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 的翻译错了吗? 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

【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的翻译错了吗?

先把教课书上的原文和译文放在这里。

原文: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韩非子.说林上》。

译文:杨朱经过宋国东边的旅店。(店主)有两个小老婆,其中丑陋的受尊宠而美丽的受冷落。杨朱问其中的缘故。旅店的主人回答说:“那美丽的自以为美丽,我并不觉得她美丽;那丑陋的自以为丑陋,我并不觉得她丑陋。”杨朱对他的弟子说:“行为善良而能去掉自我认为善良的想法,到哪里能不受到赞美呢?”

有人认为:教课书上的这一句(加色的)古文的翻译很明显有错误,讲不通。他指出,杨朱经过宋国东边的旅店里面的这个“过”不能翻译成“经过”。他的理由是:杨朱只是“经过”这个旅馆,他没有接触旅店主人,没有“去问”,怎么就知道店主有两个妾,一个美一个丑?而且还知道店主对这两个妾有不同的态度?他意思是“过”翻译成“造访”或什么的才行。

这个“追问”乍听起来好像蛮有道理。的确,上句只说了一下杨朱经过那里,下句就接着说旅馆的主人有什么样什么样的事,这中间可是省略了不少的啊,最起码得有个过渡段,说明一下杨朱是怎么认识这家旅店主人的,又是怎么知道这家旅店主人的那些掌故的,等等。其言下之意,似乎要知道这些事,只一个“经过”是万万不能办到的,杨朱至少得进住旅店,而且住的时间也不能太短,太短了就不可能发现店主人对待两个小妾的态度。从原文看,那至少得有好几句话的过渡。

看来杨朱“经过”不行,非得要“造访”了,那就是“杨朱去造访宋国东边的一个旅社”。暂不说“造访旅社”在这里通不通,如果有人要来问:学问家杨朱为什么突然要去“造访”一个旅社?莫非这家旅社在当时就是一个游览胜地?遇到旅店他不去“投宿”,却偏要去“造访”,这个杨朱有意思。

就是牵强成“造访旅社主人”,上下句似乎还是缺少了一些过渡。杨朱怎么一下子就想起了要去“拜访”一个旅店主人?他们以前认识吗?他早就知道了旅店主人的那些事,专门前去“造访”要证实一下吗?莫非旅店主人是杨朱的故友,也是个学问家,而且名气更大?人家就喜欢这样问,那原文还得有过渡才行。如此纠缠下去,就不知要纠缠到何年何月?倘若还真“纠缠”成了一个“学术”问题,那就不是我等普通教书匠所能探究得上的课题了。

先秦诸子散文,大凡说理的,里面都少不了寓言和故事。韩非子也不例外,他的散文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想象奇特,叙事精简。我认为,作者的本意并不在于把故事讲得怎样天衣无缝引人入胜,而是重在阐明一个一个的道理的。上面杨朱的这个故事,旨在说明末尾“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这个结论的。至于这个故事的本身和杨朱到底是怎么具体知道这个旅店主人的家事的,已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即便为了增强真实性,我认为杨朱只须到过那里就行,或者只提一下“杨朱”就行,因为杨朱与墨翟齐名,想必他在韩非时代已经是大名人了。

如果真要追究,那完全可以发挥一下想象:杨朱和弟子赶路,天晚了,突然看见了一个旅店,就投宿在那里,而且住了还不可能是一天两天,经过好几天的仔细观察,他发现,旅店的主人竟然对待两个小老婆的态度和一般人不一样,就和店主攀谈起来。事后,他有感而发,才给他的弟子说起那些道理的;也有可能是杨朱经过那里的时候,没打算要住那里,只在那里的饭店小憩片刻,要了一壶酒,一碟花生米,边喝边吃,这时就听见旁边的店小二在偷偷议论老板的事,杨朱侧了一只耳朵无意间听到,为了证实,他还找到了店主进行询问。路上,他突然给弟子说起了这事,并适时地对弟子做了一番说教。

可是,这似乎与“过”字的翻译就没有多大关系了。

很显然,不能主观地把原句里的”过“字翻译成以上内容。如果硬要把过程记述清楚,那就不叫翻译,那就成“扩句”或“改写”了。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翻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意译也多半限于那些带有修辞的文句,意思讲清就行,翻译的宗旨也是要求学生掌握必须掌握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读懂原文大意即可。意译也有讲究,不能想象得太丰富,太丰富了,那就成了再创作了。

其实,这是2008年北京市的的高考语文试题。早就有人认为这个试题有瑕疵,只是瑕疵在断句所给的答案上。他认为上面的句子应该断句为: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那就是“杨朱经过宋国,到东方去,(住在旅店里)”,“之”应是动词,有去、到之意。

这个断句法和解释,说得过去还是说不过去,咱们也暂且不管,但里面的“过”字,也只能是“经过”了。如果硬是“造访”宋国,那杨朱怎么又要“东之”,莫非“东”这个地方不在宋国境内?看来,一个“造访”显然不够,还得有一个“造访”。

“造访”不成,“探望”也就不成,“胜过、过失和次数”就更不成。如果《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里“过”字的解释义项里有“住”、“投宿”或什么的意思,那就没“堵”了,用上本地一个俗语,叫:一河的水都开了。

可见,教课书上的那一句翻译是没有“明显”错误的。要说不足,我认为是里面的一个介词“于”没有翻译出来,如果翻译成”杨朱从宋国东边的一个旅店经过“就说得过去了。然而,这里的“过”还只能是“经过”或“路过”了。

至于杨朱是怎么样知道店主人的那些掌故的,那只有去追问韩非先生了,想要去质问北京2008年的高考命题者,人家也可能理由充分:我出的文言文断句题,你们怎么追究起“过”字的翻译了?

突发奇想,假如有一天,有高年级学生问我:老师,为什么是郑人买履、邯郸学步,而不是楚人买履、寿陵学步?我还真不知道该怎样来回答。

附一:《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过”的解释:1、走过,经过。过去。2、胜过,超越。过分。3、错误,过失。犯错误。4、访,探望。例:“会贤大夫少府赵禹来过卫将军。”5、量词,表示行为次数。

附二:杨朱的生卒年代未详,但是一定生活在墨子(公元前约479一前约381年)与孟子(公元前约371一前约289年)之间。因为墨子从未提到他,而在孟子的时代他已经具有与墨家同等的影响。孟子本人说过:“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下》)

【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的翻译错了吗? 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295491.html

更多阅读

曾经的愿望实现了吗? 神奇宝贝之愿望实现者

那是我日夜思念深深爱着的人呐到底我该如何表达她会接受我吗也许永远都不会跟他说出那句话注定我要浪迹天涯怎么能有牵挂梦想总是遥不可及是不是应该放弃花开花落又是雨季春天啊你在哪里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只剩下

苏民峰对朱咪咪的面相点评正确吗? 苏民峰死于非命的面相

朱咪咪做客民峰学院,苏民峰校长指朱咪咪的翼马高,属迁移之相,咪咪姐就透露她的确自小已离乡别井,到香港谋生。另外,苏校长指她与父母没有缘分,而与兄弟姊妹的感情虽好,但缘分却一般。而近年,她的儿子及丈夫都到了新加坡生活,朱咪咪则留港工

张献忠的宝藏真的存在吗? 张献忠宝藏之谜

张献忠万万两金银之谜是什么?传闻中,普照寺的兴盛都与张献忠藏宝有关,相传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后,财富珍宝无与堪比,其义子役了数百名石匠在青峰山(即现在的青城外山)开采石材,但半年后山里路没修、庙没建,数百名石匠及其开采用石材都无

声明:《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 的翻译错了吗? 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为网友蝶灬唯愛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