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析事说理》观课报告 心理案例分析报告

《如何析事说理》观课报告

一、课堂观察记录表

1. “教师指导学生的有效性”课堂观察量表

观察维度:

教师教学

课题:

《学会析事说理》

观察者

授课人

张春晓

地 点

观察

角度

问题描述

教师指导情况记录

问题解决

路径

学生的思维

状态

阶段目标达成度

呈现方式

理答时机

理答程度

行为状态

教学

流程

候答

时间

点拨时机

指导次数

教师告知

同伴补充

思维搭桥(有或无)

自我

交流

活动1

AB

C

A

A

D

A

2

3

2

3

A

C

A

活动2

AA

C

A

A

D

A

2

AE

C

A

活动3

AB

C

A

A

D

A

2

A

C

A

活动4

ABC

C

A

A

D

A

1

《如何析事说理》观课报告 心理案例分析报告

CE

C

A

活动5

AD

C

A

A

D

A

1

C

C

A

说明:①“呈现方式”:A教师提出 B学生质疑 C教师追问D课堂生成

②“难易程度”: A难B易 C适中

③“任务要求”: A表述清楚B表述模糊

④“目标指向”:即设计的问题与目标匹配程度,可描述为A清晰 B模糊

⑤ 候答时间:A没有B太短 C太长D合适⑥“点拨时机”: A适时B不适时

⑦问题解决路径:A集体讨论B教师陈述 C学生总结 D屏幕出示 E教师追问

⑧“思维状态”:A注意力转移B不思考、C思考⑨“目标达成度”: A高效、B低效、C无效

观察报告:这节课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呈现两个特点:1.关注学生的思维起点,关注学生在课堂现场的思维状态,整节课以学生的生成资源为教学内容,学生的精彩得到充分展示。2.教师具有提高学生思维发展的指导路径和策略,如:前面观察到的允许同伴补充、追问、思维搭桥等。由此可见,授课教师具有能够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指导策略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保证。

2. “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课堂观察量表

观察维度

学生学习

课题

学会析事说理

授课人

张春晓

观察人

时 间

地 点

观察视角

课前准备

互动

观察

内容

准备情况

准备方式

准备效果

回答次数

回答类型

回答方式

回答效果

独立完成

良好

较差

总共回答次数

个别回答次数

平均回答次数

被动回答

主动回答

创造性回答

学生集体答

讨论后回答

自由回答

优秀

良好

较差

观察

结果

34

0

100 %

34

26

8

2

17

17

3

12

2

3

14

3

综合

分析

全班34名学生,全部完成课前准备的材料,完成比例是100%;从准备方式看,34名同学全部独立完成;因为是课前准备,这两个“全部”就反映出了张春晓老师的个人魅力,也反映出该班学生有较好的自学能力和较好的学习品质。正因为课前准备的好,准备的充分,所以课堂的各个环节才得以顺利实施,从而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为教学打下良好基础。学生能够比较顺利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也愿意起来交流自己的写作,而且能够拓展自己的思维,进行创造性回答。设计的教学目标是恰当合理的,采取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会运用析事说理的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填写说明:“准备效果”与“回答效果”需勾选,其他内容均填写数据。

3.“课堂实施的有效性”课堂观察量表

观察维度

课程性质·实施

课题

学会析事说理

授课人

张春晓

观察人

时间

地点

实施

方式

讲 授

自主学习

讨论交流

观察

内容

讲授时长

内容与目标的适合度

学生倾听表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1次

第2次

时长

人数

任务设置

学习效果

时长

人数

任务设置

学习效果

时长

人数

任务设置

学习效果

时长

人数

讨论达成度

时长

人数

讨论达成度

观察

结果

15

A

A

4

34

A

A

6

34

A

A

7

34

A

A

2

28

B

3

32

A

综合

分析

课堂上,学生认真倾听教师讲授,在老师的逐步引导下渐入佳境,全身心的投入的课堂学习中去,为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夯实了基础。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关注课堂学情,做到了以学定教。教学中注重方法指导,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时调控,恰当地发挥了导的作用,很好地落实了新课程理念。从学生练笔修改前后的比较及学生的课堂发言中,发现学生梳理析事归理的方法,并运用方法进行析事说理的能力得到较大提高,课堂目标达成度很高。

填写说明:以下内容请填写选项,其他内容均填写数据。

①内容与目标的符合度:A.高B.中C.低

②“学生倾听表现”:A.专注B.一般 C.没有倾听

③任务设置:A.难度适中,表述清晰B.难度比较适中,表述比较清晰C.难度比较适中,表述不够清晰

④学习效果:A优B良C差⑤讨论达成度:A.高B.中C.低

4.“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性”课堂观察量表

观察维度

课 题

观察点

执教人

观察者

课程性质·资源

《学会析事说理》

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性

张春晓

观察

内容资源种类

出现次数

利用次数

呈现方式

运用时机

运用效果

预设资源

3

3

A

A

A

生成资源

对话

14

13

A

C

A

练笔

4

4

A

E D

A

其他

2

2

A

D

A

填写说明:

呈现方式:A文字B.影像C.课件D.其他(可多选)

运用时机:A.了解学情时B.设置情境时C.阐述观点时D.突破难点时E.练笔应用时(可多选)

运用效果: A. 好 B.一般C.差

综合分析:本节课学生课程资源的预设,形式比较灵活,课堂利用率较高;能起到有效引领学?生学习运用恰当的方法分析事实、讲明道理的作用,体现了教师发展学生思维的意识,有效开发了学生资源。此外,在课程资源呈现方式上,张春晓老师更多地采用“文字”、“对话”方式,对于影像、课件、网络等方式未见使用。因此,课堂氛围稍显单调、沉闷,建议可采用影像等资料烘托氛围,利用课件再充分展示名家作品片段或教材片段,让学生的写作能有更高的视野。由此可见,本课例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对资源开发的要求,体现出多样性、丰富性、生成性。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师必须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利用者”,尤其是写作教学,除教材本身资源外,教师还应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学服务。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成为学习资源的开发者。

              二、《如何析事说理》观课报告一
     (一)课堂上教师的指导富有成效 
   1.理答时机把握好。教师问题提出后候答时间控制合理,给学生思考时间把握准
确,在学生思维推进出现节点时,教师及时进行点拨。在整节课设计的六个活动中,
教师指导了8次,其中教学重点突破环节即活动2中,教师指导了 3次,指导密度分布
合理。    2.理答程度合适。我看到在教师 8次指导过程中,形式多样,教师告知3处,追
问1处,允许同伴补充2处(每处各3人次,共6人次),思维搭桥3处,进行思维搭桥
是这节课教师组织教学很用心的地方,具体讲:(第一处)为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惯性,
自然地快速地由因果法的思维空间转入假设法的思维空间,教师从生活现象入手创设
了具体情境,为学生的思维空间转换搭桥。(第二处)在重难点突破处为帮助学生顺
利完成从简单的分析事例到深度说理的思维递进过程,教师做了思维搭桥,提出“追
梦路上有哪些障碍,付出了怎样的具体行动”这个问题,以此作为思维承前启后的支
点。(第三处) 针对韩国学生由于语言障碍产生的突发事件,教师迅速介入了思维
要求较低的“因果法”梳理,帮助韩国学生克服学习的障碍,这种处理方式既是教师
课堂教学机智的表现,也是教师针对学情及时进行思维搭桥的有效教学行为。   3.问题描述恰当。   在这节课中,张老师的问题呈现类型有三种,其中“教师提出问题”6次,“学生
质疑”3次,“教师追问”1次, “课堂生成”1次,这些数据表明,张教师的问题呈现
方式比较灵活,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及时引导,高质量地推进了课堂进程。   所有问题的“难易程度”适中。对于“任务要求”,我的观察记录是6个问题有5个
A,1个B,课堂上,老师每次提出问题后, 学生回答问题思路清晰,当堂写作练习
思维活跃,参与积极,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目的。   
    对于问题的“目标指向”,我的观察结果是6个问题都是A,即问题与目标的匹配
程度为100%,可描述为“清晰”; 特别是在活动2中,张老师就一个韩国学生不会析
事说理这一现象,马上生成一个新问题 “如何总结析事说理的简单方法”,新问题紧
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针对韩国学生的特殊学习需要,顺势而生。这个有效的问题迅
速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将学生拉回到课堂的发展场景中。  
   (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有效学习    1. 课前准备。全班34名学生,全部完成课前准备的材料,完成比例是100%;
从准备方式看,34名同学全部独立完成;因为是课前准备,这两个“全部”就反映出
了张老师的个人魅力,也反映出该班学生有较好的自学能力和较好的学习品质。正
因为课前准备的好,准备的充分,所以课堂的各个环节才得以顺利实施,从而有效
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2.课堂互动。围绕着教学目标,本堂课共组织了四个活动,分组讨论了两次。
在学生讨论活动中,共有17人次作了回答。其中个别回答17次, 主动回答12次,
被动回答3次,讨论后回答3次,创造性回答2次。从这一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学
生能够比较顺利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也愿意起来交流自己的写作,而且能够拓
展自己的思维,进行创造性回答。这说明,设计的教学目标是恰当合理的,采取的
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会运用析事说理的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三)有效教学促成了课堂实施的有效性    1.教师讲授。本节课,教师讲授合计15分钟,占一节课时间总量的三分之一,
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在一定意义
上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课堂授课紧紧围绕两个预定的教学目标来梳理析事说理的办
法,并运用所学的方法来析事说理,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学生认真
倾听教师讲授,在老师的逐步引导下渐入佳境,全身心的投入的课堂学习中去,为
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夯实了基础。   2.讨论交流。我发现张老师在执教时,共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三次。第一次要求
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时长为2分钟,34名学生中有5人未进入状态, 参与率为81%,
教师对讨论问题表述不够清晰,加之未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导致讨论达成度不高。
第二次要求四人为一组讨论,时长为3分钟,有32名同学参与,参与率为94%。在
本次交流前,教师对问题的表述明确,讨论达成度高。第三次讨论要求小组交流修
改好的片段,并推荐优秀习作,时长为4分钟,教师问题表述简洁明确,要求清晰,
36名同学全部参与,参与率达100%,讨论非常热烈,学习效果好,达成度很高。
关注三次讨论,可以发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渐入佳境。综上所述,教师
在教学中,注意关注课堂学情,做到了以学定教。教学中注重方法指导,突出了学
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时调控,恰当地发挥了导的作用,
很好地落实了新课程理念。   3.自主探究。课堂组织活动4次,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共18分钟左右,学生全员
参与,其中举手回答问题者24人, 发言17人,课堂上学生自主交流的作品共八篇,
其中一篇是课前练笔,教师将其做为教学资源加以运用。在运用因果方法时,学生
修改交流作品3篇,运用假设法时,学生修改交流作品1篇,综合运用析事说理方法,
学生交流作品3篇,从学生练笔修改前后的比较及学生的课堂发言中,发现学生梳理
析事归理的方法,并运用方法进行析事说理的能力得到较大提高,课堂目标达成度很
高。
  (四)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1.教师预设资源。
    课堂上,教师预设资源达3次,学生预设资源达34人次。在课堂生成的资源中,
对话达14人次,练笔4次,参与人数108人次,新生成问题2个。一个问题是,张春晓
老师发现某个学生是韩国人,在领悟技法上存在困难,因此,张老师非常灵活地进行
了再次讲解,重点重申了“因果关系法”。经过这些数据的分析,我们能发现张春晓老
师在调动学生生活体验上非常充分,但课堂交流环节上还不够充分,因此生成性资源
还稍显薄弱。此外,在课程资源呈现方式上,张春晓老师更多地采用“文字”、“对话”
方式,对于影像、课件、网络等方式未见使用。因此,课堂氛围稍显单调、沉闷,建
议可采用影像等资料烘托氛围,利用课件再充分展示名家作品片段或教材片段,让学
生的写作能有更高的视野。   由此可见,本课例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对资源开发的要求,体现出多样性、丰富性、生
成性。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师必须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利用者”,尤其是写作教学,
除教材本身资源外,教师还应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学服务。同时,教师
还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成为学习资源的开发者。  
   2.学生预设资源。
   在这节课中,张老师预设的学生资源是学生课前完成的随笔——以“坚守梦想才能
成功”为观点进行的“析事说理”。在课堂上使用的次数是三次,其中前两次分别是一
个学生的课前随笔,第三次是全班同学的课前随笔。呈现方式三次均为文字,其中一、
二次辅之以随笔作者的朗读及师生对话。运用的时机,第一次在了解学情时运用,第二
次在设计情境和突破难点处运用,第三次在拓展迁移时运用。在师情方面,第一次有利
于教师了解学情以及教师引导学生领悟因果分析法和假设法,第二次有助于教师引导学
生领悟引申说理法,第三次有益于学生迁移应用。从学情来看,三次学生资源预设分别
可以帮助学生进行重组、创造和应用。经过三次资源预设,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方
面,第一次和第三次更侧重于逻辑思维训练,第二次更侧重于发散思维训练。综上所述,
本节课学生课程资源的预设,形式比较灵活,课堂利用率较高;能起到有效引领学生学
习运用恰当的方法分析事实、讲明道理的作用,体现了教师发展学生思维的意识,有效
开发了学生资源。因此,从“学生预设资源”这个观察点来评判,本节课是达标的。     
    3.课堂生成资源。
    “练笔”这个观察点又细分为“出现次数”、“呈现方式”、“运用时机”、“师情”、“
学情”、“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种类”以及“达标情况”六个具体的点,其中量化的“出现次
数”是4次:第一次练笔侧重发展学生的E逻辑思维,第二次侧重发展学生的A发散思维,
第三次练笔发展学生的E逻辑思维和A发散思维, 第四次练笔发展学生的E逻辑思维和B
创新思维。和本观察量表中的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种类” 这个观察点有效地结合起来,
可以看出老师指导学生思维能力的意识很强,从课堂生成的效果来看,我认为张老师的
这节课基本解决了本课例设计时的一个问题——教师在写作活动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意
识不强。运用时机,张老师在A了解学情时,安排一次练笔; 此处的练笔比较全面的摸
清了班级学生在议论说理方面的基本素质,也就有效的解决了借班上课产生的不熟悉学
情的困难,很好的达成预期目标。在E练笔应用时,安排了2次练笔。一次是在导入后,
针对展示的同伴课前练笔后,修改自己的练笔;第二次是在老师的具体方法引领后,在
D突破难点时,又安排一次练笔。通过这个观察点,我认为张老师达成了学习目标2“能
运用析事说理的方法”,也有效地解决了本课例设计的第二个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运用
恰当的方法析事说理。纵观“程资源开发的有效性”课堂观察量表的“练笔”这个观察点,
我认为张老师的这节课已经解决了课例计划中提到的两个问题,特别是在发展学生思维
能力这个维度达成度最高。
                   
                  三、《如何析事说理》观课报告二
   
        (一)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上课伊始,张春晓老师就创设了 “坚守梦想才能成功”的话题,并利用课前学案引
导学生搜集事例、讲明道理。在课堂上,她又引导学生提出讲明道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从而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进行学习。总之,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带着困惑去探究,
这给学生提供了创造的空间与思想升华的支架,学习的高效不言而喻。    思维搭桥是这节课教师组织教学很用心的地方,具体讲:第一处运用生活情境学习
写作技法,自然地快速地由因果法的思维空间转入假设法的思维空间。教师从生活现象
入手创设了具体情境,为学生的思维空间转换搭桥。 第二处,教师提出“追梦路上有哪
些障碍, 付出了怎样的具体行动”这个问题,以此作为思维承前启后的支点,在重难点
突破处为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简单的分析事例到深度说理的思维递进过程。第三处,针
对韩国学生由于语言障碍产生的突发事件,教师迅速介入了思维要求较低的“因果法”梳
理,帮助韩国学生克服学习的障碍,这种处理方式既是教师课堂教学机智的表现,也是
教师针对学情及时进行思维搭桥的有效教学行为。   总之,这节课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呈现两个特点:一方面,关注学生的思维起点,关注学
生在课堂现场的思维状态,整节课以学生的生成资源为教学内容,学生的精彩得到充分
展示。另一方面,教师具有提高学生思维发展的指导路径和策略,如:前面观察到的允
许同伴补充、追问、思维搭桥等。  
    (二)基于新课标,实施有效教学   
    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同
时,还提出“在语言训练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制订观课量表时,我们重点关注了“课程性质”中的“实施”与“资源”维度。   
    在实施教学时,教师采取讲授、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等方法来落实学习目标。从
“自主探究”这一视角看,课堂中教师共组织自主探究活动4次, 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共
18分钟左右,学生全员参与,其中举手回答问题者24人,发言17人,课堂上学生自主
交流的作品共八篇。从数据中,我们能够看出,学生自主探究了梳理析事归理的方法,
运用方法进行析事说理的能力也得到较大提高, 课堂目标达成度很高。再看本节课的
“讨论交流”。我发现张老师在执教时,共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三次。 第一次要求同桌之
间相互交流,时长为2分钟,34名学生中有5人未进入状态,参与率为81%。第二次要
求四人为一组讨论,时长为3分钟,有32名同学参与, 参与率为94%。第三次讨论要
求小组交流修改好的片段,并推荐优秀习作, 时长为4分钟,教师问题表述简洁明确,
要求清晰,34名同学全部参与, 参与率达100%,讨论非常热烈,学习效果好 达成
度很高。关注三次讨论,可以发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渐入佳境。   
    另外,鉴于写作教学缺乏固定的教学内容, 要求教师和学生创造性开发和利用
课程资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张春晓老师不仅积极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作用,还充
分重视引导学生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调动生活体验和阅读感悟,多角度、
多方面地开发写作资源,并通过对话、练笔等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发展思维能力,
富有实效。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关注课堂学情,做到了以学定教。教学中注重方
法指导,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时调控,恰当地
发挥了导的作用,很好地落实了新课程理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299105.html

更多阅读

『读后感』《如何阅读一本书》 如何阅读一本书百度云

《如何阅读一本书》出版于1940年,目前仍备受推崇。本书的作者是《大英百科全书》的两位编辑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这是一本教导我们如何去阅读的一本书,不过有意思的是这本300余页的图书并不容易阅读。只有你对阅读的渴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评课稿 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评课稿听了余老师的这堂课,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这是一堂有准备有组织有安排的课,余老师的教态非常沉着稳重,语言表述不急不缓,井然有序,胸有成竹。这节课的教在这节课中余老师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准确

《小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小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三年级学生首次接触小数,小数不同于整数,也不同于分数,对学生来说是很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但是,听了这节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欣赏了老师严密的课堂组织,更感叹于老师勇于探索、敢于

评《秋姑娘的信》一课的教学 秋姑娘的信教学反思

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有专家认为,从学生表现看,课上学生要“小脸通红,小手直举,小口常开,小眼发亮”;从教师的教学组织看,课要“上出文化,上出智慧,上出情趣,上出美感”,教师心中要“有人、有情、有疑、有智、有本”。如果以这个标准来评价赵慧

声明:《《如何析事说理》观课报告 心理案例分析报告》为网友安分小男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