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么多人骂李玫瑾? 为什么那么多人骂赵薇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在做客3月2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1+1》节目时,对西安音乐学院三年级学生药家鑫去年十月开车撞人后又杀人的心理进行了分析。她的分析被归纳为“弹琴强迫杀人”,引来骂声一片。不仅众多网民狂扔砖头,连《中国青年报》也发表文章,把她列为被调笑的“砖家”之一。而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肖鹰则连发数篇雄文斥责李玫瑾。
好象一开始听到这样说法的时候,对李也感到愤慨。但仔细看了她的博文,前天又看了她接受中央电视台《新闻1+1》采访点评的视频(不光看了cntv.cn上的视频,也看了youtube上的视频,为的是防止视频被做过技术处理),并将李教授与主持人的对话记录下来(附后),反复研究后,我改变了看法。
我一点也没有看出她是在为药家鑫辩解,反而觉得她确实是在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试图找出药的犯罪心理。至于所谓“弹琴强迫杀人”,也不是没有道理。假如药确如他所说,被父母逼着学琴,还常被关着学,那他平时也是可能会将其气愤、不甘的情绪贯注到弹琴中,形成强迫行为的。
为什么那么多人骂李玫瑾? 为什么那么多人骂赵薇
我倒是觉得,李教授对这次点评还是很认真、挺严谨的。她在上节目前,准备了很多问题,让记者去问药家鑫,就是为了厘清心中的不解与疑惑。至于她在节目中,看了药家鑫庭审录像后,“突然就明白了”药家鑫为什么要连刺六刀杀人,与其说她不严谨,不如说那是基于多年学识养成后的顿悟。门捷列夫能够在梦中发明化学元素周期表,那李教授为什么不能在长期的研究、思考后,根据庭审中药所述成长过程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呢?
批评李教授为药家鑫辩解的人有没有注意到,在一开始主持人问关于自首的问题时,李教授提到了,还要考虑其他因素,要看能不能取得被害人的谅解,在司法过程中要考虑双方,而不是一方。这象是在为药辩解吗?
那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骂李教授呢?从我个人的经验出发,可能的解释是大部分人未必看过第一手的录像,而是根据第二手的“弹琴强迫杀人论”。而这第二手的“弹琴强迫杀人论”又正好符合他们对专家或砖家的刻板印象,于是就把李教授也归于砖家之列。如前所述,我刚听到“弹琴强迫杀人论”时也是无比愤慨的,以为又碰到了一位象那位“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的专家。
那么那些看过第一手的录像的人,为什么会对李教授有误解,以为她的所谓“弹琴强迫杀人”是在为药家鑫开脱呢?韩洪刚在其《药家鑫的“手”与李玫瑾的“嘴”》一文中指出了李教授的两个失误。一是“她在尚未做符合学术规范的系统研究之前,仅凭一个电视台提供的视频,就即兴做了上述分析,显然失之严谨”。另一是她“没有考虑其技术话语与法治语境的适宜性”,造成了在其表达与公众理解间的“语境错位”。韩指出的第一个不严谨的失误,如上所述,并不成立。李教授对此也不认可,她倒是在其博文中对韩指出的第二个失误表示认可。她承认“语境很重要”,“没有分析‘药家鑫该被判何刑’,而是分析他‘动作的由来’,给人造成‘替他找理由’的错觉”。她分析的是犯罪心理,而公众以为她说的是犯罪动机。而且她还在节目中称药家鑫为“孩子”,更让人觉得她是有意护着药。
让观众对自己的话有误解,说话的人当然有责任。李教授对此表示需要反省。但观众听岔了,理解错了,是不是也有自己的原因呢?特别是在李教授已经在随后的博文中反复解释过自己的初衷,如果还是不理解,还是要死缠烂打,那自己的原因可能就还要多些。
愚以为,这里的原因恐怕是由于大部分人只愿意听自己想听到的,稍有不顺耳的就要被视为异端。在这个案例中,药家鑫令人发指的残暴行为,更强化了他们以道德的高度,去批判不同意见的力度。你要不信,去看看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受热捧就明白了。他在第1视频的《孔和尚有话说》中说什么:
“这种人一看就是罪该万死的人。杀人犯长得都这样。”“这是一个杀人犯的气质。药家鑫的名字,就是杀人犯——三个“金”摞在一起,三把刀,是吧?”“你愿意跑,你跑吧,跑到天涯海角,我把你满门抄斩!这才是严肃的法律。”“受害者肯定是没给他们送钱啊!只有这个杀人犯,有可能是被判死刑的,他才会给这些专家送钱。”
结果如何?视频接着展示的网友好评如潮!主持人说编导告诉她,“他在刷屏的时候一下出来八页”。在他新浪博客随后的6页跟帖、264个评论中,绝大多数都是对孔老师仗义执言的赞赏与力挺,而对上述明显错误或指控提出质疑的不到10个。为什么?因为孔老师的大方向是对的,小瑕疵就不必计较了。

附:新闻1+1,今天关注“药家鑫从撞人到杀人”节目对话记录


主持人:欢迎收看“新闻1+1”。今天我们的节目关注一个叫药家鑫的大学三年级的男生。在去年10月份的时候,他开车撞了一个人,他没有选择报警,也没有选择逃跑,而是用一种我们大家都无法理解的方式,从车里拿出刀,把这个受害人连刺几刀,把她杀死了。我们在想,在事发的时候,他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他到底怎么就由一个交通肇事者变成了一个杀人的人?今天我们就和专家一起来关注这个话题。
介绍庭审和案情(略)
主持人:今天我们演播室请到的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李玫瑾教授。李教授,现在大家其实都关心,因为今天的庭审没有一个最后的结果。但是由于他是不是自首这样一个情节,有可能存在量刑上的一些差异。您觉得这个孩子有可能被判成极刑吗?
李玫瑾:因为我们在刑法上,自首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减刑的、从轻的一个机会,这么一个条件。我个人觉得,这个案件,现在还要考虑其他一些因素。一个就是说,他能不能取得被害人的谅解,因为我们在司法过程中我们要考虑的是双方,而不是一方。所以,他的态度,以及他现在的所有表现,包括他案发后的自首,以及他家人的表现,可能在法庭上都会考虑,所以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
主持人:您是搞犯罪心理学的,您从目前得到的关于这个孩子的报道,您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年轻人?
李玫瑾:首先说吧,非常遗憾。我觉得,他是受过一个良好的音乐教育的,因为我们常常说,音乐可以熏陶人的这种情操。但是这个事儿,恰恰发生在一个喜欢音乐、而且钢琴已经达到很高水准的这样一个大学生身上。所以我觉得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因为作为一个大学生,他能进入到这个层面的话,很多人的认知啊,应该说他心理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水准,他能够知道一个事情的轻重。但是,当这个事发生的时候,人们最开始的时候不能理解,它本来是一个很轻的事情,为什么却做出了这么一个结果。
所以我觉得这里头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我觉得就是,药家鑫在成长过程当中,他心理的这个发展过程,缺失了很多的东西。从目前来看,我认为其实很重要一点,缺失的一个是他的观念。我们常常说,一个人做与不做,就在一念之差。那就有个问题了,这个念是什么?念呢,我们常常说,是人的心理当中的一个心理的制动的东西,什么叫制动呢,比如车要开起来,必须得有刹车。如果你没有刹车,这车开起来是非常危险的。心理也一样。当你有需要,你有欲望,你有很多的努力的时候,哪些事情该停。那么这个停与不停,取决于什么。一个除了你的能力不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观念。
主持人:那您说这个问题,我们刚看药家鑫这个年轻人的成长背景的时候,他父母都在,而且父母对他严加施教,所以那他才能有今天,上了一个非常好的大学,而且受的是专业的音乐教育,他才能有今天。那为什么他会在这方面,比如说在人生哪些方面是框框这方面,有这么大的缺失?
李玫瑾:你提的这个问题我觉得特别好。也就说我们要明白,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我在以往的教学当中,我提出来一个概念,叫心理抚养。这个心理抚养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现在很多孩子,可能我们给他一个很好家庭的物质条件,让他受到了一个良好的教育。那么整个这个过程,你觉得已经塑造了一个有能力,能够自食其力,而且能够很有修养、很有礼仪的一个人了。但是呢,他中间会有些心理上的缺失。那么心理上的缺失来自于哪呢,比如说情感上的亲自陪伴。这个陪伴和不陪伴,对人的这种感觉是不一样的。
第二呢,就是在他耳边经常唠叨。例如我经常见犯罪人后问他们一个话,就是你从小到大,你印象当中妈妈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尤其是管教你的时候是什么话?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很多犯罪人皱着眉头想半天说,不记得了。说明什么?说明他没有耳边的唠叨。这个(没有)唠叨,一个是没有,一个可能他根本就不记得。那么这个东西,他的结果是什么,他就没有观念。你比如有的孩子会告诉我说,我爸爸常说的一句话叫,人穷志不穷,还有的说,丢什么不要丢面子。
所以象这些问题都让我们看到,平时的这种,家庭的这种心理上的东西,给予孩子的,非常重要。而我们看到药家鑫,他从小到大练琴,父母只是让他来练琴,甚至把他关到地下室去,让他去练。那么,刚才我讲的这两种东西都很少。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知道,练琴他有什么特点呢。包括我们看郎郎介绍他的情况,曾经他父亲跟他讲,你不好好练,就把你扔到楼下去,我也跳楼。所以人在这种情况下,他有一种被迫的和强制的这种背景,他往往会慢慢变得冷漠下来。这种冷漠,那他可能会练得很好,但是什么都不当回事儿了。所以我觉得他缺少的是一种心灵上的那种交流和……这种……就是心理抚养。交流的情感和观念这两个东西,我认为他有缺失。
主持人:药家鑫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个外表很温和而且是一个平静的孩子。但在外表温和平静的底下,他心理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我们看他在庭审上是怎么说的。
药家鑫陈述(略)。打我,皮带抽我,想自杀,......
主持人:本台记者已经对药家鑫进行了采访,但很可惜我们还没有拿到采访的内容。李教授给本台记者采访的提供了这样一个采访的清单,其中列出了您关心的一个问题。我发现您有这么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就是说,问药家鑫,你拨刀去刺向那个年轻的女人的时候,她会有喊叫、乞求、呻吟,那么在这种声音中你共扎她6次。现在回想,你当时是什么样的心理和心态?您为什么要提这样的问题?刚才听了他对他从小长大的过程,你觉得你对这个问题会有什么解释?
李玫瑾:因为这么讲吧,就是在这之前我是没有看到这一段的。我现在看了这一段,我突然就明白了。我们心理学上有一个词,经常叫强迫行为,强迫行为就是什么?他做的这个动作往往不是他的一种兴趣动作,而是一种机械的他在做,这个动作往往它会变成一个什么?替代行为。所以我现在突然明白什么呢?你刚刚问我的这个问题,也是我要问药家鑫的问题,他拿刀扎向这个女孩的时候,我认为他的动作是在他心里有委屈,在他有痛苦,在他有不甘的时候,却被摁在钢琴跟前弹琴的一个同样的一个动作。
主持人:报复。
李玫瑾:对,他这个动作不是报复,他是什么呢?实际上属于当我不满的时候,我弹琴本身是来发泄我内心的一种愤怒或者情绪。因此,当他再遇到这么一个不愉快的刺激的时候,他看到一个人被撞伤了,而且在记他的车号,他这 个刀的行为实际上类似于砸琴的行为。(李边说边模仿刺和砸琴的动作)
主持人:但是琴是没有生命的物,但是人,这能联系在一块吗?
李玫瑾:这两个区分在那儿呢?不在于客观的刺激物,而在于自己的内心。也就是我面对的是一个人,和面对的是一个琴,那么这个这个……区分他并不……虽然我们看到的客观物是不一样的,但是在人的感受上,他会把他等同。
其实呢,我们有很多年轻人都会有这样的问题。当他遇到生活中的一个麻烦的时候,他最容易出现一种简单的行为,就是因为把人作为一个客观物。比如说两个孩子,他爸爸妈妈学习要求很多。最后要上网吧玩,他很气愤,爸爸妈妈管。最后两人商量着给他爸爸妈妈下毒。他觉得只要把爸爸妈妈毒死了,就没有人管了。所以他后来当爸爸妈妈真的倒下来的时候,他们俩很高兴,锁上门出去玩去了。玩到晚上了,被警察找到了,然后关在拘留所里。他们说,这会儿开始想爸爸妈妈了,他们开始知道在自己的生活中没有爸爸妈妈不行了。
所以在很多心理不成熟的人当中,他往往是把人只做一个不良的刺激物,他觉得只要把这个人做掉了,这个刺激物就消失了。他却不明白生命背后的东西是什么。
主持人:我们通过对于药家鑫这个人的描述,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很矛盾的这么一个综合体。他既温顺,但是他同时又很暴戾。这样一个有矛盾性格的孩子,到底成长于一个什么样的家庭,我们随着记者前去调查。
……
主持人:李教授,在您看来,药家鑫成长的这个家庭,是象普普通通、千千万万的众多家庭中的一个,还是说他家庭有些独特的地方、可以分析的地方?
李玫瑾:嗯,我认为他的家庭非常普通,也就是说呢,爸爸妈妈真的是在靠自己的那点工薪钱去养大他。而且我们知道一个家里有一个孩子练琴的话,他付出的费用是非常高的。所以,看他的家庭情况来看,也没有积蓄多少。那么我想呢,可能爸爸妈妈从心里也非常爱这个儿子。所以当他大学之后呢,想他去做家教很辛苦,给他买了这辆车。所以我认为从他这个背景来说,他没有什么我们所说的一些什么官二代、富二代的专横。我认为他不是这个问题。
主持人:但是我们怎么看他说出的这两句话。这个药家鑫他曾经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他说,他怕受害者缠着他,所以他才弄死她。另外,他还流露过,看到对方是农民,觉得农民难缠,所以他才做出这个举动。他这种想法,和家庭的教育成长背景有没有什么关系?
李玫瑾:嗯,我在我的问卷当中也提出了大量这样的问题,我也想了解这个客观事实。但是根据我个人的认识,我认为药家鑫说的这个话,有一部分是他的无知和偏见,但也有一部分呢确实来自我们社会的,我们叫一种社会偏见,或者叫社会刻板印象。那么我觉得,他说难缠这个词,我们就会知道一个事你一旦遇到的话,它不是一下子能解决。我们知道很多诉讼的事,都确实比较复杂,更何况这个交通(事故),你又撞的是人。
那么第二,他说一个农村人难缠。这个问题我不知道他有什么样的出处,比如说,他是不是家有农村的亲戚,或者说他身边有些人遇到过什么事情,让他知道了。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就是说,这个问题确实不是他一个人的一种东西。我认为这个案件吧,药家鑫说的话,确实是完全错误的,但是呢他确实在社会当中也可以找到相应的背景。因此我觉得这个案件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我们这个社会,有哪些是属于社会偏见,而这种偏见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那么我们在社会心理学当中有个概念叫社会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也就是说,当你对一类人形成一种印象的时候,你会把所有这类人都往这个印象里套。但是我们知道事实不是这样。无论什么地方的人,都有好人,有坏人,有有志气的,也有无志气的人。所以,这个过程怎样让年轻人去认识,或让整个社会真的能客观地去看待外界,看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我觉得这个也是我们现在社会当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主持人:大家还普遍关心,就象你说的,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家庭培养出来的这么一个孩子,他怎么可能就做出今天这么一个很出乎人们预料的举动,怎么去避免它?
李玫瑾:这个问题我觉得最最重要的,是我们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哪些东西是必须要给的。例如,我们老人,过去在我们小的时候经常听老人讲。那时没有那么多电视,没有那么多广播。老人的话往往是一辈子都记着的,耳边的一句话是,咱们不能干伤天害理的事。对吧,刚才讲的做人要有志气。那么这样一些话,它实际上代表了一个很传统的,我们行为的底线的东西。那我觉得人在成长过程当中,第一要给孩子这种底线,就是什么事是绝对不能做的。比如说谎就是不好的。那么还有什么事情,比如你跟人打架可以,但当你把人打伤的时候,我要告诉你……(音乐响起、节目结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295635.html

更多阅读

刘锡伟教授:界定和判断何胜凯患有精神分裂症十大理由

何胜凯特大凶杀案是又一次“疯劫”肆虐刘锡伟2010年是中国有史以来“疯劫”越演越烈的一年。也是“疯劫理论”不断充实,不断完善和广为人知的一年。只要在任何网络上点击“一虎一席谈20101009”就可以看到凤凰卫视为今年10月10日世

陈翔长的像李准基??? 陈翔李准基对比图

我很困惑,为什么最近总有人说陈翔长的很像李准基,身边的朋友也这么说,本来自己也没关注快男也不是很了解陈翔,听后我就去搜索陈翔的照片,不由得大吃一惊,这和李准基完完全全是两个人,怎么可以用像字将两个人联系在一起呢?并且我更是佩服那说

父母的早期教育是孩子终身幸福的根基 少儿终身幸福平安保险

问:如今,由于工作节奏加快、社会交往增多,许多年轻父母都嫌自己带孩子麻烦、误事,都想把小孩交给老人、保姆看管,等孩子长大了,麻烦事少了,再接回家自己看管。李老师,您觉得这些年轻父母的如意算盘真的很“如意”吗?【李玫瑾】:我遇到许多无

声明:《为什么那么多人骂李玫瑾? 为什么那么多人骂赵薇》为网友竹里风生月上门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