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伊斯兰创始人穆罕默德学习静修冥想诵持古兰经

向伊斯兰创始人穆罕默德学习静修冥想诵持古兰经


一、向伊斯兰创始人穆罕默德学习静思冥想


穆罕默德经常独自到麦加郊区希拉山的岩洞中去沉思冥想,深参默悟。希拉山位于麦加北郊12.48公里处,山洞很小,洞后有裂缝,空气可以流通。这是一个极幽静的地方,可以排除世俗干扰

,避尘隐居,静下心来思考问题,探索知识,追求真理。每年9月,他都要带上一些干粮到山洞中连续住上几天,远离尘世凡俗的纷争,摆脱鸡毛蒜皮的小事,平心静气地思索问题,追本溯源

,想得很深、很远,很兴奋,进入一种超脱的境界,竟废寝忘食,静坐通宵,“不知东方之既白”(引苏东坡《赤壁赋》语)。这已经形成习惯,而且产生了浓厚兴趣。避尘隐居,简直成了一

种精神享受。他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也从简单、肤浅,到丰富、深沉,从迷离、模糊,到清醒、开朗。但对有些百思不得其解的奥秘,也常感到恍惚、困惑。
在一个沉思冥想、如梦似醒之夜,静坐在岩洞中的穆罕默德,突然听到一个命令式的声音说:“伊格莱!”(إقرأIgrai,意思是“你读吧!”)
穆罕默德大吃一惊。这深更半夜,洞里不会有人。也许是一种错觉吧!或者是自己已经打盹入睡,做了一个梦。
“伊格莱!”声音又来了,特别响亮、清晰,绝对不是做梦。他惊诧莫名,不知所措。
“伊格莱!”响亮的声音再次传来,催促他说,“你读吧!你读吧!……”
穆罕默德不知该怎么办,痴呆地、默默地没有反响。心想:让我读,催我读,读什么呢?但“伊格莱”的响声又在耳边催促。
“我不会读啊!读什么呢?”他想问。
这时,刚才的命令词变成了句子,原来是要穆罕默德跟随着读出声来。
“伊格莱!比斯米•滥比凯•来基•海来格!”
(ربّك الذّى خلق إقرأ باسم大意是:“你奉创造之主的名义诵读吧!”)
穆罕默德便跟着那声音一句一句地放声诵读,直到记得很熟,能够背诵。这事,发生在公元610年阿拉伯阴历9月(即莱麦丹月,后来定为斋戒之月)的一个深夜(即盖德尔之夜)。这时,穆罕

默德已届不惑之年,但他当时还不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对发生的奇遇并不理解,不过他确实学会并记住了那声音用阿拉伯语所传授的几句话,译文大意是:

你奉创造之主的名义诵读吧!
他从血块创造了人类。
你诵读吧!你的主最尊贵!
他教人使用笔杆,
他传授人类以原先所不懂的智慧。

情况如此突如其来,恍惚如梦,但又的确不是梦,他紧张地、惊惶地听到那清晰的声音,一而再、再而三地催促他,命令他跟着诵读。的确不是梦,他眼睛睁得很大,很清醒,而且也分明准确地记住了那声音所教他的每一句话、每个词汇、每个音节。声音总在耳边回响,总在脑海里盘旋。他惶惑不安,心跳不止,甚至在慌慌张张跑回家里时,还浑身哆嗦,冷得发抖,连忙披上斗篷,裹紧大衣,久久无法平静。事后,经过自己冷静的回忆与思索,妻子海蒂彻的分析与安慰,又向知识渊博的长者求教,特别是后来有类似的情况相继发生,他才知道并且相信那是大天使哲布列勒(جبريلJburil )奉安拉之命向他转达的声音,造物主安拉已经委任他为使者,在自己的部族中劝善止恶,反对偶像崇拜,只崇奉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执掌者、独一无二的安拉。他在山洞中所听到的“伊格莱”的召唤声,就是来自安拉的启示、安拉的命令,由哲布列勒奉命如实传达。
以后,这样的声音、这样的启示接踵而来,以各种方式向他传授、默示、转达。每有启示,便牢记熟背,争相传诵,记录保存,这就是《古兰经》。而前文所引的那几句,即穆罕默德40岁那年9月盖德尔夜突如其来地被传授的、催他跟着诵读的语句,就是最初最早的启示,在统一的《古兰经》范本中,被编为第96章《血块<阿莱格>》的1至5节,章名是从第2节“从血块创造人类”中选取的词汇。
这就是《古兰经》的来历,也是《古兰经》作为安拉的启示、安拉的语言颁降之始。从此,年满40岁的穆罕默德作为伊斯兰教先知,担起了传播宗教的重大使命,肩负着变革社会、济世救民的神圣职责,开始走向艰苦曲折、目标宏伟的漫长征途。在此后的23年中,面临艰苦复杂的斗争,经受千锤百炼的考验,碰到各种性质的难题,总是不断得到安拉的启发、默示、命令、告诫,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场所的不同情况而颁发、公布,日积月累,通过及时传达,争相牢记背诵,在礼拜、封斋、朝觐等宗教仪式中反复诵读,专人记录和保存。在先知穆罕默德归真后,经过第一、二、三任哈里发的汇辑、整理,于欧斯曼任哈里发期间完成统一的规范本,就是流传至今、一字不易的《古兰经》。


二、至圣鼓励昼夜静修冥想吟诵古兰经


圣训二十七:贤者乌拜塔•木莱克叙述,安拉的使者*说:“哎!古兰经之人啊!别把它当作枕头,而应按要求日夜诵读之。宣传古兰经,优美地诵读并沉思之,以使你们成功。别为它(在现

实)寻求报酬,因它(在后世)有巨大报酬”(白哈其圣训)。

评注:这则圣训论述了以下观点:

1.不应把古兰经当作枕头,这是对经典的不敬行为。伊本•厚哲尔写,把古兰经当作枕头,把腿伸向它,脚踏它等都是受禁行为。其次词组“当作枕头”还意味着对古兰经的无所谓态度

。正如为寻求慈悯而放置在陵墓上的物品那样,把它当作枕头是对古兰经的极大不敬,我们拥有的古兰经应被阅读。

2.词组按要求阅读意指极大限度尊敬地阅读它,古兰经指出:

“受赐经典的人们,应按要求阅读”。

人们毕恭毕敬地接受国王的命令,极大喜悦地阅读情书,相似极其尊重和喜悦地阅读古兰经。

3.词组“宣传古兰经”意指我们应用言辞、文章、劝戒、实践和其它方法宣传它。

安拉的使者*命令宣传和弘扬它。但是,一些所谓的思想家认为这是徒劳的,而又自称厚爱安拉的使者*和伊斯兰。

波斯诗文曰:“贝督因人啊!我担心你到不了克尔白,因你选择了去土耳其的道路 ”。

安拉的使者*命令宣传古兰经,但是我们对清除宣传道路中的障碍犹豫不决。我们制定法律使世俗教育义务化,并强制孩子入小学而不学习古兰经。因损失了孩子们的生计,我们不喜欢宗教学校里的教师,不把孩子送给他们(教育),既便这种理解正确,也免不了我们的责任。相反,我们的责任更大,因我们个体或集体有责任宣传古兰经。无疑,宗教教师应对自己的缺点负责,但是假若因为他的缺点,我们就阻止孩子们去宗教学校,以普及初级义务教育的名义通知父母,强迫他们剥夺了孩子们学习古兰经的权力,这正如以毒药杀死心血管病患者一样。以想象的宗教教师的缺陷,企图合理化我们的敌意是,这在万能安拉的法庭中无效。我们认为在一些科目,如代数中教育我们的孩子是必要的,使他们适应于经营一个杂货店或受雇于国家统治者的手下,但是根据万能的安拉,学习古兰经最重要。

4.应柔和引诵,前面的圣训已解释过。

5.我们奉命去领会古兰经的涵义。《信仰复兴》中有引自于《陶拉特》的引述。安拉说:“我的仆人啊!难道你们不惭愧对我的行为吗?假若你们在旅途中收到一封来自朋友的信,你们会坐下来全心阅读,并尽力理解其每句话。但是对我解释诸事、并再三强调重要事务以使你们参悟和理解的经典,你们漠不关心。难道我不如你们的朋友吗?我的仆民啊!你的朋友向你说话时,你会专心致志。你倾听并尽力理解它们,假若有人打扰你,你会以手势制止他。我以我的经典与你对话,但你毫不介意,难道我不如你的朋友吗”?冥想和参悟古兰经含义的美德已在本书的前言和圣训八中提到。

“别寻求报酬”意指不应因诵古兰经而受酬。因你的诵读为在后世获取巨大回赐。在今世中因它受酬,正如满足于贝壳而非金钱一样。安拉的使者*说:“当我的民众更加留意钱财时,将失去伊斯兰授于的尊严;当放弃了劝善戒恶时,将失去真启恩典(对古兰经的理解)。

安拉啊!从护佑我们吧!


三、静修吟诵冥想古兰经,消除内心垃圾


圣训十九:阿布顿拉•伊本•欧默尔叙述,安拉的使者*说:“心与沾水的铁一样容易生锈”。有人问:“什么能净化心?”安拉的使者*说:“经常记住死亡和诵读古兰经”(白哈其圣训)

评注:正如水使铁生锈,大量的罪行和忽视记念安拉致使心生锈。阅读古兰经和想到死抛光了锈化的心。心犹如一面镜子,假若不擦洗,它不能正常地反映对安拉的认识。擦得越勤则越亮

,反映也越清淅。我们放纵于罪恶和恶行越多,我们被剥夺了认识安拉的程度越大。正是以抛光心灵的镜子这个观点,贤者们号召他们的学生们献身于自我约束、精神追求与体现和纪念安拉之

中。

一些圣训指出,当某人犯罪行时,一个黑点污染了他的心;假若他真诚忏悔,这个黑点被移去;但是假若他又犯了一件罪,黑点又出现了;假若他连续犯罪,他的心全部变黑;此时他的心

根本不愿行善,而陷入恶行中。祈求安拉护佑我们远离之。

“的确,他们的恶行使他们的心被锈覆盖”指心灵的锈化。

根据另一则圣训,安拉的使者*说:“我留下了两个劝戒者:一个出声,另一个沉思,出声的是古兰经,沉默的是记住死亡”。

安拉的使者*的话值得接受。但是只有用心的人才能从中受益。相反,假若我们认为教门本身是无用的职业和物质追求中的障碍,我们将既感不到精神劝告的需要,也不遵行之。

贤者哈桑•巴士拉说:“早期的人们相信古兰经是安拉的命令,他们彻夜冥想并在白天实践之;然而今天你们注重发音,但没有把它当作安拉的命令、更没有沉思之”。

四、苦修者的途径和品质


真主说:“为我奋斗苦修的那些人,我必定把通往我的道路指引他们。”(89:69)
须知:人类中的第一种是对苦修者不了解的人。《古兰经》经文“他们中有自欺者”暗示第一种人。第二种人是了解苦修者的苦处和目标的人,并且常常着手这样修行的人。《古兰经》经文“他们中有中行者”的经文暗示这类人。第三种人是正确地理解了苦修者的价值,并且坚守苦修,而获准成为真主阙前的“近臣”。《古兰经》经文“他们中有争先恐后地行善者”的经文暗示这些苦修者。
穆圣说:“今世对追求后世的人没有股份,后世对追求今世的人没有股份,今后两世对虔诚为真主苦修者没有股份。”
贤哲们说:“苦修有十种要求:第一,外表整洁;第二,内脏清净;第三,心灵纯洁;第四,取掉“唯我”的念头;第五,不泄露苦修的机密;第六,盼望达到穆圣之品;第七,盼望达到贤哲之品;第八,有天赋;第九,具有智慧;第十,理想远大。
穆民的长官――阿里说:“当穆圣把苦修的方式传授我,于是我实践地修行了多次。有一次,我进入昏迷状态,达到了穆圣所达到的品位。”【沉醉,入迷】
当初穆圣选择了苦修,便离开家人,在避静处独自坐静,经常熬夜办功,直至达到教乘,道乘和真乘境界。很多的日子里穆圣的尊容上显露出苦修的痕迹,一次索哈白们发现他脸面上苦修的痕迹时,他说:“苦修是我的自豪,我会以苦修获得真主的喜悦。”所以,苦修者的愿望是追求真知灼见的品位,穆圣曾以温和的语气、感恩的态度说:“苦修有十个条件。第一,克制欲望和情欲。譬如一个临终的人不牵挂一切,对任何东西不留恋。穆圣说:‘你们在肉体的死亡前,应死一次。’第二,如何对待灾难的来临;第三,苦修过程中忍受灾难无怨言;第四,担负功修的苦楚;像阿尤布圣人以及有些苏非长老承受的那样;第五,对待苦修过程中惊慌失措的现象。如穆萨圣人在吐热山上发生的那样;第六,沿着穆圣苦修时的道路;第七,忍饥耐渴;第八,不顾自己的安危;第九,不顾分居的痛苦;第十,希望末日会见真主。”
据说:一位苏非长老劝告一个年青的寻道者道:“孩子!我劝告你几句话,即使你的知识渊博。”
当一名苦修者,要讲礼貌,
要有敬畏之心,
要沿着前辈的足迹,
要仿效他们的苦修的方式,
要掌握法律学和圣训学,
要跟假苏非长老隔断交往,
要控制情欲,它是祸害的根子,是升品的拌子。
勿沽名钓誉,
勿自吹自擂,
勿参加官场,
勿代人作保证,
勿偏见地相信一个人的主张,
勿进入皇宫,跟皇王和王子混在一起,
勿倾听闲言碎语,听多了会引起事端、扰乱钟情。
要少吃少饮少睡眠,坚守静修,
要避免跟人接触,尤其是异端者、富贵者、违背主命者和女性。
要排除疑虑。
在能克制性欲的前提下,勿结婚,它是追求今世的象征,如果追求了今世,便放弃了后世。
勿多笑,多笑会使心灵糊涂。
勿蔑视他人。
要以善良的目光看待任何人。
勿打扮自己的外表,外表美观有损内心的健康。
勿与人争吵。
要助人为乐。
勿希望他人的报答,
要竭尽全力地遵从导师的命令,
勿忽视导师的一举一动,违背导师会一事无成。
勿被今世欺骗,
要诚恳乞求、时常思索,
要身穿破衣、虔诚功修,功修久了会身体单瘦。
要把苦修当作好友,因苦修是升品的资本,其房间是清真寺。


五、赞念清真言的方法(قطبالعاليم)

1、从脐或脐下吸气,同时用力念(لا),念“اله”头摆向右肩,念“الاالله”头从右肩送向心窝,并牵动身体各个肢体。心在念لااله时用物我全消的心态想像到只有真主存在。这是以一口气呼吸念完清真言,在用力念“لا”的同时,想像从脐或脐下吸气念“اله”时闭气心想从心中除去或丢出非主“لااله”头同时摆向右肩。念“الاالله”时心想把唯有真主的真光送进心窝,同时头用力摆向心窝,在一口气之中,万像具消,今世无存。想像自己一瞬间已升上天空,游览了宇宙。
规定的数目是:لااله الاالله100遍,محمد رسول الله1遍。
在圣传的赞词中لااله الاالله56遍,الاالله10遍,لا—ا ّ33遍,الاالله1遍。
在晨礼前副功拜前后的赞念每لااله الاالله100遍,محمد رسولالله1遍,则是根据各人的心力和选择念到清心。有导师之人则是奉行导师的一切指示,按质按量完成。
2、在导师的口唤下,念لااله吐气,念الاالله吸气,或是念لااله时从头顶胸腹送气到前后窍之间,
念الا الله时从腰背送气到头顶正中,每100遍念محمد رسول الله1遍,呼气送到脐下或脐或胸左之心窝。
3、吸气念لااله从脐或脐下,或从两窍之间送气,到腹中念الاالله,吐气把气送到左心窝,100遍念محمد رسولالله从两眉间(心灵之窗,心眼,天眼处)吸气送入左心窝(若为心中暗念则舌尖顶住上腭)。
4、从用一口气念一遍清真言增加到用一口气念三遍、五遍、七遍、九遍、十三遍、十六遍、十九遍坚守在十九遍上。后再遵行导师坚守二十一遍上。
认主之心如同火石和钢片相撞,就会发出火花一样。你用清真言撞击你的心灵,用你宝贵的一呼一吸清洁你的心灵。
5、晨礼后的赞词念الاالله从右肩送入心念لااله从心中抛出到右肩(اٍ和لا也如此)。
6、领取赞词,首先是用清真言打开心灵之门,全神贯注和聚精会神地念是条件,数量不是条件,心中连念,一口气二十一次以上,从心境中清除自我,从唯有真主的心境中祈盼,一束真光的显现,一旦领取坚守到归主,使赞词成为终生贴身的伴侣。在الاالله之境把自己淹没于至尊至大真主真光的海洋,打开心扉,以大见的真光使自己陶醉,揭开心上的幔帐,走上光明之路,追随穆圣e和引导者的路子。
回避无益之事,识破尘世,坚守圣传真道的原本,反对标新立异,从事事上克制私心私欲,一切只为讨真主喜而隐藏自己的优良品德,消除对名利的妄想,只图有功圣门。遵行圣人行持,坚守功修干办和行善。学习迁士辅士的行为,与导师成为缔约跟随的弟子。在穆圣e的情份下应在“长生泉”中浸染,作讨白,洗净心灵,不再顾及一切一切,奉行口唤,一旦真光显现了,第一个显迹就是得到人们的好评,受到信士赞扬。在阿丹的子孙中有了美誉。

六、辛劳,吃合法,尽人道,施舍着来功修办道(صديق الله)

穆圣说:“所给你的回赐工价是以你所劳动的。”
相传,达务德圣人与真主交言说:“主啊!我想见到天堂中我的伙伴”。真主说:“可以,明天你出城遇见的第一个人就是你天堂的伙伴”。第二天,出城看见一个背着一捆柴的人,他急忙上前问安,问:“你行什么功修,获得万圣的品级是在天堂中为我的伙伴?”他说:“我每天上山砍柴,背到市上以一块钱出售,我家中有年迈的母亲,两角钱花费于母亲,把两角钱作家中的费用,把两角钱施舍给穷人,把两角钱留给自己用”。
达务德圣人说:“从今以后,你不再上山砍柴,每天我给你一块钱,你做天堂里我的好伙伴,今世也做我的同伴吧!”砍柴人说:“我能得到天堂中你的伙伴的品级是凭着我身体担柴受苦,双手劳动的原因,假若我停止这样工作,恐怕我的品级会消失”。
穆圣说:“再也没有比自食其力更好的了”。所以你要坚守在辛勤劳动自食其力,吃合法,教道,尽人道的责任。并坚持有收入即有天课即有施舍着的功修干办。你就到达与万圣相同的品位,与圣人为伴侣的品级,如果你丢失了这个遵行,你就可能失去这个品位。
真主命人孝敬父母。真主不要你们别的,只要你们的亲情。一口禁物,坏四十天的功修干办,放羊人对自己的羊是有责任的,真主以天堂换取信士的生命和财产等等的教导。就是人道的功修干办在天道之前。只有人道全美之人天道才能成就。所以,在闹市中不离家的修行全美了,人道的责任,接续了骨肉,教育了儿孙,孝道了父母,放牧了羊群,不让迷路,又用牧羊杖打退了恶魔夺取正信的狼,故有了双重的功效,更大的成功和提拔。
人道的责任是在全人类上,凡是阿丹的子孙若与你没有哈格(حق),在你上就无责任,若与你有哈格,那你就有了责任,首先是你从你的子孙后代上得脱离,从他们的咒骂上得脱离,就是苦教儿孙,使正信代有传人,了了你的责任。然后是你的近亲骨肉,朋友,邻居。凡是有人道责任的人上都尽了责任得了脱离。
在后世不得脱离的人,今生的一切干办功修行善对他又有什么呢?后世之日失败了,今生的一切成功都是虚妄,成了渺茫和空虚了,后世有了脱离才是成功。所以,你当在天道之前全美你的一切人道的责任。


七、苏菲派对伊斯兰世界产生了深远的积极的影响

  苏菲派,也称作苏菲主义,伊斯兰教神秘主义派别,是对伊斯兰教信仰赋予隐秘奥义、奉行苦行禁欲功修方式的诸多兄弟会组织的统称,“苏菲”(Sufi)一词系阿拉伯语音译。他们通过克

己守贫来求得内心的纯净和精神上的慰藉,不贪图现世的物质享受,注重个人宗教功修,清心寡欲,沉思冥想,长期诵经、祈祷、斋戒和坐静,隐居独修,或出家漫游四方,沿途宣教,靠别人

施舍和个人劳动为生。他们认为人类的灵魂最主要的本质是爱,爱能使人们与安拉相接近,引导人们达到安拉的道路是全神贯注的爱,人生的最大幸福就是与安拉合一。苏菲主义提出通过神秘

的直觉来认主,认为人们对安拉的认识,是凭借个人灵魂的闪光所获得的一种神秘的直觉,而不是通过理性和公认的圣训。他们人们只有借助直觉的内心灵性感受才能获得知识,认识的方式是

通过沉思冥想,启开灵知之门,进入“无我”的精神状态,与真主之光交融,才能真正达到认主的目的,要长期的内心沉思冥想,净化灵魂,才能达到“无我”精神状态,与真主合一。
  苏菲派在伊斯兰思想文化领域十分活跃,出现了伊本•阿拉比(1165~1240)、鲁米(1207~1273)、萨迪(约1203~1292)等著名的思想家和诗人,他们在文学、诗歌、哲学著作等领域享有盛

名,掀起了苏菲主义的运动,在伊斯兰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菲派的神秘主义思想在广大穆斯林的宗教、社会生活中有重要的影响,有人称苏菲派是真正的正统伊斯兰组织。


左边就是苏非舞。这种舞蹈源于伊斯兰神秘教派的宗教仪式,旋转是它的精髓所在,信徒们通过旋转进入冥想。至于右边就是肚皮舞了。


八、苏菲冥想功修

哲谧拉 译

说明:

1.为什么要进行苏菲冥想功修?

《古兰经》5:35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当敬畏真主,当寻求亲近真主的媒介(导师),当为主道而奋斗,以便你们成功。

《古兰经》37:84当时,他带着健全的心灵,来见他的主。

近真主的媒介在这里指,真正的苏菲托乐格提(道乘)导师。

苏菲冥想功修的作用和目的就是在精神导师的指导、保护和提拔下,医治我们有“毛病的心灵”,从而使我们最终以真正“健全的心灵”归主。

2.末尾之末尾时光,机密的明扬

在这末尾的末尾时光,导师封印的光阴里,我奉尊贵高品的师衣海.纳泽穆.哈格尼的口唤,将此机密的苏菲冥想道乘功修译成汉语,明扬中国。知感安拉的恩典,望得此机密者,好好研习、跟

随导师、坚持功修,安拉意欲,你必得想象不到的回赐与提拔。

3.苏菲道乘功修,必有导师

此乃格什板丁耶"苏菲冥想功修”只有在道乘导师的精神和真知之指引、看护、提拔下才起作用。在当代,只有“直接跟随”了真正的乃格什板丁耶苏菲托乐格提(道乘)导师、穆圣(色兰)

的代表、尊贵高品的固图布之君王——师衣海.纳泽穆.哈格尼才起作用。只有与毛拉.师衣海.纳泽穆.哈格尼拿了跟随约定(念了规定的入门词),才算是跟随了毛拉.师衣海.纳泽穆.哈格尼导

师。

在当代,如果没有诚心并直接跟随最高品的托乐格提(道乘)导师——师衣海.纳泽穆.哈格尼,而是跟随其某个弟子(那怕是卧里)、或普通学者、或舍热提(礼乘)老师、或假导师或无导师

私自功修,只会迷雾、浪费精力。

4.贵在常川(不间断)的功修

导师的每一位弟子,尽一切努力创造条件,每天坚持此功修,这是导师最希望我们去做的。苏菲道乘功修是深层的礼拜,在每一呼吸上记主是念“无字真经”。

每天最少一次,三次更好(最佳时间为宵礼后入睡前、夜间拜前后、晨礼前)。有口唤坐静者,便不再分时间,除了礼拜、念《古兰经》、赞圣、念济克乐(赞主词)、短暂的休息外,基本一直处于此功修中。

在导师的传记中讲到,祖师在一夜间使导师成功,祖师说:"只要愿意,我有能力在1秒钟内使你达到应有的状态。"当代,每个只要跟随师衣海.纳泽穆.哈格尼的人,诚心坚持此功修,就都很

有机会成功。

个人情况不同,有的人只要几个月、有的人要几年、有的人需要一生、有的人一生也成不了。但无论怎么样,都会得到有相应的意想不到的提升。无论成与不成,不要去多想,关键这是内在的

礼拜,是灵魂走向安拉之旅,这就够了!

因此,万事全凭举意,举意一定要端正——功修的目的只为更好地接近、认识、崇拜安拉,而不为是否成功的结果、被造的天堂或所谓的品级。虔诚功修,一切结果,因沙安拉,只要是安拉

给予我们的,就一定是最适合、最好的!艾力海木独令俩!!

5.分享真知、分享正道

《古兰经》2:3 并分舍我所给与他们的。

请尽可能的宣传、介绍给你知道的所有人,因沙安拉,让人们认识、跟随尊贵的导师——师衣海.纳泽穆.哈格尼,分享、受益于苏菲冥想对心灵的医治作用,拯救更多迷失于黑暗中的灵魂。

求真主看在穆圣(色兰)的情份上,回赐、升高尊贵高品的师衣海.纳泽穆.哈格尼,襄助那些吉庆的跟随导师坚持此功修的道友;并指引我们大家,阿米乃!

土耳其苏非歌曲+苏非旋转舞


九、苏非思想─伊斯兰的心灵旅程

作者 :法土拉.葛兰(土耳其)
译者 : 丁迺静

奉普慈特慈的安拉之名


简 介
"Sufism"这个辞汇是西方人对一些被称作「苏非」之伊斯兰宗教导师的思想的总称。光看名词本身,很容易让人将它误解成一个伊斯兰的「教派」。
然而,就其本质而言,「苏非思想」是一条穆斯林意图遵循以求与神更为靠近的道路;「神之爱」,是他们内心所凭靠的;「穆罕默德的行谊」,是指路之灯。他们怀着对神的热爱,警醒

地张着心灵之眼,跟着穆罕默德点亮的路灯,走向旅程的终点。
它非但不是一个教派,更非某种仪式!反之,倘若忽视作为伊斯兰之精神与内在面向的「苏非思想」,便无法理解伊斯兰真正的全貌。

一、何谓苏非之道?
苏非之道(Tasawwuf)是苏非据以通往「真理─真主」的道路。通常苏非之道表达的是此种追求的理论或哲学之面向;至于实务方面,则通称为「成为一位行者」。
苏非之道的定义有很多面。有些人视之为藉由真主与因他本质[1]之光所带动的持续精神复苏,而导致的个人自我、意志和自我中心之灭绝。这样的转变导致个人意志凭靠着「真主之意志

」。另外一些人则视之为一种持续的奋斗,旨在净化个人自我中一切的不好或罪恶,以获得美德。
一位著名的苏非导师─巴格达的祝奈德(Junaydal-Baghdadi)谈及他对苏非之道的定义,他认为苏非之道是「在真主里灭绝自我」(self-annihilation inGod)及「倚赖真主永存或存

活」(permanence or subsistence withGod)的方式。希伯里(Shibli)将苏非之道总结为:总是与真主同在或是视真主如在眼前,因而完全无法接受当前世俗或其他世界的目标。而阿布.

穆罕默德.贾利尔(Abu MuhammadJarir)则描述苏非之道为抵制物欲的诱惑、(邪恶主导的)自我(nafsal-ammara)和邪恶的性质,然后获致值得赞赏的道德质量。
也有些人把苏非之道描述成旨在观看事物和事件「外观」或表面之后的事物,并诠释世间所发生的任何与真主相关之事。这表示一个人可以将真主的一切行为当作一扇窗户,透过这扇窗户

即可「看见」他,且终其一生都致力于以一种无法形诸于言语文字之深厚精神「洞察力」,以及一种持续在他关照之下的深刻觉知力来「认识」他。
所有这林林总总的定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叙述:苏非之道是一个能够由人类恶习和弱点中解放出来、以获得真主所垂爱之天使般的特质及行为的人所遵循的道路,这个人依照真主之知识和爱的

要求生活,最终获致持续的精神喜悦。
为了洞彻「伊斯兰法」(Shari'a)[2]的内在意义,苏非之道把基础建立在遵循即使是最「琐碎的」「伊斯兰法」规则上。一个在道路上的入门者或行者(salik),绝不会把对「伊斯兰

法」的外在遵循和其内在面向分开来,因此他们同时遵循伊斯兰对外在和内在面向的要求。透过这种遵循,行者怀着至高的谦逊和顺服朝目标前进。
苏非之道是一条通往真主知识的严格道路,这条道路不容丝毫的疏忽或轻率。它要求入门者要像一只蜜蜂一般汲汲地在蜂巢和花朵之间来回穿梭,持之以恒、全力以赴地去获取这项知识。

入门者必须彻底净化其心灵,使之无牵无挂;拒绝一切的世俗嗜好、希冀和欲望;并且以反映真主振奋与照亮其心灵之知识的方式生活,蓄势待发、准备随时接受神的福祉和启示;同时严守先

知穆罕默德(愿真主予他祝福与救赎)的示范。入门者深信对真主的系挂和依靠是至高的礼赞和荣耀,故他们应该为了「真主─真理」的要求而摒弃自身的渴望。
在做了这些(主要)定义之后,我们应该来理解苏非之道的目标、益处和原则。
苏非之道的要求包括对所有宗教义务的严格遵循、一种朴实的生活风格和对世俗欲望的克制。他(她)透过此种精神上的自律方式来净化个人的心灵,将其感官和能力投入于真主之道上,

此即意谓行者 现在可以开始过着精神层面的生活。
苏非之道也令个人可以透过对真主的持续礼拜,加深其本身成为真主之皈依者的认知。透过摒弃这个短暂的物质世界和它所引发之欲望和情绪,他们警觉地面对另一个世界的真实面,那个

世界朝向「真主之美丽神圣之名」(Beautiful DivineNames ofGod)。[3]苏非之道容许个人去发展一个人在其存有上的道德面向,并使其获致一种对于信仰诫律之强烈、衷心、及亲身体验

的坚信,然在这之前,他们对于这些诫律不过是表面上的接受罢了。
苏非之道的原则可以列举如下:
达到对「真主之神圣独一性」(God's Divine Oneness)的真正信仰,并且依循此信仰的要求生活。
留心「神之言语」(Divine Speech,即《古兰经》),领悟并遵循「神之力量与意志」(Divine Power andWill)的命令,因为那和宇宙相关(是造化和生命的法则)。
在理解世界是手足之爱的摇篮后(这份理解是源于「神之爱」[DivineLove]),胸中充溢着「神之爱」,并与万物和睦相处。
优先考虑他人的利益和幸福。
遵循「神之意志」(DivineWill)的要求行事,而非根据我们本身意志的要求;并且以一种反映我们臣服于真主及依赖他生存的方式生活。
拥抱爱、精神热望、喜乐及狂喜。
能够透过脸部表情和内在的、神的奥秘、以及表面事件的意义去分辨他人心灵或心智中的想法。
拜访精神的处所,并结交那些鼓励避免犯罪和致力于真主之道的人们。
满足于宗教所容许的欢乐,对于不被容许之事,绝不越雷池一步。
奋战不懈地抵制那引导我们相信今世是永恒的世俗野心和幻觉。
绝不忘却唯有透过坚信真理的宗教信仰和行为、诚恳或纯洁的意图、以及取悦真主的纯粹想法,才有可能获救。
我们可以再加上另外两个因素:获取知识与了解宗教和「内学」 (gnosticsciences),以及遵循一位完美精神导师的指导。以上两者在「纳格什班底亚」(Naqshbandiyah)苏非道团

中都具有相当的意义。
此外,我们也可依据以下的基本观念来讨论苏非之道,这些观念经常成为有关良好道德、礼仪和禁欲之书的核心,并在一个人的心中被视为「穆罕默德真理」(MuhammadanTruth)[4]之

所在。它们也可被视为用以知晓与遵循通往真主之精神道路的光线。
这些观念中最首要的一个即「警醒」(yaqaza),「圣训」对此曾有暗示:我的眼睛睡了,但我的心却没有;而第四任哈里发海达尔.卡拉尔.阿里(HaydarKarrar 'Ali,他也是『先知

』[愿真主予他祝福与救赎]的堂弟)亦云:人们都睡着了。他们在死亡时才醒来。本书将以较长的篇幅来探讨这条道路上的其他阶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
[1] 「真主的本质」(Zat)即「神之存在本身」(Divine BeingHimself)。此句「他的本质之光」指的便是「他的存在之光」。
[2]「伊斯兰法」(或音译为「沙里亚」)是以《古兰经》之诫律和「先知」(愿真主予他祝福与救赎)的言行为基础,再由法学家进一步发展而成,如此伊斯兰的观念便能运用于日常生活上


[3]今世有三个「面」。第一面朝向短暂的物质世界,其中的每个人都在寻求其身体(动物性)欲望的满足。第二面朝向「后世」(Hereafter)的「可耕之地」,人们在其中种下「行动的种

籽」,并于适当的时间在后世里丰收。第三面则是「真主之美丽神圣之名」所彰显的领域。苏非之道要求人们对今世的后两个「面」保持警醒。
[4] 这个名词对于苏非 之道颇为重要。它可以译成「穆罕默德的真实面」(reality ofMuhammad),这包括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真主之最爱、让一切造化遵循的最佳典范、「神之慈

悯」(DivineMercy)之体现、以及最鲜活的《古兰经》或以《古兰经》为基准之生活方式的具体表现。

二、苏非之道的由来
一如伊斯兰史告诉我们的,伊斯兰早期并未以文字将宗教的诫律记录下来;反之,与信仰、礼拜、和日常生活相关的诫律,是靠实践和口传才令人们记住的。
也因此,日后要把这些诫律编辑成册并不困难,因为只要把人们所记忆和实践的东西写下来就行了。此外,既然宗教诫律在穆斯林的个人和集体生活中极为攸关,学者们也总是不敢怠忽地

优先将之编纂成册。法学家汇集了与各个生活层面相关的伊斯兰法及其规定、原则,编成法典。「圣训」学家[1]则建立「先知」的传统(「圣训」)和生活方式(「顺纳」),并载之于书中

。另外还有神学家关注与穆斯林信仰有关的主题;《古兰经》诠释者致力于研究《古兰经》的意义,如那些日后被称为「古兰经学」的各个主题:"naskh"(一项法律的废除)、"inzal"(真主

一次颁授整本《古兰经》)、"tanzil"(真主在不同场合颁授部分的《古兰经》)、"qira'at"(《古兰经》的朗诵)、"ta'wil"(注释)等等。
由于这些在穆斯林世界中持续且普遍获得重视的努力,伊斯兰的真理和原则才得以在其真实性毋庸置疑的前提下建立起来。
然而当某些学者专注于这些「外在」活动时,苏非导师们却多半致力于「穆罕默德真理」之纯精神面向的探讨与实践。他们藉由召唤人们注意隐藏在事物之后和之外的真实面,努力揭露人

类存在的本质、存有之真正性质及人类和宇宙的内在机制。苏非导师在《古兰经》注释、「圣训」学家之叙述、及法学家之演绎外,透过禁欲、精神性和自我净化发展他们的道路;简言之,就

是致力于他们的宗教实践和体验。
因此,立基于禁欲、规律的礼拜、弃绝一切大小罪、诚恳与纯洁的意图、爱与热诚、以及承认个人之无能和匮乏之上的伊斯兰精神生活,即为苏非之道的主题--一种具有其自己的方式、

原则、规定和术语的新学问。即使日后成立的各道团在发展中已出现各种歧异,但我们仍可以说,这个学问的基本核心永远是「穆罕默德真理」的精髓。
「伊斯兰法」和苏非之道实是同一真理的两面,但它们有时却似乎各行其是。这是很不幸的,因为苏非之道其实就是「伊斯兰法」的精神,它是简朴、自制和检讨、以及持续对抗「撒旦」

的诱惑与罪恶导向的自我,以便善尽宗教义务。[2]固守「伊斯兰法」被视为外学(对伊斯兰外在面向的自我管束),而遵循苏非之道则被视为内学。虽然这样的区别部分是导因于一个假设─

「伊斯兰法」是以法学家或「穆夫提」(mufti)[3]为代表,而其他诫律则由苏非为代表,但我们应视这种结果为自然的人类倾向─即个人实践者会选择一种最适合自己的道路,并将之排在最

优先的位置。
许多法学家、「圣训」学家和《古兰经》诠释者皆根据《古兰经》和「『先知』行谊」写下重要著作。而遵循着可以追溯到「先知」及其「门徒」的那个时代之方式的苏非,也编纂了关于

简朴、对抗肉体欲望和诱惑、以及精神状态和阶段的书籍。他们也写下自身的精神体验、爱、热情和狂喜。此种文学的目的在于吸引那些苏非们认为划地自限于实践及反映宗教「外在」领域

的人,并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导至宗教生活的「内在」领域。
苏非和学者们都在寻求藉由遵守宗教义务和禁制来接近真主。不过,有些极端主义者的态度(这在两方偶尔都可见到)却引发了冲突。然而实际上,实质上的冲突并不存在,而这种冲突也

不应被视为歧见,因为他们不过是在不同的名称下处理不同的宗教面向和要素。法理学专家关注礼拜和日常生活的规则,以及如何约束与规范个人和社会生活,而苏非则选择透过自我净化

和精神训练,提供一种过着高度精神生活的方式,这不能视为一种歧见。
事实上,苏非之道与法理学就如同一所大学的两个学院,它们皆致力于教授学生伊斯兰的两个面向,使其得以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一个学院无法离开另一个学院独活,因为当其中一个学

院教导学生如何礼拜、维持纯洁的仪式、斋戒、奉献、以及如何规范日常生活之各种面向的同时,另一个则关注这些行为与其他行动的真义、一个人如何使礼拜成为其个人存在之不可分割的部

分、以及如何提升每一个人至一种普世皆然、尽善尽美的位阶─即一个完人(al-insanal-kamil)。[4]因此,我们不能疏漏任何一方的教诲。
虽然有些自称为苏非的人已为宗教学者贴上「仪式学者」与「外学主义者」的标签,但真正的、完美的苏非永远都是依循「伊斯兰法」的基本原则,其思想亦奠基于《古兰经》和「顺纳

」。他们已从这些伊斯兰的基本来源中衍绎出自己的方法。根据《古兰经》和「顺纳」探讨苏非之道的珍贵文献包括穆哈西比(al-Muhasibi)的《语言书》(Al-Wasayawa al-Ri'aya)、卡

拉巴兹(Kalabazi)的《苏非学派的知识》(Al-Ta'arruf li-MadhhabAhl al-Sufi)、图西(al-Tusi)的《灵光》(Al-Luma')、阿布.塔里布.马基(Abu Talibal-Makki)的《心灵的

粮食》(Qutal-Qulub)与古夏里(al-Qushayri)的《论文集》(Al-Risalaal-Qushayri)。这些文献有些着重于自我控制与自我净化,有些则细述苏非关切的各种主题。
继这些伟大编纂家之后的即为「伊斯兰权威」(Hujjatal-Islam)嘎札里(al-Ghazzali),其最富盛名的著作便是《宗教学之复兴》(Ihya' al-'Ulumal-Din)。他审视所有的苏非之

道词汇、原则与规律,确立所有苏非导师所同意的观点,然后评论其他论点,统合了伊斯兰之外在(「伊斯兰法」与法理学)和内在(苏非)领域。而在他之后的苏非导师,也都将苏非之道当

作一种宗教学或是其中的一个面向,这也促使他们自己与所谓的「仪式学者」达成了统一或共识。此外,苏非导师亦发展出几项苏非主题,例如精神状态、肯定与坚信、及诚恳与道德,这些主

题都是"madrassas"(学院)的部分课程。
尽管苏非之道多半专注于个人的内在修为,旨在探讨宗教诫律对个人精神及心灵的意义,故显得较为抽象,但它却不致与奠基于《古兰经》和「顺纳」的任何伊斯兰之道有所乖违。事实上

,如同其他宗教学科,它的来源也是《古兰经》和「顺纳」,以及伊斯兰早期获得大家认可之学者由《古兰经》和「顺纳」演绎(ijtihad)出来的结论。它奠基于知识、真主之知识、确信、

诚恳、完美、和其他类似的基本美德之上。
把苏非之道定义为「内学的真理或神秘学」,或是「关于人类精神状态和阶段的学问」,抑或「传授奥秘的学问」,并不意谓它完全有别于其他宗教学科。此种定义来自于各个个人以

「伊斯兰法」为根基的体验,而这些个人全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与气质,而且生长于不同时代。
因此,倘若将苏非的观点和伊斯兰法学者的思想与结论阐述成彼此之间大相径庭,那真是一种曲解。虽然有些苏非的确对其所采之道过于狂热,而某些宗教学者(即法学家、「圣训」学家

和《古兰经》诠释者)也的确划地自限于宗教的外在面向,但那些遵循和代表中庸正道者却永远是大多数。因此,倘若作出双方阵营之间存有重大歧见(这些歧见绝大多数是由于某些法学家与

苏非不当地互相攻讦所致)的结论,那真是一个错误。
和那些谈论宽容与共识的人相比,开启或参与此种冲突的人其实只是少数人。这是很自然的,因为双方阵营依循的同是《古兰经》和「顺纳」--这两个伊斯兰的主要源泉。
此外,苏非之道的要义从未与法理学的要义相左。这两种教诲都强调信仰与善行、美德的重要性。唯一的差异在于苏非强调自我净化、使善行的意义更加深厚、宽广、及达成更高的道德

标准,以便一个人的良知可以警醒地朝向真主的知识,并且因而踏上以诚恳之心遵循伊斯兰生活及获得「真主之至乐」[3]的道路。
运用这些美德,男、女皆可获得另一种秉性、「另一颗心灵」(一种内心的精神智慧)、一种更深的真主的知识、和另一个用以提及真主的「舌头」。这一切都有助于他们基于对真主更

深刻的认知、以及向真主奉献的情怀,来遵循「伊斯兰法」的诫律。
苏非之道的个人实践者可以使用这个系统来深化其精神度。透过与个人的自我奋斗、独处或避静、祈望、自我控制和自我检讨,即可取下掩盖存有之内在领域的面纱,个人亦能由此坚信

关于所有伊斯兰大小原则的真理。
------------------------------------------------------
【注释】
[1]这个名词是指那些致力于研究「圣训」的学者。特别是当「圣训」与「顺纳」(Sunna,编按:即『先知』[愿真主予他祝福与救赎]行谊)都用在同一个意涵上时,「圣训」可以分为三组

:「先知」的话语、他的行为或日常生活、以及他明确或暗示性地认可过的其「门徒」(Comapnion)的言行。而「圣训」业已透过可证的传述谱系流传于后世。
[2] 苏非之道奠基于净化肉体自我(nafs)。这个自我 需要予以训练和教育,因为它的「原」型是罪恶的。《古兰经》称它为"nafsammara(bi al-su')" --即罪恶导向的自我。
[3] 编注:即说明伊斯兰法 之人,为各类诉讼提出正式法律意见作为判决依据者。
[4]这个极为有名的苏非名词表示的是一个人最终的「精神」完美,此种完美令他(她)拥有一个足以代表全部造化、且能反映所有造化之最佳面向的普世一致的「本质」。
[5] 「真主之(至)乐」这个名词意谓真主已接受 他仆人 的行为。它并非反映情绪,因而不似人间之乐。

三、「索非」或「苏非」
「索非」(Sofi)是用来指称苏非之道的遵循者,尤其是说波斯语和土耳其语的人会使用这个词。说其他语言的人则使用「苏非」(Sufi)。我认为其中差异很可能来自于对字源的不同看

法。那些声称它源自"sof"(羊毛)、"safa"(精神喜悦、至乐)、"safwat"(纯洁)、或"sophos"(希腊文,意为智慧)、或那些相信它暗示皈依之意的人,都比较喜欢用「苏非」这个词。

而那些声称它源自"suffa"(房间)、且强调它不该与"sofu"(宗教热忱)相混淆者,也都使用「苏非」。
"sufi"这个字的定义包含许多方面,姑列举一些如下:
一个在前往真主之道上的行者,他(她)已经净化自己,并因而得到内在之光或精神上的启蒙。
一个真主的谦卑战士,那「全能者」(theAlmighty)已为他自己拣选了他(她),而他(她)亦因此从其肉体的、罪恶导向的自我中解放出来。
一个进入「穆罕默德真理」的行者,他(她)身穿一件象征谦卑与身无长物的粗糙羊毛斗篷,并且弃绝了这个罪恶和肉欲之源的世界。由于遵循「先知」及其追随者、以及热忱皈依者的楷

模,他们被称为"mutasawwif",以强调其精神状态和信仰、行为、及生活风格。
一个至臻真正人性之巅的行者,他(她)已经从肉欲的混沌和各种人类的卑劣中解放出来,能明了自己的本质、天赋的秉性和身份。
一个具有精神性的人,他(她)试图像「房间」(suffa)中的人们(即那些居住在紧邻「先知清真寺」[1]的房间中、贫穷却学问渊博之「先知」的「门徒」)一般,藉由奉献一生以获

得那个名衔。
有人说"sufi"这个字衍生自"saf"(纯洁)。尽管他们藉由毫不间断地侍奉真主、以及将全付心思系于他的努力的确值得称赏,并且足以令他们被称为纯洁之人,但这种衍生方式在文法上

却是不正确的。又有人争论"sufi"这个字是从"sophia"或"sophos"(希腊文,意为智慧)衍生而来。但我认为这其实是外国研究者的杜撰,他们只是想试图证明苏非之道的来源是外国的─因此

是非伊斯兰的。
第一个被称为苏非的穆斯林是伟大的禁欲者库法的阿布.哈希姆(Abu Hashimal-Kufi,卒于伊历[2]150年)。由此,"sufi"这个字是在伊历第二世纪「门徒」那一代及其追随者之后才开

始使用的。当时苏非之道是由一群想要追随「先知」(愿真主予他祝福与救赎)及其「门徒」脚步、并且效法他们生活方式之精神的人所代表。此即为什么苏非之道总是以其为伊斯兰生活之道

的精神面向得名、并为人所记之故。
苏非之道努力教育人们,使其心向真主,并充溢对他的炽烈之爱。它重视诸位先知所示范的高度道德和合宜行为。尽管随着时间,苏非之道已出现些许偏差,但我们不应据此来非难其追求

精神纯洁度的面向。
古夏里在描述引领纯洁之精神生活的苏非时写道:
伊斯兰中最伟大的名衔是「先知的门徒」(Companionship of theProphet)。这项荣耀或恩典十分了不起,所以只有真正的「先知门徒」才能获得此名。第二伟大的名衔属于「再传门徒

」(Tabi'un),即那些有幸生于「门徒」之后并且见过他们的人。接下来则是「再传门徒之门徒」(Taba'ial-Tabi'in),亦即那些生于「再传门徒」之后并且见过他们的人。而就在第三世

代已近尾声之时,恰巧爆发了内部冲突和信仰分歧,此时的「圣训」学家、法学家、和神学家皆对伊斯兰作出极大的贡献,而同个时期的苏非也极为成功地复苏了伊斯兰的精神层面。
早期的苏非都是杰出、圣洁之人,他们引导正直、诚实、真诚、简单和无瑕的生活。他们不追求肉体欢乐或世俗满足,只是遵循「先知」的楷模。他们在信仰与思想上是如此平衡,不应被

视为古代哲学家、基督教神秘主义者或印度教圣者的追随者。早期的苏非认为苏非之道是人类内在世界的学问、事物的真实面、以及存有的奥秘。学习这份学问的苏非定是一位决心抵达普世或

完美存有之最终层级的人。
苏非之道是一条需要不断努力、通往那「永恒者」(the InfiniteOne)的漫长旅程;也是一场需要毫无停滞地奔跑、以及永不放弃之决心、且不预期任何世俗欢愉或报酬的马拉松。它和

西方或东方的神秘主义、瑜珈或哲学完全无关,因为苏非是下定决心抵达那「永恒者」的英雄,而不是一个神秘主义者、瑜珈师或哲学家。
在伊斯兰之前,某些印度和希腊哲学家曾遵循各式各样通往自我净化的道路,并且和他们的肉欲及世俗诱惑搏斗。然而苏非之道在本质上却和这些方式不同。例如,苏非透过祈祷、规律礼

拜、全然皈依真主、自我控制和谦卑,把他们全付的生命用来探索净化自我,但古代的哲学家却未曾遵循这种规则和行为。他们的自我净化(若当真可以这么认定的话),往往不过是在他们之

间创造妄自尊大和傲慢,而非谦逊与自我检讨。
苏非可以分为两类:那些强调知识和努力、透过「神智」(即真主的知识,ma'rifa)以抵达其目的地的人,以及那些遵循热望、精神至乐和探索精神之路的人。
第一群人毕生都朝着真主迈进,他们乘着知识的羽翼和真主的知识在他「之内」及「依靠」他前进。他们寻求对下述意义的理解:除了真主之外,别无权威及力量。因为每项改变、更动、

转变、和他们所观察到的形成过程、以及他们所目睹或体验到的每个事件,都是来自「神圣力量与意志」(HolyPower and Will)之可以理解的讯息,他们只不过是以不同的语言来经验。至

于第二群人,他们在其旅程及禁欲中也很严谨。不过既然他们追求的是隐匿不现的真实或真理、神迹的运作、精神上的喜悦与狂喜,他们有时可能会偏离主要的目的地,因而无法抵达「全能真

主」(GodAlmighty)之所在。虽然这条路也是奠基于《古兰经》和「顺纳」,但是它可能会导致一些入门者去珍惜像精神的位阶、奇迹的运作以及圣者之道等这类的渴望和期待。这就是为什

么前面那条在《古兰经》指导下通往伟大圣者之道的道路会比较安全的原因了。
另外,苏非也把人们分为三大群:
1.抵达目的地的完美之人。这一群可再细分为两小群:众先知以及透过严格地遵循先知典范而获致真理的完美之士。然并非所有的完美之士都可以是向导;相对于引导人们走向「真理」,

有些人反而淹没或灭绝于「与真主和奇迹会晤之海」的汹涌波涛中。由于他们和看得到的物质世界间的关系完全断绝,故他们无法引导其他人。
2.入门者。这一群也包括两小群:那些完全否定这个世界、且不考虑后世、仅仅寻求「全能真主」的人,以及那些寻求进入天园、却又不肯放弃品尝某些世俗乐趣的人。这些人包括了禁欲

者、礼拜
者、贫困者或无助者。
3.陷溺者或依恋者。这群人是由只想在今世过一种轻松、舒适生活的人所组成。因此苏非
称呼他们为「陷溺者」或「依恋者」,因为他们极度依恋尘世。他们主要是没有信仰的人、耽溺于罪恶因此无法得到原谅的人。依据《古兰经》,他们是不幸且属于「左边的一群人」[3]或是

那些既「聋」且「盲」又「无理解之心」的人。
有些人也分别称呼这三群人为最前方的人(或那些被带领与真主接近者)、右边的人以及左边的人。
----------------------------------------
【注释】
[1]编注:即"al-Masjidal-Nabi",为伊斯兰第二大圣寺,位于麦地那,为公元622年穆罕默德迁往麦地那时所建。
[2]伊斯兰历法是以「先知」「希吉拉」(hijra,迁居至麦地那)的那年为第一年。此事件发生于公元622年6月16日。由于伊斯兰历是阴历,故比阳历的一年短。
[3]在「审判之日」(Day of Judgment)时,人们会被分成两群,分站于「真主宝座」(God'sThrone)的左边和右边。在左边的不相信真主及「他的先知」,过着罪恶的生活。当他们死后仍

不忏悔时,便会被判入火狱。在右边的则相信并且寻求依据真主之训诫与教诲生活,一如他派遣的众先知和使者所示范的。他们忏悔并努力求取真主的欢心。他们会被判入天园。

四、逃离(Firar)与寻求庇荫(I'tisam)
"Firar"在字面上意谓着自某事逃脱,在苏非之道里则用来表示由「造化」前往「造物者」的旅程,在「本源」(original)的「显影」(shadow)[1]里寻求庇荫,并为了投身于「大海」

之中而弃绝「水滴」的样貌。[2]更进一步来说,它意谓着对于一片(反射阳光的)玻璃感到不足,从而转向「太阳」,[3]藉此跳脱了自我崇拜的樊篱,然后「消融」于真理之光内。《古兰经

》云:逃归真主(51:50),即指出了一位信仰者在其心灵与精神中的旅程,也谈及了此种心灵活动和精神智慧。
距离真主较远的人身处于令人窒息的肉体和欲望中,然距离真主越近者,便会对他们自己越尊重。让我们来听听先知穆萨(Musa,编按:即Moses,《圣经》中的摩西,愿平安降临予他)

这位在真理之门内的忠实皈依者,说说一个逃归真主并在他处寻求庇荫的人是如何得到回赐的:那时我畏惧你(法老王),所以我逃了。然后我的「主」赐给我(公正)判断(与辨别真伪)的

能力,并使我成为他的一位使者(26:21)。先知穆萨宣称,通往精神喜悦与会晤真主之路、以及成为神的代理人与接近他,都得透过逃脱的阶段。
一般人会从生命的烦扰与罪恶的丑陋中逃脱,并在真主的原谅与恩赐中寻求庇荫。他们宣称或考虑以下经文的意义:我的「主」啊!求你饶恕,求你怜悯,你是最悯人的(23:118)。他们

以全然的诚敬寻求真主的庇荫,说道:我由自己所为之罪恶,向你寻求庇荫。[4]
那些以其虔敬与接近真主著称之人,由他们自己较欠缺的质量逃往「神之属性」(DivineAttributes),由他们外在感官的感觉转向领悟与遵循心灵之道,由仪式性的礼拜转向其最内在

的面向,并且由肉欲的感官转向精神的感动。这就是以下所要提及的:噢!真主,我逃离祢的愤怒,在祢的认可中寻求庇荫;我逃离祢的惩罚,在祢的原谅中寻求庇荫。[5]
对真主的知识与爱了解最深、且最虔敬之人,由「属性」逃至「神之存在或本质」,并由「真理」逃进「真理本身」。他们说:我向祢寻求庇护,[6]他们总是敬畏真主。
所有逃离者都在你求庇荫和保你。由于逃离的意识和逃离者你身的精神深你成正比,故其所抵达之目的地的质量也随着追寻者的认知层次而有所不同。第一群抵达真主知识的人,他们在其

所看到的每件事物中念记真主,提及他,珍惜渴望,想象他你不可能理解的事,直到最后感受到下述真相时才止步休息:噢!「为人所识者」(KnownOne)啊!我们无法依照认识祢所需要的

去认你祢。他们总是如你感觉并在狂喜之中复述:
一切存有体都正在追寻「你的知识」,你那些试图描述祢的人总无法做你。接受我们的忏悔吧!因为我们是无法依照认识你所需要的去认识你的人类。
第二群人每天都在一个认识真主的新海域中航行,而且终其一生都在不断更新的神之彰显之光中生活。不过,他们仍不可免地会碰到阻碍他们抵达最终一站的绊脚石,在那儿,他们满溢的

灵魂将会陷落。他们的眼睛盯着通往更高之处的楼梯,由这一阶向上飞往另一阶;然而,他们也战栗不已,深恐自己跌落。第三群人,他们在状态的浪潮中悠游(请参见〈状态(Hal)与阶段

(Maqam)〉那章,页58-60),并耽溺于惊喜之中(请参见〈无比惊奇 (Dahsha)与惊异(Hayra)〉那章,页245-248),他们是那般地沈醉在「万物之源所涌出的美酒」中,即使是伊斯拉非勒(

Israfil)[7]的号角,都无法把他们从那种恍惚之中唤醒。唯有抵达这个层级的人能够描述其思想和感觉的深度。鲁米即云:
那些幻觉是为圣者设下的陷阱,事实上,它们是那些在真主的花园中、具有容光焕发之面貌者的反射。[8]
「真主的花园」表示「神之独一性」(Divine Unity)的彰显─即在整个宇宙中,单一、许多或所有「神的名字」(DivineNames)的彰显。「具有容光焕发之面貌者」则象征凝聚在一个

单一事物或存有体上的「神的名字和属性」。因此,上述那段话的意思是:那些攫获圣者的陷阱都是某种「神的名字和属性」的彰显。这些彰显在那些对神的真理视而不见之人的眼中,即构成

了某种幻觉。萨里.阿布杜拉先生(Sari AbdullahEfendi)曾说,众先知与圣者的心灵是反映「真主之名和属性」的镜子。而真主也会彰显「他的名字和属性」,昭示他才是宇宙之「主」─

即宇宙的「统治者」(Ruler)、「支持者」(Sustainer)和「主宰」(Master);真主会令「他的名字和属性」成为一个永远绽放美丽与魅力的花园,藉此吸引着「先知」和圣者。
------------------------------
【注释】
[1]苏非视造化为「真主知识」(Knowledge of God)中之原型、意义、及起源的显影。
[2]苏非认为世上的一切事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甚至只是海市蜃楼。物质的存有和乐趣,此二者的意义和价值会与一滴水一样,而来自神的知识和爱的另一个世界与精神喜悦则有如无垠大海


[3]玻璃是指神在世间所彰显的一切,而太阳则指涉真主─这些彰显的源头。
[4] Al-Tirmidhi, Abu 'Isa Muhammad ibn 'Isa. "Dawa'at," 15;Al-Nasa'i, "Isti'adha," 57.
[5]Muslim, "Salat," 222.
[6]同上注。
[7]伊斯拉非勒为伊斯兰四大天使之一,专司在世界末日之时吹响号角,召唤所有死人复活,接受真主的审判。这可能只是一种隐喻。
[8] Al-Rumi, Al-Mathnawi al-Kabir, 1: 3.

五、状态(Hal)与阶段(Maqam)
"hal"(状态)是指在个人的内在世界中体验来自今世以外的领域所吹来之「气息」,并且感受到发生在心灵之内的「昼」与「夜」、以及「傍晚」与「拂晓」之间的差异。那些毋需花费

特殊心力、便能理解悲喜交替以及侵入心灵、使之舒张收缩之波动的信仰者,将那些波动起落的持续状态称为「阶段」以及「官能欲望」的消失。
我们可以把每个状态描述成一项神的赏赐与个人内心所能感觉到之接近真主的微风,而个人就在每个阶段里持续和稳定地体验每个状态的微风,并由此获得第二本质。如同生命、光和慈悯

,每个状态都是那「全能者」直接赐予的礼物,它会引导人们坚信「神之独一性」。反过来说,既然每个阶段皆需依赖刻意的努力,所以它并不能明显地反映真理。因此,倘若阶段毋需藉由个

人努力便可获得,那么信仰者在其心中对精神性事件的感受,以及信仰者无时无刻在其心中开放通往其心灵所认识之「唯一者」(theOne)的新路,都将使其对那些事件的「源头」(the

Source)有深刻的感知,这种感知可能会比他们依据自己的能力与性格来形塑那些事件更深,因为后者或许会导致浮夸和欺瞒。
那位最诚信者(愿主赐他平安)曾经宣称:真主考虑的并非你们的肉体或身材,而是你们的心灵。[1]这句话让我们注意到什么对「真理」才是重要的,并向人们展示到达主要标的的方法

。有一则传述谱系较弱的「圣训」说:真主考虑你们的心灵与行动。[2]此即道出了在几经循环之后所将抵达的阶段。
状态是由神的彰显所构成,而神的彰显有时是由绝对「意志」所决定。这些彰显会反映在心中和信仰者的悟性及意识里,信仰者追求这些彰显,然后将之塑造成形。因此,阶段象征着在波

动状态后的稳定与平静,而状态则可被比拟成太阳所散发出来之具有不同长度与颜色的光波;这些光波一会儿出现,一会儿消失,这其中全赖那绝对支配者的「意志」。
敏感的灵魂与那些意识到真主的知识、且对之保持警醒的人,会辨识出每个状态在其心灵上产生的波动,一如他们看到阳光在水面上的反照,并且依据他们认知的程度和方式去对这些波动

作出响应。凡是未曾改正其心中的失衡、并因而与那「全能者」失连的人,可能会把这些状态的波幅当作幻觉或想象,然而那些以「真理」之光看待存有的人,便会视它们为极其明显、可以体

验的真实。
当那位察觉状态之最伟大英雄(愿真主予他祝福与救赎)将他之前所获赐的礼物与他之后所获赏的相比时,便发现前者实在逊色很多;然而,我们多么希望真主可以用他所认为稍嫌逊色之

礼物的光芒来照亮我们的心灵啊!他宣称:我每天都向真主求恕七十次。[3]一个完美、纯洁的灵魂在通往那「无限存有」(theInfinite Being)的无尽旅程中,会迫切地需要一座不朽山丘

与永恒之光,因此对他(她)而言,再去做其他任何事都是不可能的。
-----------------------------
【注释】
[1] Muslim, "Birr," 33, 34.
[2]同上注;Ibn Maja,"Zuhd",9。
[3] Al-Bukhari, "Dawa'at," 3; Al-Tirmidhi, Abu 'Isa Muhammad ibn'Isa. "Tafsir al-Qur'an," 47.

六、索居(Halwat)与避静('Uzlat)
"Halwat"(索居)与"'uzlat"(避静)在字面上是寡居和独居之意,在苏非之道的脉络中,则表示一个打算退隐的入门者,在一位精神导师的指导和督促下,将他(她)所有的时间奉献在

礼拜真主上。他(她)在所有错误的信仰、晦涩的思想与感觉、以及将他(她)与真理分隔开来的概念和想象中寻求净化,他(她)的心门对所有非真主的事物阖上,并透过其内在能力的舌头

与他对话。
避静是索居的一个面向;简朴则是另一个。索居的第一个步骤需在四十天内完成,因此被称为「四十天简朴期」。当精神导师要带领入门者进入索居时,他会带他(她)到一个安静的房间

,在那里为入门者祈求其能圆满达成,然后离开。而入门者在那个房间里过着简朴的生活,完全独处。在那个避静的房间中,他(她)几乎断绝饮食,视此为一扇开往接近真主的门。在那儿,

肉体的需求减少了,变得有节制,欲望被忘怀了,所有时间都奉献在向真主礼拜、冥想、深思、祈祷和恳求上。
在避免与人接触和简朴这方面,索居可以追溯至苏非之道的早期时代,甚至到伟大的众先知的时代。许多先知和圣者们,尤其是那位人类之光(愿真主予他祝福与救赎),皆把其生命中的

大量时光用来避静。然而,他们最初的索居和避静系统都已随着时间发生意想不到的改变。很多人以着各式各样的方式来实践先知易卜拉欣(Ibrahim,编按:即Abraham,《圣经》中的亚伯拉

罕)的避静、先知穆萨的「四十天简朴期」、先知尔撒的简朴、以及众先知后代的索居,却也因此令众先知的索居和避静系统产生某些改变。
不过,此种改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很自然的,因为避静和个人的心情、脾气、及精神素养有关,故只有完美的精神导师才会知道和决定一个入门者需要避静多久、或在什么情况下才能

避静。鲁米在初学的早期,曾为了避静经历过许多「四十天简朴期」。然而,当他找到一位真正的完美导师时,他便离开了避静,转而寻求与人为伴(jalwat)。而在他之前与之后的许多人,

也都较喜欢和人们在一块儿,而非避开他们。
至于索居的另一个面向─简朴,意思是勒紧对欲望的满足感,然后督促精神提升至人性完美的程度,那才是精神最迷恋的。[1]唯有透过简朴,肉体的自我才会受到约束,被迫弃绝罪恶的

冲动与热情而臣服于真主的诫律,被迫采用谦逊而成为花圃里的泥土:
要像土壤一样,以便玫瑰可以在你之中生长,
因为除了泥土之外,再无其他媒介可以让玫瑰生长。
一个人可以透过简朴得到某些神的恩赐。有些人会用高度的道德来装饰其知识,并用诚恳及纯粹的意图来装点其宗教行为,藉以取得他们与真主和他人间的合宜关系。另一些人则发现自己

在这条路上以及他们与「主」之间的关系中摇摆不定,因此不断地寻求各种可以更接近他的道路。另外还有一些人,就如同刚出茧的蛾,他们将生命花在精神存有上,并视这些精神存有为其刚

刚触碰到之天园世界里的蝴蝶。
索居的本质是,入门者不得寻求真主至乐之外的事物,然后必须持续地满怀期望、等待神的恩赐。在等待恩赐之时,入门者不得懒散,反之,他还必须睁大着心灵之眼等待,以最高的谨慎

和兴奋等待,以不致错过任何可能流入他(她)心灵中之神的启发或恩赐。他们必须以有如真主亲临眼前般的礼貌和仪节来等待。以下马卡尼.胡赛因.胡赛因先生(LaMakani Husain

Efendi)的描述即非常合宜地表达出这个意思:
清洁你的灵魂之泉,直到它完全纯净。
将你的眼睛定在你的心上,直到你的心变成眼睛。
丢弃怀疑,将你的心壶放入泉水中。
当心壶充满带来愉悦的水时,
你便退下,把它献给他的家的「拥有者」。[2]
当你留下它后,无疑地真主便会驾临他的家。
千万不可让罪恶之贼进入你的心宅,
因为一旦他进入了,要再送走他可就难了。
的确,真主毫不受限于时空,他与信仰者的关系便发生在信仰者的「心灵之坡」上。因此,心灵的「翡翠山丘」或「山坡」必须时时刻刻准备好接受他的彰显,他的彰显就有如波涛一般一

次次地打上岸来。埃尔祖鲁姆的易卜拉欣.哈奇(IbrahimHaqqi of Erzurum)说:国王(the King)可能会在夜间降临「他的殿堂」。
「全能真主」对先知达伍德(Dawud,编按:即David,《圣经》中的戴维)宣告:为「我」保持那个家的空旷,如此「我」便能降临其中。[3]有人把「保持心灵的空旷」阐释成扫除心中

一切非真主的事物,使其纯洁,同时,在没有优先考虑到真主的愉悦前,便不与他人产生关系。以下鲁米的话语最足以表达这一点:
一个聪明、敏感的人较喜欢水井的底部,
因为灵魂会在(与真主同在的)索居之处找到愉悦。
水井的黑暗总比造成黑暗的人好。
而抱住别人大腿的人,永远都不能用头脑抵达终点。[4]
一个人必须离群索居以避静,但绝非离开那「至爱者」(the Beloved)。
皮毛会在冬季磨损,而非春季。
既然避静的目的是在于净化那并非导向真主之爱的心灵,以及永远与那「至爱者」同在,那么居于人群中的人,只要他们总是感觉到真主就在身旁,抑或持续在多元性中去辨识「神之独一

性」,就可以被视为一直在避静中与真主同在。反之,倘若一个人离群索居,把时间花在避静,但却未净化其心灵中之非真主事物的挂碍,那他们所做不过是一种欺瞒。
那些总是感觉到真主就在身旁的人,是不需要离群避静的。这种人,以鲁米的话来说,就好像是把一只脚定在神的诫律上,以此为圆心,然后转动另一只脚,就好比罗盘的针一样,绕着世

界打转。他们每一刻都在体验着起落升降。这才是众先知与圣者所认知及钟爱的避静。
「全能真主」曾对先知达伍德说:噢!达伍德,你为何要离群避静呢?你为何要独居呢?达伍德(愿平安降临予他)回答道:「主」啊,我是因祢之故才弃绝人们的陪伴的。结果那「全能

者」警告他说:永远保持警觉,但不要远离你的弟兄。不过,你自己得离开那些对你无益之人的陪伴。
--------------------------------------------------------
【注释】
[1]由于精神来自于真主,所以它自然会渴望着他并且醉心于完美。而另一方面,肉体的灵魂或自我,醉心的事物却是动物性渴望。
[2]「家」象征心灵,而心灵的主人是真主。
[3] Al-Qushayri, 327.
[4]意即,一个要靠别人达成自己目标的人必会失败。

七、悲伤或苦楚 (Huzn)
向伊斯兰创始人穆罕默德学习静修冥想诵持古兰经
苏非使用"huzn"(悲伤)这个字作为欢乐或喜悦的相反词,它表达了当一个人完成其责任与明了其理想时所感受到的痛苦。每个完美的信仰者都将随其信仰程度的不同,不断地品尝这种苦

楚,然后才在时间的「织布机」上把悲伤的「经纬线」编织成生命的织品。简言之,在全世界的各个角落皆已呼吸到「穆罕默德真理」的精神之前;穆斯林与其他受压迫者的叹息停止之前;以

及在人们已于日常生活中实践神的法则之前,这个人都会感到悲伤。
这种悲伤会持续到穿越坟墓中之居间世界('Alemal-Barzakh)的旅程已经完成、安全与稳定为止;会持续到信仰者未被后世的「至高法庭」(SupremeTribunal)拘留、然后飞往永世幸

福与恩赐的住所之时。一位信仰者的悲伤将不会停止,除非以下经文的意义得到阐明:赞美真主,他确已消除了我们的忧伤。我们的「主」确是多恕的、厚赏的(35:34)。
悲伤或苦楚来自一个人对于其身为人类之意义的认知,并与一个意识到自己人性之人所拥有的洞见和辨识力成正比。它是一个很必要的、有意义的动力,去驱使信仰者随时转向「全能折埂

??煊X引发悲伤的真相、以及每当无助之时便会向他寻求庇护和恳求他的协助。
一位信仰者会热切地渴望珍贵的无价之事,如真主的喜悦与永恒的快乐,并因而寻求在一段短时期内(他[她]的一生中)以有限的工具去做一件「非常有益的事」。一位信仰者在病痛中所

体验的苦楚,以及其他各式各样的痛苦与不幸,都彷佛是洗刷其罪行的特效药,它令片刻成为永恒,也将一个人渺如「水滴」的善行扩大成如浩海一般。我们也可以说,一位穷其生于持续之悲

伤中的信仰者,在某个程度上和众先知并无二致,因为众先知也都把毕生精力花在这种状态中。那位人类之光(愿真主予他祝福与救赎)就是把他的生命耗费在悲伤中,才被知名的土耳其诗人

与作家内吉卜.法兹勒(NecibFazil)恰如其份地称为「悲伤的先知」,而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事啊!
悲伤让一位信仰者的心灵与感觉免于生锈和腐朽,进而迫使他(她)专注于内在世界以及如何在道途之上前进。它帮助一位走在追寻完美之路上的行者获致纯粹精神生命的位阶,而这个位

阶是其他行者即使在数次的四十日忏悔与简朴期之后仍无法获致的。那「全能者」在意的是心灵,而非外在的表象或形式。对于众人的心灵,他只看重那些悲哀与破碎的,他并以他的临在赋予

那些心灵的拥有者尊荣,如同以下话语所宣称的:我与那些具有破碎之心者亲近。[1]
苏斐扬.伊本.乌艾那(Sufyan ibnUyayna)说:真主有时会为一个悲伤、拥有破碎之心的人,而怜悯一整个族群。[2]这是因为悲伤会出现在一颗诚敬的心以及让人接近真主的行为中,

而当一个人被炫耀或对赞美的渴求所迷惑时,他们的悲伤或苦楚都能使其最不致受责难。真主的每项丰赏与恩赐,有一部分是要给予那些需要它来净化某些不纯洁之恩惠或福赐的人。那个部分

被称为"zakat",字面上的意思是「清洁」或「增加」;它洁净一个人受人剥削或利用时所获取之不洁所有物,并使这件事成为一项真主的恩赐。同理,悲伤或苦楚完成了一个类似的角色,因

为它就像在一个人内心或意识中用以净化与维护此种纯洁的那个部分。
《讨拉特》(Torah,编按:即Tawrat,《摩西五经》)中叙述,当真主喜爱他的仆人时,会以哭泣之感填充他(她)的心;倘若他不喜欢或对一个人发怒,会以娱乐和玩耍的欲望填充他

(她)的心。毕希尔.哈费(Bishral-Khafi)说:悲伤或苦楚就像是一位统治者。当它在某个地方落脚时,就不允许其他事物居住在那里。[3]一个没有统治者的国家会处于混乱和无秩序的

状态中;一个感受不到悲戚的心是崩坍的。
而那拥有最平静和最丰盛之心的人(愿真主予他祝福与救赎),不也总是悲伤地沈浸在思虑中?先知亚古伯(Ya'qub,编按:即Jacob,《圣经》中的雅各布)(愿平安降临予他)在他及

其至爱之子(先知优素福[愿平安降临予他])间「攀登群山,然后超越了群山」,他在悲伤的羽翼上见证了一个愉悦之梦的实现。一颗悲伤之心的叹息,与那些规律且经常礼拜真主者之习惯

性诵念和对真主的念记、以及那些弃绝罪恶之禁欲者的皈依和虔敬,具有相同的价值与美德。
那诚信者(愿真主予他祝福与救赎)说,因世俗不幸而生的悲伤可以令罪恶获得宽宥。[4]基于这个论点,一个人可以看到因一己之罪恶、对真主的敬畏与爱、以及有关后世所导致的悲伤

,是多么有价值与可称赞的啊!有些人悲伤,是因为他们没有履行他们所应完美履行的礼拜义务。他们是一般的信仰者。至于其他出类拔萃的人,他们则因自己受到非真主之事物的引诱而悲伤

。另外还有其他悲伤的人,他们因为感到自己总是在真主的监察下并从未忘怀过他而感到悲伤,因此他们为了引导人们通往真理而把时间花在人群中。他们或恐干扰了与真主同在及和人群共处

间的平衡,因而战战兢兢。这些都是纯洁之人,他们将负起引导人群的责任。
第一位先知阿达姆(Adam,编按:即《圣经》的亚当,愿平安降临予他)是人类与众先知的祖先,也是首位尝到苦楚的人。他以苦楚开启了他的世俗生命:由天园中堕入凡尘、失去了天国

乐园、与真主分离、及至随后而来之担任先知的重责大任。他终其一生都在悲叹。当先知努哈(Nuh,编按:即Noah,《圣经》中的挪亚,愿平安降临予他)成为先知时,他发现自己陷入痛苦

中。他的族人完全不信神,眼看着真主就要对他们施以严厉的惩罚了,凡此种种皆令他痛苦不已。而那一天果真来临,大海中掀起了滔天巨浪,淹没了高山,令整个大地沉没于哀伤之中。先知

努哈就此成为「洪水的先知」。
先知易卜拉欣(愿平安降临予他)几乎是由苦楚设定而成的,他的苦楚来自于:他和暴君尼木鲁德(Nimrod)争辩、因而被丢入火中为「火」所包围;他将妻、儿弃于荒凉的山谷中;受命

牺牲他的儿子;以及其他许多属于事件之真实与意义的内在面向的神圣苦楚。至于其他先知,如穆萨、达伍德、素莱曼(Sulaiman,编按:即Solomon,《圣经》中的所罗门)、札卡利亚

(Zachariah,编按:即《圣经》中的撒迦利亚)、雅哈亚(Yahya,编按:即"Johnthe Baptist",《圣经》中的施洗约翰)和尔撒(愿平安降临予他们),他们的生命就像是一系列苦楚的合

成体,苦楚把他们的一生紧紧裹住。而众先知中之最伟大者(愿真主予他祝福与救赎)及其追随者,亦尝尽了最大的苦楚!
-------------------------------------
【注释】
[1]Al-'Ajluni, 1: 203
[2]Al-Qushayri, 139
[3]同上注,138
[4]Al-Haythami, 4: 63

八、礼拜 ('Ibada)、侍仆('Ubudiya)及深挚的奉献('Ubuda)
虽然有些人视礼拜、侍仆及奉献为同义字,但大多数苏非学者和导师都说这些字有不同的意涵'ibada(礼拜)的意思是在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履行真主的旨意与作为他仆人的义务,

而'ubudiya(侍仆)是有意识地以仆人的身份过日子。因此,一个遵循其宗教责任的人会被称为'ubid(礼拜者),而一个有意识地以仆人身份过日子的人则被称之为'abd(仆人)。
在礼拜与服侍之间有另一个更精确的差异。礼拜的行为包括一切财务上与身体上的责任:如那些需要足够财务资源与身体能力的义务;那些带着畏惧与希望、和取悦真主之想法去做、但又

会遇到困难才会达成的事(如:每日的五次礼拜、斋戒、缴纳天课、去麦加朝觐、提供牲礼、以及提及与诵念真主名)。不过,一位真主的仆人是以另一个层面去了解这些礼拜的责任或行为:

实际上,每一项责任的履行都蕴涵着更深的(内在)面向,该面向乃在于要求仆人具有某种程度的意识与觉悟。
奉献是宗教责任与宗教要求的最深刻面向,它需要全然的小心与觉知。伊本.法里德(Ibnal-Farid)说:在我的精神旅途中,我所抵达的每个阶段与位阶所要求之作为侍仆的礼拜与责任

,都因我的奉献而完满达成了。
有些苏非把礼拜定义为一般人作为侍仆的身份;把侍仆定义为成为一位真主的仆人所需要觉知的个人来履行的责任;把奉献定义为那些以其接近真主著称者的责任。第一群人包括那些努力

在真主之道上前进的人;第二群人包括那些心智与精神态度容许他们克服其所遭遇到的一切似乎无法跨越之障碍与困难的人;第三群人则包括那些其心智与精神态度使他们全心朝向真主,并且

深刻感受到他的陪伴之人。
其他苏非则用两个名词总结以上的解释:对于「绝对的神之本质」(Absolute DivineEssence)的礼拜、以及对于「有限定的神之属性」(Restricted DivineAttributes)的礼拜。第

一个名词意为总是意识到「造物者」与造化、「受礼拜者」(theWorshipped One)与礼拜者、「监察者」(the Overseeing)与受监督者、「支持者」(theSustaining)与被支持者之间的

关系,以及以对于这些关系之最深厚的察觉能力来思考、感受与行动。第二个名词意为藉由这种觉知力的要求来履行个人的日常责任,它会令一个人的察觉力增强。凡是履行这些责任者可以按

他们的企图、决心、决定、与诚恳分成以下几类:想要进天园者、希望由地狱之火中得救者、热爱真主且以敬慎的态度立足之人、以及感受到自己必得这么做以符合「作为造物者的真主」

(God as theCreator,那独一无二应受礼拜的)与人类(必须礼拜造物主的造化)间之关系的要求者。
每个群体都有另外一个名字:如商人、奴隶、怀爱者、及虔诚或忠诚的人。拉比阿.阿达维雅(Rabi'aal-'Adawiya,伊斯兰第二世纪的女穆斯林圣者)的话语是极为恰当的:
「主」啊!我以与祢亲近的美好起誓,我从未因对火狱的恐惧或对天园的期望而向祢礼拜。我礼拜祢仅仅是因为祢的缘故。
侍仆是男、女荣耀与尊严的源头。没有任何事比被真主赋予身为他的侍仆与向他奉献更让人尊敬或有价值。虽然真主可能会在一段有限的时间内授予其他更有价值的位阶,但成为侍仆是恒

常与持续的,因此是最有价值的位阶。此即为何「全能真主」会以最美丽的辞藻描述那最佳造化(愿真主予他祝福与救赎)为他的仆人的原因了: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他的仆人与

使者,而他以他的使者本质来为他的侍仆身份与这些备受恩宠的字眼加冕。
同理,当他邀请「先知」(那人类之光、以及在所有时间和造化中之冠绝群伦者)藉由「登霄」(mi'raj)[1]来荣耀天园时,他以夸奖的词语起头道:他在一夜之间带领他的仆人(17:1

),由此提及其侍仆身份的伟大是无与伦比的。以下的情况无疑是更具意义的,当他几乎超越了时空、受到普照四海的「神之恩典与美丽」(DivineGrace and Beauty)的光辉欢迎时,那「

全能真主」再度强调他的侍仆身份,宣称:他把他所应启示的启示给他的仆人(53:10)。
鲁米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位圣者或具有高度精神素养的人,他认为自己不过是一个仆人罢了:
我已成为一个仆人,成为一个仆人,成为一个仆人;
我已鞠了躬,弯下身子来服侍祢。
当仆人或奴隶在获得解放时,都会充满喜乐;
而我却在成为祢的仆人时充满喜乐。
根据某些人的说法,当论及礼拜与侍仆时,应考虑下列几点:
1.察觉自己的错误,为那些错误而烦恼,即使自己认为已完美地履行礼拜。
2.努力礼拜至尽善尽美,而后将任何以侍仆之名成就之事归诸真主。将生命的每一刻都用在察觉自己是永恒之「主」的仆人上。
3.视存有之所有面向为他存有之光的影子,并且绝不将任何事或任何成就的存在归诸自己。对于获赐的恩宠,不应沾沾自喜,对于遭扣留的一切精神赏赐与光荣也不感失望。
4.察觉与他相系的荣耀与尊贵,从不想象会得到其他种类之位阶的荣宠。
没有其他位阶或荣耀会像侍仆身份那么伟大,或比它更伟大。倘若有可以与之相提并论者,那可能是自由,但那只有在不让自己心系任何非真主之事、与弃绝那些非他之事时才有意义。那

些尚未在真主之道上有长足进展之人,可能只是初尝自由,但那些已经抵达目的地者,却能充分体会它。我想,一个人必须去热切冀盼,一个适合其层级与尊严的真正自由,就是这种自由。有

位接近真主之人注意到这个事实:
儿子啊!不要束缚自己,让自己自由吧!
你还要让自己成为金银财宝的奴隶多久?
巴格达的祝奈德警告道:除非一个人不再受其他事物所奴役,否则他(她)将无法获致对真主的真正侍仆身份。[2]另一位接近真主之人亦就自由与侍仆的意义作出表述,他忠告:一位真

主的仆人,绝不会在他(她)的所有思想、想象、感受及礼仪中考虑任何非真主之事:
若你想要敲打荣耀之鼓,就要超越星宿之轮;
而这个充斥着铃铛的圆圈,却是屈辱之鼓。
真主啊!请让我们能够获得那些祢所眷顾与喜悦的事物吧
-----------------------------------
【注释】
[1]「登霄」是一件奇迹,是关于「先知」穿越存有境域抵达真主之处的一段旅程。
[2]Al-Qushayri, 201.

九、畏惧 (Khawf) 与尊敬 (Khashya)
在苏非之道中,"khawf"(畏惧)的意思不只是戒除所有那些不许可的,也包括戒除那些最好避免的行为。它恰巧与希望或期望相反,象征着一位在真理之路上的行者在对抗偏差时感到不

安,并因而害怕招致神在后世里的惩罚。于是,行者戒除了欺瞒与自傲。
依据古夏里,畏惧会迫使一位在精神之路上的行者抵挡与戒除让真主不悦的事。由此可知,畏惧和未来有关。畏惧源自于一个人害怕自己臣服于不讨喜之事,或是未能达成被渴望达成之事

的不安。也是在这个意义上,畏惧和未来产生关联。《古兰经》的许多经文皆指出个人言行会在未来招致的结果,从而寻求建立一个将未来涵括进来的世界;那个世界同时具有好与坏的元素,

但人们却能清晰无误地辨识出。
《古兰经》在其追随者的心田中播下畏惧的种籽,令他们害怕其生命的终点为何?又或他们离世之时是否仍是虔诚的穆斯林?《古兰经》警告他们要坚定其对伊斯兰的信仰和实践。许多经

文一方面令人们惊惧,另一方面却又像是编织生命丝带的经纬线。例如:他们没有料到的刑罚,将从真主那里,对他们显现出来(39:47);你说:「我们可以告诉你们,谁在他们的行为上是

损失最大的吗?他们是那些在今世的努力已成白费的人,而他们却以为他们是在做好事」(18:103-104)。那些以这些「线」来编织生命「丝带」的人是多么快乐与丰饶啊!《古兰经》以这段

警告带领我们朝向后世,并鼓励我们把它想得比其他事都要紧。
在他极具启发性的「言语」中,「全能真主」以畏惧当作鞭子,鞭策我们面对「他的临在」(HisPresence),并以他的陪伴予我们尊荣。[1]如同一位母亲对她的子女再三保证,并将他

(她)拉回其温馨、满怀爱意的臂弯中,这条鞭子吸引信仰者前往「神之慈悯」的深海中,并以真主的恩宠与丰赐滋养他(她);他强迫人类去领受和接收来自「他的慈悯」的恩宠与丰赐。因

此,《古兰经》中提及与强制在人类身上的每道天意和命令,都是源于「神之慈悯」,都是为了升华人类的灵魂,是故它们也充满了警告和威胁。
一个心中充满对那「全能者」之敬畏的人,便会对他人无所畏惧,也因之从所有无用和令人窒息的畏惧中解放出来。在他充满启发、给予希望的「言语」中,那「全能者」告诉大众毋需害

怕除他以外的任何事或人,他说:你们不要畏惧他们,你们当畏惧我,如果你们是信道的人(3:175);你们应当只畏惧我(2:40);他们畏惧在他们上面的主宰,并做他们所被命令去做的

(16:50);并赞扬那些心怀畏惧且心中只敬畏真主的人:他们体不沾床,他们以恐惧和希望的心情祈祷他们的「主」(32:16)。
他赞扬那些信仰者,因为那些依据其对真主的畏惧安排自己生活的人,会谨慎使用自己的意志,努力避免犯罪。如此敏感与谨慎的灵魂将在真主之认可与喜乐的天园里飞翔。以下《浩海》

(Lujja)的作者加姆的努尔.丁.阿布杜.拉赫曼.伊本.阿赫马德(Nur al-Din'Abdal-Rahman ibn 'Ahmad al-Jami)的言语,实是再贴切不过了:
如果你畏惧真主的愤怒,便要在宗教中站稳脚步,因为一棵树会用根紧紧地抓住大地,以抵挡狂风。
最低程度的畏惧是信仰所要求的:你们当畏惧我,如果你们是信道的人(3:175)。另一种更高程度的畏惧是来自于知识或学习的:在他的仆人中,只有有学识的人真正畏惧真主(35:28)

。而最高程度的畏惧则是混合敬畏与源自于个人对真主之知识的:真主命令你们敬畏他(3:28)。
有些苏非将畏惧分为两类:敬畏和尊敬。虽然这些词在意思上非常接近,但敬畏隐含了一种让入门者逃往真主的感觉,而尊敬则是让入门者在他之内寻求庇护。一位持续感到敬畏的入门者

会想要逃,然一位寻求避难之人则会努力地在他之内寻求庇护。那些选择逃亡之人,在那条对他们相当困难的道路上前进,因为他们过着苦行的生活,而遭受与那「全能者」分离的痛苦。然而

,那些以尊敬拥抱他的人,却饮用着那份因亲近他而涌生的甜美、活力之泉,那是来自在他之内寻求庇护的泉源。
完美的尊敬是众先知的特质。当他们置身于这种状态时,他们匍匐在地,不敢妄动,像是死了一般,又恍若他们已经听到了「伊斯拉非勒的号筒」(Trumpetof Israfil)响起,然后被带

到了「至威至高的真理」(Majesty and Grandeurof theTruth)之前。他们永远都意识到以下经文的真义:当他的「主」向山显现的时候,就把山粉碎了;穆萨晕倒在地(7:143)。在那些

被带到真主近处的人当中,距离他最近且怀抱最多尊敬的人(愿真主予他祝福与救赎)说:
我看到你们所无法看见的,也听到你们所无法听见的。但愿你们晓得在诸天之中之嘎嘎作响及呻吟的是什么。事实上,他们必须这么做,因为诸天中甚至连四根手指的宽度都没有,在那儿

,天使连跪下的地方都没有。我以真主之名起誓,倘若你们知道我所知道(关于「至高真主」)的事,你们将会笑得少而哭得多。你们会避免和妻子共眠,而在田野及山间向真主大声祈祷。

[2]
在此,「先知」显示了那份引导他在真主之内寻求庇护的尊敬,并且描述令其他人亟欲逃亡的恐惧。阿布.札尔(AbuDharr)在其对下述「圣训」的附注中即表达出此种逃亡的态度:但

愿我是一棵被连根拔起、砍成碎片的树。
一个在灵魂中充满对真主之尊敬与敬畏的人不会犯罪,即使他似乎无所畏惧。苏艾卜(Suhayb)就是其中一位克服对真主之敬畏的人。「真主的使者」(愿真主予他祝福与救赎)赞叹他道

:苏艾卜是多么优秀的仆人啊!就算他不畏惧真主,他也不会犯罪。[3]
一个畏惧真主的人会时而叹息,时而哭泣,尤其是当他(她)独处时,他(她)会试图消除与他分离以及那即将降临在他(她)身上之地狱之火的痛苦;火狱才是界于他(她)与真主之间

的最大鸿沟。如同「圣训」中所宣称:一个因为畏惧真主而哭泣的人,将不会进入火狱,除非(由一头哺乳动物)挤出的牛奶可以再被放回乳房(即原挤出之处)里。[4]
洒泪是熄灭地狱之火的最有效方法。一位信仰者有时会把他(她)已做和未做的事相混淆,然后因为惧怕其行为是源于幻觉、或由于个人抵制诱惑的失败所导致的肉体自我,而感到巨大的

后悔,于是在真主之内寻求庇护。关于这种灵魂的描述可见于以下「圣训」:
当这段经文「有所施舍、但因将归于『主』而心怀敬畏者」(23:60)降示时,「先知」(愿真主予他祝福与救赎)的妻子阿伊夏(A'isha)问他说:那些「因将归于『主』而心怀敬畏者

」是指那些犯下那般如通奸、窃盗、及喝酒等大罪的人吗?而那身为人类之光的「先知」回答道:不是的,阿伊夏。那经文中所提及的人是履行主命拜、斋戒及缴纳天课的人,但尽管如此,他

们依然因畏惧而战栗,恐怕礼拜的行为无法被真主所接受。[5]
阿布.素莱曼.达拉尼(Abu SulaymanDarani)说,虽然仆人一定总是充满敬畏(害怕真主可能因不高兴而惩罚他[她])与希望(盼望可以获得真主的喜悦),但是用畏惧和尊敬去鞭策

一个人的心确是比较安全的。[6]哈礼卜「谢赫」[7](ShaykhGhalib)同意达拉尼的观点,他亦在以下的言语中表达其恐惧感:请用层层的畏惧打开我的灵魂之眼吧!
-------------------------------
【注释】
[1]畏惧是一个人与真主关系之各个阶段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当这个人可以在畏惧和希望两者间保持平衡时,真主之道的真正教导和训练就开始了。从表面看来,我们似乎是被真主「强制地」

置于「他的临在」之下,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这只是真主提醒我们真正目的地之所在的几个方法之一。以下「圣训」即解释云:我和你们的关系,就像是一个人正在使劲拉回那些彷佛「飞

蛾扑火」般的人一样。你们正在(借着犯罪)把自己投入火中,但我正在把你们往回拉。这个隐喻告诉我们,虽然有些人的本质是好的、虔信的、倾向良善的,但却无法完全弃绝犯罪。为了在

他们避免犯罪的奋斗中帮助他们,真主可能会凭靠「他的慈悯」,令某些不幸降临在他们身上。
[2] Al-Tirmidhi, Abu 'Isa Muhammad ibn 'Isa. "Zuhd," 9; Ibn Maja,"Zuhd," 19.
[3] Al-'Ajluni, 323.
[4] Al-Tirmidhi, Abu 'Isa Muhammad ibn 'Isa. "Fada'il al-Jihad," 8;Al-Nasa'i, "Jihad," 8.
[5] Al-Tirmidhi, Abu 'Isa Muhammad ibn 'Isa. "Tafsir al-Qur'an,"24.
[6] Al-Qushayri, 128.
[7]编注:「谢赫」的阿拉伯原文为"sheikh",原意为长老,一般指伊斯兰对在宗教上有名望或有地位者的尊称。

十、自我批判或自省 (Muhasaba)
"muhasaba"字面上是清算、账目结算与自省。不过它在精神领域上有另一层意义─即信仰者之自我批判;信仰者持续地分析自己的言行思想,希冀透过改正来带领自己更接近真主。这样的

信仰者会因为自己的善行感谢真主,且试图藉由恳求真主的原谅、及改正其错误和罪状,以涤净他(她)的罪恶与偏差。"muhasaba"是确认个人对真主之忠诚的一项非常重要与严肃的意图。
《麦加的启示》(Al-Futuhat al-Makkiya)一书的作者穆希丁.伊本.阿拉比(Muhy al-Din ibnal-'Arabi)曾记载,在伊斯兰最初的几个世纪里,正直的人会记录或回想自己每天的举

止、思想和言谈,而后分析、检讨,以明了自己是否犯下任何邪行或恶端。他们这么做,是要保护自己免于落入虚荣的暴风及自傲的漩涡中。他们自我分析之余,还会请求真主的饶恕,并且诚

心地忏悔,如此或许自己未来可以不再犯错与出现偏差。而后他们会以感恩之心向真主匍匐礼拜,感谢那「全能者」透过他们创造出那些有价值的举止和言词。
自我批判也可以被描述成寻求与发现个人的内在和精神深度,并且运用必要的精神和智识上的努力,来获致真正的人性价值,以及发展鼓励和滋养这些价值的情操。亦即,自我批判就是一

个人应该如何去分辨善恶、利弊、以及如何维持一颗正义的心。更进一步说,它让一位信仰者评量眼下之事,预备未来;让一位信仰者得以修正其过去的错误,并且在真主的视线下获赦,因为

它提供了一项对于个人内在世界之自我更新的不断了悟。此种情况可以让一个人达成与真主间的稳定关系,而这种关系端赖一位信仰者过着精神生活和维持察觉个人内在世界活动的能力。如许

成功将令个人保有做为一个真正人类的天性,以及持续产生个人的内在理性与感知。
一位信仰者无法在其精神与日常生活中对自我批判视若无睹。另一方面,他(她)亦试图以神的召唤所吹袭出来的希望与慈悯之风,来复苏其满目疮痍的过往;以下两段经文便是那神的召

唤:向「主」悔罪(24:31)以及忏悔者啊!你们应当归向你们的「主」(39:54),就是这来自其他世界的声音在人的良知中回响着。然另一方面,真主又在以下经文里,以着既如雷霆一般的

恐怖警语,却又带着振奋人心的恩宠说道: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应当敬畏真主,遵守你们对他的义务。每个人都应当想一想自己为明日预备了什么?(59:18)这段经文引导信仰者转向其理性

,然后再度警惕自己不要犯下新的罪。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信仰者彷佛受到一道上了锁的门的周全保护,得以免于各种罪恶。
信仰者将生命的每一刻都视为新芽萌发、生机勃勃的春天,他们以源于信仰的洞察力和觉知力,孜孜不倦地在其精神与心灵中探索更大的深度。即使一位信仰者有时会为其形体中的肉欲层

面所拖累,因而举棋不定,但他(她)仍永远保有警觉,如同下列所述:敬畏真主和遵守他的命令的人,一旦遇到「撒旦」的诱惑时,他们就会立刻想起(真主)。他们是明见的(7:201)。
自我批判就像是信仰者心中的一盏明灯,一个居于他(她)良心中的警惕者与善意的忠告者。每一位信仰者都用它来分辨善恶、美丑及真主之喜恶。透过这个善意的忠告者,信仰者跨越了

一切樊篱(无论那看起来多么难以跨越),然后抵达向往中的目的地。
自我批判会吸引神的慈悯与恩赐,它让一个人得以进入更深的信仰与侍奉之中,成功地实践伊斯兰,并获致与真主的接近与永恒的喜悦。它也令人免于堕入绝望,使之最终能够仰赖个人的

礼拜行为,在后世不受神的处罚。[1]
自我批判打开了通往精神平静与安宁的大门,但它同时也令一个人畏惧真主和他的惩罚。有一则「先知」的警语,时常回荡在那些自我批判与召唤自己面对其行为的人的心中:倘若你们知

道我所知道的,你们一定会笑得少而哭得多。[2]自我批判让一个人的内心同时升起平静与畏惧,它不断地在那些彻知他们责任重大的人们内心里激起不安─那种焦虑就像是下面这句话:但愿

我是一棵被砍成碎片的树。[3]
自我批判总是让信仰者感到如下的挫折与恐惧:那时大地虽然依旧广阔,他们却感到狭窄;他们的内心也感到窘迫(9:118)。而以下的这段经文:无论你表示出你心中所想的,或是隐瞒

它,真主都将召唤你们去清算它(2:284)更在他们脑中的每个细胞里挥之不去,他们哀号着:我希望我的母亲未曾生下我![4]
若要让每个人都达成这种自我批判的程度是很困难的,而让那些不这样做的人确认他们今天会过得比昨天好、而明天会过得比今天好也是同样困难的。对于那些被时间之轮反复碾磨的人而

言,目前的日子并不比从前的好,他们也无法根据后世的标准来好好履行自己的职责。
持续的自我批判与自我谴责都显示一个人信仰的完美程度。对于每一个计划让生命至臻至善的人而言,全世界的人类都应当意识到这份生命,并无时无刻地与他们的生命奋斗。这样的人会

对于其心灵与心智中的各个起心动念下达口令。他们会履行自制、与「撒旦」般的脾气或冲动对抗,并对自身的一言一行明察秋毫。自我批判是持续的,即使对那些最易察觉和最受接纳的行为

亦然。每晚省察自己日间的言行是一种规则,一如晨间立定避免犯罪的决心一样。一位信仰者应将其「生命的丝带」系在自我批判和自我控诉的「经线」上。[5]只要信仰者表现出对于「主」

的忠诚和忠贞,并且谦逊渡日,那天园之门将会敞开,并送出邀请函,说:来吧,忠诚者!你和我们亲近。这是亲近的阶段。我们已发现你是一位忠诚之人。每一天他(她)都因其精神中崭新

、超凡的旅程而感到荣耀。真主他自己亦藉由这般纯洁的灵魂宣誓,他说:我以自责的灵魂盟誓(75:2)。
------------------------
【注释】
[1]倘若一个人因为自己的罪行而对于其(来自神的恩宠)永恒生命绝望,他(她)就会开始寻求不被神处罚的方法。于是这种人便开始回想并企图依赖其过去的善行。然而,这种方式是非常

不恰当的,因为唯有透过神的慈悯,个人才得以免于神的处罚,才能进入天园。
[2]Al-Bukhari, "Kusuf," 2; Muslim, "Salat," 112; Al-Tirmidhi, Abu'Isa Muhammad ibn 'Isa. "Kusuf," 2.
[3] Al-Tirmidhi, Abu 'Isa Muhammad ibn 'Isa. "Zuhd," 9; Ibn Maja,"Zuhd," 19.
[4] Ibn Sa'd, 3: 360.
[5]换言之,一个人毕生的所有时间都应花在自我批判和时时关照自己的言行上。

十一、心 (Qalb)(之一)
埃尔祖鲁姆的易卜拉欣.哈奇说:心灵为真主之家;洁净它,将一切非他的事务除去,如此那「至慈者」(theAll-Merciful)便会在夜间降临他的殿堂。
"qalb"(心)这个字有两个意思。一是指身体最有活力的器官─心脏,位于左侧胸腔。心脏的结构和组织有别于其他所有器官:它有两个心房与心室,是所有动脉、静脉的源头,它就像一

个马达一般,会自行运作,也像是抽水机,能带动血液通过整个身体系统。
在苏非的用语里,精神之心是所有情绪和(智性及精神)能力的中心,这里的情绪与能力包括察觉力、意识、理性、理解力和意志力。苏非称之为「人的真实」(humantruth);哲学家

则称之为「说话的自我」(speakingselfhood)。一个人的真正本质可以在心中找到。而存有的这些智性和精神性层面,就是指其能够知晓、看见和了解。精神是这种能力的本质与内在领域

;而生物性的精神或灵魂便是其展示。
真主对人的心灵说话,而这颗心也会承担责任、遭受惩罚或得到回赐;这颗心会经由真正的引导获得提升,抑或经由偏差而降级;这颗心会获致荣耀,但也会出丑。心,也是「打磨过的明

镜」,映照出神的知识。
心可以感知事物,也会被感知。信仰者用它来透视自己的灵魂、肉体的存有和心智,它就宛如精神之眼一般。洞察可以被视作心的视觉能力,理性则是它的精神,而意志是它的内在动力。
心或精神智力(倘若我们可以如此称呼它的话),与它的生物性对等物有一种本质上的关联。几个世纪以来,哲学家和穆斯林的智者已就这份关联的本质多所讨论。无论这种关联的本质是

什么,毫无疑问地,生物性的心和「精神性的」心彼此间关系密切,那是一种神圣的能力,是真正的人性中心、以及所有人类感觉和情绪的源头。
在《古兰经》、宗教学科、道德、文学和苏非之道中,「心」这个字表示精神之心。信仰、真主的知识和爱、以及精神的喜悦,是人们透过这种神圣的能力所要赢得的目标。心是光采夺目

的宝石,它具有两个面,一面指向精神世界,另一面指向肉体的存有或物质世界。假如一个人的精神能够指导其肉体存有或躯体,那么心便会将透过精神世界所获得的精神度或礼物,一滴一滴

地渗露给身体,如此身体便能凭侍着安宁与平静呼吸。
如上所述,真主总是思量着人的心灵。他依据世间男女的心的素质对待他们,而信仰者的精神生命和人性有许多重要元素,如理性、知识、真主的知识、意图、信仰、智慧和与「全能真主

」接近,心就是这些元素的堡垒。假如心是活的,这一切元素与能力就会生机勃勃;假如心是死的,上述的元素与能力也很难维持完好。那诚信者(愿真主予他祝福与救赎)曾宣称:身体内有

一块血肉。只要它健康,整付身体就都是健康的。倘若它败坏了,整付身体就会败坏。当心啊!那块血肉就是心。[1]这句话点出了心之于一个人的精神健康有多么重要!
心具有另一个比上述更重要的面向或功能:即心与生俱来地便具有其依赖性和寻求协助的倾向,人性也是如此,是故心使个人将真主视为「全助者」(theAll-Helping)和「全存者」

(theAll-Maintaining)。亦即,心永远会向人提醒他们的需求、无助及需要保护,从而叮嘱他们念记真主。「圣训」中曾对此作过生动的描述,易卜拉欣.哈奇叙述此则「圣训」如下:
真主说:「苍穹与大地都无法装载我。」
他被心识作或认成一份
隐藏在心中的「珍宝」(Treasure)。
个人的身体是其存有的生理层面,而一个人的心则构成其精神面向。为此,心是用以讲述「神智」之最直接、最雄辩、最能言善道、最辉煌与诚信的舌头。因此,它比「天房」(Ka'ba)

更有价值且更受尊崇,它被当作所有造化为表述至高真理、使真主为人所识的唯一代言人。
心就像座堡垒,在其中人可以维持其稳定的理性和思绪、以及健康的精神与身体。由于所有人类的感觉和情绪都在这个堡垒中寻求庇护,所以心一定得受到保护,以免被玷污了。一旦心受

到感染,便很难复原;倘若它死了,就几乎不可能再使它复活。《古兰经》忠告我们如是祈祷:我们的「主」啊!求祢不要在引导我们之后,使我们的心脱离正道。(3:8)而我们的导师(愿

真主予他祝福与救赎)的祷词:噢!真主,众心灵的转化者!请让我们的心奠定在祢的宗教上,[2]也提醒我们维护心灵的绝对必要性。
倘若心灵可以成为一座让一切良善与恩赐抵达信仰者的桥梁,那它也可能会变成让「撒旦」与肉欲的诱惑及罪恶得以进入的媒介。当心立于真主并受他引导时,它就好像一个放映机,把光

发散至身体最遥远、最黑暗的角落。如果它受命于(天性邪恶的)自我,那就可能成为「撒旦」恶毒之箭所射向的靶心。心是信仰、礼拜和完美道德的天然居所;它是一条带着启发与光华、从

真主、人类和宇宙关系中潺湲而出的河流。不幸的是,不计其数的横逆,诸如已然僵化(丧失感受与相信能力)的心、不信、欺瞒、自大、世俗野心、贪婪、肉欲横流、充耳不闻、自私和挂碍

等,却在设法摧毁这个居所,封锁这条河流或改变它的流向!
-------------------------------------
【注释】
[1] Al-Bukhari, "iman," 39; Muslim, "Musaqat," 107.
[2] Al-Tirmidhi, Abu 'Isa Muhammad ibn 'Isa. "Qadar," 7; IbnHanbal, 6: 302.

十二、心 (Qalb)(之二)
信仰是心的生命;礼拜是在心的血管中流动的血液;而深思、自我监督和自我检讨都是心永存的基础。一个非信仰者的心是死的;一个不礼拜的信仰者的心也是奄奄一息的;一个礼拜却从

不自省、自我控制或自我检讨之信仰者的心,同样是暴露在许多精神危机下,那颗心是病入膏肓的。
第一群人只是带着一个「抽水机」在胸中,而不能说他们有心。第二群人居住在云雾缭绕的环境中,他们被自己的推测与怀疑困住,离开了真主,无法抵达目的地。至于第三群人,他们已

朝着目标前行了一段距离,但仍旧处于危境,因为他们尚未抵达目标。他们踉踉跄跄,在真主之道上挣扎,无法跳脱由挫败与成功的循环所构成的循环,他们穷尽毕生精力,试图攀登一座永远

触不到峰顶的「山丘」。
另一方面,那些信仰坚定且过着彷佛他们看得到真主、且意识到真主也看得到他们之生活的人,可以享受全面的安全和受到真主的眷顾呵护。他们以洞察力研读存有,透视存有的本质,经

由真主之光发现他们的真实面,然后严肃行事,自我克制。他们因敬畏真主而浑身战栗,既对其最终目标充满焦虑,但却又抱着希望;他们藉由努力取悦真主,并以显示他们对真主之爱的方式

生活,来追寻他的喜悦。而真主将会挚爱他们,并同时令其他信仰者也喜爱他们,以此作为其应得的报偿。他们同时领受人类与精灵的爱与尊重,凡是其所到之处,皆受到温暖的欢迎。
先知优素福(Yusuf,编按:即Joseph,《圣经》中的约瑟)(愿平安降临予他)是《古兰经》〈优素福〉章中的诚实英雄,该章曾经五度提到他是一位具有完美善行和深厚热忱的虔诚之

人。一切造化,包括那「造物者」与造化、朋友与敌人、天与地,皆为他严谨的自制和自我监督作证:当优素福达其壮年时,我赐予他智能与知识。我是这样回赐(那意识到真主总是在观看其

礼拜和行事的)善人的(12:22)。「全能者」宣称先知优素福在年少时就是一个具有完美善行和自制的人。当他被囚于埃及时,每个囚犯(无论善恶),都能感受到其心智的深度和灵魂的纯

洁,他们因而请求他解决他们的问题:请你替我们解梦,我们的确认为你是行善的(12:36)。优素福在他所面临的每件控诉中都获得胜诉,并在每个人(无论是友是敌)的心目中赢得一席之

地。
当优素福位高权重时,他的性格却一如往昔,因此真主在《古兰经》中反复地提及他是一位具有完美善行、完美体现善行的人:我这样使优素福获得权力,在他所要的地方占优势,我把我

的恩慈降给我所意欲者,我不会让行善者徒劳无酬(12:56)。而他那些向来嫉妒他的兄弟们,直到发现在埃及皇宫中的慈悲长官竟是优素福时,才领悟他的善行与真诚。他们说:大人啊!他

有一个老迈年高的父亲,所以请你任意扣留我们当中的一个来代替他吧。我们看得出你是行善的(12:78)。
最后,就像一个人完全成熟且获致所有的精神满足一般,先知优素福亦亲自为真主所降临在他身上的福泽作证,他说:真主确已对我们显示他的恩典。凡是敬畏他、服从他和忍耐的,真主

绝不湮没行善者的报偿(12:90)。
我们无法相信一个拥有如此平静之心的人,会偏离或被剥夺真主的恩宠。那般的心对其拥有者而言,一如真主之「至高宝座」(SupremeThrone)对于宇宙一般;那是一面打磨过的明镜,

能够将那「全能者」的全影反射出。这面镜子不会被丢弃或打破,因为它是人类真实的本质与精神,而且是真主所赞赏的。
鲁米在下列诗句中呼求着:
「真理」说:我想,
心不是由水和土做成的。
你说:我里面有一颗心,然而,
那颗心是在「真主之宝座」之上,而非之下。

十三、希望或期盼 (Raja)
对苏非而言,"raja"的意思是:全心全意地等待其所渴望在存有中出现的、对善行的接受、以及对罪行的宽宥。希望或期盼的基础是─个人纯粹为他(她)的错误和罪恶负责,而一切美善

皆源自于(同时也是)「真主之慈悯」,这个事实可以用这种方式看待:为避免陷于恶习与错误、让自欺盖过善行及美德,一位入门者必须透过持续地寻求宽宥、祈祷、避免罪恶及敬慎的行为

才能向真主前进。
一个人必须在持续察觉到真主的监督下生活,而且必须以恳求和奉献的精神不断地敲着他的门。如果一位入门者成功地在恐惧与希望之间建立一种平衡,他(她)就不会 (对成为真主之完

美与心爱的仆人)绝望,也不会在任何个人的美德上有所欺瞒,或由此疏忽了他(她)的责任。
那些真诚忠于那「全能者」的人,会拥有真正的盼望,这意谓他们会藉由避免犯罪来寻求真主的恩宠。这样的人会尽其所能行善,然后转向真主,期盼他的恩典。不过,有些人却怀有错误

的企盼。他们毕生都花在罪恶上,却还盼望真主给予恩宠及回报,即使他们连一丝一毫的义务责任都不履行。他们似乎相信真主有应承每个人进入天园的义务。这种奢盼不但是一种错误,更是

不尊敬那「至慈者」、「至仁者」(theAll-Compassionate)的表现;这样的期盼反映出他们(错置的)希望,他们误以为真主会违反他的本性免除他们背负其罪行的恶果。擅自想象一个人

会获得在天园中占有一席之位的保障就是一项罪过;希望和戮力获得此份保障才是值得称许的。
对于苏非而言,希望(hope)或期盼(expectation)与愿望(wish)并不相同。愿望是不一定能实现的渴望,而希望或期盼则是一位入门者透过一切合法的方式主动追寻其所渴望的目的

地。为求真主以「他的慈悯」来帮助他(她),入门者应当竭尽全力,以一种近乎先知的洞见和意识,令神之避难所的所有门应声而开。换言之,希望是一种信仰,相信「神的慈悯」会拥抱一

切造化,就像相信「他的知识、意志及力量的属性」一样;希望也是一种期待,期待他(她)可以被蕴涵在他的特殊恩慈中,《古兰经》云:我的慈惠包容万物(7:156);而一则「库德西圣

训」(hadithqudsi)[1]也说:真主的慈惠超过他的愤怒。[2]这般慈悯,连恶魔都希望在后世可以从中获益;因此,对这份慈悯漠然以对,以及不再对被涵括在这般慈悯中怀抱希望,甚而否

定它,都是一项不可宽宥的罪过。
希望意谓着一位入门者全心倚靠他的「至宽」(the All-Munificent)与「全爱」(theAll-Loving),寻求抵达那「全能者」的道路。穆罕默德.路特菲先生(M. Lutfi Efendi)也将

他的希望表述如下:
请对我仁慈吧!噢!我的「监督者」(Sovereign)!

请不要停止喜爱那些匮乏和穷困的!
难道「至和至宽者」(the All-Kind and Munificent)停止喜爱他的奴仆,是合适的吗?
大凡领受这番神之仁慈的荣耀者,好比是找到一个无穷的宝藏,尤其当一个人失去所有、遭遇不幸、或在他(她)的良知感到无法为善或由罪恶解脱之时。简言之,一旦再无任何可供依靠

的工具被留下时;一旦所有道路的导因与方法都在「制造者」(theProducer)那儿终结时,希望照亮了道路,就像是一座圣山,在前头引导人们攀升至那在正常状况下无法触及的峰顶。
在此,我无法不想起沙斐仪「伊玛目」[1](Imam Shafi'i)在加萨(Gaza)所留下的遗言中所表述的希望:
当我的心变硬、当我的路被封闭时,
我把我的希望当作一个通往祢的宽宥之梯;
我的罪行在自己眼中实在是太大了,但是
当我把它们和祢的宽宥相比时,
祢的宽宥却远比我的罪行大得多。[4]
一个人为了弃绝罪恶与转向真主因而感到恐惧是可取的。人应该在堕入失望之坑与死亡之兆出现时珍惜希望。关于真主惩罚的畏惧会移除安全之感,而希望会拯救信仰者不被失望吞噬。因

此,当一个人已善尽所有义务与责任时,仍会感到恐惧;就算他(她)在行善力有未逮时亦仍能怀抱希望。此即雅哈亚.伊本.穆阿兹.穆阿兹"(Yahya ibn Mu'adh)在下述恳求中所宣称的


噢!真主!当我耽溺于罪恶中,心中所感受到的希望,却常常大过我在完成最完美的善行之余所感受到的希望。这是因为我由于瑕疵和不完美而「受损」,且从未无瑕、无误。当我被罪恶玷

污时,除了祢的宽宥,我别无倚靠。我怎能不依赖祢的宽宥,不把祢看作「宽宏者」(theGenerous One)呢?[5]
对于许多人而言,希望与珍惜那对「神之存在」的良好看法是同义字。[6]以下的「库德西圣训」即云:我对待我的仆人,一如他想要我对待他的方式。[7]有个人曾经梦见阿布.撒赫勒(

AbuSahl)正在享用无法形诸笔墨的丰盛恩典与福赐,他问他是怎么得到这么多回赐的?阿布.撒赫勒答道:我是经由我对我的「主」的良好看法得到的。[8]那是为什么我们可以说,假如希

望是真主彰显他无限深厚之慈悯的工具,那信仰者就不该对它死心。就算一个人总是行善、保持其诚恳并为人谋福,但这仍只是一个能力有限之有限存有的成就;当把它们与真主的宽宥相较时

,就显得一点儿也不重要了。
畏惧与希望是真主可以植入信仰者心中最大的两份礼物。如果还有一份礼物比这些更大,那就是一个人要在畏惧与希望之间保持平衡,然后利用它们作为到达真主之光的一双羽翼。
----------------------------------------------
【注释】
[1]当一则「圣训」其意义是直接属于真主,但叙述者是「先知」时,这则「圣训」便被称为「库德西圣训」。
[2] Al-Bukhari, "Tawhid," 55; Muslim, "Tawba," 14-16; Ibn Maja,"Zuhd," 35.
[3]编注:「伊玛目」(imam)的原意为「站在前列的人」、「首领」、「表率」等,通常指穆斯林集体礼拜时、站在前面带领礼拜的人。但在「顺尼派」(Sunni)里又用以指称著名的宗教学

者和教法学派的创始人。
[4] Al-Dhahabi, 1: 150.
[5] Al-Qushayri, 133.
[6]换言之,一个人应该视他为一位「至慈」、「至宥」(All-Forgiving)的「主」,而非一位「全惩者」(All-PunishingOne)。
[7] Al-Bukhari, "Tawhid," 15; Muslim, "Tawha," 1; Al-Tirmidhi, Abu'Isa Muhammad ibn 'Isa. "Dawa'at," 132.
[8] Al-Qushayri, 134.

十四、深思 (Tafakkur)
"tafakkur"在字面上是指深入、系统化且细密地思考一个主题。在这个架构下,它象征着心灵之灯、灵魂之粮、知识的精神、以及伊斯兰生活之道的光和本质。深思是让信仰者分辨善恶、

利弊与美丑的心灵之光。透过深思,宇宙变成了一本值得探究之书,而《古兰经》的篇章则更清楚地揭开其中深层的意义与秘密。倘若没有深思,心灵是幽暗的,灵魂是恶劣的,而伊斯兰的存

在也只是虚有其表,显得既无意义也无深度。
深思是领悟我们周遭正在进行的事物、以及能够由那些事件中找出结论的重要步骤。它是打开体验之门的金钥匙、真理之树扎根的苗圃、以及心灵之眼的开口。因此,人类最伟大的代表、

最深思和具有最多其他美德的人(愿真主予他祝福与救赎)说道:任何礼拜的行为都不会像深思那样有价值。因此,我们要深思真主的恩惠及反映他力量的作品;但是千万不要试图深究他的本

质,因为你们永远都做不到。
[1]这些话除了指出深思的价值外,人类之光(愿真主予他祝福与救赎)也为深思划下了界线,他提醒我们─我们的能力其实是有限的。
为了吸引人们对于这点的注意,《遵循之道》(Al-Minhaj)一书的作者写道:
对恩惠的深思是遵循此道的条件,
然而对于「神之本质」的深思却是一种明显的罪。
怀疑与思量他是错误且无用的,
这也意谓着在追逐某些早已到手的事物。
天地的创造,昼夜的轮流,在有理智的人看来,此中确有许多迹象(3:190);这段经文呈现出造化之所在的宇宙之书、其词语的特质、其句法之和谐与统合、以及其整体的稳固。藉由吸

引我们注意宇宙和召唤我们深思它,《古兰经》向我们展示最有益的一种深思方法:即去深思与研读《古兰经》,然后在我们的思维和举止中遵循它;在宇宙之书中发现神之奥秘,然后透过每

项新发现,来帮助真正的信仰者沿着一条由信仰到真主的知识、再由真主的知识延伸至真主之爱的道路,加深和展现他(她)的深思,使之过着充满精神喜乐的生活;而后再前往后世,获致真

主之至乐与认可─而这正是一条成为完美、普世之人的道路。
一个人可以在每个科学领域中使用深思。不过,倘若一个人的心智尚未充斥不正确的观念和前提,就会知道理性和实验科学仅仅是一种抵达深思之最终目标(即真主的知识)的第一步或工

具。如果将存有看作一本值得深思的书去探讨的话,便会引发渴望的结果,无穷的信息和灵感便会汨汨流出,但这只有在一个人承认万物及其属性是由真主所造化的前提下才会出现。这就是那

些将一切归诸真主的人、以及那些透过知识、爱和对真主之念记而得到精神满足的人,所追寻和应该做的。
深思必须以「真主为造化之始」的信仰为基础,也必须以这份信仰作起跑点。若非如此,一个人可能会在途中的某一阶段抵达真主,但却无法在坚信「真主之存在和独一性」(God's

Existence andUnity)之后继续前进。反之,以「真主为创造者和独一无二之管理者」的信仰为立足点的深思,却能持续运转,且越掘越深,因为新的发现会开拓出更进一步的面向(如真主

之爱、「在真主里灭绝且倚赖真主存活」、发现隐藏在事物和事件背后之神的真实)。换言之,深思是从真主所具有之「最初始的」(theFirst)和「较外显的」(the Outer)名字开始,朝

着他「最终极的」(the Last)和「较隐微的」(theInner)的名字前进,它可以令一个人毫不间断、永无止境地前行。鼓励人们将深思的焦点凝聚在立定的目标上,就必须督促他们去学习

和使用科学方法,去研究存有到底是如何被彰显的。
既然天空与大地上的每一件事物都是真主所有,那么学习每一件偶发事件、项目和质量都意谓着在研读那高贵的「造物者」是如何处置一切存有的。而研读与精确地理解这本存有之书、而

后据以设计其个人生活的信仰者,都将沿着引导和正直之路,抵达最后一站─天园,他们将在那儿畅饮着天园的恩泽之水─「考剎尔河」(kawthar)。
迷失与即将灭顶之人总是在轻率和不知对真主(那世间无限多变之美与恩慈的「真正拥有者」[the TrueOwner])感恩的泥淖里挣扎,而那些亦步亦趋地顺着通往天园之路前行、以深思妆

点自己之人,定能认出那一切恩慈之「真正给予者」(the TrueGiver),并且顺从他,全然明了信仰他的真义为何。他们由感恩出发,一直旅行到获得一切恩典,又因获得一切恩典而对真主

益行感恩,他们为了感谢他及他的恩赐,依循着天使、众先知及真诚与忠实之信仰者的步履,寻觅真主之至乐。他们以深思为工具,兼之对真主的时刻念记,跨越了所有障碍,采取所有不可豁

免的方法向前迈进,直至抵达终点,达到臣服;然后再由臣服前进,直至向「真主的力量」交托其所有事务;最终,他们飞升而上,穿越天际,抵达了最后的目的地。[2]
-------------------------------
【注释】
[1] Al-Bayhaqi, "Shu'ab al-Iman," 1: 136; Al-'Ajluni, 1: 311。
[2]最后的目的地有很多,如进入天园、得到真主的喜悦、获取他的青睐以为回赐等。

十五、敬慎 (Taqwa)
"taqwa"是从"wiqaya"这个字衍生而来,意为自卫与逃避。苏非对它的定义是,藉由履行真主的诫律与遵循他的禁令以保护自己免于他的惩罚。除了其字面上和术语上的意义外,我们发现

在宗教典籍里,敬慎与恐惧(fear)可以互相通用。事实上,"taqwa"是一个广泛的词,它表示一位信仰者严格遵循「伊斯兰法」的诫律、以及神关于大自然和生命的法则。这样的一个人在真

主之内寻求庇护,所以能够免于他的惩罚,弃绝引发地狱之火的行为,并履行导向天园的行为。再一次地,信仰者净化了一切外在与内在感官,不会替真主结伴,并能避免模仿非信仰者的世俗

观点及生活方式。广义来说,"taqwa"是一个人高贵与价值的唯一与最伟大的标准:在真主看来,你们当中最尊贵者,是你们当中最敬慎者(49:13)。
"taqwa"的概念在《古兰经》和伊斯兰的宗教系统里是独特的。它的广泛意义包含了精神和物质的;它扎根于今世,却在后世开花结果。一个人若不考虑"taqwa"的迷人与美妙概念的意义或

内容,就无法理解《古兰经》;而一个人若非有意识与持续地遵循《古兰经》所描述的实践与概念,就无法成为"muttaqi"(敬慎者)。
《古兰经》一开始就向敬慎的人敞开大门:这部经,其中毫无可疑,是敬慎者的向导(2:2),并且召唤大众遵循它来生活,以便他们可以成为敬慎的人:世人啊!你们应当崇拜你们的「

主」!他造化了你们和你们以前的人,以便你们能够敬慎(2:21)。
就真主而言,最值得喜爱的行为就是敬慎,他最纯洁的仆人们都是敬慎的,而他所赐予他们无匹的讯息就是《古兰经》。在今世中,敬慎的人有《古兰经》;在后世里,他们享有真主的眷

顾与喜悦。良知与精神所感受到的喜悦是敬慎的另一份礼物,为了唤起敬慎的重要性,那「全能者」号令:你们当敬畏真主,向他奉献,因为他是应该被敬畏与奉献的(3:102)。
敬慎,是有意识的行善去恶,它防止人们每下愈况,与恶为伍,它令人们走在至高处的峰巅之路上。因此,一个做到敬慎的人,实际上已发现了所有善行与恩宠的源头。以下是另一个对这

个事实的见证:
凡是真主所赐予宗教和敬慎的人,
他已实现了他在今世和后世的目标。
凡是成为真主战士的敬慎者,
他都是富饶与真正受引导的,而不是悲惨的。
凡是与敬慎不相干的人,
他的存有仅仅是屈辱与失宠罢了。
一个终生与真理无缘的人,并不是真正活着;
唯有找到前往真主之道的人,才是活着的。
敬慎是一件无价之宝,是价值连城的宝石堆中最耀眼的的一颗珍珠,一把开启所有美德之门的神奇钥匙,和一座位于通往天园之路上的圣山。它的价值如此之高,以致《古兰经》在其生动

的描述里,总共提及它一百五十次,而每一次的提及,都像是一道穿透我们心智与灵魂的光束。
而狭义来说,"taqwa"是指对「伊斯兰法」的敏感度,以及扼止那些会剥夺一个人获致神之回赐和导致真主惩罚的行为。「那些远离大罪和丑恶的人」(42:37)即表达出这个基本宗教美德

的一面;而「那些归信并做善举的人」(10:9)则指出了另一面。严格遵循规定的宗教责任与弃绝大罪是"taqwa"的两个必要与互补的基础。至于小罪(《古兰经》称之为"lamam"[小的罪行])

,「先知」的宣称如下:一个仆人除非弃绝了某些虽然容许、但却可能导致其犯险的事,否则不可能真得敬慎,[1]这番话警告众人必须戒慎戒惧。
诚恳或纯洁的完美意图,可以透过避免替真主结伴而获致;完美的敬慎,则可透过弃绝一切可疑与冒险的行为而获致。「先知」说过:合法之事是昭然若揭的,禁止之事亦然。而在这两者

之间的,则是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究竟合不合法的事,一个真正正直的精神生活,端赖对那些有疑惑之事保持敏感。上述的「圣训」指出,「伊斯兰法」的立法者曾明确地以广义的词汇解释什么

是允许的,什么又是禁止的。然而,仍有许多事未曾明言其许可与否,故只有那些避免可疑之事的人可以过着一种真正的宗教生活。那两世的高贵者(愿真主予他祝福与救赎)不断地在「圣训

」里明白喻示:
一个做出可疑事情的人可能会犯下禁止的行为,就像一群牧羊人可能会接近一个属于另一个人或公家的田地放牧一般。须知,每一个国王都有一块在他保护之下的私有领域;而真主的私有

领域就是那禁止之事。你们也要知道,身体之中有一块血肉;当它健康时,身体就变得健康;当它病了,身体就跟着病了。那个部分就是心。[2]
按照这个健康精神生活的根本基础,完美的敬慎可以透过避免可疑之事与小罪获致。不过,为了这么做,一个人必须了解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禁止的,并且具有某种真主的知识。在以下

两节经文中,我们可以找到敬慎与知识的结合:在真主看来,你们当中最尊贵者,是你们当中最敬慎者(49:13);在真主的仆人中,只有有学识的人敬畏他(35:28)。敬慎带来荣耀与高贵,

而知识会使一个人恐惧与尊敬真主。《古兰经》提及那些在心中混合敬慎与知识的个人,是那些通过敬慎之考验的:他们的心已被真主验证是敬慎的(49:3)。
在有关礼拜与遵循的脉络中,敬慎的意思是心的纯洁、精神的深刻、以及诚恳。在禁止非法之事的脉络中,敬慎意为决心不犯过与避免可疑之事。因此,以下每一点都可以作为敬慎的一个

面向。一个仆人必须:
1.只寻求真主的允许与喜悦,并且不把他(她)的心交托给除他以外的任何事。
2.遵循所有的「伊斯兰法」诫律。
3.履行任何必要之事以达成目标,而且要相信只有真主能够创造出结果。这样的人不可能会是一个宿命论者(即,倘若一个人忽视其所必须履行之事,是不可能获得某种结果的,他必须采

取一切必要手段来避免不幸或挫败),也不可能是一个藉由否认真主而将一切的人类行为和成就归诸自己的纯粹理性主义者与实证主义者(Mu'tazili)。
4.警觉任何可能让他(她)偏离真主之事。
5.警觉任何可能通往被禁止领域的肉体乐趣。
6.将一切物质和精神成就归诸真主。
7.不认为自己比其他人优越。
8.不追逐任何在真主与祂的喜悦以外之事。
9.无条件或毫无保留地遵循那万物的引导者(愿真主予他祝福与救赎)。
10.更新自己,藉由研读与思考真主之行为与作品以及祂关于大自然和生命的法则,以持续地控制其精神生活。
11.念记死亡,意识到死亡可能会随时发生。
总之,"taqwa"是生命的天泉,而"muttaqi"是一个已经寻获它的幸运儿。然而只有极少数人已然获得至臻此番境界的恩宠。有位诗人说:
「全能真主」说:你们之中的伟人是那些敬慎者。
敬慎者最后的居所将是天园以及他们饮用的「考剎尔河」。
噢!真主!请让我们立于祢敬慎的仆人之列,他们在其所有宗教行为中都是诚恳的。
--------------------------------
【注释】
[1] Al-Tirmidhi, Abu 'Isa Muhammad ibn 'Isa. "Qiyama," 19; IbnMaja, "Zuhd," 24.
[2] Al-Bukhari, "Iman," 39; Muslim, "Musaqat," 107, 108.

作者简介
以简单朴素闻名的法土拉.葛兰( Fethullah Gülen )先生是一个人人爱戴的学者,敬爱他的师友们总爱唤他一声「大老师」(Khodjaefendi )。这位不论何时皆令人如沐春风的人,

是1941年出生于土耳其东部的埃尔祖鲁姆(Erzurum)。他一从埃尔祖鲁姆的经学院毕业后,即取得资格开始宣讲与教导关于谅解与宽容的重要性。他对社会改革的献身与努力,已令他在1960

年代成为土耳其最知名且最受人尊敬的公众人物之一。
尽管外表朴素,但他却保持其思维与行为的纯粹。他拥抱所有人类,对不信道、不义与偏差深恶痛绝。他的信仰与感知深厚,而他对问题的想法和方法蕴含睿智和理性。他是爱、热忱与感

知之活生生的表率,他的思想、行为及处事皆达到不凡的平衡。
土耳其的知识份子与学者,不管私下或公开,都承认法土拉.葛兰是二十世纪土耳其最深刻、最重要的思想家和作家,并且是二十世纪土耳其甚或伊斯兰世界最有智慧的运动家之一。然而

,此种对其领导一种新伊斯兰的智识、社会与精神复兴(一个具有拥抱世界更多地方之潜能的复兴)的赞誉,却一点儿都没有阻碍他奋力成为真主的谦卑仆人和所有人的朋友。沽名钓誉与炫世

、卖弄无异,是足以毁灭性灵生机的「有毒蜂蜜」,这是他向来紧守的座右铭之一。
葛兰先生尽毕生之力尽吐穆斯林胸中的悲痛和心声,并及于全人类的信仰、希望和心愿。怀抱着自己的悲愿,他对于他人的感受如同己身切肤之痛一样。人类的每一个打击都像是第一次打

在他的心上,如此之深,如此之广,他的天地仁心由以下的话可以见出:我在秋天看到一片叶子落下时,就仿佛是折断了我的肩膀一样。这也是为什么他总是在为这个世间承担如此深的痛苦。
求安拉慈悯我们的学者,阿米乃。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299574.html

更多阅读

穆罕默德·尤纳斯在中国的演讲 尤纳斯在中国

穆罕默德·尤纳斯((Muhammad Yunus,1940年6月28日-)孟加拉国经济学家,孟加拉乡村银行-格莱珉银行的创始人,诺贝尔奖得主,有“穷人的银行家”之誉,1940年6月28日出生于孟加拉吉大港一个富庶的穆斯林家庭,并在这里接受了大学教育,在达卡大学取

李小龙与穆罕默德·阿里世纪大比拼 穆罕默德.阿里.真纳

李小龙与阿里世纪大比拼(英)布鲁斯·托马斯著 振强 译 唐龙 校摘自《武林》二零零零年第十一期1966年,美国的公众第一次看到了李小龙的不凡身手。7年以后伴随着影片《龙争虎斗》的公映,李小龙成为一名国际功夫电影巨星。李小龙曾在同范.威廉

穆罕默德二世@炫色人物 穆罕默德军

这位年纪轻轻,性情暴烈,渴求荣誉的默罕默德二世接替了性情较为沉稳的穆拉德登基,成为土耳其人的苏丹。这一消息传来,使拜占庭惊恐万状。因为通过数以百计的探子得到消息,这个野心勃勃的年轻苏丹,发誓要占领这座旧日世界的首都。尽管年轻,他

转载 zhuan:伊斯兰教创始人穆汗默德

(2011-07-04 00:09:01)[删除] 转载▼标签: 转载原文地址:zhuan:伊斯兰教创始人穆汗默德作者:小药http://baike.baidu.com/view/41322.htm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中国旧称大食法、大食教度、天方

声明:《向伊斯兰创始人穆罕默德学习静修冥想诵持古兰经》为网友调的华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