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文化不苦旅的主题是诸葛亮北伐自驾游,先简单地说说北伐中原的地理要素,算是个前置说明吧。详细的说明等我开车到了再讲,今天先说个大势。
从蜀汉建兴六年开始到建兴十二年,诸葛亮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口号,对曹魏发动北伐。对诸葛亮来说,曹魏的兵马不是最大的麻烦,最麻烦的是横亘在汉中和长安之间的秦岭。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秦岭就像是一面巨大的叹息之墙壁,极难逾越。
幸运的是,这面叹息之壁并不是完全密不透风,还留出了一些通道。这么多年来,秦岭山势未有改变,这些通道也依然存在,即使是现代公路,也不得不依当年的小路走向修建,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指引标记。
从西到东,秦岭一共有五条和北伐相关的通道。
最东边是子午道,大致走向和现在 的G210国道类似,但不完全贴合。这是从汉中到长安最近的一条路,南口在石泉,北侧出口就在西安子午镇附近。
子午谷以西,是傥骆道,也叫骆谷。南口在洋县,北口在周至县,与现在的G108国道走向差不多。
傥骆道以西,是褒斜道。南口在汉中褒城,北口在宝鸡附近。与现在的G316-S210走向接近。
褒斜道以西,是故道。南口在汉中凤县,至东北至散关到宝鸡,与现在的G316-S210走向接近。
故道以西,就到了秦岭西侧,从略阳、康县至礼县、天水,此即陇西大道。所谓六出祁山,其实指的就是这里,不过正史里只出了两次。
如果懒得看地图,还可以参考这个简图。
从简图我们就能看得很清楚。欲跨秦岭,必须走这五条通道中的一条,没得商量。于是这一场战争,不再是面对面,而是点对点,甚至可以说变成了一场猜心游戏。诸葛亮的整个北伐战略,可以简单归纳为:“猜猜看我从五条通道中的哪一条穿秦岭?”,而曹魏的防御策略,也可以简单地归纳为“如何堵住这五条通道?”
谁能猜到对方主力的主攻方向,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比如第一次,诸葛亮派赵云从褒斜道走,曹魏一看蜀军冒头,曹真连忙过去堵口,结果诸葛亮主力却是从陇西大道上去,一口气占领了三郡。如果没有马谡的失误,说不定就拿下来。后来诸葛亮二次北伐,走散关故道,结果在陈仓被郝昭堵住了口,只好退兵。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兵出斜谷,进占眉县。当时司马懿跟手下人说了一句话:“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
如果我们看了地形图,再结合当时形势,就能明白司马懿这句话的用意何在。
A处是五丈原,在渭水南岸,背靠褒斜道;在它的东边是武功县,武功南边正对着骆谷道,西边是宝鸡,也就是当年的陈仓城。
如果诸葛亮从骆谷道出来攻打武功,离东边的长安不足两百里,等于戳到了曹魏的心尖儿。战局到了那个地步,不考虑军事因素,光是后方的政治压力,就会逼迫司马懿跟诸葛亮决战。到时候狭路相逢勇者胜,胜败在五五之数。就算诸葛亮肯,司马懿还不干呢。
如果诸葛亮从斜谷出来,驻扎五丈原,那他就是打算渡过渭水,打下岐山。从地形图上可以看得很清楚,岐山以北是崇山峻岭,诸葛亮一旦攻拔这里,等于掐断了陇西和关中的联系,战略意图和当年守街亭相仿。
司马懿的战略很简单,堵口,死死堵住。你不打我也不打,你打我也不打。反正把你堵住就行。对史书里这段记载也就理解透彻了:“亮果上原,将北渡渭,帝遣将军周当屯阳遂以饵之。数日,亮不动。帝曰:“亮欲争原而不向阳遂,此意可知也。”遣将军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共备阳遂,与亮会于积石,临原而战,亮不得进,还于五丈原。”
所以司马懿那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结合地理看,实是一句略带着点后怕的庆幸,庆幸自己猜对了诸葛亮选择的通道。
如果你还是不理解的话,没关系,看这张打地鼠的图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