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眷恋着祖国》课题语文教学案 始终眷恋着祖国分段

始终眷恋着祖国

金坛尧塘中学陈伟琴

【设计理念】

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适时、适度、适量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帮助学生打开知识之窗,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体验知识,感受知识的存在;指导学生应用知识,增强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帮助学生回归知识,促使教材知识化。学生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要自我思考和探究事物,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阅读本文,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学习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钱学森简要生平事迹和科学领域取得的成就。

3、理解课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过程和方法】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并结合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钱学森身上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用科学文化知识来充实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学难点】了解精心选材和组织材料对表达中心意思所起的作用。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都知道我们无法选择父母和生死,同样,我们也无法选择出生的国家,人跟国家的关系是命定的,没有人能改变那种与生俱来的炎黄子孙的血种,爱国是一种崇高的民族情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始终眷恋着祖国》这篇文章,走近一位被美国人称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的中国人,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钱学森,历尽艰难,依然心向祖国,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体味他那拳拳爱国之心吧!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明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为讲授新课作好铺垫。)

二、设计简历

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收集的有关钱学森的资料,给钱学森设计一份简历。

钱学森于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大机械工程系。1935年赴美留学,1936年在美国获得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1955年回到祖国的怀抱。1956年10月,以钱学森为院长的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正式成立,从此,在钱学森的带领下,中国的火箭和导弹事业突飞猛进,震惊了世界。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与钱学森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他直接领导和参与了我国的导弹、原子弹、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由于他在中国航天科技方面的卓越成就,1989年6月,国际理工研究所向他颁发了罗克韦尔奖章。1991年10月我国政府授予他“杰出科学贡献家”的称号。

(设计意图:学生会具体了解有关钱学森的生平事迹及成就,体会他身上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

三、感知课文,梳理结构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找出不明白的字词,通过字典等工具书自行解决

1、正音(请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板书,正音之后齐读2遍。)

áo()游mù()集juàn ()恋méng()生诬miè()

(设计意图:扫清文字障碍,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注意对用得好的字词要重点记忆)

2、一般文章组织材料的顺序有三:时间、空间、事情的经过。读完了,想想你能说出本文的顺序吗?请一边浏览,一边标记本文顺序的词语。

明确:是时间顺序。一类是直接表明年、月、日。一类是间接知名时间。)

(设计意图:体会作者组织材料的时间脉络。)

3、复述课文。

要求:(1)抓住课文叙述的主要事件;

(2)语言要简明流利、力求生动;

(3)不超过三分钟。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语言表达能力。师板书。)

4、在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之后,我们再来看课题,怎样理解“始终”?大家可以在原文中找到证据,证明钱学森早在新中国诞生之前就眷恋祖国的吗?

“始终”一词说明钱学森“回到祖国去”的念头不是在1949年10月1日才突然产生的,第五段中两个“不止一次”,证明了钱学森早就有了归国念头。

5、两个“不止一次”起了怎样的表达作用?你能用贴切的成语来形容钱学森流露的眷恋情思吗?

6、齐读第五自然段。想想这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师生互动。在教师的适时适度适量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

四、再读课文精品细赏

1、读1-4段,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篇幅写钱学森求学经历和他在事业上的辉煌成就,这对表现他“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有什么作用?

明确:反衬他对祖国故土的怀念眷恋之情;作者从正面和侧面写这些内容正是为了和后面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文章的主题。

(设计意图:理解作者不惜挥墨在安排材料上是更好地为主题服务。)

2这位次长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曾经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国。“

(1)写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对文章的内容和感情的表达起什么作用?

(2)如果把引用的话改成客观叙述好不好?为什么?(小组讨论)

明确:(1)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不仅说明了钱学森的价值,更预示了钱学森回国的道路将艰难而曲折,会受到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同时,也反衬了钱学森眷恋祖国的深情。

(2)改为客观描述不好,那样不能形象地说明钱学森在美国军界首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也不如引用原话显得真实可信。(小组讨论后归纳)

(设计意图:通过有感情地品读相关语段,抓住中心来理解句意,因为任何一个重要句子都与中心有着密切的联系,体会语句表达的情感。)

3、在美国学习生活了20年,钱学森夫妇决定回国并报效祖国,但回归之路对他们来说却难而又难,他们到底遭受到哪些阻挠和迫害?请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说一说。

(设计意图:领会艰难的回国之路为表现主题蓄势。)

4、这些种种非人道的迫害,并没有磨掉钱学森夫妇的回国意志!他们为回国做了哪些准备?

(设计意图:体悟钱学森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突出主题。)

5、钱学森最终是怎样回到祖国的怀抱的?6月写信,9月回国,联系当时的国际环境,想一想钱学森20年的艰难回国之路为什么可以在3个月实现?

明确:1955年6月,饱受折磨的钱学森为了早日回到祖国,写信给人大常委会,向祖国母亲发出求救的呼声,对新中国的高度信任和报效祖国的急切心情。

周总理对此事的高度重视,对钱学森的高度关爱,也表明了祖国母亲对科学家的关爱以及新中国的强大力量!

(设计意图:体会赤子之心,有力地体现了文章的中心。)

五、三读课文难点突破

2、钱学森在美国生活了20年,要写他的事迹很多。本文是如何围绕中心选材的?(小组讨论)

明确:作者紧紧扣住他对祖国执着的爱来选材。

(设计意图:学习本文选材精当、条理分明的写法。体会作者组织材料的思想轨迹。)

六、主题归纳

至此,我们已了解本文的内容和中心了,请学生先自由概括后完成下列填空

这篇文章记述了钱学森,表现了

明确:在取得学术上的辉煌成就后,毅然放弃国外优裕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艰难历程,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

(设计意图:领悟主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七、拓展延伸

1、家是温暖的港湾,国是海外游子魂牵梦系的地方,自古至今,写思家爱国的诗句很多,请你想一想之后写下来,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2、20世纪50年代,海外游子不顾美、英国政府的阻挠政策,义无反顾地掀起了回归新中国的浪潮。你能说出这样的科学家的姓名和他们的事迹吗?

明确:李四光、邓稼先、郭永怀等科学家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动笔积累名言警句,体会老一辈科学家身上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爱国的感情,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用科学文化知识来充实自己的人生价值。)

八、作业布置

1、课外继续搜集有关爱国主义的诗文和故事。

2、以“若我出国留学了”为题完成一篇以爱国情怀为主题的文章,下次班级交流。

九、板书设计:

始终眷恋着祖国:拜师求学

创业辉煌

决心回国时间顺序爱国报国的赤子之心

饱受折磨明线暗线

胜利归来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湖北省黄冈县回龙山香炉湾人,蒙古族。首创地质力学。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之后李四光的著名事迹也被翻拍为电影。
中文名: 李四光 
国籍: 中国 
民族: 蒙古族 
出生地: 湖北省黄冈县回龙山香炉湾 
出生日期: 1889年10月26日 
逝世日期: 1971年4月29日 
职业: 学者,科学家,地质学家 
毕业院校: 英国伯明翰大学 
主要成就: 为中国甩掉“贫油”帽子
为中国原子弹作出了突出贡献
创立地质力学理论
为中国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贡献 
代表作品: 《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地质力学概论》 

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到祖国;他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邓稼先被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郭永怀(1909.04.04--1968.12.5),男,山东省荣成市人,中共党员,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1年考入南开大学物理系,193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

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留学并获硕士学位。1941年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1945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研究员,1946年起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等职。在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中领导和组织爆轰力学、高压物态方程、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结构力学和武器环境实验科学等研究工作,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是唯一一位,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始终眷恋着祖国》课题语文教学案 始终眷恋着祖国分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297747.html

更多阅读

《9自然之道》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初稿 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9 自然之道》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初稿)解放小学 杨祖苗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要求认读的7个生字,会写14个要求读写的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生词。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能从关键句入手,根据事情发展顺序的特点(起因、经过、结果)把

《后羿射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后羿射日的故事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神话中语言的魅力。2、品析课文,通过为什么射日和怎样射日,体会后裔的武艺高强和一心为民除害的大无畏精神。3、学会将这个故事,激发学生热爱神话,热爱读书的欲望。4、拓展延伸:课下搜集其它的神话故

《小鹰学飞》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小鹰学飞教学反思

《小鹰学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部分:核心设计教学目标:教师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学会本课三个生字,用“已经”说一句话。2、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角色表演,从表演中感悟学无止境的道理,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从而虚心学

声明:《《始终眷恋着祖国》课题语文教学案 始终眷恋着祖国分段》为网友巷尾的梧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