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同事去青海省出差在饭店吃饭,两条不大的湟鱼花了一百四十多元。听了他的话令我沉思,不禁想起了当年在青海的经历。
一九六九年,我们物探小分队在玉树州治多县多彩乡地区工作。用当地话说:杂多的山,治多的滩。治多的滩多水也多,有很多小溪和水塔拉。有水的地方几乎都有鱼,就在驻地帐篷前不到半米深的水塔拉中也可以看到游来游去的鱼。蔡宝生脱掉衣服下水摸鱼,鱼钻到草皮下,还真被他逮住了一条,水太凉他赶快上来了。不过鱼不大,半尺长吧,这种鱼我们不吃,嫌小,不好吃。炊事员杨师傅几乎每天都去不远处的小溪中钓鱼,并且收获颇丰。那时高压锅的高粱米饭和清炖鱼是每日主食,鱼的鲜美令人难忘。休息时我也借来鱼钩鱼线去溪边钓鱼,在石头下翻出黄色的鱼虫挂到鱼钩上,找块石头拴在鱼线前面(有时没有鱼线就用线绳),找个溪中有回流的地方扔下去。不大时间就会有鱼上钩,都是一尺以上的鱼,重量两斤以上吧。一次骑马在山谷中看到一群鱼被困在石坑中,由于长年冲刷形成不到两米宽,两三米深的天然石坑,流水注入水坑后又慢慢溢出去,像一个天然的养鱼池,看来只能等到下次来大水,鱼才能摆脱困境。
在以后的几年,我到果洛州玛多县去拉鱼,看到又是另一番景象。大概是四五月份吧。玛多县又叫黄河沿,黄河第一桥就在这里。顺河而上,是两大湖鄂陵湖和扎陵湖,每年春季大量的裸鲤都会逆流而上,正是捕 鱼的时候。单位职工要改善伙食,家属也要吃鱼,于是便到这里买鱼。我们和当地兵站进行联系谈好价钱,由他们负责打鱼和装车。当晚住在兵站,第二天一早开始捕鱼。他们几十个人穿着连体水裤,拉着长长的渔网顺着河道由上往下直兜下去。一网上来能捞几百斤,几网就能上千斤。我喜欢一种鱼唇厚厚身上长有花斑的鱼,有点像泥鳅,味极鲜美,鱼唇的肉肥而不腻,每当一网上来我就会去找花斑鱼。鱼拉回单位食堂留一些,职工家属卖一些,一两角钱一斤。
那时在青海湖边的公路旁,也可以看到卖鱼的人,拿着从青海湖打捞的鱼叫卖。我感觉青海湖的鱼不如玛多黄河中的鱼好吃。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湖边卖鱼的人越来越少,卖的鱼也是越来越小。那时在西宁的大街上、在西门等商业区都可以看到有人在卖湟鱼做的腌鱼片。
在青海地质局的“踏遍昆仑”纪念册中作为业绩记载的,1962年局捕鱼队全年共捕鱼22、9万斤。这仅仅是一个单位,青海有多少单位又捕捞了多少湟鱼,无法统计的数字。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青海湟鱼就是救命鱼,不知救了多少人的生命。
湟鱼为我们付出了全部,而我们却快把它灭绝了。也许是全球气候的变化,青海的日益干旱导致环境的恶化,使得湟鱼无法顺利生长,但是不可否认,由于我们一年年的滥捕也是造成湟鱼无法生存的重要原因。现在青海省已经多年禁渔,正在弥补我们过去犯下的错误,并且有所收获。但愿我们的餐桌上不再看到湟鱼,给予它更多生息繁衍的时间,也给我们的后代留下-------湟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