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critical thinking是一个非常重要、出现频率很高的词,在学校里经常听到老师、学生们这么强调,可能已经到了陈词滥调的地步。我手头一本高中世界史教科书上,每章后面的练习的题目样式,第一是名词解释,然后是名词辨识、回答问题,最后一项就总是Critical thinking.
Critical thinking的中文流行翻译是“批判性思维”,但我觉得并不很贴切。Critical一词的希腊词源是动词krinō,意思是“挑选、决定和判断”,krites 是观察家、法官、仲裁人之意,kritikos 是指有观察、思考和决定能力的人。所以,英文中critical也有几个意思,评论、批判、挑剔、选择标准苛刻、审慎的、严谨的、经得住校勘的、重要的、不可缺少等等意思。而中文的“批判”听上去实在颇多贬义,就像不是好态度似的。所以有人竟写文章说我们要从“批判性思维”进入到“建设性思维”,实际上这个词的英文原意跟破坏和捣乱——所谓建设的反面简直毫无联系。只是不轻信别人,强调经过自己的分析、论证和试验,挑选你认为最重要的和正确的,强调人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这是一种逻辑思考能力,也许也是一种人格能力乃至政治权利,因为自己选择和评判往往也意味着自己负责,如果人不希望别人对自己负责也不希望自己对自己负责,就不需要这种自己思考的能力,别人说什么你听、你服从就是了,最后自然由发命令的人来负责一切。为什么美国文化特别强调critical thinking,估计跟它的民主政治和个人主义价值观也有关。而中国为什么没有这种思路、这种强调,跟中国的政治形式和价值观也有关。
我个人非常喜欢这个词。28岁在美国第一次听见这个词的时候,真是激动万分。当时就有一种如沐春风、整个世界都被照亮和打开的感觉。以前的很多困惑和想法都茅塞顿开、迎刃而解。大部分老师喜欢爱提问题的学生,尤其问题提得聪明尖锐又充满建设性和怀疑精神,那是对老师也有促进和提高作用的。总是照本宣科回答问题,把老师的讲课一字不漏地复述,老师未必喜欢。如果被老师夸奖“This is a good question,你提了个好问题”,那是比听到老师夸奖“你答得很对”更值得得意和高兴的。所以我这种爱提问题、讨厌死记硬背、什么都不肯轻信、喜欢跟老师平起平坐的学生,在这里终于如鱼得水。
不过真正要做到critical还是很不容易的,要想学生critical,首先老师就要critical。以前强调学生要有“评判式思维”(我暂时的翻译),现在则强调老师也要时刻做到自我反省、自我挑战。一个人要有评判,首先要有大量信息和知识储备,然后有一定的挑选原则、趣味和理由,大家一起来有创造性、有建设性地教、学一些东西,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这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真得很费脑力、精力、需要大量动力。填鸭式教学法其实最容易了。但只会填鸭式教学法的老师无疑在美国校园里不大容易混得下去。每学期结束让学生不记名、标准化填写的教学质量评估表还是很让一些老师们害怕的。老师教得好不好,学生们全明白。美国的学生对老师往往比老师对学生更不客气,要起分数来理直气壮;学生的评价不好,老师真可能下一年就不会被续聘,而且以后找工作也有麻烦(不过这种制度也有它的弱点就是了。美国这一套体制真是环环相扣、阴险的很。每找一份工作,一定要起码3封推荐信,下任老板直接打电话给上任老板问职员的情况再普遍不过,如果一份工作不好好干,下一份就很难了。)。
回到对老师和学校的要求上来。最近看了一本书,Education for thinking《为了思考的教育》就提到这个困难。书中讲到现在大多数学校的功能是灌输知识、技术训练、考试训练以进入更高一层学校或筛选人才、公民教育和人格教育这四大项,而对思考能力和方法的训练并没得到很好的贯彻和实施,虽然美国也是critical thinking 天天讲、年年讲。书中强调了思考的两项主要过程:查询和争论。然后很有操作性地一步步指导和辨析了教师应该如何在课堂里鼓励和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知识查询和集体辩论。希望通过这些方法提高学生的评判思维能力,以给学生带去一种终身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Google来的维基百科上的定义是:Critical thinking consists of a mental process of analyzing or evaluating information, particularly statements or propositions that people have offered as true. It forms a process of reflecting upon the meaning of statements, examining the offered evidence and reasoning, and forming judgments about the facts.大意是,评判式思维是一种脑力程序,包括分析、评估信息,尤其是那些通常被当成真理和常识来推介的一些判断和陈述。对那些证据、推理进行重新检查,反省那些判断的原意,然后对于某些信息和事实提出自己的评判。
也就是说,critical thinking的结果并没有一个正确和统一的答案,关键看你推理的过程是否合理,而且看你自己所站的角度。也因此,个人角度的精确陈述和思考与分析的程序非常重要。
随手翻开手头的历史教科书,一道“评判式思维”的思考题是:如果你生活在过去的美索布达米亚平原,你是愿意生活在自由独立的苏美尔城邦国家,还是愿意生活在波斯帝国一统江山的时代?解释你的理由。
这样的思考题会郑重出现在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中,要求学生写上3页纸的论文,并作为期末考试的成绩吗?我实在怀疑。更可爱的是,那历史教科书的前言里,就花大量篇幅教学生如何写一篇论文,应该如何去找资料、如何立论、如何正反面地证明自己,如何运用种种逻辑推理方式,如何反驳反面观点。我真是掩卷长叹,在中国念研究生似乎都没有看见这样详细和到位的论文写作指导。而类似的论述文写作,在我的中学时代,是由语文课程去完成的。现在反省一下,我真的觉得中国的课程设置也有值得思考之处。论文写作真的也应该在历史、伦理学、政治学和哲学课上教,而不仅仅是灌输给我们知识(这正是中国历史和政治课的全部内容);而语文课反倒应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和审美能力。手头还有一本美国高中“文学”教材,完全就是按fiction和nonfiction的文体分类,要求学生掌握各种文学概念,并仿照例文进行诗歌、短篇小说和艺术评论创作。可惜,我记忆中从小学到高中,上了12年语文课,从来没有一个语文老师给我们布置过这样一个作业:写一首诗。在高中的时候,经常要求写作“论诚实的重要”之类,这样的题目,说老实话,跟语言和文学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不放在思想品德课上学?提起中国的思想品德和政治课,我恐怕又要——算了,不提了。
还是再回到评判式思维吧,不知道中国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引进这个概念,把critical thinking ,至少在校园里,变得像“高考”一样重要。也把学习文史哲等文科课程,当成真正--与学生个人发展和素质教育切身相关的一项如此有趣而富有挑战性的活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299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