么!本人就是用这种心态而度过几次大熊市的!那位80后的高三班主任老师就是因为自己是“月光族”和工作上的压力,就选择了服毒自杀,这对生命和家人乃至社会是多么不负责任!如果用“阿Q精神”去想问题,“月光族”有什么可难的?人家外国人都提倡贷款消费呢,我们国家贷款买房买车,甚至借钱做日常生活费的人不是大有人在吗?今天年轻工资低,以后总会越来越好,总会有自己的积蓄的呀;工作上的压力大?谁没有啊?高三能上则上,不能上撤就是!我去教高一高二或者教初中总可以吧?再说,大不了走人不就得了?这社会真正把工作当事业的有多少人?绝大多数人只是把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而已。“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样想了还会服毒吗?当我们因期望过高而造成现实与期望的巨大落差时,尤其需要“阿Q精神”来实行自我调节和安慰。
“阿Q精神”可以让人们克制贪欲、知足常乐。“阿Q精神”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自我满足。不管实际上你如何,不管别人眼里你如何,你只管你自己怎么看待自己的处境、自己的生活状态,自己的行为方式,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何人们总说“要为自己而活”、“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你认准自己的做法是对的,就不要管别人怎么看你!你有了自己的原则,你就不会被别人的意见和看法所左右。你就可以从你自己的生活方式里获得满足,获得快乐,获得成就感。金钱、地位、权力、名誉等等这些功利性的东西,是没有止境的,欲壑难填。在这样一个“唯利是图”、“利字当先”的功利色彩很强的社会里,你怎样才能做到坐怀不乱、不为所动呢?人都是有欲望的,要克制这个“欲魔”,就必须得有一点“阿Q精神”,就要学会知足常乐。人家生男孩了,你只生一个女孩,没人接后,有封建思想的人就会为此而苦恼。但只要你想,男孩哪有女孩好?女孩乖巧、听话、孝顺,男孩淘气,女孩不比男孩差;再说,他这一代生了个男孩,谁能保证他下一代就还能生个男孩?到头来,大家都见马克思了,生什么还不都一样!多少代以后的事谁管得了?又会有谁在乎谁是你的后?孔子这么多的后代,可孔子并不是因为他的后代而让世人记住的呀!当官没权心里烦,人家大权在握,有权就可以变来钱,既威风八面,又得到了利益,想想自己好窝囊。但只要你想,权力是柄双刃剑,它既能为你带来威风、带来利益,同时也可能会伤着你。自己运气不好,一伸手就可能被捉,最好不要心存侥幸,还是“吃碗中间的”这点点安稳,晚上睡觉也不怕鬼敲门。你看好多贪官就为那点“身外之物”而身陷囹圄,失去了后半生的自由,甚至丢了性命;自己没权力,或者即使有权,自己不贪不要,每一步走得稳当点,这是一件多么幸运而幸福的事!这样看待问题,心里就会平衡,就不会老去跟人攀比。
“阿Q精神”确实也有其落后、消极的一面,不能何时何地何事,不分青红皂白,都滥用这种“精神胜利法”。倘如是,人类就不会进步,社会就不会发展。“阿Q精神”中那种自我麻醉、自欺欺人的做法,肯定是要摒弃的。但是,其中的“换位思考”、“多角度想问题”,特别是自我调节、自我释放、自我排解、自我安慰等积极有效的思维方式,值得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进行借鉴。
“阿Q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精神疗法,是心灵汤药,是安慰法则,是减压灵丹,是快乐之源!人们需要“阿Q精神”,社会需要“阿Q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