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在公园看到一种不认识的攀援植物开着红白两色的小花,很是喜欢。
后来才知道,这种美丽的植物有个不雅的名字,叫鸡矢藤(鸡屎藤),揉碎后有恶臭,味如鸡粪而得名。另外,还有牛皮冻、臭藤的别名,为茜草科植物鸡矢藤Poederia scandens(Lour.)Merr.的全草,还是一种中药。
鸡矢藤有这么难闻的味道,想必是人人敬而远之了,那天看电视才知道,海南的鸡屎藤粑仔,竟然是海南的名吃,并且非常好吃。上网查了一下,原来鸡矢藤叶子用手揉烂后,初闻有一股鸡粪味,但久闻又会有一股沁人肺腑的清香。
在书本上,文人雅士为鸡屎藤取名“鸡矢藤”以除臭,但民间却仍然喜欢这种直白的称呼。
在民间有一个传说,妇女在农历七月初一吃鸡屎藤粑仔汤,还可以补血。按照海南一些地方的风俗,农历七月初一,家家户户必吃“鸡屎藤粑仔”。
“鸡屎藤粑仔”的做法是将采摘的新鲜鸡矢藤叶和浸泡过的大米放在石臼或碾米机中捣(碾)成粉状,然后用水和匀,掐成约小指大小似小虫状的粑仔。待锅中水烧开后,下粑仔、姜丝、椰丝,再加适量红糖,美味可口的“鸡屎藤粑仔”就做好了。或是粑仔加入椰奶和冰块,做成清凉的“椰奶鸡屎藤粑仔”。“鸡屎藤粑仔”是一种很好的滋补品。过去名不见经传的符合绿色食品概念的“鸡屎藤粑仔”现在成为琼海最有名的小吃,1999年,经过本地厨师的包装和提升,更被列为“中华名小吃”之列。现在再看鸡屎藤略显不雅的名字,在游客眼中反而成为另类的小吃要一品为快。在琼海,鸡屎藤是夜宵当之无愧的主角。夏天,一碗冰镇椰奶鸡屎藤粑籽,冰爽宜人香甜糯软;冬季,一碗热腾腾的鸡屎藤耙仔,伴着红糖姜丝的香味,可以驱散一天的倦意。鸡矢藤为茜草科鸡矢藤属藤本植物,藤蔓长2至5米,多分枝,落地即能生根。叶对生,宽卵形,叶端渐尖,叶形似红薯叶。
花筒状,花心鲜红色,在绿叶衬托下,格外秀丽壮观。
花期8至9月,果熟期9至10月。核果成熟后橘红色。
公园里有许多鸡矢藤,我想鸡矢藤也应该是观赏植物吧。
鸡矢藤的花、果、叶都很漂亮,特别是到了秋天,橘红色的叶子和果实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以下资料来源于网络
中文学名: 鸡矢藤
拉丁学名: Paederia scandens (Lour.) Merr.
别称: 牛皮冻(植物名实图考),女青(本草纲目),解暑藤,鸡屎藤
科: 茜草科
属: 鸡矢藤属
生境分布:生于溪边、河边、路边、林旁及灌木林中,常或岩石上。分布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北、湖南等地。
性味:甘酸,平。
形态特征:藤本,叶对生,纸质或近革质,形状变化很大,卵形、卵状长圆形至披针形,长5-9 (15)厘米,宽1-4(6)厘米,顶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近圆或截平,有时浅心形,两面无毛或近无毛,有时下面脉腋内有束毛;侧脉每边4-6条,纤细;叶柄长1.5-7厘米;托叶长3-5毫米,无毛。圆锥花序式的聚伞花序腋生和顶生,扩展,分枝对生,末次分枝上着生的花常呈蝎尾状排列;小苞片披针形,长约2毫米;花具短梗或无;萼管陀螺形,长1-1.2毫米,萼檐裂片5,裂片三角形,长0.8-1毫米;花冠浅紫色,管长7-10毫米,外面被粉末状柔毛,里面被绒毛,顶部5裂,裂片长1-2毫米,顶端急尖而直,花药背着,花丝长短不齐。果球形,成熟时近黄色,有光泽,平滑,直径5-7毫米,顶冠以宿存的萼檐裂片和花盘;小坚果无翅,浅黑色。花期5-7月。
品种考证:《纲目拾遗》卷七藤部载有皆治藤,曰其“蔓延墙壁间,长丈余,叶似泥藤。”该卷臭藤根条中又引《草宝》云:此草二月发苗,蔓延地上,不在树间,系草藤也。叶对生,与臭梧桐叶相似。六、七月开花,粉红色,绝类牵牛花,但口不甚放开。搓其叶嗅之,有臭气……故名为臭藤。其根入药。《纲目拾遗》并引《李氏草秘》云:臭藤一名却节,对叶延蔓,极臭。《植物名实图考》卷十九蔓草类载有牛皮冻和鸡矢藤,分别:“牛皮冻,湖南园圃林薄极多。蔓生绿茎,长叶如腊梅花叶,浓绿光亮。叶间秋开白筒子花,小瓣五出,微卷向外,黄紫色。结青实有汁。”“鸡矢藤产南安。蔓生,黄绿茎。叶长寸余,后宽前尖,叶纹无齿。藤梢秋结青黄实,硬壳有光,圆如绿豆稍大,气臭。”综上所述之产地、生境及形态,并观其附图,应与现代鸡屎藤一致。
功能主治:祛风活血,止痛解毒,消食导滞,除湿消肿。治风湿疼痛,腹泻痢疾,肮腹疼痛,气虚浮肿,头昏食少,肝脾肿大,瘰疬,肠痈,无名肿毒,跌打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