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理解玛丽莲曼森——歌曲之外 玛丽莲曼森乐队

曼森对我而言,很难理解,而且刚开始还有种本能的排斥。
但我这人有个习气,对于难以理解而有似乎有理解的价值与必要性的东西,我会投入。
写本文之前,只听过几首,并不太喜欢。相对而言,我觉得曼森在歌曲之外更精彩。

《黑客帝国》是一个契机,《黑》第1、2部的片尾曲都是曼森的作品,因为对这部电影的崇拜,驱使我走进曼森的世界。

1、光怪陆离的曼森
尝试理解玛丽莲曼森——歌曲之外 玛丽莲曼森乐队
应该说,我认为曼森是在故意制造矛盾和对立来迷惑那些习惯以表象和色相来判断事物的人,这是一个不怀好意的玩笑。
BBC做过一次采访,那位记者是这样描述他的采访对象的:
黑暗的摇滚王子,荒唐的哥特人,或者传说中那个吸血鬼,僵尸和恶魔的合体。
而NoiseCreep的采访是这样开头的:
MarilynManson向来不厌其烦地在主流媒体上引发争议,在某种程度上要归功于他颠覆性的装扮,备受争议的社交圈(大概指撒旦教吧),和他性感而骇人的音乐(boot-to-the-groin)
——似乎所有的人在走进曼森世界的第一步,都是感到迷惑,这又是曼森精心设计的布局。

从曼森给自己起的名字中也可看出端倪:
玛丽莲梦露是大美女,查尔斯曼森是杀人狂,二者似乎冰炭不能同炉——但曼森炮制的这个诡异组合,就是要挑战人们的思维定式。
曼森自己说过:
玛丽莲梦露甚至不是她的真名,查尔斯曼森也不是他的真名,而现在,我把它们拿来做我的真名。但是什么是真的?你不能发现真理,你只是在选择你最喜欢的谎言。
曼森的思路,和金刚经中,不可以色相见如来是相同的。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曼森的扮相。




曼森喜欢独处,但他待人接物需要以面目示人的时候,常常是一副白面魔鬼的经典造型——如果你熟悉曼森,哈哈,那就会了然,这又是他的一个陷阱。
我觉得人们是因为我的一张扑克脸才忽视我讽刺的那些话。我甚至不知道他们是不是为了那个才不理解我的。我觉得解释清楚我的所作所为并没什么错的,因为人们总是将严肃的事情看成笑料,而将一个笑话十分严肃地对待。

还有一点令人津津乐道:魔王曼森艳遇不少,他的前妻之一是好莱坞顶级脱衣舞娘。

他们俩的结合,有点像佛教里头六道中的阿修罗道,阿修罗是魔王,暴躁易怒,但能力很强,一怒而安天下!同时阿修罗界的男子极丑而女子极美。不过,阿修罗老是被帝释天打败,美女也被抢去咯。



2、黑暗世界
佛陀的涅槃世界,难以描述,但我可以确认一点,就是没有光明世界和黑暗世界的对立。
如果有光明世界,那就有黑暗世界。而这两个世界是平等的。
就像宇宙中的物质和反物质一样。
就像太极的阴阳鱼一样。
我们在光明世界中自我催眠自我麻醉自我娱乐,在另一端,曼森发出戏谑的冷笑。


引几条网上流传的曼森语录:
1)黑暗面(罪)是人类的本性,这是对的。
——人本身就是有灵性(神性)和魔性的综合体。我在想,佛教的一个方法,就是观察烦恼和妄念,先让修行者充分地暴露自己,好像在神面前赤身裸体。
2)"畸形只是一个外在的装饰,恐怖与愤怒才是这时代永恒的情结。暴怒的音乐充满着诱惑,污秽不堪却只似在嘲弄着每一个人。"
3)我们生活在一个欺骗与牺牲的社会里,这里人们相比于为站起来抒发自己,更乐于牺牲、被欺骗。
4)是成人娱乐在杀死我们的孩子?还是说杀死孩子是在娱乐我们的成年人呢?
5)社会总是一贯的去寻找替罪羊来解释社存在会的种种问题。所以,我来了。
——以上这几条,充满犀利的批判力,让我对曼森刮目相看。绝对是高手。
话说以前曼森刚出道时是一个乐评记者,挺有意思的。
换一个角度,“黑暗”——有可能是“光明”者邪恶而别有用心的强加于人,这强加者不是更加令人讨厌吗?

曼森所存在的黑暗世界主要是哥特摇滚:
而当哥特真正作为一种文化被沉淀下来的时候,已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PUNK摇滚音乐浪潮退去之后的事了。哥特文化在其表面是与黑暗、死亡和痛苦所联系在一起的,但它所实际影射的修饰词语却应该是“和平而非暴力的、被动而接近宽忍的”。在对一些惯性问题“诸如战争、仇恨、痛苦、死亡”问题的探讨上,哥特文化总是呈现出一种孤僻阴沉的隐性气质,从产生至今,“哥特”文化从来被拒绝在主流的门外。

黑暗世界里也有一个英雄:撒旦。
网络都说曼森是反基督的,具体如何反不得而知。但他应该是明确崇拜撒旦的。
引其语录一条:
“一开始我就陷入了生命的阴暗面。所以那时我开始寻找对神的另外解释。反叛之初,你最显然的选择就是重金属音乐和撒旦主义。我认为,撒旦在本质上代表反叛。 撒旦是被逐出天堂的天使,因为他想成为神。对我来说,还有更伟大的角色去认同么?”

我发现,曼森的思维方式是[]很熟练地去构建一个二元对立世界,然后站在阴极的角度对阳极发起冲击,这种思维方式非常迷人,让我很认同。
更激进地说,可能曼森并不崇拜任何人,包括撒旦,他试图通过崇拜撒旦来反对基督所代表的主流,从而凸显自己的存在——这种存在意识几乎是所有摇滚人的特点。
在他的另一句话中显示了野心:
我厌倦了别人叫我一个魔鬼信仰者。你知道,这很没有意义。因为如果魔鬼真的存在,它会来信奉我,因为我比它成功。

这里,曼森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就是对自身主体性的坚持和自信程度的逐步提高。
他的关于绘画的一段话暴露了内心:
“最初我很少画眼睛,而现在眼睛变得非常重要了。这改变了我的色彩感觉。在我早期的画里回避画眼睛,也许是一种自我投射。如今我尝试更开放一点,无论是写歌或者画画。我不再害怕做我自己。”

3、关于撒旦,多说两句
“撒旦”?在很多人眼里就是魔鬼的代名词。
但有另外一种观点:
撒旦本是反抗上帝的十恶不赦的魔鬼,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他一直负着邪恶之名,到了17世纪这个人的觉醒的时代,终于有一个诗人开始为这个反抗上帝的邪恶者唱出一曲独异的歌,这就是被恩格斯称为“第一个为弑君辩护的人”———约翰·弥尔顿。

弥尔顿的《失乐园》运用《圣经》题材,塑造了叛逆者撒旦的形象。我在大学的时候看过这本,印象中是朱维之翻译的,还可以。
弥尔顿取《旧约》事作《失乐园》,“用天神与撒旦战事,以喻光明与黑暗之争”。
在弥尔顿以前,人们历来都把亚当、夏娃偷食禁果的事件,视为道德堕落的标志,当作人类不幸的渊源。其实,也很多人把偷食禁果看成是人类理性与自觉的开端。
绝大多数基督教教派的教义认为,撒旦本是上帝麾下的首席大天使,因自恃聪慧而反抗上帝的权威,宣战失败后堕入地狱。
弥尔顿的眼里,撒旦却具备了挑战上帝,勇敢果决的枭雄形象。
归结到一点,嗨,一切文艺作品都是为意识形态服务的。

4、曼森的画




(估计是曼森的自画像)

曼森是个画家,虽然不是流行的。
有评论说,曼森,作为一个歌手,有令人绝望的眼神,还有一支有思想的笔。
在寂静的时候,曼森享受灵感再表现在画布上。
对此,他是高度真诚的:
“人们通常认为艺术家是个性外向的并且喜欢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给那些毫不相识的人。但这种想法并不正确,比如我就是个例外。对我来说,站在人群前唱歌并不难,但当我通过绘画表达我深切的感受,变化的事物时,我会感到有些害羞。”

同时,曼森的水彩画风格和哥特主题,也是“吾道一以贯之”的。


1)西方的艺术评论家,总倾向于认为曼森选择水彩画而不是油画来表现心中感受是明智而精确的,水彩与画纸之间的幻化使曼森笔下的死亡更加真实和残酷,使他笔下的人物或景物更加暧昧和阴暗:他用游离的惨白和惨灰来表现癫狂,用艳红和死黑来表现死亡或是世界末日。

2)美国著名评论人R.K.FINCH这样说道,“奇怪的色彩搭配,明暗光线的运用,曼森的画就是他的内心世界在画纸上的表现。”幻想、古怪还有言语中无法理解的痛苦,正如曼森在自己的网站上,所说的一句话,“艺术家,总是那些因为自己的天分而受到伤害的人们。”也许,这才是曼森在反对这个凡规的世界背后所留给自己的共鸣。

(本文主要引语主要来自百度曼森贴吧的一些采访翻译,出处无法一一列明)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298499.html

更多阅读

香之道 国韵之美

继《茶之道》与《酒之道》之后,我们的记者又踏上了香道文化的寻访之路,经过三个月的采访和考察,带来这本即将上市的新刊——《香之道——香史、香器与品香》。在采访香文化之前,最困惑我们的问题有几项:中国的香文化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过

声明:《尝试理解玛丽莲曼森——歌曲之外 玛丽莲曼森乐队》为网友相爱容易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