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军的前身是红军主力长征离开南方后留在闽浙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抗日战争中编为新四军第1师。解放战争中编为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参加了华东战场上的主要战役。这支部队长期由叶飞(解放战争中任3野10兵团司令,1955年授上将衔,任福州军区司令兼政委,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兼福州军区第一政委,海军司令)指挥。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长津湖战斗中涌现出著名的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回国以后该军第60 师参加了解放一江山岛战斗(解放军历史上第一次三军协同作战),取得胜利。
在20集团军的战史中,有一项记录肯定是全军第一,不用我说,军迷也知道是一江山之战。要说用牛刀杀鸡,莫过于这一仗了。1955年1月18日,我军出动飞机184架,大小舰艇188艘,陆军的主角就是第60师的4个加强营,即178团、180团2营,目标一江山岛。60师在20军中排名老三,从资历上来看该是没什么可说的。59师是原新四军6师的18旅,而浙东纵队司令何克希就任过6师的副参谋长。但此时的60师已是今非昔比了,在连连的恶战中早已百炼成钢。要说60师在20世纪末几轮大裁军中最终“胜出”,在我看来,这也有在第一次陆海空协同作战中立下的汗马功劳,一江山之战让60师名垂青史,这话不算为过。
虽说是杀鸡用了牛刀,但许多朋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一仗又称大陈战役,当年在上、下大陈岛上驻有国军两万人马,一江山岛只是大陈岛的门户而已,算来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战役。(是役,对先取一江山还是先取大陈分歧不小,多数人主张先打大陈。但浙东前指司令张爱萍力主先攻一江山,这一作战方案最终得以通过。)慎在初战,只许成功不许失败,都是原因。更重要的是,美国和老蒋鉴订的《共同防御条约》墨迹未干,中国人民有必要在这个时候给以有力的当头棒喝。
红旗插上一江山岛不过两个个小时,第二天肃清残敌,彻底结束战斗,一举拿下一江山,本也是意料中的事。为此儒将张爱萍诗兴大发,留下《沁园春》一首,其中有一句是“似西湖竞渡又谱新章”。这首词表达了战役指挥官对胜利后的喜悦,对胜利没有人会有疑问。
但从另一个角度上说,这一仗在军中也有非议,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打赢了麻将输了钱”,伤亡超过了敌军是事实(1.3:1),其中阵亡393人。从战史上来看,淮海战役66天,陈再道的2纵,也就是以后的第10军,也就阵亡438人,所以说这一仗是激烈不如说是惨烈了。总结起来,要说的问题很多,除有三军协同,战术指挥等等之外,国军难得一见的“牺牲精神”也是重要原因吧。一江山之战,毙敌500多,俘敌亦500多,差不多是非死即伤了。据蒋经国回忆录记载,当时一江山守军司令王生明处境他们听的非常清楚,随着一声轰响后,王生明战至最后而“克难”。于是围听的人无不“热泪盈眶”。说真的,当年要是打74师也打成这个样子,可不好说了。这是20集团军从朝鲜回国后,最有份量的一仗了。以后在中越战争中,58师又上战场,只是听说由于参战晚,战事已近尾声,58师虽是劲旅,最终也没机会大打出手。
过来人提起20军,都说善野战,有朝气。善野战不再说了,有朝气,从一个意义上说,也就是思想活跃,不甘落后,这也许军中多文化人有关。由于地域的原因,这支部队历来善待文化人,中国许多有名望的作家都在这支部队从过军,曾和鲁迅先生共过事的老作家黄源、家喻户晓《百合花》的作者茹志娟、还有著名作家邓有梅,当年都随华野1纵转战过。前些年,济南军区政治部有个创作员叫张廷竹,据说是在火车上被20集团军一位“伯乐”相中,特招入伍。张当时可能已近而立之年,对当兵来说是“半路出家”了。
不甘落后,换句话也可以说敢于冒尖,这在今天是很符合时代精神的。但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中,能如此紧跟老人家,积极投入文革的,实属军中“另类”。我看有一本书上说,20军与舟山的22军(舟嵊要塞区)有矛盾,实际上22军远在海岛,与20军直接在“支左”中发生冲突的,应该是浙江省军区。浙江省军区前身是三野七兵团,建国初张爱萍上将任过司令员,到文革时省军区虽然也是正军单位,但三个沿海军分区都非常充实,其中温州军分区兵力万余,今天听来匪夷所思。加上两个独立师,号称五万人马,大有瘦死骆驼比马大的架势。还由于当时的战略态势,省军区是作为东南前指来建设的,省军区的参谋长还兼着20军的副军长。从历史上来看,浙江省军区可以作为20军的“大哥”的。但在文革中,20军终于向“大哥”叫板了。当时浙江的两大派中,“联总”为中央文革表态支持,表面上三军谁也不敢得罪。但实际上真正与之“风雨同舟”的,也就是20军和空5军。于是矛盾愈来愈烈,但20军理所当然的占了上风。1967年夏天,中央改组省军区和省军管会,军管会主任龙潜、省军区司令张秀龙彻底下台,由20军政委南萍,军长熊应堂兼任省军区首长,这就是民谣“南山来了一只熊,一口吃掉两条龙”的由来。是时,20军军部由湖州进驻杭州,军部就在省军区政治部。58师也开进杭城,兼杭州警备区,接管独立2师内卫,连2师的师部也让位给了58师。独2师是原公安部队,而公安部是文革重点砸烂单位,于是殃及独2师,2师被整得很惨,政委自杀未遂。但文革时,独立2师4团3连有个响遍神州英雄人物,那就是蔡永祥。3连走后,又上一个3连,那就是58师鼎鼎大名的杨根思连。以后独2师师部撤销,直到文革后才总算扬眉吐气,独立2师就是省武警总队,在大裁军的今天,武警部队可以说是“一枝独秀”了。
说起20军在文革时的事,莫过于“枪炮”路线。“枪炮”路线最典型也许是诸暨事件了。据有关史料记载,1967年9月13日,某部动用4个营的兵力配合造反派,对占据诸暨县城的另一派发起攻势,前后死亡146人。以后诸暨上南京军区告状的群众达170多人次,为此,南京军区还成立过调查组,由军区炮兵政委陈德先带队前往诸暨调查。地方派性本来就很复杂,随着武斗升级,双方都有伤亡。但由于部队的介入,问题就更复杂了。我亲耳听一个诸暨籍士兵这样说,当地都有了“当兵不当20军”的呼喊。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因为地处金衢盆地与萧绍平原之间的诸暨县,是浙江不多的革命老区之一,浙东纵队的一支非常有名部队??金萧支队(后与五支队合并为60师的179团)就是在这一带成长起来的。上个世纪80年代,20集团军的一个姓杨的军长,就是诸暨人。(其儿子因在老山作战,而名噪一时)
所谓“枪炮”路线,也许有很复杂的原因,一时也很难说清楚,如诸暨事件,其中就有毛主席专列通过的背景。但军队既然介入了地方派性,有损于军民关系那就是必然的了。不过现在想来,再深的伤痛,也挡不住岁月的流逝,光阴将会抹去一切伤痕。军队自古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何况也属内部矛盾,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但毛泽东在去逝的前一年,还是作出了这样的决定??换防。
损害了一部分群众的感情,造成军民不和,肯定是20军调离的原因之一。但在我看来,更重要的原因可能还是在军内。文革时期一个新闻片有这样的镜头,毛泽东在接见军队代表时,把许世友拉到另一个军人的身旁,这个军人就是20军军长熊应堂。熊应堂湖北红安人,1928年当的兵,就资格而言和多数上将也不相上下了。曾任华野7纵19师师长(现23集团军68师),以后为25军副军长,还不能算20军的“老人”,但熊从50年代起就任20军军长,算得上“资深”军长了。毛泽东知道许、熊不和,故作此举,希望来个“将将和”。但许、熊终没能走到一块。当时在20军,南、熊对许世友的态度已经影响到连队干部了,对许的不屑,时常在基层干部谈吐中表现出来。三军不和,可是兵家大忌。
20军这一走,算得上第三次北上。第一次去的是山东,把威风扬在了孟良崮上。第二次去的是朝鲜,把英名留在了长津湖畔。20集团军在文革期间虽然有一段弯路,但那是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就拿熊军长来说,也不过是被政客利用而已。熊应堂放牛娃出身,大字不识一斗,听人说,在军区礼堂作报告时,就把柬埔寨念成东埔寨,纠纠武夫罢了。熊去逝时,报纸照发消息,算是盖棺定论了。
上个世纪的80年代末,各路精兵云集北京。20集团军的58师、128师也在其列。媒体对部队执行任务的情形有过一些描述,一支部队在开进途中遭遇阻截,面对雨点般飞矢来的石块、瓶子,官兵高呼“人不犯我,我不犯人……”,阔步一路前行,人们纷纷传言来得是陈毅的部队,事后陈毅的女儿还去部队慰问,我猜测许就是当年的华野1纵的传人吧。
我觉得网友们对这支部队一直有所关注,评价也不错。新的历史条件下,“百军之杰”也在“与时俱进”中,有人说,20集团军是“最轻”的集团军之一,因为没有了师的编制,2万来人与集团军帽子名不符实。这顶帽子要不要是一回事,但好在当年“兄弟”都在军中,58师整编为机步旅,原60师的175团就是从59师转过来的,可以说60旅是两师合编而成。从这个角度说,真是“打虎还靠亲兄弟”,几十年过去了,老部队还能抱成团的,也是屈指可数了。
还是在混沌的文革时期,该军一位士兵就这样大发豪言:解放台湾,本师为本军的头阵,头阵第一梯队又是本团,本团的先锋是本营,本连又是本营的尖刀连!大有今天首战用我,用我必胜之气概。如今20集团军虎卧中原,雄视八方,依然重任在肩。他年若有战事,极有可能与第1集团军并驾齐驱,同为操戈之前锋,龙腾虎跃,奋勇争先,谁执牛耳,也未可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