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刺秦 张良刺秦史记

嬴政在他的一生中至少遇到过三次行刺:一次是凶险异常的荆轲匕刺,一次是有惊无险的高渐离筑击,一次便是张良与大力士的锥砸。荆轲刺秦动静很大,在刺秦之前就有为了保密田光自杀、为了接近秦始皇樊於期献头的壮烈事件,又有易水送别的慷慨悲歌,再加上图穷匕见的秦庭搏杀,都很有看点,很有戏份,所以当然地被大肆宣扬。后世的文人骚客又不断凑着热闹。相对来说,之后的高渐离与张良的刺杀行动,就简单得多,也冷清得多。既没有那么复杂的情节,也没有那么悲壮的气氛或激烈的场面,让人觉得“小巫见大巫”。

我之所以将张良刺秦煞有介事,用意不只在刺杀行为本身。单刺秦这件事而言,我也觉得张良比荆轲要智性与高明一些。近身刺杀秦始皇的可能性是没有了,就是历史给他提供这样的机会,张良也不会依样画葫芦,亦步亦趋,也百分之百达不到目的。在前有多人行刺的情况下,还要鸡蛋碰石头一样地去刺杀已经拥有天下的最高统治者,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但是,张良还是给秦始皇实施了极其危险的致命一击。

这一击自然费尽了张良的心机,也倾尽了张良很大的财力。当从韩国被灭亡的血泊中死里逃生之后,他心里最大的愿望就是复仇。在遇到圯上老人之前,他还属于血气旺盛的愤青。他散尽家财,目的就是去寻访能够报仇雪恨的刺客。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踏破铁鞋”地物色到了“大铁锤”这个大力士。让人付出生命的代价去为之报仇,无疑要付出无法想象的相应的代价。至于用什么手段刺秦,也绝不是心血来潮就能够妙手偶得的,定然也想死过他不少的脑细胞,然后才对症下药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这一击当然也花费了张良很大的精力。大力士固能将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铁锤舞动得虎虎生风,可一击便命中副车这样的准头却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不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专门的强化训练是绝对办不到的。张良毫无疑问会全力陪练,而且很可能就是现场指导。

他的指导主要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大铁锥要能够运用得得心应手。大力士虽有膂力这个基础,却也难有收放自如的功夫,二是命中率要相当高。因为要达到目的只能一击而中,而这一击靠的当然是千锤百炼后的百发百中。他指导的方法也可能着重在两个方面:一是多角度全方位训练。因为场地的不确定性,所以会选择多个方位,越是险峻的地方练越好,也会选择多个角度,由高而低或由低而高。二是全天候高强度高难度训练。夜以继日,晴天雨天。不断提高难度系数,就像纪昌学射箭一样,练“视”力,最后把虱子看得像车轮那么大,射起来自然能成竹在胸。另外,因为此时天下之大,莫非秦土,所以他们的训练是绝密的。张良终于以他的坚韧与顽强,将大力士训练成一个神投手。

由此可知,张良不仅智力非同小可,而且还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他出众的智慧和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而不屈不挠、不怕牺牲的品质,正是圯上老人愿意授以兵书的重要原因。

另外,张良应该还是一个消息灵通人士,秦始皇喜欢出游以及驾临到什么地方这样一些信息,他是了解得很快而且一清二楚的。因为如果秦始皇身居秦宫,“大铁锤”再厉害也无用武之地。这除了说明他能谋划周全之外,也说明他的钱财还有用于刺探情报这方面的可能性。

我这里将张良刺秦皇与荆轲刺秦王作以下几个方面的比较:

一、荆轲刺秦是被动的,他是受雇于人,实在出于无奈的。他一开始并没答应,是田光用自杀的方法坚定其心,他始终就表现得很不情愿,他缺乏内在动力。而张良是身怀国仇家恨而发自内心去刺秦的,他是主动的,可也显得太过急切。在刺秦这一行动中,他们都有各自的弱点。

二、荆轲刺秦前的计划是周密的,但不管他能不能完成使命,都要“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地舍生取义。张良则既在刺秦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又考虑了自己与大力士的全身而退之计,既要达到目的又要保全自己。荆轲是悲壮的,却是亡命之徒一样地孤注一掷,张良则还能“留得青山在”地可以进一步有所作为。

三、荆轲近距离刺秦,张良不能故伎重施,得另辟蹊径,需要创新。在当时那样的条件下,用大铁锤的方法锤击秦始皇,是一般人想不到的。而这种用大铁锤远距离抛掷的刺杀方式看起来显得有些荒唐,却也让对方始料未及而疏于防范,能更建奇功。事实上,要不是误中副车,还真让他们成功了。这正是张良非同寻常的地方。

四、荆轲刺秦是一次有组织的行动,他本人只是实施组织计划的一个工具或棋子,连要等那个武功高强的帮手助他行刺的自主性都没有,而且他意气用事的成分也比较大。张良就两个人,可更有信心,不慌不忙,进退有据。

荆轲刺秦没有成功,张良也失败了。他们的行为都是壮举,但是一死一生。“在秦张良锥”,文天祥在他的《正气歌》里把张良列为“时穷节乃见”的十二个人物之一,从节操方面歌颂张良不畏强暴的精神。

尽管张良把刺杀前后的事情都考虑得相当周密,可谓天衣无缝,但是百密一疏,他没有考虑到的是,如果秦始皇命不该绝,以秦始皇的残暴与豺狼之性,没抓到凶手之后必然会迁怒于他人,一定不会亚于某些人“宁可错杀一千,也不可放过一个”的残酷,全国大搜捕所殃及的无辜一定不在少数,至少绝不会放过他们实施刺杀之地博浪沙的周边的百姓,这样就累及了无辜。即使刺杀成功,秦始皇身边那些杀人不眨眼的悍臣们,也不会放过这些“黔首”。这便是张良之误。

细心的张良没能想到这一层,是因为此时的张良被强烈的复仇情绪冲昏了头脑,他一门心思全用在怎么复仇上去了。从他为了复仇连亲弟弟的丧葬都不理会就可以看出,他的复仇之心是何等急切!他此时的忍耐性是很差的,冲动欲是很强的,思想也是不够成熟的,这也是圯上老人黄石公反复考验他的原因。苏东坡在他的《留侯论》里就此进行过深入的分析。但是刺秦行动的冒失,因为后来他能够反思,而又变成了他的巨大财富。他很快意识到自己的刺秦行动带来的危害和暴露出来的弱点,并进行了深刻的反省,所以在下邳见到圯上老人的时候,才能忍受屈辱,为之捡鞋穿鞋,并屡次赴约。也许正因为他有过这样沉痛的教训与经历,所以他真正成长起来。

这次刺杀行为,是张良从一个不成熟的愤青到一个冷静理智、胸有韬略的军师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也是他以后成为“运筹帷幄之中而决胜于千里之外”的人杰的一次重要生命历程。

张良刺秦 张良刺秦史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296229.html

更多阅读

读史记苏秦张仪列传 苏秦和张仪的故事

读史记苏秦张仪列传皆翻唇弄舌之辈也一先说家庭然则苏秦未遇之时,亦为周之有名有姓之人也。因为一方面有兄弟嫂妹妻妾,是个大家族;另一方面"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可说明其家并非普通力食之家,而是有几大箱子的书,还藏有《周书阴符》这样

读《史记留侯世家》,分析张良形象 史记留侯世家原文翻译

《留侯世家》写的是张良一生的经历,描述了他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军事斗争中的超群才干,以及他在功成名就后不争权求利的出世思想和行为。同时,太史公也借助了一些事例向我们展示了张良光辉形象的另一面,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复杂

史记讲读·苏秦列传 苏秦列传译文

史记讲读·苏秦列传题解:战国时代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圣贤和英雄辈出,雄辩和华章毕呈。其中,以苏秦、张仪等人为代表的纵横家曾在战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上扮演过非常重要的角色,值得我们注意。本篇主要记述苏秦的生平行事及其雄辩华美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 王立群读史记项羽全集

唐人论秦类型:历史/中国皇帝|历史时刻|名人|历史揭秘来源:百家讲坛介绍:汉朝刚刚建立,汉朝的统治者和臣民急切想借鉴秦朝速亡的教训,为了证明汉朝的正统,汉代儒者对秦始皇的评价都是立足于他所推行的暴政,所以以贾谊为代表的大部分人都认为

声明:《张良刺秦 张良刺秦史记》为网友囚鱼不知海蓝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