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B指的是Carl Zeiss Jena Biotar 75/1.5镜头,大P指的则是Carl Zeiss JenaPancolar80/1.8MC镜头。两只镜头全是当年民主德国的产品,因为前者的结构是Biotar,所以俗称“大B”,与之相对的是Carl ZeissJena Biotar 58/2镜头,被人称为“小B”。当然也因为东蔡三剑客之中有一只是Carl Zeiss Pancolar50/1.8MC镜头,因Pancolar结构被人称为“小P”,所以80/1.8这只相同结构的则被人称为“大P”了。
大B也曾有不同的版本,有二战前的纯铜版无膜的,有铝制无膜的,外形比较秀气些,但最近对焦距离是1.5米,还有后来的胖胖的红T镀膜的,虽然显得有点胖,但最近对焦达到1米了。下图中的是纯铝无膜1.5米版本大B的外观,价格相对是比较高的一种(据镜主透露,此头售出2W多)。
大B镜头的价格近些年来步步高升,据说战前版本的成色稍好些的都达到了1W5了,而我当年见到最便宜成色还不错的曾2000元,现在真是今非昔比了。大B的身价提升,个人感觉首先是年代久远,产品产量少,再有一点就是焦外的旋转散景。
再说说大P,这镜头一般玩东德镜头的朋友——尤其是年轻的朋友不太知道,其结构是经典的双高斯,据说有M42与PB两种卡口,下图中的是PB口的大P镜头,这只镜头现在的价格也不是很高,3K多一点就能淘到不错的。
大B的最大光圈是1.5,大P的最大光圈则是1.8,大B比大P大一些,胜出一点点。而大B的焦距是75mm,大P则是80mm,说不上哪个比哪个强。
然后我们希望用图来说一说。
下图全是用尼康D700在三脚架上拍照,裂像对焦,快门线释放快门,JPG直出,只做缩略,别的不动。
先看最大光圈。
上图为大B,下图为大P。
从反差上看,大P明显胜出,虽然边角成像质量都下降,但大B下降得更快。
为了看得更加直观,下面我们看看最大光圈中心与边角的原大截图。
大B
大P
大B的中心其实很不错,有锐度,但非常可惜的是只是中心很小很小的一个范围内,之后向四周呈放射状出现像差,像质急速下降。甚至我们也可以说,大B在非常靠近中心的位置上那么一个小小范围内成像锐度与层次是胜过大P的,但均衡性特别地差。
虽然大B在中心锐度上胜过大P,但通透性上差了不少,大概与镀膜很有关系,因为这只镜头是无膜的,而大P则是后来的MC膜了。
有一点必须说明,成像的质量不能看下边的停车场中的车,因为最大光圈的景深比较浅,对焦在楼房的楼角直线上,所以汽车成像不实是情理中的事儿。
再看边角成像。
大B
大P
这一点上大P却比大比要强出太多了,大概得益于毕竟是后期的光学设计,成熟的双高斯还是要强出不少。
但总体来说,两只镜头最大光圈几乎都没有什么使用价值。
如果说这种对比不公平,因为大B的最大光圈是1.5,而大P的则是1.8,点了0.3的便宜,那么我们再看看收到光圈2时两个镜头又会如何?
先看大B的。
很明显,大B收到光圈2也还不让人满意,四周质量下降得依然快。
大P又会如何?
不敢说大P达到了最佳画质,但这个光圈拍一般的小品或人像肯定胜任了,绝对优秀。所以收小到同档光圈下,大P也胜出大B。
那么最佳画质他们分别是什么光圈值呢?
大B是光圈4,如下图。
而大P则是光圈2.8,请看下图。
而且就算是大P的2.8光圈成像也强于大B的光圈4,一眼就能感觉出来。
至于说到色彩,当然图片说话,不必多言,而且大P的最近对焦距离是0.65米,而大B的战前直版的则是1.5米,战后胖胖版也仅是1米。这一点上大P又胜了。
现在什么也不要说了,列一个表吧。
大B | 大P | |
最大光圈 | 1.5 | 1.8 |
最近对焦距离 | 1.5米(或1米) | 0.65米 |
可用光圈 | F4 | F2 |
最佳光圈 | F4 | F2.8 |
通透度 | 弱 | 强 |
色彩 | 一般 | 鲜艳 |
性价比 | 极低 | 高 |
至于说到大B的旋转散景,也只是大光圈下才能出现,收到最佳光圈时便不见了,而且总拿着镜头拍漩涡也似乎不是我们选择镜头的初衷。
以上的对比仅代表个人观点,完全是实测所得,当然不排除镜头个体差异,不排除对焦的精度等一系列问题,只是随便说说,权当参考罢了,本人也完全没有贬此扬彼之意,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对于您镜头的选择,本人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