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大开元寺历史简介
开元寺,又称“东大寺”,位于邢台市区邢州北路中段,建于唐开元年间(713一741年),是佛教曹洞宗的发源地之一,迄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至今仍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唐代名刹。原寺门前有大型影壁一座,影壁上有滚龙团花、系彩色硫璃瓦拼砌而成,飞龙姿态雄健、造型优美,且暴出影壁数寸,活灵活现,颇有欲跃欲飞的神态。雕塑之细腻逼真,砌工之高超卓绝,均为北方所罕见。据史志描写的盛况,每当住持法师抟授教义,前来听讲者“僧众数千”,“暮烟缭绕,僧人唪经、撞钟之声远闻十里之外”。开元寺虽历经沧桑,但雄姿犹存,1982年被河北省政府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0年代末期由邢台市人民政府重修。
开元寺占地45亩,坐北朝南,气势宏伟。该寺历代屡有修葺,现存殿阁,主要为明代建筑风格。这些建筑虽历经千年沧桑,保存仍基本完好,不少遗物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开元寺现存主要殿阁四座,天王殿、毗卢殿、观音殿和大雄宝殿(又称三世佛殿),气宇轩昂,巍峨壮观,具有很高的历史和学术价值。其中天王殿,除了众所周知的佛像外,四壁皆为历代名人所题诗词。相传“八仙”之一的钟离权,当年拜访该寺住持、有道高僧万安长老时,就曾留下草书题壁诗。其诗云:“得道高僧不易逢,几时归去愿相从,自言住处连沧海,别是蓬莱第一峰。莫厌追欢笑语频,寻思离乱好伤神,闲来屈指从头数,见得清平有几人。“八仙过海”是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八仙”之一的钟离权是否到过邢台,已无从考证,但上述题壁诗确曾题在开元寺的墙壁上,宋朝时还有人将其刻在石碑上,使开元寺声名大噪。究其诗意,忧伤离乱,想必是后人托钟离权之名而作。
释迦牟尼殿(三殿)为整个开元寺建筑精华所在。此殿为硬山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巍峨壮观,结构精巧,风格独具。明朝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在观音殿前增加了四根雕花滚龙石柱,除山东曲阜孔庙中的雕龙石柱外,几乎无与匹敌。这四根石柱各高4.5米,柱围2.5米,雕艺精湛,线条流畅。柱上游龙或盘旋而上,或蜿蜒而下,或回首凝视,且龙首龙体皆突出柱外20—35厘米,力度感强烈,俨然真龙游跃腾舞,造型生动,风格粗犷,堪称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之瑰宝。龙柱两侧的石板雕花,工艺精巧,手法细腻,同样令人叹为观止。
第四殿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布瓦顶。规模宏大,别具风格。现存殿宇多为明清时期建筑。
另外,寺内还遗留巨型铁钟一个。该钟高2.70米,下沿围长7.2米,钟厚半尺,重达3万多斤。该钟铸成于金“大定甲辰岁”即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钟壁有日、月、人、兽、牛、鱼等十二种图案,与黄道十二宫相对应。是研究我国古天文学发展渊源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另有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等八卦图像,含乾坤浑圆之说。钟壁还铸有文字数百,清晰可辨,多记载铸造、监制、资助人姓名或身份、籍贯等。该钟铸成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虽历经风雨剥蚀,因铸造技术高超绝伦,铁质火候纯精,不但不显氧化痕迹,并且综红色的钟体四周仍然荧荧发亮,“十年动乱”中曾遭捣砸,但只闻嗡嗡声,不见钟破损,可见我国古代铸铁工艺的高超。当年该钟悬在开元寺三殿前东侧的钟楼内,用以作课报时,每当以巨木击撞时,钟声粗犷沉鸣,声闻数里。信徒僧众闻钟声,双手合十,异地同拜,成为邢台一大景观,俗称“野寺钟声”,为邢台八景之一。传说,大钟铸成后第一次敲响前,老僧告诉众僧说“等我走离寺院十里之外,你们再敲钟”。但众僧不明其意,试钟心切,老僧才走出三里就敲了钟,结果钟声便只能传出三里。
寺内西侧有经幢二座,一为唐代建造的“道德经幢”,石质,通高七米,呈六面形,分为三截,共十八面,上刻有老子《道德经》。据《邢台县志》载,经幢文字系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所书,为国内仅存的三座同类经幢之一,极具历史价值,另一座建於後梁乾化年间(911一915年)的唐代尊胜陀罗尼经幢,刻《陀罗尼经》一部,并题有“印度副使李逢书”等字样,雕刻精细。今为不多见的浮雕珍品。寺后原有宝塔一座,名曰“园照塔”,现已不存。
开元寺为我国古代北方名刹,开元寺是元代皇家寺院,历届住持多为得道高僧。唐开元年间该寺初建时,香火旺盛,为我国北方之最。五代时天竺(印度)高僧空本於后梁乾化年间曾在造里翻译佛经,对中外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元朝时世祖忽必烈曾数次驾幸开元寺,故该寺更为昌盛。明正德年间该寺又重加修缮。据史料记载,自唐至明初,开元寺有僧数千,良田数顷,游僧、佛徒更是不可胜数。五代时,天竺(印度)高僧空本在后梁乾化年间(公元911—915年),曾在这里翻译佛经,历时5年,对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元朝是该寺最兴盛的时期,元世祖忽必烈曾两次幸临开元寺。虽然明朝以后,开元寺逐渐衰落,但每当住持法师讲授教义时,知名高僧仍多达千人云集于此。据《邢台县志》记载:“每当朝暾初上,暮烟缭绕,僧人奉经,撞钟之声远闻数里。”所以,开元寺堪称当时我国北方的一个佛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