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尔维会议,二十世纪物理学,和物理学史上最珍贵的一张历史照片 20世纪物理学

索尔维会议,二十世纪物理学,和物理学史上最珍贵的一张历史照片




一位学友传过来一张照片,是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一群物理学界的巨人们的合影。后来我在网上遛达遛达,发现这是一张最近被疯传的历史照片。因为其中有爱因斯坦,有居里夫人,因此人们认为一定是一群了不起的科学家们的合影,因此,不管他是不是了解物理学,是不是喜欢物理学,都在以惊人的热情传播张张照片。只是,大多数人对这张照片的背景和人物的说明都语焉不详,或者错误颇多。我多年不读物理学方面的书了,但这个氛围还是催动自己写一点笔记。

科学史上有多得数不清的高端论坛,但是,可以说,几乎没有一次聚会的光耀,能与我们这张照片争辉!
这一张照片,是出席于1927年10月24-29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的第五次索尔未会议的物理学家们的一张合影。毫无疑问,他们是物理学史上创造新纪元的精英,29个人之中有15人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们是二十世纪科学进步的开拓者与奠基人。

二十世纪物理学的进步,源起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两个伟大理论的建立。为了协调新概念与经典理论之间的矛盾,1910-1911年间,德国物理学界的两位领袖级人物普朗克(Max.K.E.L.Planck,1858-1947)和能斯脱(W.H.WaltherHermannNernst,1864-1941)酝酿召开一次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并取得了著名的比利时化学工业家和社会活动家索尔维(E.ErnestSolvay,1838-1922)的支持。于是,诞生了索尔维物理学会议(Solway Conference onPhysics)。


第一次索尔维国际物理学会议是在1911年10月于布鲁塞尔召开的,会议的主题是辐射与量子论,著名的荷兰物理学家洛伦兹(H.A.Lorentz)担任会议科学委员会主席;参加的科学家有爱因斯坦、普朗克、居里夫人、索末菲、维恩、卢瑟福、朗之万、布里渊、彭加勒等人。第二次索尔维会议召开于1913年,第三次召开于1921年,第四次召开于1924年,第五次召开于1927年,都由洛伦兹担任主席。索尔维会议一直延续至今,最近一次即第二十五次索尔维国际物理学会议,是2011年举行的,会议主席是美国著名物理学家、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戴维.格罗斯。

第五次索尔维物理学会议格外星光熠熠,所以特别与众不同。许多参加会议者大多是那个时代物理学领域的领袖级人物。
在那一张合影照片前排正中端坐的,就是爱因斯坦。
第一排自左至右依次是:I.兰缪尔,M.普朗克,M.居里,H.A.洛伦兹,A.爱因斯坦,P.朗之万,Ch.E.古伊,C.T.R.威耳孙,O.W.理查森。
第二排自左至右:P.德拜,M.努森,W.L.布喇格,H.A.克拉梅斯,P.A.M.狄拉克,A.H.康普顿,L.德布罗意,M.玻恩,N.玻尔。
第三排自左至右:A.皮卡德,E.亨利厄特,P.埃伦菲斯德,Ed.赫尔岑,Th.德.唐德,E.薛定谔,E.费尔沙菲尔特,W.泡利,W.海森堡,R.H.福勒,L.布里渊。


兰缪尔(I.Langmuir,1881-1957),美国物理学家、化学家,1932年因表面化学和热离子发射方面的研究成果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普朗克(Max.K.E.L.Planck,1858-1947),德国物理学家,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普朗克是物理学领域第一个提出量子假设的人。1900年,为了解释黑体辐射的实验结果与经典理论的矛盾,普朗克提出,物体的能量状态并不是连续的,而是量子化的.普朗克开创了物理学的一个新时代——量子时代。可是。普朗克本人对量子的面目却显示出迷茫,一直致力于寻求在经典物理学的框架内解释他自己的发现。但是,普朗克提出量子概念的那天,1900年12月14日,却永远被看作是量子物理学的诞生日载入史册。
玛丽.居里(MarieS.Curie,1867-1934),即居里夫人,波兰裔法国物理学家,1903年因放射性的发现,与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以及另外一个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居里夫人出生于华沙,1891年为了求学来到法国,1895年与皮埃尔.居里结婚,并一起致力于发射性的研究。1906年,她的丈夫不幸罹难于一场车祸,居里夫人全部接过她的丈夫的工作,继续在这个领域进行研究。1911年,居里夫人由于放射性元素镭和钋的发现,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成为现代科学史上第一个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洛伦兹(Hendrik.A.Lorentz,1953-1928),荷兰物理学家,19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洛伦兹的名字在普通中学的物理学教科书上就有,运动电荷在磁场中会受到一个横向力的作用,即洛伦兹力。把洛伦兹力推广到电磁场,推广到微观元电流,洛伦兹力便与麦克斯韦方程一起,构成经典电动力学的基础。由于洛伦兹力的作用,在现代实验物理中,便有了洛伦兹加速器,即回旋加速器。洛伦兹在现代物理学中更加著名的贡献是在1904年提出了洛伦兹变换,为相对论的时空关系奠立了数学基础。在国际物理学学术界,洛伦兹还是一位颇受欢迎的活动家,他主持过许多重要的物理学学术会议,包括五次索尔维会议。
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1955),20世纪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现代物理学最伟大的开拓者与奠基人,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爱因斯坦出生于德国,1896-1900年在瑞士联邦工业大学攻读物理学,1902年被伯尔尼瑞士联邦专利局录用为技术员,此间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研究物理学。1905年,现代物理学史上划时代的一年,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三个不同的领域(光量子论、分子运动论、狭义相对论)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相对论和光量子论,而这两大贡献恰好就是二十世纪物理学的两个革命性的成就,也是二十世纪至今科学技术进步最重要的理论基础。1915-1917年间,爱因斯坦又在广义相对论、辐射量子论、宇宙学等领域,为现代物理学做出了历史性贡献。1925-1955年之间,爱因斯坦用大量的精力追求建立统一场论,试图把引力场和电磁场在广义相对论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给包括宇宙在内的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一个统一的完备的描述。爱因斯坦并没有完成他的宏愿,而且,晚年的爱因斯坦一方面继续充当着物理学的精神偶像,另一方面又十分孤立,但是,爱因斯坦终生不渝的科学探索精神与哲学思考,如同它的伟大成就一样,永远是科学家的榜样。爱因斯坦还是一位极富有哲学探索精神的思想家,一位热爱和平坚持正义的国际社会活动家。爱因斯坦是犹太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即被迫流亡欧美,最后,于1933年10月到美国,在著名的普林斯顿任教授直至1945年退休。1955年4月爱因斯坦病逝,遵其遗嘱,不举行告别仪式,不保留骨灰;不建墓立碑,不要使自己在身后还作为后世朝觐的圣人。爱因斯坦一生撰写过许多科学著作、论文、以及大量关于量子力学的解释的通信,非专业人士不大能看懂,但是,我倒是愿意向非专业人士推荐其中两本小册子:一本是他和他的波兰籍助手英菲尔德合著的《物理学的进化》,没学过物理学的人也不难看懂;一本是《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有一点物理学基础的人就不难看懂。我上大学时买过这两本书,说不上学了多少知识,但对于启发一个年轻人的科学思维,受益不少。197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收集有他从1909年至1955年间的147篇文章。我那时还是秦皇岛市某机关的一个公务员,花2.35元人民币买了一本,看得明白看不明白地从头到尾翻阅了一遍。其中,卷前有两张照片,一张是爱因斯坦的肖像,另一张就是本文中的那幅第五次索尔未会议合影。书中还有一篇论文:《对于量子理论的意见》,就是爱因斯坦在这次以“电子与光子”为主题的会议上的发言。学物理的人都知道,二十世纪物理学圈内最著名、最激烈、历时最长、甚至至今也不能说有最终结论的学术论战,就是以玻尔为旗手哥本哈根学派及其支持者,与以爱因斯坦为旗手的另一部分科学家们,在关于量子力学的解释问题上的论战。








朗之万(Paul Langevin,1872-1946),法国物理学家。朗之万在研究气体电离、阴极射线和X射线的次级发射,研究布朗运动及涨落理论,研究物质的顺磁性和抗磁性,研究运动电荷中质量与能量的关系,等许多领域都有重要的贡献,是当时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我们在大学学习非平衡态统计物理学时,接触过一类随机微分方程,描述一个宏观系统的化演化与微观布朗粒子分布和运动的关系,称朗之万方程,朗之万第一个把随机微分方程用于统计物理学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古伊(CharlesEugeneGuye,1866-1942,又译作居厄),物理学家。在狭义相对论建立后,古伊用快速电子偏转实验证明了相对论性的运动公式的正确性。
威耳孙(CharlesT.R.Wilson,1869-1959),英国物理学家,192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威耳孙最重要的物理学贡献是他在1896年建立了威耳孙云室,并用之于云雾中的光学现象的研究,发现和记录到云室中α粒子和β粒子的径迹;威耳孙云室成为二十世纪上半叶核物理学与粒子物理学最重要的实验研究手段之一。
理查森(O.W.Richardson,1879-1959),英国物理学家,192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理查森于1897年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在著名的卡文迪什实验室学习。这一年,伟大的英国物理学家J.J.汤姆生发现了电子,汤姆生是卡文迪什实验室主任,理查森正是汤姆生的学生。理查森对于物理学的主要贡献是,在对热电子辐射的研究中,发现了饱和热电流密度与辐射体绝对温度、材料性质(逸出功)之间关系的理查森公式。十分可贵的是,在理查森完成这项工作的1911年,即使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卡文迪什实验室,实验条件也是十分简陋、十分艰苦的,要获得完全不同于传统认识的新的结论、给予完整的数学描述,其困难可想而知。理查森做到了,并且,十七八年以后,当量子理论更加完善时,理查森的结果完全与其一致。

德拜(P.J.W.Debye,1884-1966),美籍荷兰物理学家,193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二次大战时期,纳粹当局要求在著名的德国普普朗克物理研究所工作的德拜加入德国国籍,被断然拒绝。德拜于1940年离开德国,去美国康奈尔大学工作,直至退休。德拜早年主要从事固体物理学方面的研究工作,1912年,德拜德拜改进了爱因斯坦的固体比热容公式,得出在常温条件下服从杜隆-珀替定律,在绝对温度T趋近于零时与T的三次方成正比的结论;其间,引入了著名的德拜温度的概念。德拜用以计算固体热容的原子振动模型,即德拜模型。德拜在物理学领域的贡献很大,却于1936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是因为他后来进行X射线衍射和化学偶极矩理论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杰出成就。
努森(MartinKnudsen,1871-1949),丹麦物理学家。在流体力学和传热学的研究中,努森发现了气体通过多孔固体扩散时,当固体微孔的孔径远远小于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时,气体分子与孔壁之间的碰撞几率,将远大于气体分子之间的碰撞,即遵从努森扩散公式。
W.L.布喇格(W.L.Bragg,1890-1971),英国物理学家,19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布喇格最重要的学术成就在晶体的X射线衍射研究方面,在德国物理学家劳厄(MaxvonLaue,1879-1960)X射线衍射实验成果的基础上,得到了X射线波长与晶体晶面间距之间的定量关系,即布喇格衍射和布喇格定律。布喇格定律给出了晶格研究的一种可靠且精确的实验方法,奠定了物质结构的X射线谱学研究的基础。必须提到的是,做出这项成果并获得19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不只是W.L.布喇格,还有他的父亲、物理学家W.H.布喇格。父子俩合作研究并以其获得最高的科学荣誉,在科学史上是为佳话。还可以顺便提到的是,在布喇格父子之前做晶体的X射线研究工作的德国物理学家劳厄,也因为这一领域的开创性研究成果而获得19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喜欢阅读科学史的朋友,我建议你读一读劳厄的《物理学史》。197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这本著作,连索引在内只有150个page,但是,经典地叙述和点评了数百年物理学史(尽管重点是现代物理学史),权威性、思想性、可读性是现今许多动辄洋洋洒洒数百页的同类印刷品远不能及的。
克拉梅斯(H.A.Kramers,也有人译作克雷默,1894-1952),荷兰物理学家。克拉梅斯曾经作为玻尔的博士生在哥本哈根学习,并在那里工作了十年之久。后来回到荷兰,是阿姆斯特丹数理中心的创建者之一。
狄拉克(P.A.M.Dirac,1902-1984),英国物理学家,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狄拉克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量子力学创立者中最年轻的学者之一。1926年,他发现了后来被称之为费米-狄拉克统计的全同粒子系统的量子统计方法。1927年,在研究辐射的量子理论时,他提出二次量子化理论,为建立量子场论找到了一个出发点。1928年,他提出电子的相对论性运动方程,即狄拉克方程,把二十世纪物理学的两大理论发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结合起来,奠定了相对论性量子力学的基础,并预言了反物质(包括正电子)的存在,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安德森发现了正电子,证实了狄拉克的预言。狄拉克在量子力学理论方面还有许多其他创见。狄拉克与1930年撰写出版的著作《量子力学原理》,是中国学生熟悉的经典教科书。
康普顿(A.H.Compton,1892-1962),美国物理学家,192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康普顿在物理学上的重大贡献是:1020年他在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作访问学者时,发现了X射线的晶体散射的康普顿效应,并且借助光子与自由电子碰撞的模型,给予康普顿效应正确的物理解释。
德布罗意(L.V.deBroglie,1892-1987),法国物理学家,192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十九世纪,法国产生过众多文学巨匠,如《红与黑》的作者司汤达,《人间喜剧》的作者巴尔扎克,《基督山伯爵》的作者大仲马,《悲惨世界》的作者雨果,《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作者罗曼.罗兰,还有如左拉,小仲马,莫泊桑,等等。文学引导过许多法国青年,早年的德布罗意也曾经是一个文学青年,并且于1910年取得了巴黎大学的文学学士学位。不过,很快他又转向了物理学,并且在二十世纪物理学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个篇章。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物理学家们已经确立了一个概念:光既是电磁波、又具有能量量子化的性质,即,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德布罗意地思考是:既然经典理论中是为“电磁波”的光具有波粒二象性,那么,经典理论中是为“实物”的物质,是否也兼有粒子的性质、即也具有波粒二象性昵?德布罗意最终给予肯定性的回答。1923年9-10月间,德布罗意在《法国科学院院报》上三篇关于波与量子的论文,并作为其博士学位论文的主要内容。1924年,德布罗意在其题为《量子论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中,正式提出了物质波、即德布罗意波的概念,并给出了波长与频率的数量关系式,即著名的德布罗意关系式。德布罗意的贡献,成为波动力学的基础,由此,年青的德布罗意五年后即获得诺贝尔奖;以一篇博士论文的成果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迄今也只有德布罗意一人。
玻恩(MaxBorn,1882-1970),德国物理学家,195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诺贝尔奖只授予在世的人士,这是一条原则。在自然科学领域,一个新的发现,常常需要很长的周期去检验它的正确性,取得学界的认可,所以,一项科学成就即使可以获得诺贝尔奖,也往往要等待很多年。德布罗意是幸运的,他提出物质波的概念后,不过五年就摘取了这顶桂冠,因为他生逢其时,那时正是量子论快速兴起的革命性年代。玻恩就不那么幸运了,他等待了28年!玻恩也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一位重要的理论物理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是,以严整的矩阵代数形式全面系统地诠释了海森堡提出的“关于运动学和力学关系的量子理论”,与海森堡、泡利等人一起创立了量子力学的矩阵数学形式,也称矩阵力学;此外,玻恩的杰出贡献还在于他提出了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即所谓几率波的概念。不过,他对于量子力学的统计解释,始终不为爱因斯坦接受,尽管他是爱因斯坦很好的朋友。玻恩后来在非线性光学、固体晶格动力学等领域做出了杰出的成就,其学术生涯长达60余年,成就卓著,著述颇丰,发表过300余篇论文,出版近30本著作。我国著名的固体物理学家黄昆曾经在英国爱丁堡大学与玻恩一起工作,并且合作撰写了一本重要的教科书《晶格动力学》。玻恩的光学著作《光学原理》,也曾经是大学讲坛上的世界性经典。当年我给研究生开光学课时,主要参考书之一就是这本《光学原理》。
玻尔(NielsH.D.Bohr.1885-1962),丹麦物理学家,哥本哈根学派的组织者和精神领袖,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又一个伟大旗手,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关于物质结构的研究有了飞跃性的进展,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J.J.汤姆孙在阴极射线研究中发现了电子,并提出关于原子结构的汤姆孙模型;1911年,出生于新西兰的物理学家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研究中,发现了原子核,并提出了原子结构的卢瑟福模型。汤姆孙模型和卢瑟福模型不能很好地回答原子辐射例如氢原子光谱的不连续问题,因而使物理学家们在刚刚经历了电子、原子核的发现所带来的喜悦后,又重新陷入了新的困惑。1913年,玻尔发表了长篇论文《论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采用物理学界已经接受了的量子假设,提出了原子定态、量子跃迁等概念,革命性地建立了原子结构的量子轨道模型,即玻尔模型。这一理论成果使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玻尔更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创立和领导哥本哈根学派,在量子力学的理论研究与哲学思想方面,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也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杰出的物理学家。

皮卡德(A.Piccard,1884-1962),瑞士物理学家,密封压力舱原理的发明者。A.皮卡德也是一位声名显赫的探险家,1931年曾驾驶热气球上升到16000米的高空,成为第一个达到这个高度的人。
亨利厄特(E.Henriot,1885-1961),法国化学家,在放射性与物质结构方面的研究工作领域卓有成就。
埃伦菲斯德(PaulEhrenfest,1880-1933),奥地利物理学家。埃伦菲斯德思想敏锐,是早期经典量子论的积极支持者,并为之做出了一些卓有成效的贡献。在热力学及相变理论中,描述二级相变的埃伦菲斯德方程,就是埃伦菲斯德的贡献。
赫尔岑(E.Herzen),不详。德唐德(T.E.deDonder,1872-1957),比利时数学家、物理学家,从事牛顿力学的化学亲合力和吉布斯自由能、以及不可逆过程热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薛定谔(E.Schrodinger,1887-1961),奥地利物理学家,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薛定谔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量子力学的主要创立者之一,他的贡献是,在爱因斯坦光量子假说和德布罗意物质波假设的基础上,根据经典力学和几何光学的类比,提出了适应于量子论的波动力学方程,即薛定谔方程,这是我们在大学量子力学教材中接触到的第一个严整的数学描述。1926年,薛定谔连续发表多篇题为《量子化就是本征值问题》的论文,系统地阐明了波动力学理论。几乎与之同时,量子力学的其他创立者W.K.海森堡等人提出了以矩阵形式来描述粒子体系的运动规律,建立了矩阵力学表象。尽管在对于量子力学的解释,薛定谔和德布罗意、爱因斯坦,与海森堡和玻恩、泡利、玻尔,形成了观点尖锐对立的两大阵营,但是,物理学家们却一致认为,薛定谔的波动力学和海森堡等人的矩阵力学,对于描述微观粒子体系的运动规律来说是完全等价的。薛定谔后来一直没有放弃深入探讨波动力学的的应用和统计诠释的研究工作,还致力于与爱因斯坦一起探讨广义相对论、宇宙学、统一场论等方面的问题。薛定谔还是一位特别富于哲学探索精神的自然科学家,他的著名著作《生命是什么》、《科学和人文主义》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费尔沙菲尔 特(J.Verschaffelt,1870-1955),比利时物理学家。
泡利(W.E.Pauli,1900-1958),瑞士籍奥地利物理学家,194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在物理学课程中,泡利的名字为人们所熟悉,是因为关于原子壳层结构的一条重要原理叫泡利不相容原理。核外电子的状态,是有四个量子数(主量子数、轨道角动量量子数、磁量子数、自旋磁量子数)来确定的;泡利不相容原理指出,任何两个电子都不可能具有完全相同的四个量子数。泡利是早期量子力学的创立者之一,也是哥本哈根学派的重要成员,后来把主要精力放在粒子物理学和量子场论的研究上。1930年,泡利针对β衰变中角动量和能量不守恒的问题,提出了中微子假设;在1931年的物理学国际会议上,泡利甚至颇带些调侃地说,之所以β衰变中能量不守恒,是因为在反应过程中,微小的一部分能量被一个叫做中微子的家伙偷走了。中微子是不带电的,泡利当时把它称之为“中子”;中子本来是1920年前后卢瑟福在建立和完善他的原子模型的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和泡利的“中子”有完全不同的意义。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发现了卢瑟福的中子,并因此获得了193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在中子发现以后,根据著名的美国物理学家E.费米提出的建议,泡利的“中子”被改称为中微子。中微子是基本粒子的一种,它既不带电,又没有静止质量,所以,尽管早在1930年就被泡利从理论上语言了它的存在,而实验上发现它的踪迹,却是26年以后。
海森堡(W.K.Heisenberg,1901-1976),德国物理学家,193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海森堡是矩阵力学的创建者,以玻尔为领袖的哥本哈根学派的重要成员之一。1927年,海森堡提出了测不准关系,即由波函数描述的粒子的状态,其空间坐标(即位置)和动量,不可能同时获得精确测量。海森堡的测不准关系和玻恩的波函数的几率解释,一起构成量子力学诠释的物理基础。海森堡在原子结构和基本粒子、量子场论等领域也做了许多探索性的工作。海森堡还长于自然科学的哲学思考,撰写过许多哲学论著,例如《物理学与哲学》等等。
福勒(R.H. Fowler, 1889-1944),英国的物理学家。福勒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数学,后来,回到三一学院任教,转向物理学研究,在热动力学和统计力学研究方面有所建树。1931年,福勒提出热力学弟零定律,即热平衡定律,对于温度的定义与实验测定具有重要的意义。1932年,福勒受聘担任著名的卡文迪什实验室理论物理主持人,许多杰出的物理学家在这里受到福勒的指导与培养。
莱昂.布里渊(LeonBrillouin,1889-1969),法国物理学家。我们熟悉的以布里渊的名字命名的物理学发现与理论,有光的散射理论中的布里渊散射,固体能带理论中倒易空间的的布里渊区。布里渊在量子力学、固体物理、信息论等多个领域的研究,都有所贡献。

以上是关于出席第五次索尔维会议的29位科学家生平与对物理学的主要贡献的简单叙述,资料一部分来源于《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学卷)》,一部分来自于自己过去当物理系学生、后来当大学老师及平时读书所获得的知识与认识,少数来自于“百度”与“维基”。涉及认识与评价,主要是本人的看法,未必准确,供喜欢物理学史、或者喜欢听名人故事的朋友参考而已。

回过头来再说一说第五次索尔维会议。如前面所述,会议的主题是“电子与光子”,然而,会议上讨论、或者说引起激烈论战的确是对量子力学的两种解释。在德布罗意、玻恩、海森堡、薛定谔、玻尔等人相继就自己的工作与理论解释做了大会发言之后,哥本哈根学派的锋芒毕露的年轻科学家们很快就对德布罗意、薛定谔及他们背后的爱因斯坦提出了挑战。爱因斯坦看来有些缺乏准备地作出回应,做了题为《对于量子理论的意见》的发言。爱因斯坦用一个简单的单孔电子衍射为例,提出关于实验结果的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电子云”的结果,这是与德布罗意波和薛定谔方程相一致的,一种是“几率波”的结果,这是由玻恩的统计解释为代表的、他和海森堡、泡利等人主张的观点。爱因斯坦坚持因果论的哲学思维,显然是支持前者的,但又没有能力对后者给予强有力的回击。以爱因斯坦为首的科学家们和以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在关于量子力学的理论诠释方面的对立与论战由来已久,但是,公开“论剑”,这还是第一次。所以,第五次索尔维会议不只是以二十世纪初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们的豪华聚会记录在物理学史上,也是以关于量子力学的两大学派的首次公开论战记录在物理学史上的。

另:附几张索尔维会议的合影照片。
第一次索尔维会议,1911年:

照片第一排,自左至右为:能斯脱(1864-1941,德国物理学家,索尔维会议的创始人之一,因发现热力学第三定律而获得1920年诺贝尔化学奖),L.M.布里渊(1854-1948,法国物理学家,L.布里渊的父亲),索尔维(1838-1922,比利时化学工业家,索尔维会议的支持者和创始人),洛伦兹,沃伯格,佩兰(1870-1942,法国物理学家,192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在对爱因斯坦布朗运动理论的实验研究中做出卓越贡献),维恩(1864-1928,德国物理学家,19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我们熟悉的关于黑体辐射的维恩位移定律的发现者),居里夫人,彭加勒(1854-1912,也译作庞加莱,法国物理学家,二十世纪初极具影响力的理论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在光学、相对论等许多领域都做出了贡献)。
照片第二排,左一高德斯密特,美国物理学家(?),1925年根据光谱实验建立电子的磁矩和动量矩假设;左二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左三德国物理学家鲁本斯(1865-1922);左四德国物理学家索末菲(1868-1951),在原子结构的玻尔轨道模型研究中,提出椭圆轨道、轨道的空间量子化等概念即索末菲量子化条件;左六德布罗意,左七努森,哈泽内尔,左十一为金斯(1877-1946),英国物理学家,于1905年获得关于空腔辐射公式,后被称作瑞利-金斯辐射公式;左十二新西兰物理学家卢瑟福(1871-1931),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1911年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的和模型;左十三昂内斯(1853-1926),荷兰物理学家,首先实现低温条件下获得液氢和液氦,并发现物质的超导性,获得19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左十四爱因斯坦,左十五朗之万。
索尔维会议,二十世纪物理学,和物理学史上最珍贵的一张历史照片 20世纪物理学

下面几张照片,分别是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六次、第七次索尔维会议的合影。索尔维会议延续到当代,对二十世纪至今物理自然科学和科学哲学的进步与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299182.html

更多阅读

世 界 上 最 贵 的 十 幅 画 世界上最贵的一幅画

毕加索的油画《拿烟斗的男孩》。2004年5月5日以1亿416万美元的天价售出,一举刷新绘画作品拍卖的世界记录,成为目前世界上最昂贵的画。文森特??凡高1890年创作的《加歇医生的肖像》,在1990年以8250万美元的价格售出。荷兰画家鲁本斯的油

史上最细致的脸型,发型,服装搭配技巧! 男士脸型与发型设计

玉石收藏鉴赏史上最细致的脸型,发型,服装搭配技巧!玉石收藏鉴赏 01-03 00:59 显示大图大多数人看人都是先看脸,所以脸可以说是一个人的门面。总结了一下,跟脸有直接关系的应该就是化妆,发型,眼睛,衣服的领型,脸色和服装色彩的关系这几个方面

声明:《索尔维会议,二十世纪物理学,和物理学史上最珍贵的一张历史照片 20世纪物理学》为网友浮夸若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