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的武侠名著《射雕英雄传》里描写了两个主人公,一个叫郭靖,一个叫杨康,这两个名字是全真派道长丘处机给起的,丘处机为什么给他们起这样的名字呢?就是让他们不要忘记“靖康之耻”。显而易见,金庸将北宋最后一个皇帝的年号—靖康,拆开来给书中的主人公命名的。看来,金庸与很多人一样,对导致北宋王朝土崩瓦解的靖康之变有着某种刻骨的痛切。那么靖康之变又是怎么回事呢?靖康之变,乃是在公元1127年,来自北方的女真族攻占当时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并掳走北宋皇帝宋钦宗太上皇宋徽宗,几乎所有皇族、后妃、官吏及超过十万首都平民的重大战争灾难。由于事年发生于宋钦宗靖康年间而得名。靖康二年,宋高宗赵构登基,建立了南宋政权,所以在历史上,宋朝被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在北宋灭亡,南宋建立的历史时期,中华大地上烽烟四起,生灵涂炭。
靖康之变导致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汉人的内心,后世之人每每提到这事之时无不潸然泪下。南宋名将岳飞在《满江红》中提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据现代专家统计,北宋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一度占了当时世界的80%,是明朝的10倍之多。文化高度发达,正如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所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人们不禁疑问,一个立国已经一百六十多年、创造了辉煌文明的王朝,为什么会轻易地被一个兴起才十几年的少数民族政权所灭?它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意义呢?抚今追昔我们有能从中发现什么?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别的将领也黄袍加身,篡夺自己的政权,所以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在酒宴中发表意见,以威胁利诱的方式,要求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史称“杯酒释兵权”。从这之后,宋朝的历代皇帝都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甚至放言:“一百个文官贪污不如一个武将谋反。”在军事上采取消极的防守战略。影响所及长远,一方面宋朝内部安定而少有内乱,有利于经济发展与文化的繁荣;但另一方面也因此导致武力积弱不敌北方外敌,对西夏、契丹用兵屡遭挫败,最后被迫以和谈缴纳岁贡结束。公元1068年,北宋的第六位皇帝宋神宗即位,当时宋朝国势出现衰退,因此神宗锐意改革,神宗启用著名改革派名臣王安石进行朝政改革,意图实现富国强兵,重整河山恢复汉唐疆域。新法立意虽好,但并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与反对者的关系,于是与反对者间长期反复地争斗。新法虽然发展了经济,但实际上是外强中干。公元1101年,宋哲宗赵煦驾崩,赵佶即位,是为徽宗,年号建中靖国。宋徽宗是历史上有名的风流天子和昏君。他以奸臣蔡京为宰相,并重用童贯、王黼、杨戬、朱勔、李彦、高俅等奸官佞臣,使北宋的政治进入最黑暗、最腐朽的时期。徽宗专好享乐,对朝政毫无兴趣。徽宗自幼爱好笔墨、丹青、骑马等。赵佶的生活糜烂,喜好逛青楼,还大兴土木,建造“艮岳”。可以说宋徽宗是一位颇负才华的艺术家,却也是亡国之君。宋徽宗本人又好大喜功,当他看到辽国被金国进攻后,认为有机可乘,便派使者向金提出联金灭辽事宜。宋攻燕京,无功而返。金攻陷临潢府,辽亡。宋付上巨额赎款给金,以换取燕京等地。金借口北宋收容金叛将与辽遗臣,公元1125年,即宣和七年,也就是金太宗天会三年的十一月分兵两路南下,西路由完颜宗翰率领大军从云中府,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进攻太原府。东路军由完颜宗望率领,由平州进取燕山府。两路约定攻下太原、燕山府后,西路军进出潼关北上洛阳与南渡黄河直向东京的东路军会师于开封城下。西路军在太原城遭到宋将王禀率领的宋朝军民的顽强抵抗,一直久攻不下;东路军到达燕山府,宋朝守将郭药师投降,金兵遂长驱直入,马踏黄河,直逼东京汴梁城下。
宋徽宗听到金兵南渡黄河的消息后,不敢亲自担当领导抗金卫国的大任,急忙传位给太子赵桓,企图南逃避难。赵桓即位,是为钦宗,改元靖康。这时朝野上下纷纷揭露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李彦、朱勔等“六贼”的罪恶,要求把他们处死,宋钦宗被迫陆续将蔡京等人贬官流放或处斩。次年,即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南下,攻陷汴梁,掳走两宗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灭亡。金人在五国城侮辱徽钦二帝,封徽宗为“昏德公”,钦宗为“重昏侯”。最后两人客死异乡。金朝攻灭北宋后,先后扶持张邦昌、刘豫,建立“大楚”和“大齐”两个傀儡政权。
金朝在靖康之难中俘虏了众多的宋朝宗室,康王赵构得以幸免。靖康二年(1127年),赵构从今天的河北南下到陪都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为南宋高宗,改元建炎。宋高宗在位初期年轻力壮,有意抗金,收复河山,重用主战派,以李纲、宗泽为相镇守汴京。曾多次大败金兵,令局面稍为稳定。但是,后来高宗没有对抗金朝的决心,听信主和派的建议罢免了李纲、宗泽等人。高宗南逃扬州,不久宗泽亦忧愤而死。后来金完颜宗弼挥军南下,提出要“搜山检海捉赵构”高宗南逃至杭州,把杭州升为临安府,以备日后建都。金完颜宗弼继续挥军南下,高宗无路可逃,只得入海逃避,在温州沿海漂泊了四个月之久。由于南方气候潮湿河道纵横,再加上南宋军民的英勇抗战,金主帅完颜兀术撤兵北返。在北撤镇江时,被宋将韩世忠截断退路,被逼入黄天荡。宋军以八千兵力围困金兵十万之众,竟相持四十八日,最后金军用火攻才打开缺口,得以北撤,途中又在建康被岳飞打败,从此金人不敢轻言渡江。在南宋“中兴四将”中,最著名者当推岳飞。通过北伐,南宋夺回了金扶植的伪齐政权土地。宋高宗赵构因为种种政治原因一心议和,和岳飞的北伐意向始终相左。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金人撕毁和议,再度南侵,由于宋朝军民抗战英勇,金军在川陕、两淮的进攻皆告失败。七月,金将兀术南攻不利,转攻郾城,被岳飞打败,转攻颖昌,又为岳飞败。岳家军乘胜追击,
一直打到距开封仅四十五里的朱仙镇,兀术出逃开封,北方各地义军纷纷响应,以至于金人南望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就在此时,高宗连下十二道金牌催促岳飞班师,北伐之功毁于一旦。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与金于书面达成《绍兴和议》,两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宋割让被岳飞收复的唐州、邓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每年向金进贡银廿五万两,绢廿五万匹。十二月末除夕夜(1142年1月27日),赵构和秦桧以“莫须有④”的罪名杀岳飞与其子岳云、部将张宪于临安。《绍兴和议》签订,使宋朝得以实现向金国纳贡称臣为代价,换回了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1149年,金海陵王完颜亮(1122年~1161年) 发动政变,自立为帝。经过12年的准备。1161年(绍兴三十一年)五月完颜亮南侵,企图灭宋。宰相陈康伯主导抗金大计,危难之际,要求高宗下诏亲征建康(今南京) 。完颜亮在采石之战中被虞允文击退。此时金国发生内乱,金海陵王完颜亮被杀,金军北返。此事让高宗萌生退意。绍兴三十二年六月,56岁的高宗下诏退位,太子赵昚即位,是为孝宗。孝宗即位后,改革朝政,力图恢复,宋朝相对进入相对复兴时期,孝宗平反岳飞冤狱,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隆兴元年(1163年)四月,孝宗令李显忠、邵宏渊等出兵北伐。北伐一度胜利,但由于各路将领不和加之思想轻敌,历时仅20日就告失败。之后,孝宗不得已与金和谈,隆兴二年(1164年)十二月,宋、金正式签定和议,史称隆兴和议。但孝宗仍然念念不忘恢复中原,继续整顿军备。不过由于虞允文等一批主战派将领的辞世,北伐事业不了了之。宋孝宗经此,收拾河山的雄心尽失,金世宗此时也无意继续南侵。至此,南宋偏安于半壁江山的局面基本固定下来,更无力于收复。尽管后来有宁宗朝韩侂胄⑤主持开禧北伐和宋理宗时期“端平入洛”⑥等一系列北伐战争,但这些都失败了。这些失败的战役使得南宋的统治者开始偏安江南,宁宗朝之后,仅有的进取精神渐渐被苟安行乐之风取代,苟且偷安,尽情享乐可以说是当时南宋朝廷的主旋律,真是“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而此时,更为强大的对手蒙古已经开始兴起,以至于到了最后,洗刷靖康之耻、收复北宋故土最终成为南宋人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
今时今日,当我们来重看靖康之变这一段史实,不是要揭开历史的伤疤,而是提醒我们勿忘历史,并从北宋亡国的历程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对于两宋之交这段历史和宋高宗本人,史学界历来都有各种不同的评价一般来讲是褒多于贬。相对于明朝,实际上明朝不是被李自成而是被清朝灭亡的,当吴三桂于1644年引清兵入关,明朝立即土崩瓦解。最初明朝的首都是南京,后来永乐皇帝为防御北方蒙古的袭扰而迁都北京,而南京一直被用作备用首都,守备建制比较完备,可是清军一入关马上就奔溃了,这又是什么原因?北宋在靖康之变之前,江南因为弄花石纲⑦闹得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但当宋高宗赵构带领宋室南迁到这里之时,还能够保住半壁江山,相比明末清初那几个南明政权的皇帝宋高宗赵构可以说不失为中兴之主。“靖康之变”中,北宋后宫嫔妃、宗室妇女全部被掳往北方为奴为娼的历史,既是南宋人难以启齿的耻辱,后来在宋高宗建炎时期发生的真假柔福帝姬案正说明了这一点,柔福帝姬(帝姬是徽宗按蔡京的建议对皇女的称呼)是宋徽宗的女儿,1127年“靖康之变”时17岁被掳入金后归盖天大王完颜宗贤所有,后又被赐予徐还。建炎四年(1130年)有女子以柔福帝姬的身份逃回南宋,宋高宗命老宫女和老宦官察验,都感觉这女子相貌很像,盘问宫中旧事,也能够回答得圆满。唯一值得怀疑的地方是一双大脚,不似徽宗的公主所有。但其人回答也有道理:“金人驱逐如牛羊,赤脚奔走万里,一双纤足岂能仍如旧时模样?”因此被宋高宗确认为真,授予福国长公主的称号。又为她选择永州防御使高世袅为驸马。绍兴十二年(1142年)韦氏归宋,称真的柔福帝姬刚刚于回宋启程前一年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县),南宋的柔福帝姬为开封尼姑静善冒充,赵构随即下令诛杀静善/柔福帝姬。这就是所谓的“真假帝姬案”。当年靖康之变时,宋朝的嫔妃,公主,宗室诸王被掳北上,宗室诸王就成苦力了,那么嫔妃公主的下场就更可悲了,基本上就沦为金军的玩物,就按照中国古代讲,就是相当于官妓,基本沦为这么一批人,金军专门在上京设立了浣衣院,就是洗衣服的地方,洗衣房,让那些嫔妃公主给金国的将领洗衣服,金国包括太宗皇帝本人在内的,金国这些宗室们经常到浣衣院挑人,看中谁就带回家,随着这些公主一个个年龄见长,凤子龙孙,天生丽质,自然难逃这个命运,高宗皇帝的母亲本人就被金国将领完颜宗贤霸占了15年,而且还生了两个儿子,等于宋高宗有两个异父的弟弟,有两个同母不同父的弟弟,还是金国人,韦太后和公主在浣衣院受辱的时候两个人彼此都知道对方的底细,所以太后就非常害怕,如果公主也回来我也回来,我的这一段不光彩的往事被揭露出来,我怎么做国母啊,怎么母仪天下啊,所以她一口咬定这个公主是假的,高宗皇帝可能也知道公主是真的,但是呢,母命难违,一边是亲妈,一边是异母妹,那我就忍痛割爱了,就把公主杀掉了,所以史学家坚持有这么一种说法。为保贞操也是激励南宋人抵抗金兵南下的动力。对于南宋道学家来讲,这场灾难也给他们敲响了警钟: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南宋时期,金军的频繁入侵随时都会使女性们遭到贞节不保的噩运。
纵观整个宋朝可以说是“两宋立国以战亡求和存”,尤其是在南宋那样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以和包邦不失为图全之策。对于金国灭亡北宋,造成靖康之变,我们也没必要在哪里斤斤计较。对于一些评书演义中把岳飞弄成忠勇,刚正不阿,屡战屡胜;把完颜宗弼(完颜兀术)演化成大魔头阴险狡诈,老在岳飞的手下现眼。实际上我们今天看这完全没有必要。作为我们前人所发生的事情我们没必要说什么,因为历史是不允许假设的。我们可以有自己的好恶去同情谁爱戴谁,完颜兀术也好,岳飞也好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并不是汉人的历史才是中国历史,还应该包括少数民族。同样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眼光看历史,历史上宋金是两个国家,魏蜀吴还是三国呢?难道说谁杀了关羽我与谁不共戴天,没这个必要吧!宋与金都是中国人,中国人之间的内战实际上也没必要耿耿于怀。在中国历史上打内战的时候简直太多了,例如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等等,都是混战时期。中国的历史不就是统一分裂再分裂再统一吗?正好应了那句话:“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同样我们来回顾靖康之变不是要揭开伤疤,而是要正视历史。看历史,不能够强求古人有今天的思维方式,但是对于他们的行为,需要表示理解。那个时代,根本是无法以对错来衡量,他们都在为追求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为了活命,为了过得好一点,为了生存下来,在不公道的命运作弄下苦苦挣扎。对于历史人物和历史地看待,没有什么可以责怪和非议的。他们的选择都是一种自己的追求。我想是要了解当时的大环境,了解历史人物的战略观,并且从中体味到他们的选择都是不得已的悲剧。他们的确这么做了,并且或多或少的改写了历史,我们需要的是真实的了解过去,那个时代如此的具有代表性,其间反映出中国的特点和劣势,将会一直影响到中国落后,影响到中国近代那段最惨烈的历史,甚至影响到今天,或者还能够影响到中国的以后。或许也有人会说,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要把他们放到当时当地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那么是以当时当地大多数人的认识水平为标准还是以我们后人的认识水平为准呢?因为某些历史事件的长远影响或后果往往只能在那些事件发生以后的相当长时期或后代才能不断表现出来,作为后来者,因为有了时间间隔,就有了一个广阔的视野,就能更清楚地认识、理解当时所发生的一切,时间的间隔能使人们冷静地判断事物,做出比古代更为公正的评价。比如秦始皇征讨六国,统一天下,其间连年征战,涂炭生灵,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生活所造成的损害肯定是巨大的。对这场战争,如果以当时当地大多数人的认识水平和意见作为标准,肯定是会得到诅咒的,对它的肯定,只能是后来者的认识,或者是后来享受到统一好处后才产生的认识。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潮流中靖康之变只是短短的一瞬,同样我们可以发现在靖康之变前后的短短几十年里面。各种各样的人物登上了历史舞台,在这个舞台上面,各种爱恨情仇的生死剧在这个舞台上上演,为我们展开了多姿多彩的历史节目。靖康之变之后的南北分治局面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南北朝,直到后来蒙古兴起建立元朝,灭掉了金、西夏和南宋统一了中国。历史能教会并且加强我们所信仰的东西,戴维·麦克卡罗说:“历史告诉我们来自何处,将走向何方。”同样在今天,我们应该以阔达的胸襟来看待这一段历史,去领略先人留给我们的经世致用之学,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过去的失误中学到有价值的东西,以避免重蹈覆辙。
1完颜宗弼(?—1149),女真名完颜兀术,一作完颜乌珠,汉姓王,名宗弼(民间常称为金兀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孙子,金国大将,宋金对峙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2中兴四将指中国南宋时期四位著名南渡将领,四位将领是指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岳飞,这一说法来自于宋朝刘松年所绘《中兴四将图》。四位将领均有王爵,刘光世追封鄜王,韩世忠追封蕲王,张俊追封循王,岳飞追封鄂王。亦有以刘锜取代刘光世,以史料来看更为可信。
3公元1138年,南宋跟金国曾进行议和,两国以黄河为界,南宋向金称臣缴纳岁贡,史称“绍兴第一次议和”,又因为在金熙宗天眷年间,又称“天眷议和”。但不久,金国撕毁和约,战端又起。
4岳飞投狱,韩世忠知悉,直闯秦桧府第;质问秦桧,岳飞到底有什么罪,秦以:“其事体莫须有。”答韩;韩则驳斥:“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一直以来,莫须有的意思被认为是“可能有吧,好像有吧”实际上应该是反问的语气“难道没有吗?”也就是说,秦桧对韩世忠用的是反问的语气:岳飞难道没有罪吗?秦桧这么一句话,就把韩世忠打发了,说明秦桧的势力比韩世忠大多了。实际上真的想杀岳飞的是高宗皇帝,是高宗皇帝要岳飞死,所以秦桧有恃无恐。岳飞在高宗一朝没有翻案,直到宋孝宗继位,朝廷又要北伐的时候,才给岳飞平反,追封为鄂王。
5韩侂胄(?~1207年11月29日),侂胄音托骤,中国南宋政治人物,北宋名臣韩琦之曾孙,曾任宋宁宗宰相,任内追封岳飞,力主对抗女真,却战况不利,后在金朝示意下,被朝廷所斩,函首金朝。侂冑因禁绝朱熹理学与贬谪宗室赵汝愚,被视为奸臣。
6端平入洛,是指南宋在公元1234年联合蒙古灭金朝之后,出兵收复位于河南的原北宋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和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三京的军事行动.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理宗任命赵葵为主帅,全子才为先锋,下诏出兵河南。六月十二日,全子才收复南京。七月五日,宋军进驻开封。但由于粮草不济,贻误战机,进攻洛阳时被蒙军伏击,损失惨重。各路宋军全线败退。“端平入洛”宣告失败,宋于此役损失惨重,大量精兵与物资付诸流水,也为之后蒙古侵宋提供了借口。
7花石纲是中国历史上专运送奇花异石以满足皇帝喜好的特殊运输交通名称。在北宋徽宗时,“纲”意指一个运输团队,往往是10艘船称一“纲”;例如《水浒传》中就有“智取生辰纲”这一故事。当时指挥花石纲的有杭州“造作局”,苏州“应奉局”等,奉皇上之命对东南地区的珍奇文物进行搜刮。由于花石船队所过之处,当地的百姓,要供应钱谷和民役;有的地方甚至为了让船队通过,拆毁桥梁,凿坏城郭,因此往往让江南百姓苦不堪言。《宋史》有记载花石纲之役:“流毒州县者达20年”,引发方腊起义,后被宋庭镇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