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荆轲刺秦王》
今天周末补课,给学生上了《荆轲刺秦王》,两个班状态很好,课堂气氛很活跃,孩子们个个轻松愉快地度过了长达一个半小时的连堂,就连下课铃声响了我们都没听见。下课后,虽然我的嗓子很不舒服,但我依然很开心,很留念。回到办公室,突然有点意会到于漪老师的一句话:教师的每一堂课都是学生生命质量的打造。锤炼课堂,其实也是教师自我生命的一种锤炼,更是学生生命质量的铸造。对于《荆轲刺秦王》一课的易水送别选段,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设想如果自己是一个电影制片人,即将拍摄荆轲刺秦王的易水送别场面,怎样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策划:
(一)你将为了这个片段的拍摄设立哪些角色,并选取演员;
(二)你要选取哪些道具?
(三)你的拍摄角度应该怎样选择?
(四)你会选择什么样的音乐配音?
说明:可以加入自己的主观想象,为丰富送别场面增添新的元素。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讨论,展开合理的理解和想象,并通过小组整合观点由代表发言,然后通过视频的欣赏进行比对,最后回归文本分析。目的是要达到对文本描述的深刻探讨,从而学习古文高超的叙事技巧,生动的形象塑造,体会其言约义丰的显著特点。
针对以上教学设计,学生的反应非常积极。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所述的易水送别场面几近完美。通过对以上策划要点的设想,对于回归文本的分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讨文言文的兴趣,更改变了串讲式的枯燥疲累状态,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深刻理解了文本,事半功倍。最后,针对学生意犹未尽的情况,我特意 布置了一项作业: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出你将要拍摄的易水送别场面,或者以漫画的方式描绘出这一副场景,画中可配以文字说明。
这一个片段教学设计是我比较成功的一个(所谓成功并不是说符合严格的教学标准和要求,仅以学生的接受情况为评判标准),因此记下来当作今天的教学反思,希望自己以后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创新,真正实施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下一周的“廷刺秦王”部分的教学将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依然以学生小组讨论为主要方式,准备采用专门针对文言文教学死气沉闷状况的“离间计”进行教学。这一计策是我前几天在一位名师博客上看到的,是专门为了激活文言文传统式教学出现的学生基本闭而不言、埋头苦记的课堂气氛而采用的一种计策。主要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提问,彼此考察。一个组提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句的翻译,或者文言现象的疑惑,另一个对应的小组负责派代表进行回答。如果回答不上,可以请求其他小组的成员帮助。老师主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对所给答案进行点评或补充,这样循环下去,一考一答,学生便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到课文的学习中,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