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月前看的张艺谋的电影作品《金陵十三钗》,导师请实验室的学生去看的,电影里德南京话让我特别亲切,本人四年本科在南京读的,也很喜欢南京这座有韵味的城市,更喜欢里面婀娜身材的着旗袍的秦淮河女人们,太妩媚了,当然更被书中的故事感动落泪哽咽,但电影之余,总觉得故事就是故事,并不那么真实,当然我并不那么了解那段历史,后来才知道《金陵十三钗》是严歌苓的经典之作,开始关注这本小说,关注小说的评论,我才发现原来老谋子改编了这部作品,好在,老谋子尊重原著没做太大的修改。玉墨就是书中的 玉墨,她深明大义,她侠骨柔情。豆蔻还是那个单纯的豆蔻。只是书娟比原著之中略微成熟一点,情节方面,神父的出现有了新的设计,第一次日军闯入教堂的情节被删掉了,玉墨对闯入教堂的狙击手军人那隐隐约约的感情有删减。原著中来接学生的不是书娟的父亲,而是书娟好友的父亲,对于原著的这部分改动,我感觉更精彩了,赞一个。
不过我想说的是电影《金陵十三钗》后面的故事。如下:
多年后,在审判战犯的国际法庭上,书娟认出了一个面目全非、背影如旧的女子,她确定她就是赵玉墨,她给在美国的神父写了一封信,说玉墨还活着,但是玉墨并不承认她是玉墨。神父在给书娟的回信中说——赵玉墨只有成为另一个人才可以活下去。
随着日军在南京屠城、XX的事情渐渐被揭示,书娟对玉墨的追寻更是锲而不舍,书娟说,在她们离开教堂后,她和同学们常常冒出窑姐们的口头禅,哼着她们的小调。书娟说,她们从哪些被卖为奴的低贱女人身上,学到了解放自己。
书娟最终完成了对秦淮河女人们下落的调查,赵玉墨是13个女人中唯一活下来的,另外12个,在被日本中高层军官享用后,用随身携带的牛排刀反抗,当场被杀害。玉墨最后逃跑成功,但是也做了4年慰安妇,至于她为什么要整容,书娟也不知道答案。
神父对玉墨说,战争后一定要找到她,带她回他的故乡。
玉墨为了活下去,改变了自己的容貌,而她活下去,是为了在国际法庭上,指认南京大屠杀的滔天罪行。这就是原著中的结局。
看电影时,最感动我的地方是豆蔻对浦生说的那一段东扯西拉的话,多单纯的豆蔻。还有最后为了凑第13个人时,那个孤儿挺身而出。
小说仍是小说,但现实是,这段历史还是在渐渐被遗忘,1987年,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人数为1756名;1997年,人数减少为1200名;2006年,人数降至400多名。今年10月1日,知名的幸存者倪翠萍老人逝世,到目前,全部幸存者仅剩百余人,不足200人。按这个趋势,再过10年,幸存者人数可能就是0。历史没有了见证者,我们在一点点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