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三乡贤——唐.薛令之、宋.谢翱、宋.郑虎臣。
福安古诗人--林卓午--刘中藻--李枝青--陈从潮--杨复--黄干--罗文藻--缪氏子--刘必成--赵万年--刘季裴--陈元老--孙升--陈从潮--郭东山
薛令之(682~756)
字君珍,号明月先生,祖籍河南高阳,其祖上薛贺曾为粱天监年间(502—515)光禄大夫。唐神龙二年(706年),24岁的薛令之赴京应试,一举登科,成为福建历史上第一位进士。唐朝开元中(713—741)薛令之历任左补阙兼太子侍讲。后来唐玄宗宠爱杨贵妃,重用李林甫。玄宗对薛令之下逐客令。薛令之心灰意冷,便托病告老还乡,以全晚节。唐肃宗李亨即位后,十分挂念薛令之,下旨召他回京任职,可惜薛令之已经病故。唐肃宗为薛令之的清廉所感动,敕封石矾津为“廉村”,村前小河为“廉水”,村后山岭为“廉岭”,从此“三廉”名扬远近。
后唐(923—936)时,有陈姓从福州连江与薛联姻后迁入廉村。如今村人多姓陈。而薛令之后人则一部分迁往邻近的高岑村,一部分迁往厦门,成为开发厦门的先人。
谢翱(1249~1295)
南宋末散文家、诗人。字皋羽,晚号[日希]发子。南宋淳佑九年(1249年),生于福安穆阳白云山北麓的晓洋村福,后迁霞浦县,其诗传于今者约200余首。
19岁时,应进士试不第。景炎元年(1276)七月,文天祥起兵,他率乡兵数百人投效,署谘议参军。文天祥被俘遇难,他不仕元,漫游两浙以终。南宋亡国前后,散文焕发光彩,谢翱是其中代表作者之一。黄宗羲赞扬他的文章,是天地间的"至文"(《吾悔集》卷一《谢皋羽年谱·游录注序》)。他的《登西台恸哭记》,是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为哭祭文天祥而作,曲折地表达了他满腔沉痛悲愤之情,感人至深。他的写景之文,如《游赤松观羊石记》写羊石群象,形神俱肖;《金华洞记》写洞中灵怪,形象生动。其文风格峭劲,得力于柳宗元的散文。谢翱师法李贺、孟郊,其奇崛处可追步孟郊,幽险处可颉颃李贺。
郑虎臣(1219~1276)
字廷翰,又字景兆,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生于福建路长溪县柏柱南山(今福安市溪柄南山洋头村),德佑元年(1275年)任会稽(今浙江绍兴)县尉。其父郑埙,宋理宗时任越州同知,遭奸臣贾似道陷害,流放至死。郑虎臣受株连,被充军边疆,后遇赦放归。后郑虎臣在押解大奸臣贾似道途中将其诛杀,为天下除奸。事迹被载入《闽都别记》。翌年,贾似道的同伙陈宜中逃至福州,拥立赵獉g,捕杀郑虎臣。郑虎臣遭害后,葬于南山村的馆园旁,乡人及其后裔在村前建祠纪念他。明朝抗倭名将俞大猷在木棉庵前的石亭中亦立下石碑,并亲书“宋郑虎臣诛贾似道于此”。明代王紫衡也就郑虎臣诛贾一事写诗云:“当年误国岂堪论,窜逐遐方曝日奔。谁谓虎臣成劲节,木棉千古一碑存。”
缪氏子-神童诗人
福建福安人,从小聪慧。七岁应试时做诗《新月》,从小就有大志。表达了经世济民的气概。所著作《新月》《赋新月》收编入《全唐诗》。
著有《缪氏子诗选》等新月诗:‘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至今仍流传甚广。
詹羽
字翔父,福安赛歧(今属福建)人。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特奏名,官主簿。事见明嘉靖《宁德县志》
詹镐
按福安县志:镐,字德。武廪生,鹿斗人。城陷杰然不慑,贼入门缚之,奋拳捶骂剐死。
在唐末宋初就有赛公后裔五子登科的记载,受到宋理学家朱熹:“学易楼前观万象,登科榜上看群龙”赞誉。及至明清时期,学风不减、人才辈出。如詹羽、詹绪、詹坤、詹汶、詹提、詹镐等,不仅潜心举业、学有所成,而且为官清正,名垂史册。到了近现代,福安詹氏的表现更加突出,如詹如柏烈士,在闽东第一个拿起枪杆子带领人民闹革命,被推任为闽东特委代理书记;又如詹毅市长的父亲詹茂山,早年参加革命,生前曾被选为福安县人民政府第一届副县长等等。福安詹氏先辈的传统美德和光辉业绩,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无疑都是激励后辈不断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宝贵精神财富。
郑埙
福建路长溪县柏柱南山(今福安市溪柄南山洋头村)人。郑虎臣之父,宋理宗时任越州(今绍兴)同知,因看不惯奸臣贾似道与其成为政敌,后被贾似道陷害,流放远州,死于贬所。
罗垚-宋朝进士
字处厚,长溪人(今福建福安人),宋朝进士,判瞿州
黄干(1152~1221)朱熹得意弟子.女婿
字尚质,长海察阳(阳头)人。文学家朱熹女婿。生于宋淳熙年间。庆元二年(1196),朝廷禁“伪学”,朱熹流寓福安,黄干拜朱熹为师,得其正传,“名冠杨(复),林(子云),高(松),陈(骏),郑(采),龚(郯),张(泳)之首。”。弟子有饶鲁(江西余干人),李鉴(宁德人)等。后入朝为官,墓葬四十一都(今霞县内),清乾隆元年(1736)追赠理学先贤,于福州龙山巷建黄公祠祀黄干。南宋末,金兵渡淮南侵,安庆乃兵家必争之地,也陷入混乱,百姓纷纷逃难。黄干任知府,走马上任后,筑城备战,拒金兵南进,并与失散的妹妹不期而遇。在国情、敌情、民情、亲情、灾情交织之中,黄干临危不惧,力挽狂澜,战胜了天灾人祸,筑起了城墙,筑起了民心,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使古城安庆名载史册。此事迹后被改编为黄梅戏,流传至今。
黄干一生著述彼丰,可考的专著有《五经讲义》,《四书纪闻》,《诲鉴衙》等。
杨复-朱熹弟子
复字茂才,号信斋,福安甘棠杨岙人,后迁居大留村。朱熹及其长溪弟子的讲学实践,为日后福安长盛不衰的文教事业打下了坚实的根基。朱熹七十高龄时来到福安,甘棠的上东庵是重要的一站。朱熹和他的弟子们在这里创办“考亭书院”,授徒讲学,诲人不倦,使这一座唐代古刹名闻遐迩。上东庵至今还十分珍爱地收藏着一副联板,上面刻有“留衣韩伯人如玉,解带苏公价值金”十四个大字;从落款小字我们知道这是“朱公笔迹”,系“紫阳夫子流寓此庵原赠”。朱熹死后,黄干同杨复一起从事讲学,宏扬程朱理学。著有《丧祭礼》,《仪札图》等。
陈经-朱熹弟子
福建福安人。朱熹晚年弟子,这三位朱门弟子以自己超凡的天资和勤奋,深得朱夫子的真传,都成为著名的理学大师。著有《详解》《通鉴续编》
张泳-朱熹弟子
福建福安人。与福安学者陈经、甘棠人杨复、阳头人黄干同为朱熹得意弟子。朱熹死后,同黄干杨复等一起从事讲学,宏扬程朱理学。朱熹七十高龄时来到福安,著大留张氏宗祠的“理学名宗”四个大字是对这一段历史的永久纪念。
刘必成(?~?),科举奇迹文武双全武状元文进士
字与谋,自号爱闲翁,文武双全。祖籍福建省福安县塞岐苏阳人。南宋初十六岁那年迁至昆山湓浦(今千灯镇),成为那里的大族。宋朝理宗嘉熙二年(1238)戊戌科武状元。成为当地历史上的第二位状元,也是在中国科举史上创造了奇迹的昆山人,他少游国学,头一年中了个武举解元,嫌不过瘾,第二年又中了武状元,大魁天下。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他夜以继日,刻苦读书,11年后又考中了文科进士,实为罕见!让人惊讶得不禁感叹道。
熙元年(1237年),朝中七位正直之士看到南宋朝廷日见衰颓,忧心如焚,他们在刘必成的倡议下,不畏权贵,上书朝廷,抨击时弊,要求变革现实,富国强兵。也就是在这一年,刘必成夺得武举解试的魁首,并在第二年(1238年)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武举殿试的第一名,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状元郎。
十年后,淳九年(1249年),刘必成参加朝廷组织的锁厅试(即有官职者参加的考试),他又考中文科进士。在这次考试后,刘必成因才华出众,被理宗皇帝两次召见,每一次他都慷慨激昂地陈述恢复大计,议论中更是旁征博引,援古证今,不仅使在场人员为之心动,也受到理宗的褒奖。廷对后的第二天,理宗皇帝宣谕宰执说:“刘必成所言极好,可召集有关人员讨论,制订具体的实施办法。”此后不久,刘必成的不少建议被朝廷采纳。然而,刘必成的政治主张并不能给病入膏肓的南宋小朝廷带来实质性的帮助,理宗皇帝本人也是一个平庸之辈。
刘必成曾任职清、浔两地,官终湖南副使。晚年引退后,自号“爱闲翁”,寄情山水园林,喜吟诗作词,有三卷诗稿流行于世。其七律《登鳌峰》曰:“一上鳌峰望四维,回头已觉白云低;遥观巨海砚中水,俯视群山足下泥。酒罢扶筇登石望,诗成把笔仰天题;这回却步蟾宫去,万里云和不用梯。”
赵万年-将军
福安溪填村人,以协守襄阳闻名,著有《襄阳守城录》和《裨幄集》,其诗作《偶成》、《襄阳岁暮》等颇具个性。南宋宁宗开禧二年(一二○六)以制干大夫助守襄阳,屡却金人。事见本集卷首宋魏了翁序(北京图书馆藏本)。《襄阳守城录》收录《国学宝典》
刘季裴-宋朝进士
福安苏阳人,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历历秘书丞,监察御史,起居郎兼太子左庶子,终朝散郎、吏部员外郎,知漳州、泉州,终朝议大夫,秘阁修撰。著有《颐斋遗稿》,他的《寿朱守》一诗被收入《圣宋名臣献寿集》。
孝宗乾道四年(一一六八)为秘书丞兼国史馆编修官,迁监察御史(《南宋馆阁录》卷七、八)。七年,除将作监兼太子侍讲,八年,以起居舍人兼太子左谕德;九年,以秘阁修撰致仕(《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之二八、二九,七七之八三)。有《颐斋类稿》,已佚。十岁能文。乾道间作十论以进。论何承天屯田。规画甚详。帝方欲屯田两淮。大见称赏。经筵顾问。所对皆称旨。有论孟周易解.颐斋遗稿。
陈元老-宋朝进士
字寿夫,福安廉村人人。哲宗绍圣元年(一○九四)进士。历吏部员外郎,知漳州、泉州,终朝议大夫。事见《淳熙三山志》博览敦行,人称“城山先生”,著有《城山集》,传世诗篇有《寒食》等。
倪文一-南宋进士
福建福安(今属福建省)人,字元芳,南宋代官吏。咸淳年间进士,官安仁县尉,清流知县。元兵南下,归隐,元世祖征召不赴。
曾妥善安抚邻境的少数民族。后官清流知县。元兵南下,归隐而不再做官,曾拒绝元世祖的征召。下联典指西汉千乘人倪宽,少年时家贫而爱读书,为人家耕种时,常把经书带到田头。武帝时,射策补廷尉文学卒史,曾代掾史写奏章,受到武帝称赞,后历官左内史、御史大夫。为官受到吏民信任和敬爱,事迹被写入《史记·循吏传》。
陈宾-南宋进士
字宾玉,福安(今属福建)人。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进士。宫武平令(清光绪《福安县志》卷一九)。
孙升-地位显赫的宋代进士
孙升出生在福安大留孙店(今甘棠镇)。孙升出生的这一年是宋淳(礻右)壬寅年(1242年,即南宋理宗帝)。
宋景定甲子年(1264年),三年一度的会试举行,22岁的孙升前往应试,结果一举夺魁,中进士第二。22岁中进士,这在有着“三十老贡生,五十新进士”说法的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中,不用说,足以想见他少年得志的意气与风光。
七百多年前,一个令后世的闽东孙氏都引以为豪的人物走进了历史的舞台,他就是孙升。他以其广博的学识、过人的才气和出色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书写了一段令人惊叹的历史。真正让孙升成为后世传为佳话的,还不是他少年得志中进士,而是在这次会试中的那篇命题作文。
据孙氏宗谱中记载,孙升在他的那篇作文答卷中,发挥出了其广博的知识和关注社稷民生的思想高度,也成就了他的成功。试卷的命题是以《诗经·商颂·长发》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对于这个命题,时年22岁的孙升纵横捭阖,下笔千言,纵论治国平天下,逻辑严密,文理精辟。特别是文中提出的“以和为政”和“有负于民即有负于天”的观点,与当今我国正在提倡推行的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极其相似。同时文中还提出了“天下为公”的思想。虽然孙升的这一安邦思想没能最终实现,足可见当时这位宋末学子对国家、对社稷、民生的关注。少年得志并没有给孙升带来好前途。孙升中进士那年,即宋景定甲子年(1264年),蒙古铁蹄窥江而来,南宋王朝已处风雨飘摇之中。据史料记载,
宋理宗亲政后,1234年,蒙古兵灭金,之后,蒙古连年进攻,江淮危急。国家危在旦夕之时,宋理宗不仅自己不顾政事,对政务也从不过问。他对政治不感兴趣,将国家大事全交给他的宰相丁大全处理,而他本人则醉心于理学。1259年,蒙古攻鄂州,宰相贾似道以理宗名向蒙古称臣,并将长江以北的土地完全割让给蒙古。内忧外扰使得当权者不堪负累。孙升中进士这年,离宋灭亡也只有10多年时间,孙升没有走上仕途。
这时,世局如棋,兵荒马乱,其曾在朝庭任职多年的叔叔孙刚中,弃官归隐故里。见世局难有平安之日,孙升决定不再涉足仕途,遂与其叔一起学陶氏归居田园,隐避山林,与叔叔“晦迹邱园高尚其事”,过着自娱生活。这期间,他著下《和樵集》。
据记载,晚年的孙升思想变得更加消极厌世。所作诗文皆为伤感之文。这从他自著的《和樵集》中的诗文可见一斑。孙升自号“澹境老人”。郁郁不得志的孙升于元大德丁酉年逝世。墓葬前坂。
一个地位显赫的福安孙氏家族
据孙氏家谱中记载,孙升出生在福安大留孙店(今甘棠镇)。孙升出生的这一年是宋淳(礻右)壬寅年(1242年,即南宋理宗帝)。
在宋代,孙升的家庭应为一个颇有实力的封建官僚之家。其父亲被封近免解进士,因其博学的诗才被认命为“五经师”。这个时期,不仅孙升的父亲享有荣誉,他的叔叔孙刚中也官至威武郎带行阁门舍人。其曾祖孙斗明更是“向以诗学屡中宾兴亚魁”,祖父孙面是卿赠迪功郎。相对于孙升的家庭,他的家族史更显得尤为引人注目。目前闽东孙氏的这一支,可以追溯到唐后“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梁。闽东富春堂孙氏开基祖孙大琪于五代迁居福安秦溪前埔,至今已有1000多年了。据称,孙大琪的父亲孙光宪自浮光入闽受节度使辅佐闽王王审知治理朝政,并居侯官县。孙氏三兄弟也先后得到官衔。后因闽中多次发生动乱,朝廷内部发生了严重的权位斗争事件,在这种情况下,大琪三兄弟相机弃官出走,入闽东秦溪,由黄岐溯西港卜居秦溪前埔。
从孙大琪到孙升这一辈儿,大约经历了整个宋朝,时间跨度大约为300年。据统计,在这300年间,孙氏后人有8人中进士,有的还当上了宁波知府、四川枢察院的文书等职。
刘中藻(1605~1649)
字荐叔,号迥山,1605年出生于福安市苏阳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字荐叔,号泂山。明崇祯六年(1633)癸酉科中举,闽清教谕,崇祯十三年庚辰科进士,授行人官职。曾奉旨出山海关慰劳守边三军。回京复命恰适李自成破燕都、中藻被执,李军才知藻才略,胁其归降,李不降.崇贞庚辰进士及第,后升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明皇族朱氏子孙唐王在福建登基称帝,中藻出山协助唐王抚清,封郐给事中。后唐王败殁于汀州,中藻组织义军万余人(多为畲族子弟兵),以族孤军转战闽浙俩省之间,攻下泰顺、福安、古田等七县、鲁王至闽、中藻迎奉。
明朝灭亡后,清兵大举南下,当时退守福建的郑成功、刘中藻(明末曾任兵部尚书)打起“抗清复明”的旗号,纠集明军数万人下。当时,浦源属刘中藻明军辖区。锡繁公之父方三公毁家纾难,资助钱粮给明军。义军于清顺治五年(1648)兵败退守福安城,清总督陈锦率兵十万、围困福安城达四个月。在粮尽弹绝的情况下,为保全福安全城百姓性命,刘中藻毅然决定以牺牲自己换取百姓安宁。公元1649年农历四月十二日,刘中藻从容赴难,吞金自绝于福安龟山,后人褒其“忠比文山”。清顺治圣旨封刘中藻故居为‘刘中藻堂’。
郭东山-明朝进士
明郭文周撰。文周字景复,号东山,福安人。嘉靖甲辰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巡按广东。其文集多应酬之作,诗分前後二卷,前卷为《南畿稿》,後卷为《菊边闲谭集》、《解组稿》。
吴注
明朝初名仕,字能信,福安(今福建福安)人。举楷书入翰林,修永乐大典,授交趾县丞。
黄钏-抗倭英雄
字珍夫,福安阳头人,曾仕温州郡丞。抗倭兵败遇害,所著《坠樵集》其中的《野望》、《晓行》等诗写乡村景物充满诗情画意,造境朴实清新。
由举人历官温州同知。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倭入犯,钏击走之。知倭必复来,日夜为备。又三年,倭果大至。钏出城逆击,分军为三,钏将中军,其二军帅皆纨袴子,约左右应援。及与倭遇,倭遣众分掩二军,而以锐卒当中军。钏发劲弩巨礮,战良久,倭方不支,二军帅望敌而溃。倭合兵击钏,钏腹背受敌,遂被执。胁之降,不屈,责以金赎,钏笑且骂曰:“尔不知黄大夫不爱钱邪!”倭怒,裸而寸斩之。子购尸不获,具衣冠葬。事闻,赠浙江参议,官一子,有司建祠。是年,倭陷福清,举人陈儿率众御之,与训导邬中涵被执,大骂而死。倭乘胜犯惠安,知县番禺林咸拒守五昼夜,倭引去。已,复至,咸击之鸭山,穷追逐北,陷伏死。赠泉州同知,赐祠,任一子。
其陷兴化,延平同知奚世亮署府事,守逾月,城陷,力战死。赠右参议,廕子,赐葬。世亮,字明仲,黄冈人。先是,三十一年,台州知事溧水武追倭钓鱼岭,力战死,上官不以闻。其子尚宝诉于朝,乃赠太仆丞,而廕尚实为国子生。
吴瑞焉-清朝进士
[清]字象真,福建福安人。能诗,善书法,康熙四十五年(一七0六)进士,选中书舍人未补。归与蔡世远校书峯书院,後历刺阳县,毗署新河冀州。尝连查西域。工书善吟,著湖山、且吟、三山存稿、塞竹亲咏、雪行日记、且暇吟诸集。皇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壬辰阴月月之吉赐“赐进士铨录内阁中书吴瑞焉述书”。著《湖山且吟》、《且瑕吟》、《塞行杂咏》、《三山存稿》等诗文集。
吴琬玉-清代才女
女,福建福安市区后巷人。书香门第,吴瑞焉孙女福建福安人。著有《浣雪集》,其《题朝阳寺壁》、《咏影》诸诗,纤丽、委婉、工整、耐人寻味。
吴秉礼
福建福安人乾隆年间辽阳州知州,岁贡出身乾隆四年(1739年)就任。至乾隆十四年卸任,历八年之久。吴秉礼才华横益,在任其间,他兴教育,建学馆,设考棚,增学额,政绩颇著。辽阳儒学,即由他始建。他尤重视人才,与辽阳学政董禧作了很好地配合。吴秉礼为官清廉,有一个特点,平时好易装简从,四处私访。以免惊动百姓,糜费资财。在任期间曾亲自私访辽阳中心庙塾馆,与当年还是孩童有着“神童”之称的辽东才子王尔烈呤诗做对。私交甚浓。
罗文藻(1616~1691)中国第一任华籍主教
乳名罗才,字汝鼎,号我存(拉丁名Gregorioiopez),明万历四十年(1616年)生于福安县罗江罗家巷里巷村,为中国第一任华籍主教。
清顺治元年(1644年),罗文藻随黎玉范神甫到菲律宾马尼拉,向多明我会报告中国教务,事后返澳门。顺治二年(1645年),他又随安多尼神甫到马尼拉,获准入圣多玛斯学院深造。顺治四年(1647年)回到福建协助艾神甫传教。同年,他在福安藤(顶)头购地筹建藤头教堂。顺治九年(1652年)春,罗文藻第三次赴马尼拉,在圣多玛斯学院继续攻读神学、哲学。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意大利籍主教康和之持教皇手谕从马尼拉来华,于四月八日在广州城外方济各会堂为罗文藻举行祝圣大典。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罗马教皇宣布在中国成立北京和南京两个主教区,与澳门分立,罗文藻为南京教区主教。同年十月间,罗文藻突患重病,康熙三十年(1691年)病逝,葬于南京雨花台。
陈从潮(1739~1818)八闽第一解元
八闽第一解元。字瀛士,号韩川,福安上杭人。为人谨慎守分,不逐时麾,从小即喜学古文,尢其酷爱韩俞文章。曾受业于时任陴县知县的李馨(举人、诗人),于诸家学说钻研造诣甚深。年方十六,即中秀才。乾隆四十五年(1780)乡试第一,荣获解元。其古文当年名噪京师,为时人所重。然迭遭严、慈相继作古丁忧,遂无意功名,转而从事教书育人、于乾隆四十九(1784)主讲紫阳书院历三十余载,年八十卒。
从潮于勤勉帝问外,对地方公益亦当仁不让。曾篡修乾隆四十八年(1783)福安县志,还与其师李馨命名“韩阳十景”,并各赋诗,传诵至今。著有《韩川诗、文集》行世。其中颂、论、考、序、记、书、跋、诗等多篇(首)为县志收录。
郭兆禄-郭家三贤
福建福安人清光绪年间乙未科进士。曾任兴化府教谕(管理教育的地方官)。擅长左手书,字迹方正遒劲,颇见功力。娶秦溪连氏为妻,生一男六女,其子郭梁属老四,其女丽月(又名丽影)属老七。
郭梁-郭家三贤
福建福安人。家名杏春,号剑狂。其父郭兆禄,是前清光绪年间进士。郭梁随父赴任到兴化,就学兴化十中,并相继向兴化名画家朱警予、李霞学画。清朝被推翻,兴化光复,其父卸任回福安,住城内鹿斗境山门下“孝廉第”房(现莲池街三贤路23号)。郭梁仍留在兴化继续读书。
1913年毕业回福安,受聘为刚成立的县立紫阳高等小学教员,担任体育、美术课程。1920年赴榕,一面从事艺术活动,一面以卖画为生,前后共16年。他在榕广交画界名流,加入“联珠画会”,与陈子奋、张凌波、杨凄云、王沂等十余人互相切磋画技,曾与李霞、李耕合作《三仙醉酒》。
郭梁晚年得了肺病,这与他嗜酒有关。他临终时交代说:“我的病没医了,身边没钱了,我的后事朋友们会替我办。我心爱的画40余幅,一半藏在我母亲处,一半藏在妻子李梅仙处,这是留给子女作‘书本'的。希望把它拿去拍照制版,交商务印书馆出版后,原画分送些给朋友们赏玩。”这位杰出的画家终于1936年农历初一半夜,永远放下他手中那支生花的画笔,仅仅活了42个春秋。<BR>郭梁生前爱国,富有正义感。“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投入福安的抗日救亡运动,抵制日货。他耿介拔俗,不趋炎附势。他在省城很有名气,当时当省长的军阀李厚基很器重他。可是他蔑视权贵。他的学生中有人发迹当军官前来拜师,他也冷淡以对。
他治画严肃认真。作画先打草稿,定稿后再用宣纸描模、着色,色彩浓重;用印讲究,印一盖上,撒上朱粉,让朱粉附在印泥上,然后掸去余屑,如此画上印章色彩鲜艳,历久不褪。<BR>郭梁主要画人物,也画花鸟,很少画山水。他爱画“四爱”:苏东坡爱砚,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林和靖爱梅。他多画古代仕女,如木兰从军、昭君出塞、贵妃惊熊、岳母刺字等。他画的古代美人风姿绰约,神采动人。画上落款的行书俊逸中不乏遒劲,可谓书画联璧。郭梁是闽籍十大画家之一,他的艺术生平载入《中国美术家大辞典》。
郭丽影-郭家三贤
前清光绪进士郭兆禄之女,著名古典画家郭梁之妹,丽影约于1905、1906年生于“孝廉第”。民国七八年到湖山陶青女子学校读书,与同学曹英庄、黄松妹、淑端姐妹极为友善。她品学兼优,深得师生好评。民国十一年(1922年)福安发生大水灾。其时她毕业于陶青女校,随全家迁往福州。民国十七八年,郭梁送她到上海德国人办的保隆医校学习。民国二十年毕业回福州。当时她同学卫英的丈夫在福州肃威路开“慈惠医院”,她与卫英在该院合办妇产科,直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端午节失踪。造成她悲剧的原因是婚姻问题。她在沪求学时,她三姐的小叔子刘梓进也在上海读书,经交往产生爱情。于是刘托人向郭家求婚,刘郭两家关系好,梓进本人人品学问也好,但郭母嫌刘家人丁不旺,都是抱养他人的小孩为嗣,所以不同意,婚事告吹,丽影与梓进也断绝联系。但丽影坚决不出嫁;梓进便娶福州来氏为妻。来氏、梓进先后死于肺病。
刘梓进死后,她很悲观,曾对挚友卫英说:“做人没希望,不如死去的好。”就在端午节傍晚,她吃了晚饭,穿着旧旗袍外出,一去不回。当时郭梁曾登报寻人,结果杳无踪影……她身材、姿色中等。除工花鸟外,还擅长炭画,用炭笔放大人像,形神毕肖。艺术生平载入《中国美术家大辞典》。
李枝青(1799~1858)
清道光举人。字芗园,又号西,福建福安阳头人。李枝青出身寒门,读书致仕,博览诸子百家。但不为上官所用,虽用,亦不能久于其官。六试礼部均不第,终以大挑高等(1835年)。历官余杭、新昌、龙泉、喜兴知县,后署陕西西安知县。是福安在清代后期文坛上的一位文人,其文学作品一共八部,现仅存《西云诗钞》二卷。擅长书法,是清代后期书法家,在文坛上与民族英雄林则徐(晚号俟村老人)、著名书法家何绍基等互为推重。
李枝青的夫人是林则徐夫人的亲侄女。林则徐曾亲笔题赠李青枝木刻对联“慧业文人主持风雅,清时仙吏管领湖山”一副,对李枝青历任浙江省乡试同考官、知县及钱塘江南塘通判、西塘同知等职,为官清正,不忘读书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还为李枝青小花厅命名题刻横额:“读骚山房”。著名书法家何绍基向其题赠木刻对联“浊酒寻陶令,丹沙访葛洪”。
林卓午(1889~?)
字叔卿,早开辟国共通邮的闽籍人。1889年生于福安市康厝乡苏坂村。父元恺,清举人,当过知县。林卓午抗战时期任中华邮政局驻西安第三段军邮总视察,授少将军衔,为改变国共两通邮瘫痪状况做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林卓午欣然参加工作,当选为福安县人民代表,先后担任福安县人民政府常委、福安专区土改委员、县政协副主席、省政协委员、民革省候补委员。1957年不幸逝世。
1981年5月9日,为纪念周总理为林卓午题词41周年,邮电部发行“传邮万里,国脉所系”纪念邮票,并印制了首日封(印有周总理为林卓午题词的简要说明的信封)发行国内外。
焦福东-画家
1953年8月出生于福建省福安市,号晋闽木公。一九七七年经国画大师黄秋园先生之子良楷引荐拜秋园先生为师。因先生一九七九年五月去世及个人原因而息画,二00五年始,谨尊师娘“作画做人,不负师门”之嘱,重涉丹青。'其画做请进入其焦福东官方艺术网欣赏:
http://artist.paintcn.org/user1/jiaofudong/
陈挺-开国少将闽东第一位将军
陈挺将军1911年出生在于福建福安白石乡山头仔村,两岁随母(改嫁)潭头乡后洋村。少年于福安潭头镇长大。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队长、连长、营长、支队长、团长、副师长、师长,福建军区司令部参谋长、副司令员,福州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闽北指挥部副司令员,江西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江西省军区副司令员、顾问,福建省军区副司令员、福建省军区顾问(副兵团职待遇)等职。陈挺1961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福建省军区原顾问陈挺同志(副兵团职待遇),因病于2月18日在江苏省苏州市逝世,享年94岁。
黄烽-开国少将
福建省福安县人,1916年出生,原名黄宝澄。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1938年参加新四军,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黄烽任新四军第3支队6团技术书记、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政治处副主任。
1939年初秋,老“江抗”奉命西撤,在沪宁路东阳澄湖畔的后方医院留下一批伤病员,他们在人民群众掩护下,为避开日、伪、顽的追捕,分散隐蔽于芦滩、芦荡之中。有一天湖水猛涨,激流中冲走一位伤病员,当时在那里养病的老“江抗”五路参谋长夏光发觉这样不行,就主持召开了第一次伤病员会议,进行姓名登记,当时有36个伤病员,夏光组织轻伤同志出来放哨。到了1939年11月6日正式成立新“江抗”,以痊愈的伤病员组建了特务连(实际兵力一个排)。这段故事后来编成了家喻户晓的京剧《沙家□》。刘飞(中将)和黄烽就在36名伤病员之中。黄烽后来担任新四军6师18旅52团政治处主任、7中军区团政治处主任、团副政委、新四军1师2旅5团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7纵59团政委、华东野战军10纵89团政委、11纵32旅政治部主任、29军86师副政委。建国后,任空军11师政委。1951年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空军冲击指挥所空11师政委。参加了1951年秋季防御作战。回国后,任空11师政委、空军政治部群众工作部部长、福州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1969年任福州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黄烽毕业于南京军事学院。1964年晋升少将,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
詹如柏
又名詹寅,1902年9月11日出生在福安潭头镇后洋村。1929年夏,经施霖介,詹如柏认识了施霖的表弟、共产党员马立峰。从此詹如柏与马立峰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闽东党组织和游击队的领导人之一。建立了闽东第一支红军武装。1932年夏,组织上决定让詹如柏致力地方工作,在发动领导农民“五抗”的斗争中,他表现出了非凡气魄和组织才能。1932年秋,他在福安北部山区发动了全县最大规模的秋收斗争。1933年8月1日,福安革命委员会在北区成立,詹如柏被推选为主席。1935年2月中旬,在安德边境坚持斗争的詹如柏惊悉马立峰被叛徒杀害的噩耗,这位铮铮铁汉,恸哭了一夜。为了替战友复仇,詹如柏不顾一切,决意要返回福安中心苏区,寻找失散的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打听叶飞和独立师的下落。敌人得知情报后,立即派部队严密封锁交通要道,并派出许多便衣四处侦缉,抓拿詹如柏。
1935年3月1日,因叛徒出卖,他在后章村被捕。国民党福安县长听说抓到了闽东“共FEI”头子詹如柏,如获至宝,驻扎在福安赛岐的国民党新十师师长企图用“团长”的官衔来收买他,詹如柏不仅不为所动,反而历数国民党的滔天罪行。3月18日上午,脚戴沉重脚镣的詹如柏被绑在椅子上抬往刑场。詹如柏知道最后的时刻到了,他顽强地昂起头,向前来送行的乡亲们作最后一次演讲:“我们共产党是为穷人打天下的,革命总有一天会胜利。我死没关系,还有其他人,共产党是杀不完的……”一群反革命家属,张牙舞爪地一拥而上,用剪刀、锥子在他头上、脸上、身上乱剪、乱戳,詹如柏的耳朵被剪掉了,身上的肉被一块块剪了下来,全身布满了锥子的洞眼。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残忍宰割,詹如柏体无完肤,鲜血淋漓。最后,敌人用一把尖刀刺入他的胸膛,一颗不屈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牺牲时年仅33岁。
200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以詹如柏和马立峰为原型拍摄了反映闽东苏区革命斗争史为题材的20集电视剧《生死相随》。反映那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闽东革命斗争的历史片段。在福安、霞浦、福鼎、福州等地进行拍摄。
马立峰-革命先人(1909-1935)
福建省福安人。施霖表弟。192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福安县委委。1930年春,任中共福安南区区委书记。1931年初,任中共福安县委书记,领导农民开展秘密武装斗争。1932年9月,领导成立闽东工农游击第一支队,任政治委员。1933年初被捕,在狱中坚贞不屈,年底被释放。1934年5月,被选为中共闽东临时特委委员、常务委员,同时被选为闽东苏维埃政府主席;参与领导建立闽东革命根据地。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参与开展闽东游击战争。1935年2月8日,在松沃被叛徒杀害。
200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以詹如柏和马立峰为原型拍摄了反映闽东苏区革命争史为题材的20集电视剧《生死相随》。反映那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闽革命斗争的历史片段。在福安、霞浦、福鼎、福州等地进行拍摄
施霖
原名昌期,字雨村,1900年出生于福安溪柄镇田头岗村。马立峰表兄。1931年春,施霖与马立峰(他的表弟)互相策应,均以教员职业为掩护,深入各地发动农民建立秘密农会,争取民团大刀会,使福安南山的革命烈火渐渐蔓延开来。同年夏,经马立峰介绍,施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3年10月22日,施霖、曾志、任铁锋、陈洪妹等人组织甘棠附近红带会贫
农团举行“甘棠暴动”,攻打驻扎在刘祠的海军陆战队,歼敌一个排,随即成立了“闽东工农游击第三支队”。“甘棠暴动”后,施霖前往霞浦青皎地区,成功组织领导了农民武装暴动。不久,“闽变”发生,福安中心县委决定举行全区性农民武装暴动。施霖、詹建忠一路负责攻打霞浦城。虽然两次攻城都没有成功,但各地农民暴动和红军、红带会攻城的红色风暴吓得各地乡间地主土豪躲进县城,大片农村被我控制,为我党在福安、霞浦、福鼎交界地区建立苏维埃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创造了有利条件。
1934年10月,敌重兵大举“清剿”闽东苏区,施霖为亲手开创的霞浦革命受到严重挫折而痛心疾首,被迫离开这块长期战斗的根据地,转移到赤白交界的沿海一带,开辟新苏区。但在白色恐怖日益严重的日子里,施霖被迫分散活动,他隐蔽在大南斗米村,以教师职业作掩护,继续坚持斗争。
1935年4月19日,施霖被中氵贝村林桂元告密,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高官厚禄相诱,施霖始终保持了一个革命者威武不屈的崇高气节。5月10日凌晨,施霖在黄土岗下的一口井边从容就义。临刑前,他引吭高吟:“黄泉无客舍,今夜宿谁家……”
冯列山-新加坡华人报人(1907~?)
(FengLiSen,1907—)新加坡华人报人。生于福建福安。幼时在家乡读书。1924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1932年赴德国留学,1935年在慕尼黑大学获新闻学博士学位。留欧五年期间,曾任上海《申报》驻欧记者,并为上海《东方杂志》写稿。1937年回国后在《申报》任职。上海被日军侵占后随《申报》迁往香港并任主笔。1938年8月应聘前往新加坡出任新创刊的《星岛日报》主笔。1939年星系报业收购新加坡《总汇新报》,主持该报改革,使之很快有较大改进。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回到重庆,任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1943年迁居成都,在燕京大学新闻系任教兼在四川大学讲新闻学。抗战胜利后,暨南大学在上海复校,冯氏应聘主持该校新闻系两年。1947年重返新加坡,进入《南洋商报》,初在出版印刷部任职,不久调任主笔,继又兼总编辑直至1972年退休。在燕京大学新闻系的讲稿后经整理成《新闻讲话》一书,由新加坡南洋报社有限公司出版。
连士升(1907~1973)
新加坡著名报人和作家。
福建省福安县人。193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得经济学学士。后在广东岭南大学任教。抗日战争初期迁往香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辗转于越南和柬埔寨。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举家离开金边,迁至新加坡定居。
连士升历任新加坡南洋商报主笔、总编以及新加坡南洋学会理事、副主席。他笔耕不倦,在南洋商报、南洋周刊和南洋学报上发表了大量政论、游记、书评和论文。
[编辑]著作《塞纳河两岸》《尼赫鲁传》《泰戈尔传》《海滨寄简》《连士升文集》《连士升文选》游记集《名山胜水》是一本影响广泛,深受读者欢迎的著作。
詹其适
1931年生,福建福安人。毕业于省立福安师范学校,解放前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地下党员。曾任闽东工委穆阳支部书记,组织武装,建立游击队,并于1949年柘荣县解放时参加接管柘荣县。历土改镇反等运动后,转公安机关工作。1955年因文字受嫌,被送劳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于1981年平反,在宁德地区公安处任职,1992年离休。福安秋园诗社社员,省诗词学会会员。著有《枫林一路秋》、《石山吟》、《题糕吟》、《抱瓮集》凡910首
他的战友陈雄(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江南诗词编委会编委),读了他的作品,对他穷年累月,如此认真写作,不虚度晚年,深受感动,于其《抱瓮集》扉页,以铿锵的语调,作了这样的题词:“用眼泪清洗眼中的沙子,用喇叭插进心窝讴歌光明”。给予评价,他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的确令人赞佩。
冯观涛
冯观涛神父,福建省福安人,圣名若瑟;生於民国十四年一月十六日。出自天主教的教友家庭;小时候,父母都鼓励他修道。常在圣堂辅祭,因此,对修道生活至为向往。遂於民国廿七年小学毕业後,进入福安道明会嘉比夹小修院当修生。
民国三十五年,进入香港玫瑰岗大亚尔伯学院读书;八月四日进入道明会初学,继续攻读哲学;三十六年八月发愿。当他离乡赴港时,虔诚的母亲再三叮咛:「你如不能晋升神父,勿回乡见我」。母亲的话,使得冯神父坚毅不拔,克服万难而如愿。民国四十一年十二月廿日,在罗马晋铎,时年廿七岁隔年六月获罗马圣多玛斯大学神学硕士学位,四十四年六月获罗马圣多玛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并於七月担任香港玫瑰岗圣大亚尔伯学院教授三年。
民国五十年七月十七日担任高雄市天主教道明中学校长,以弘道明德为宗旨,致力於校务发展。他常以校为家,全部精神、心力与时间,均贡献给道明中学。每晚约十时就寝,晨五时起床。专注於处理校务、念经祈祷、举行感恩祭礼。除教会及学校事务外,甚少参与其他应酬,因而奠定了道明中学稳固的基础。民国七十九年(六十五岁)从道明中学校长一职退休。八十年度接受辅仁大学的邀请,担任人生哲学教授,兼任教育发展资金室主任,为辅大创设医院筹募基金,并担任净心堂的辅导司铎。民国八十三年起,便被派驻在本会高雄圣道明会院至今。九十四年六月十五日早餐时,我们弟兄发觉他气喘得相当厉害,立即敦劝他到医院看医生。当将病情告知高雄陆军总医院心脏血管外科赵主任医师後,立即安排住院的相关事宜。於六月廿一日上午八时,作了必要的紧急手术。
阮英平-一代英杰
阮英平,乳名兰茹,又名阮玉斋,福安县顶头村人,1913年9月24日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1931年,阮英平在赛岐“旭记”茶行结识了隐蔽在那里当木匠的共产党员陈洪妹。1932年,他毅然离开茶行,跟随陈洪妹回到家乡,在下白石、甘棠等地发动群众、组织秘密农会,开展“五抗”斗争。是年,经陈洪妹介绍,阮英平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10月23日,阮英平参加了曾志、任铁锋等领导的“甘棠暴动”。年底,福安中心县委决定在福安、宁德毗邻地区建立安德县委,阮英平任县委书记。1935年5月,闽东特委恢复,叶飞任书记,阮英平任组织部长。年底,特委决
定对外成立闽东军分区,阮英平任司令员,叶飞任政委,对内仍保留独立师
番号。“西安事变”发生后,特委决定成立“闽东抗日军政委员会”,阮英平任副主席,兼司令部参谋长。1938年2月14日,闽东红军改编的新四军第三支
队第六团,在团长叶飞、副团长阮英平的率领下,离开闽东浩浩荡荡奔赴抗日前线。在抗日战争过程中,阮英平积劳成疾,但他不顾病痛的折磨,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工作。解放战争开始后,阮英平任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一师政委。1947年5月,阮英平回到福建,担任闽浙赣区党委常委兼军事部长。7月,阮英平肩负省委重托,带着警卫员回到阔别9年的故乡。在阮英平的领导下,闽东革命在很短的时间内重新崛起,声威大振,因此,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极大恐慌和仇视。11月,敌人纠集两个团的兵力,“围剿”闽东革命。为了粉碎敌人的“驻剿”,阮英平决定把队伍化整为零。经过一场激战,阮英平和警卫员陈书琴突出重围,他们一起抄山路准备去福州向省委汇报工作,不料半路上又遇到大批搜山的国民党军队,阮英平与警卫员在突围中失去联系。1948年2月1日,阮英平只身来到宁德县洋中北洋大窝村范起洪家,佯称是宁德八都来的商人,因途中遭土匪抢劫来此暂避风险。3日晚,财迷心窍的范起洪等3人诡称护送阮英平去福州,行至北洋炭山时,趁阮英平不备,从背后突然袭击,乱棍打死了阮英平,并搜去他随身携带的金镯(重三两,部队经费)、钢笔、手表等财物,把尸体埋于炭山一座山寮的废墟中。一代英杰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在一伙财迷心窃、穷凶极恶的歹徒手中,实在令人扼腕,然而,更加让人痛惜不已的是由此而酿成的一桩冤案。
阮朝阳(1947.01-,)少将
福建福安人,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综合计划部部长,授衔少将(闽浙赣区军事部长阮英平之子,钟期光女婿,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高级将领.原福建省省长,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政治委员、司令员叶飞养子)
吴振铎(1918-2000)中国茶叶大师
战后台茶之父
吴教授振铎字英,福建省福安县人,民国七年(1918)十二月生于福建省福安市东门双井巷,幼年多病,承其母亲与祖母细心抚养,始得长大成人。其祖父为清代秀才,将赴府考举时,不幸身亡,其祖母幼读四书,能诗词,机智过人,惜未满三十即守寡管家,含泪养育二个孩子,长子就是其父亲,由祖母亲字教导,准备考试时,适逢国父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国,因家中乏人管理,且当时亦有反对读洋学堂(即小学)者,其父亲不得不弃学从农,此时家中已有果园与茶山,吴振铎年幼时曾看过其祖母的炒茶及其父亲的揉茶与培茶,但此与其今日之学茶毫无关联。
吴振铎教授,原任福建省立福安高级茶叶职业学校教导主任,民国36年七月来台渡假,即应台湾省农业试验所,聘为平镇茶业试验分所制茶系主任,平镇分所历史悠久,但当时设备简陋,土墙砖壁防屋数间,员工不及二十人,4.7公顷试验茶园连建筑用地皆全部向民间租用。惟平镇与福建武夷山同为研究半发酵茶的基地,一脉相连,吴振铎教授甚有兴趣。当时台湾其它茶业机构或学术单位,求才孔亟,但均非吴振铎志趣之所在。从民国26年(1937)年算起至民国84年(1995),与茶界接触58年,民国37年(1948)一月台湾省政府为使试验单位与公营事业配合,将茶业分所业务归省营农林公司茶业分公司接管,为及一年原任所长辞职,吴氏于五月接任副技术师兼所长,吴振铎接任后,除主办评茶及制茶试验工作外,全力策划茶树育种业务,并兼茶业分公司各厂的眉茶生产总督导工作。
吴振铎教授自民国36年(1947)八月一日,接任平镇茶业试验分所制茶系主任,至民国73年(1984)八月一日任台湾省茶业改良场首任场后研究员退休,连续服务37载,前后在各学术杂志及报章上发表达100篇。吴振铎教授于40年前发表的文章中,已列协助者或主要参考文献,足见其尊重前人的研究,殊为称许。吴振铎教授曾往印度尼西亚、韩国、印度(当时因邦交关系该期中途折返)、新加坡等国参加国际性茶叶学术会议多次。亦往日本、印度尼西亚、韩国、欧洲荷、德、英、比、雅典、丹麦、日内瓦等,以及美国主要城市考察茶业的生产及市场消费情形。当时茶试所或茶改场的员工虽不多。但保送往国外留学、进修、或考察以及国内大学或研究所进修或修硕士或博士学位者不下十余人,以求学术研究水准的提升。
吴振铎教授自民国41年度(1952)起,即应聘台湾大学农艺学系,兼授茶作学及其实习的课程,历任讲师、副教授及教授等兼职,至1993年始坚辞,历时40载。茶做学虽属选修课程,惟同一届选修曾达百人者,分布五院中的11学系的记录,此虽与饮茶时盛有关,但吴氏之教学认真,理论与实际并重,亦深为菁菁学子所欢迎和称道。
中华民国茶艺协会奉准于民国71年(1982)年9月23日假台北市中山堂正式成立,出席会员800余人,选出吴振铎为首任理事长,得连任乙次四年后选为荣誉理事长。协会成立不久,即承天仁茶业公司以及名间、冻顶等乡镇的茶农友们自动捐献,于台北火车站边的天成大楼,购得508室为永久会址,以供各地茶友们来台北有落脚聚会之处,此时的会友,包括,各大学的教授们及茶业界等已增至1,500余人,茶艺协会创立时,即立茶叶品质官能鉴定人员遴选办法,并经内政部以台(75)内社第394898号核准后,经多次鉴定选出22人,以应当时各地优良比赛鉴评之需。吴振铎当时只要时间允许,均亲往各乡镇担任主审,以期普遍提高品质。吴振铎教授说:「当时的优良茶比赛,为普遍提高各地的制茶品质并增加茶农收益的有效主要方法,并非改进茶叶的最终目的」。至80年(1991)台茶进口5795.584公顿,较出口738公吨为多后,宜谋更好的策略,以达生产者与消费者,双蒙其利的良策。
茶协会成立后,又承陆羽茶艺中心等赞助,举办泡茶师比赛及日韩等国际间茶艺界的交流与表演,使本省各地饮茶之风,随之盛行。
近日在国家4A景区———漳州漳浦天福(世界最大的)茶博物院里,看到一尊3米多高的石雕塑像.他便吴振铎.因吴振铎一生对我国茶叶的栽培、研制作出了杰出贡献,所以后人为他竖碑立传。这尊面容慈善的吴振铎塑像,双手各托着的“金萱”和“翠玉”(茶名),是吴振铎培育的优质茶叶品种,也叫“台茶12号”和“台茶13号”,他用他的父母名字为这两个高优品种茶起名。因给台湾茶农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长期以来茶农莫不由衷地感念他吴振铎的祖父是清朝秀才,父亲经营果园茶园,他从小与家人一道植茶,一生与茶叶结下不解之缘。1936年吴振铎考入当时全国唯一一所高级茶科学校———福建高级茶科学校,后又就读于福建农学院。1946年任省立福安高农茶科教导主任。1947年到台湾后,任台湾省茶业改良场首任场长,取得丰硕成果。他重视茶业教育及推广,兼任台湾大学农艺系教授40余载,并发起成立中华茶业协会。
净良法师
祖籍福建福安,曾在福州鼓山涌泉寺受戒,受戒之初曾为福州鼓山涌泉寺方丈室门人。1949年去台湾,现任世界僧伽协会执行委员,现任台湾“中国佛教会”理事长净良法师。传承福建佛教传统。为海峡两岸的佛教界交流做基础性的工作。
贤崇法师
福建福安人,童真入道,圆寂于莆田梅峰光孝寺,曾就读闽南佛学院与福建佛学院。1996年受聘于普陀山佛学院,2004年应聘移锡桐乡香海禅寺任监院。
浙江省桐乡市香海禅寺将于10月19日举行观音殿全堂佛像开光圣典暨贤崇法师晋院法会。位于浙江省桐乡市濮院镇的香海禅寺(初名福善寺)始建于元朝,历尽沧桑,几度兴废。据史料记载:“元濮监舍宅建寺,基二十八亩。”明永乐癸巳年(1413)禅师毅然受任重修,后历百余年,殿堂又废。明隆庆戊辰年(1568)有僧文渊等重建寺院,历十八年竣工,费千金有余。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七月二十九日,有僧湘南奉旨赐香海寺额。清咸丰十年(1860)七月、十月,濮院又遭战火,古寺受损。
全盛时期的香海寺,溪流环绕,四隅龙潭,梵舍稠密,殿阁雄伟,规模宏伟,乃江南名刹。寺内钟声传十余里,居人作息以此为候。禅林胜境,引无数名人雅士登阁观景,吟诗作画。大书法家赵孟頫为大雄宝殿题梁.后代诗人称香海寺“宝阁标雄镇,丹梯蹑虚空。”“烟云无仓霭,竹树回青丛。”沈涛亦有诗曰:“香海华严法界瞻,霜林秋色四周添,毗卢阁上登高去,红树青山一塔尖。”足见古刹当年雄资。
净慧法师
祖籍福安,俗姓毛,生于一九二九年。宿具慧根,八岁即礼福安坂中福庆禅寺清亮和尚为师,披剃出家。居有年,随盛慧长老往鼓山涌泉寺,从虚云老和尚求受具足戒,并住山。一九四四年任鼓山副寺,掌会计。一九六零年入中国佛学院深造,六年后毕业。因文革正式开始,被迫回乡改造,于老家范坑乡毛家坪村务农。勤劳作务之余,仍不废清修,其间历十三个春秋。
党的十三中全会后,老和尚走上为佛教的复兴事业而奉献一生的道路:一九七九年应福建省佛教协会礼请,出任鼓山涌泉寺监院。一九八三年,福安市政府宗教部门礼请和尚回乡,任福安市佛教协会会长、兴隆寺住持;并创建宁德地区佛教协会,因德高望硕而被公推为第一任会长,团结广大佛教徒,紧紧围绕“爱国爱教”的立场,使宁德地区佛教协会沿着健康、正确的方面发展,不仅受到广大佛教徒的爱戴和拥护,也受到政府各界的好评。
一九八九年率佛协同仁,重修湖山三宝寺,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为佛教事业作出了不懈努力和贡献。老和尚一生精修地藏法门,每日清晨三点起床,先诵《地藏经》,然后随众早晚课诵,数十年如一日,不论严寒酷暑,持之以恒,日日如是。持戒念佛,淡泊自处。待人慈悲乐施,
常对弟子们说:“要知足,才能常乐;有一点力量,就要行善积德,不要仅籍着前生所种下来的善根,享尽今生的福报。”因此老人家对于上门乞讨的穷苦人们,从不让他们空手而回。在教内成立慈善基金会,亲自出任会长,筹集资金,进行印经、放生、赈灾、捐助希望工程、义助贫苦大学生等活动。老和尚曾任福建省佛协副会长、顾问,宁德地区、福安寺佛协会长、名誉会长等职。为佛教和慈善事业劬劳一生而无悔,高风洁行,足以垂范后世。
二零零四年八月十六日清晨四点于湖山三宝寺安详示寂,世寿七十八,僧腊六十八,戒腊六十一夏。
印觉法师
华严寺住持印觉法师原名宋赐光,原藉福建省福安市,生于1959年。法师幼年即接触佛法,中学毕业后在家做过一段时间小本生意,于1980年到广东韶关丹霞山别传寺礼本焕大和尚剃度出家,次年赴福建鼓山涌泉寺佛学培训班学习并受具足戒。1985年,再进入中国佛学院苏州灵岩山分院深造,毕业后回到广东丹霞山别传寺协助恩师本焕大和尚管理和维修寺院工作,任职知客兼监院和韶关市佛协理事。1994年任职别传寺首座兼监院及韶关市佛协会副会长,韶关市第七届政协委员和广东佛协理事。1996年法师应广州市花都区佛教信徒之邀到华严寺弘法,2001年10月1日经广东省和广州市宗教事务局批准华严寺正式开放为佛教宗教活动场所。广州市佛教协会第七届会议法师当选为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
印觉法师对佛学有较深的研究,并积极从事佛教人才的培养工作,在丹霞山别传寺担任监院时就曾经首次成就禅修者闭关修行,为恢复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后开创南粤佛教闭关之先河。他还举办过广东佛教首次的禅学夏令营活动(点此进入)在佛教界有一定的影响。同时,法师还十分重视佛教慈善事业,积极发扬人间佛教思想。此外,法师在书法上也有一定的造诣。
普仁法师
俗姓郑,名成鉴,福建福安人,生于1956年。1980年到苏州西园戒幢律寺,依明开大和尚出家,同年12月考入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普仁法师在佛学院期间,努力向上,学习勤奋,各门课程都取得优异的成绩,尊敬师长,亲近同学,礼貌有节,从无戏言奇语,精进不懈,衣食简朴,苦修苦行。1982年秉受具足戒。1983年分配至西园戒幢律寺,历任会计、副寺、监院、方丈等职。1994年,在西园寺传授三坛大戒时,任尊证师。1997年,秉原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镇江焦山定慧寺方丈茗山法师法脉。1998年7月,当选为苏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1998年9月3日,荣任西园戒幢律寺方丈;2002年9月,当选中国佛教协会理事;2003年1月,当选为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1999年,被苏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授予“苏州市宗教界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普仁法师现为中国佛教协会理事、省佛
教协会副会长、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西园戒幢律寺方丈。
济群法师
1962年生,福建福安人。1984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随后到福建佛学院、闽南佛学院参学任教。现任闽南佛学院研究生导师及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并被聘请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厦门大学宗教研究所高级顾问、客座教授。长期从事唯识、戒律的研究及讲授,发表相关学术论文数十万字。
在教学之余积极从事通俗弘法,在欧洲、澳洲及港台等地,留下了法师弘法的足迹;在大陆高等院校、信众团体中,也时常应邀演讲。
1999年出版"人生佛教丛书"《学佛者的信念》、《心经的人生智慧》、《幸福人生的原理》,随后又推出"人生佛教小丛书系列"两辑,包括《人生佛教在当代的弘扬》等十本,与社会大众广结法缘。继承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提出佛法是人生智慧,是生活智慧的理念,希望人们摆脱对佛法的误解,使佛法走入生活中。
明德法师(1895~1961)
原籍中国福建省福安县,少年出家,童真入道,礼该福建省福安县崇福寺转备和尚座下出家,受具足戒於福建省福州市鼓山涌泉寺虚云老和尚座下。一九三四年承圆瑛老法师之法乳,即任雪峰崇圣禅寺副寺。
一九三六年南来弘法,驻锡新加坡,後转赴槟城,任极乐寺监院。一九五○年创建香山寺,梵宇庄严,巍峨壮丽。法师为人慈悲为怀,甚得缁素敬仰。明德法师圆寂於一九六一年五月九日(农历四月十八日),世寿六十六岁。
圣光法师(1914~ )
福建福安人,俗姓李。法名圣光。字伯圆,号绿野。十九岁时依福安县狮峰广化寺静绳和尚披剃;二十二岁受具足戒于福州鼓山涌泉寺虚云和尚座下,并依虚公习禅,复入福州鼓山石鼓佛学院参学。后任职于鼓山涌泉寺、福州崇福寺。一九四七年由鼓山调派至马来西亚槟城极乐寺任职监院。一九六一年应邀至吉隆坡弘法,于八打灵建立湖滨精舍,深受当地信徒之敬仰。师平素淡泊自适,喜以书画调和禅心。曾任马来西亚佛教总会副主席、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宗教顾问,又常受聘为其他各佛教团体之导师、顾问等职。著有松涛声里话前尘、五台山上一行者、睡狮身上的疤痕等书。
惟航法师
福建福安人。中国佛学院毕业.学识渊博为人耿直.秉承古学,研习书法数十载,颇得文人书风底蕴。作品意韵相融,尤喜行、楷二体。1980年17岁来到普陀山跟着金山活佛-妙善大师.现为浙江省佛协会副会长,普陀山佛学院副院长。06年CCTV舟山《菩提净土》节目对惟航法师做了专题采访.
净雄法师
福安人,闽东旅港联谊会常务副监事长释,宁德市政协委员、市侨联委员。在香港荃湾芙蓉山有两座寺院,一座叫宏法寺,一座叫福慧寺,两座寺院的住持都是释净雄法师。他高中毕业后不久出家于厦门南普陀禅寺。1987年到香港,他依靠几位出家徒弟及广大善男信女,把年久失修、破烂不堪的两座寺院整修得焕然一新,新建的三层大楼雄伟壮观。他发起创办香港佛教三德弘法中心,并任主席,致力开展慈善事业。
1996年,释净雄法师回到闽东,听说福安社口镇牛山湾畲族村小学校舍十分破旧,而且四年级以上的学生每天上学都要步行往返20多公里;城阳乡马上小学年久失修,缺乏资金翻新,心里非常焦急。他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能让他们在舒适宽敞的环境中学习,是我们佛家人应尽的职责,能为国家、为家乡教育事业添砖加瓦,也是我的光荣。”为此,释净雄法师先后捐款建起了牛山湾希望小学、马上希望小学、穆云洋坪畲族小学、坂中聋哑学校、柘荣英山小学,资助兴办福安福慧特教学校等。1997年,释净雄法师在社口中心小学与100名贫困学生结对子,资助他们完成小学学业。他还资助福安一中特困生王润彬,解除其后顾之忧,使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南开大学。今年2月初,他在福安慰问特困人群,获悉200公里外的古田县,一个叫黄声漩的郑州大学学生因为无法筹措学费而辍学在家时,他立即寄钱去,让其重回郑大,完成学业。几年来,他资助的贫困生难以计数。据闽东旅港联谊会和宗教界人士介绍,法师的捐款兴学总额在200多万元以上。但他却说:“捐款虽然不多,但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唤起人们关心下一代。”
释净雄法师的义举,博得世人赞赏,许多善男信女纷纷效仿,慷慨解囊,助教兴学。1999年新加坡谢氏夫妇捐款10万元在范坑乡建上坪希望小学;香港联泰国际集团董事长陈守仁、林碧琴夫妇捐款10万元,建范坑乡孙中山希望小学;香港某学院陈教授听说要建希望工程,立即拿出3万元……宏法寺、福慧寺的弟子150人,自愿提出每月节约10元,献给助学工程。
陈新华-乒乓世界冠军(1960—)
中国乒乓球运动员。福建福安人。左手横握拍,采用削改结合打法。1985年获第6届世界杯男子单打冠军。同年作为中国男队的“秘密武器”在第38届世乒赛男团决赛对瑞典一战中连克林德和瓦尔德内尔2名高手,为中国队获得团体冠军起了决定性作用。他从第36届至第39届连续4次代表中国参加世乒赛,2次获混合双打世界亚军。1987年获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后赴英国定居。
林忠仔-世界射击亚军
23岁,生于福安市城阳乡东口村,1998年进入原宁德地区少体校,1999年进入省体工队,2004年进入国家队,师从名将王义夫。2005年6月9日,首次参加世界杯赛的林忠仔,在射击赛德国慕尼黑站50米手枪慢射赛上,技压群雄夺得冠军,战胜了世界冠军谭宗亮,并为中国队拿下该项目的第一张北京奥运会入场券,使得中国队的入场券总数达到16张。同年8月25日,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射击世界杯总决赛男子50米手枪慢射决赛中与俄罗斯名将科科列夫同为663环,但在单发决战中惜败于对手,获得银牌。俄罗斯选手伊萨科夫以总成绩660.2环获得第三名。
张炯-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文学评论家
1933年11月出生,原籍福建福安,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兼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理论批评委员会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会长、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院院长、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文学学科专家组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社会主义文学艺术论》、《毛泽东与新中国文学》、《新时期文学格局》、《文学的攀登与选择》、《走向世纪之交》等十五种,主编有《新中国文学史》上下卷、《中华文学通史》十卷、《中国文学通典》四卷。所主编的《新中国文学五十年》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新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通典》获中国图书奖,《当代文学新潮》、《新时期文学六年》、《中国当代文学讲稿》等六种书获当代文学优秀研究成果表彰奖。个人获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颁给的“二十世纪成就奖”银质奖章。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表彰奖五次、中国图书奖一次、中国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一次,现专业指导方向是中国当代文学。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
郭州-科技名人
机械工程设计专家。男,1934年9月出生,福建省福安市人。1961年吉林工业大学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毕业。曾任机械工业部第五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物料搬运分会理事,天津机械工程学会理事,天津机械工程学会物料搬运分会理事长。长期从事机械制造、工厂设计和技术管理工作。曾主持天津微型汽车厂、天津内燃机厂和天津拖拉机厂 的设计,负责天津汽车工业总公司5万辆夏利轿车发动机部分技改项目。精通现代管理学理论,具有丰富的工厂设计和技术管理经验。著有《机械工厂初步设计深度和格式》、《机械工业建设项目投资估算指标》等专著,及《成组生产》、《劳动量测量》等译著,曾获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姜标-优秀博士后
建设中国的“杜邦”(中国科学院)
姜标,男,籍贯福建省福安市,1962年11月12日出生,博士毕业:出国前曾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任副研究员;1992年1月赴美国杜邦公司工作,1994年12月回国;现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任副所长、研究员。并任上海市科技协会委员(1996年)、上海青年联合会常委(1998年)、上海市第九届政协委员(1998)、上海市普陀区第十届政协常委(1998)、中国科学院第二届新药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长聘)、上海市科技启明星协会副理事长(1998)、上海市普陀区科技民营企业协会副理事长(1999)、中国青年科技协会委员(1999)1992年姜标被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特别选送到世界著名的美国杜邦公司作博士后研究,他的科研成果获得了美国专利(96-US21319)、欧洲专利(EP979340
27.0)、世界专利(WO9801453A1.)。在美国3年,姜标成绩斐然,当美国化学界向他热情地敞开大门时,姜标却毅然放弃优厚待遇,谢绝挽留,携妻回国。决心建立中国的‘杜邦’。1994年12月30日就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指导十几名研究生,从事国家、中国科学院及上海市“九五”攻关项目:“不对称有机合成方法学”、“手性药物合成”、“以海洋天然产物为先导(化合物)的新药创制”、“精细有机化工”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发表论文30多篇,申请10项国内专利。另一方面他将科研与产业相结合,并在此领域里捷报频传。1996年5月,3个月解决了美国7家工厂一直无法攻克的抗爱zi病药物生产中的三大难题,使产品直接从实验室进入工厂生产,质量远远高于美国7家工厂,打开了国际前十大制药公司大门。又接连研制出可降解医用材料和以天然二氧化硅为原料合成有机防火材料,前者制成手术缝线可被人体自然吸收,制成人造骨可与自身骨互融一体,免除开刀拆线、换骨之苦;后者无毒无害,已被美国应用于航天工程中。在短短的3年里,以他为首的小组完成了48个新产品的研究,其中30个通过中试,15个以上新产品开始批量出口。在1997年完成4500万元产值,实现1000万元利税,出口创汇340万美元。使当时倒闭在即,帐面资金余一万元,利润为0,负债400万元的公司由亏损企业一跃成为普陀区利税大户。1998年完成产值8000万元,实现2500万元利税,创汇1000万美元。仅1999年上半年出口额600多万美元。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累计出口达2000万美元。
由于姜标的突出贡献,1994年获首次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996年2月作为优秀留学回国代表,受到当时的李朋总理和李兰清副总理的接见。同年获上海市第2届十佳科技启明星、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业奖(中华青联、共青团中央)、香港求是科学基金会的杰出青年学者奖、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张绍铃-博士后
张绍铃博士后,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福安人。1961年12月出生。从事果树学及生殖生理与分子生物学专业。1999年毕业日本国立三重大学,获生物资源学博士学位。1999年到2001年在南京农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在南京农业大学工作,南京农业大学果树研究所副所长,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含已完成)国家自然基金、“863”项目等国家、省部级项目20余项。累计获得科技成果奖8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5项,如,2002年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2004年江苏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件,如,一种核糖核酸酶的提取方法;出版著作、教材9部;发表了60余篇论文,主要研究在Sex.PlantReprod.、HortScience、ScientiaHort.、J.Japan.Soc.Hort.Sci.、植物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其中SCI收录8篇,ISTP收录1篇。
李晓华-博士后西藏科技厅副厅长
祖籍福安1992年上海交通大学获得双学士学位,1995年在厦门大学获得化学系硕士学位,1999年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
1999—2001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医学院作博士后研究员,目前在美国哈佛大学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任分析实验中心主任、高级研究员。
2003年至今,回国挂职,任西藏科技厅副厅长,并组织留美博士到西藏开展服务活动。
冯钰锜-博士生导师
男,1962年生,福建福安人,汉族。1978-1985年就读于兰州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91-1993年获日本文部省国费奖学金在日本茨城大学研修,1996年获日本千叶大学博士学位,1996-1998年武汉大学博士后,2002年分别在美国Iowa州立大学和加州大学Riverside分校做高级访问学者。现任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色谱学会理事、副秘书长,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武汉市公安局缉毒委员会顾问。目前主要从事的研究领域为:(1)新型分离介质的设计、合成及其在现代分离分析技术中的应用;(2)样品预处理新方法及其在体液、食品、环境等复杂样品分析中的应用;(3)药物中微量杂质的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4)中草药中活性成分的制备分离技术。迄今己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被SCI收录71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0多项,已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
承担和完成的主要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1项、其它科研项目及企业合作项目10多项。
陈贞-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
湖南农大植病教研室的奠基人之一。
从事植物病理学教育和科研工作,在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机理研究,以及水稻细菌性病害的流行规律、病原菌鉴定及防治研究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陈贞,1921年10月25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安县。父亲陈文翰系前清秀才,民国政府时曾在福建省长公署任职。1951年,湖南农学院成立(1993年更名为湖南农业大学),陈贞受聘任植保系助教,开始了从事植物病理工作生涯。在40多年的农业教育与科研工作中,陈贞多次被评为校先进教师,1978年和1983年两次获湖南省“三八红旗手”称号,1983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78年获湖南省科学大会先进个人奖,1987年和1990年两次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荣获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陈贞于1951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民盟湖南省委员、常委、副主委,任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第二、三届政协委员、常委、执委。长期担任湖南省植病学会理事长,省植保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病学会中南区分会副理事长,曾任中国植病学会理事和中国植保学会理事,湖南省科委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现任湖南省植物病理学会名誉理事长。
苏瑞隆-亚洲文学博士
祖籍福建福安,1962年出生于台湾台北。1984年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1988年获比较文学硕士学位,后师事康达维教授,专攻中国古典文学,1994年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东亚系博士,1994-1996年任教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东亚系,现任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专攻汉魏六朝文学及历代辞赋。
1994年获亚洲文学博士学位。迄今发表有关辞赋及汉魏六朝文学论文数十篇。
陈雄-教授
1929年1月1日生,福建省福安市人。原名陈铭康。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曾任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研究生教研室副教授、外国文学研究室副主任等职。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理事,江南诗书画院特约研究员、江南诗词学会编委,香港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特约顾问编委,《世界名人录》、《中华人物辞海》特邀顾问编委等职。一生主要从事教育事业,曾担任外文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俄罗斯语言”、“文学概论”、“文学研究方法论”等课程。论文涉及美学、文学理论、外国文学评论、翻译理论、诗歌翻译技巧等。如《谈谈“意象”雏形》、《共鸣管见》、《西欧文学中人道主义的演变》、《重新整好脱节了的时代一评[哈姆莱特]的主题》、《翻译标准刍议》等等。业余从事新诗和旧体诗创作,以及外国诗汉译和外国历史汉译。论文及部分新诗旧体诗和零星译诗为三十多种报纸杂志和
选本所刊登。译诗专集有《叶夫图申科抒情诗选》出版,参加集体翻译出有:苏联大百科全书、世界大战史、葡萄牙、安道尔、摩纳哥、圣马力诺等国的历史或现代史。部分论文和诗作获科技进步,中国当代作家文艺新作汇展、香港回归祖国诗赛等五个优秀奖和佳作奖,部分诗歌为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陈列馆收藏陈列。颂香港回归祖国新诗三首旧体诗八首为香港行政长官办公室收藏。事迹被收入:《中华人物辞海》、《中华人物大典》、《中华诗人大辞典》、《中国专家大辞典》、《世界名人录》(香港)、《世界名人录》(美国)、等十多种。
张文辉博士
男,1963年6月出生于福建福安,1988年在挪威奥斯陆大学数学自然科学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计算机科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研究兴趣包括:程序正确性、模型检测、逻辑推理、形式化方法.
锺志金-教授
1953年4月生,福建省福安人,畲族。从事美术技法理论教学和有关设计教学。现为中央民族大学美术系民族艺术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团体会员、世界漆文化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常务执行理事、新加坡新神州艺术院高级荣誉顾问。擅长油画和磨漆画艺术创作。作品先后选入孟加拉、***、韩国、前苏联、捷克、波兰以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举办的各种大型国际画展,多次选入国内举办的中日、中韩现代漆艺交流展,“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民族百花’美术作品展”,“北京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以及其他各类全国画展和北京市各种画展。1988年应邀赴美国举办三次画展。《畲族新娘》等多幅作品在全国画展上分别获文化部、中国美协、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等国家级文化艺术组织颁发的佳作奖、金牌奖等。部分作品被中国民族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美术家协会以及日、美、加、港、台等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和收藏家收藏。部分作品收录于***版《中国现代洋画家展》,韩国版《’94韩·中漆艺交流汉城展》,台湾版《中华情怀》以及《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等大型画册中。出版专著《绘画透视新技法》,获中央民族大学“’98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曾受北京市政府召开的“首届文学艺术工作者表彰大会”的表彰,传略收录于《中日美术通鉴》、《世界名人录》、《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专家大辞典》。
陈安-博士生导师
1929年5月生,福建省福安市人。现任厦门大学法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兼职:国际经济法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会长、中国政府根据《华盛顿公约》遴选向“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ICSID)指派的首席国际仲裁员、中国国际法学会顾问等。主要研究方向:国际投资法。先后多次应邀和奉派出访欧、美、澳、亚各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讲学、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个人小传先后被美国名人传记研究所(ABI)和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IBC)辑入《当代重大成就国际名人录》。
1950年厦门大学法律系毕业,1957年复旦大学政治学研究生毕业。1981-1983年应邀在美国哈佛大学从事国际经济法研究,并兼部分讲学。
1990-1991年以"亚洲杰出学者"名义应邀在美国俄勒冈州西北法学院担任客座教授,兼任该学院国际法研究项目顾问。
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应邀和奉派,作为中国名类法学代表团成员或法学界知名教授,多次出国访问,前往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瑞士、比利时、澳大利亚、韩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国际法学术会议或讲学,宣讲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和法律,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
近二十余年来,立足于中国国情,致力于对国际经济法这一新兴边缘学科进行探索和开拓。撰写和主编的主要著作有:《国际经济法学》、《国际经济法总论》、国际经济法系列专著(含《国际经济法学精要》、《国际贸易法学》、《国际投资法学》、《国际货币金融法学》、《国际税法学》、《国际海事法学》全套六卷)、《国际经济法学专论》、《美国对海外投资的法律保护及典型案例分析》、《"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述评》以及《MIGA与中国:多边投资担保机构述评》等32种,合计约1,522万余字。其中7种著作,曾先后三次(1988、1994、1998)分别获得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两种著作被选定为全国高校法学教材,一种著作被选定作为全国高校法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三个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公共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教材。另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其中在国外发表的英文长篇论文9篇,有的论文被多种外刊转载、转译。
陈安教授的这些著作和论文,分别从总论、各论、概论以及专题等四种不同的角度,阐述和论证国际经济法学这一新兴边缘学科,其学术特点是旗帜鲜明地站在全球发展中国家和弱小民族的共同立场,把握当代南北矛盾的实质,遵循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发展方向,来探讨当代国际经济法学所面临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从而为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法学理论框架和学科体系,作出了重要的开拓性贡献。
鉴于他在学术上的突出成就和业绩,《人民日报》(海外版)以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刊物先后多次报导他的学术观点和有关事迹。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先后将他的个人小传收辑于《澳洲及远东名人录》、《国际名人传记辞典》以及《国际知识界名人录》等书。美国"名人传记研究所"也将他的各个小传辑入《当代重大成就国际名人录》和《国际领导层杰出人物录》两书。
林绍忠-博士生导师
福建福安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长江科学院院长办公室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江科学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结构和温控专家.主要从事水工结构数值分析。
陈华-教授
教授。男,1928年10月出生,福建福安人。中共党员。194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法律系,1950年获硕士学位于菲律宾圣多玛大学。曾任职于北京解放军外语学院、安徽大学。现任职于厦门大学法律系。兼任厦门市老教授协会常务理事、咨询部主任,全国、省、市有关学会会员或理事,北京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主要业绩:多次参加国际会议、商务谈判。曾担任中外多家企业的法律顾问,熟悉合同法、国际商法。擅长翻译汉英法律文献,译有大量的法律规章。主要著述:《法津英语》商务版(1986年迄今为法律专业教学用书),译著《四百万》、《李光耀》(合)等书达300余万字,法学专著《海峡两岸法律制度比较(经济法)》(合)、《国有企业改革与公司法问题研究》,论文有《国有资产管理有待加强》、《ChinaandItsArbrtationSysteminFore1qnTrade,1awReview,UniversityofDetroit》、《谈国家对国际条约的继承》等30余篇。著述曾获"7·5"优秀成果奖。
陈日铃
男,31岁,中共党员,福建福安人,EMBA管理硕士,现任万信达企业集团董事长。经过多年的努力,他所创办的万信达企业集团旗下有:广州市鸿日塑胶五金有限公司、万信达(广州)科技制品有限公司、万信达(广州)房地产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其中,广州市鸿日塑胶五金有限公司销售网络遍布全国26个省、市,并在北京、广州、上海、深圳、等地开设了自己的贸易部,产品远销欧洲、美洲、澳洲、日本、东南亚和中东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创汇1200万美金以上。他热心社会公益,先后捐资442000元及电脑等物资用于教育、公共医疗卫生事业。2006年3月底,凤凰卫视《财智人生》节目栏对陈日铃进行了专访,于4月8日《财智人生》第162期,通过凤凰卫视中文台、信息台、美洲台、欧洲台进行播出。
陈龙-博士
男,汉族,福建福安人,生于1965年1月,中国共产党党员,1993年获胸心外科临床医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心胸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全军胸心血管外科专业学会委员,福建省胸心血管外科专业学会委员,福建省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委员,福建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1995年以来,共开展新技术、新业务20余项,填补院内空白,部分项目达到国内或军内、省内先进水平;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3篇,并参加3部专著的编写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4等奖1项;被确立为南京军区“181”工程培养对象,南京军区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1995年开始进行心脏移植的基础研究、动物实验及临床准备工作,“超极化心肌保护液的基础研究”获2000年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998年成功实施全省首例终末期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左室部分减容术,2001年完成1例心脏移植,患者至今仍存活。2001年开始肺移植的基础研究及动物实验,先后进行20余次动物实验,熟练掌握了肺移植的手术技巧,供肺的保存,2002年4月成功完成全军首例双肺移植。
李牧歌
福建福安人。中共党员。1946年毕业于台北师范大学中文系。1947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鲁迅艺术学院中文系学员,冀察热辽军区司令部《后勤报》编辑,天津市军管会干部,《天津日报》副刊部编辑,文艺部副主任,高级编辑。天津语言学会理事,天津作家协会理事。
共发表人物专访、速写、随笔、童话故事等10余万字。
阮健-工学博士
男,福建福安人,1963年4月生。工学博士。浙江工业大学机械电子学科教授及加拿大Saskatchewan大学的兼职教授。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等。主要从事流体动力数字控制的研究。流体传动及控制[电液(气)直接数字控制技术]等。提出2D阀的设计方法并形成完整的液压(气动)数字控制方案。近年来共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以上项目8项。
陈容
1928年12月生,福建福安人,中共党员,福建省统计局高级统计师。1958年于厦门大学经济系毕业。1988年被评为全国统计系统先进工作者。曾就职于福州市建设局、厦门大学、福建省人口普查办公室,任厦门大学人口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福建省人口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人口普查与人口分析。主要著作;《中国人口·福建分册》(参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出版),获福建省第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跨世纪的中国人口·福建卷》(参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出版);《福建省志·人口志》(参编,方志出版社1998年出版)。主要论文:《关于人口普查质量若干问题的探讨》,发表于《福建统计学刊》1982年第2期;《福建省妇女初婚年龄对生育率的影响》,发表于《福建统计学刊》1984年第7期;《从年龄、性别构成着普及教育》,发表于《福建统计学刊》1986年第1期;《妇女生育率若干计算问题探讨》,发表于《人口与经济》1987年第3期;《从人口普查数据看我省严峻的人口形势》,发表于《福建人口》1990年第4期;《福建人口婚姻与家庭状况初探》,发表于《福建人口》1993年第1期;《运用人口普查资料计算农业、非农业人口刍议》,发表于《当代中国人口》1992年5月;《近代福建人口数量若干问题探讨》,发表于《福建人口》1997年第3期。
刘守-教授
男,1948年11月出生于福建省福安市。197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物理系,1982年结业于北京邮电学院研究生班,1987年赴丹麦技术大学工作学习一年。198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现为厦门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防伪协会、中国光学学会理事,中国光全息协会付理事长,厦门市政协委员,华中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目前为厦门大学技术物理研究所付所长、物理系光全息研究室负责人1982年开始在现任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科学院院士徐大雄教授指导下从事激光全息术的研究及应用工作。86年成功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大规模生产激光模压全息图的公司,从此开拓了我国模压全息图的应用市场。他首次提出将模压全息图应用于防伪领域并付诸实践,在全国得到广泛应用。同时提出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新技术和方法,如"加密码全息防伪标识的研制","闪耀彩虹全息术","光莫尔技术在防伪中的应用"等。目前研究新方向:微型全息元件在光网络中的研究及其应用。在国内外发表有关论文54余篇。获奖情况:1990~1998年作为第一作者共获11项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4项专利获全国九届、十届及国际发明展览会等银牌奖。7项成果分别获国家教委、省、市科技进步奖:1984年福建省科学成果三等奖,1992年青岛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5年厦门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996年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998年厦门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3年在美国获当年国际最佳防伪全息图奖,1997年教学论文"学科史--研究生教学成功的前提"获全国优秀论文一等奖,同年获厦门市第一届优秀发明革新一等奖。"彩虹全息术及其应?quot;项目1998年由国家科委列入"九五"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应用项目。
谢家良-导演
中国第六代导演,上海浩看影视文化艺术发展有限艺术总监。
1973年10月生于福安市穆阳镇苏堤村,1989年至1990年在宁德职业中专美术班学习,是闽东知名画家丁丹的学生。1993年进上海戏剧学院编导专业深造。经过上海戏剧学院叶涛、张仲年教授等专家的指点,他终于成为闽东最年轻的影视编导人才。曾编导过儿童剧《姐姐》(曾在福安拍摄),写过《相信我明天会更好》等剧本,导演了由上海影视集团和上海浩看传媒发展有限公司投资的《酒民胡四海》,该片是建国以来首部获批以“酒”为名的电视剧目。及电影《红桃A》,2005年拍摄了以福安革命烈士詹如柏与马立峰为题材的革命电视剧《生死相随》,该片是谢家良独立编导的第四部大型电视连续剧。
林之棠-著名学者
字召伯,又字乐民。福建福安人。1896年,他出生在一人贫苦的塾师家庭。祖父是个裁缝。父亲从小苦读经史.林之棠国学基础厚,造诣深。他潜心研究文字、音韵、训诂和历代韵文,尤其于《诗经》下过苦功夫。1920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预科,两年后升入本科,1926年毕业,获文学士学位。1928年考上北大文学研究所国学研究生,1931年卒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取庚款留学,名额却为本省有权势者侵夺,遂节衣缩食,发愤自费赴日本游学考察。1937年应武昌华中大学之聘,任中国文学系讲师。1938年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不久随华中大学内迁云南大理。1939年升为副教授,1942年升教授,1945年升部聘教授。1946年随校回武昌,任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1958年支援东北地区办学,赴吉林师专、长春师专任教。1962年调回武汉,任教于中央民族学院分院(即今中南民族学院)中文系。1964年3月10日上午8时在课堂上讲授昆曲《十五贯》,忽因急症昏倒,送医院抢救无效逝世。
遗著有《诗经音释》、《中国文学史》、《国学概论》、《词释》、《二千年来诗经异说总闻》、《诗经虚字释例》、《锦屏楼诗词草》、《世界名诗选译》(与戴惠琼合译)、《杜甫诗选集注》等。悉心研究元曲,在所撰《务头论》中提出“务头者,曲中之强调回应律也”的独特学说,成一家之言。
郭丛斌
男福建福安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系博士研究生,从事教育经济学研究.
张白山-作家
1911-1999,福建福安人。中共党员。193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37年参加抗日救亡组织后历任记者、编辑,重庆《商务时报》、《新民报》副刊主编,省立四川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上海市文联副秘书长,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文学》编辑、主编,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及研究生院文学系教授。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40年代曾在广西桂林师范学院任教授,1956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文学遗产》副主编、古代文学研究室副主任。有学术著作《宋诗散论》,小说散文集《苦涩的梦》等。著有长篇小说《一江春水向东流》(合作),专著《宋诗散论》、《王安石研究》、《王安石评传》,散文集《苦涩的梦》、《危楼散墨》,译著《主与仆》、《袭击》、《字旗下》等
蔡江珍-文学博士
1966年2月生,女,福建福安人。1985年7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88年9月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助教进修班选修硕士课程结业;2004年7月毕业于苏州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曾供职于《台港文学选刊》杂志社,现为闽江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散文理论研究。参与编著有《中华散文选编鉴赏辞典》、《香港文学史》等。并已发表散文研究论文30余篇。
张承瑞-著名学者.博士生导师
福建福安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数控技术.单诚.现为山东大学张承瑞教授.山东大学创新实验室主任.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数控技术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开放式数控系统,汽车电子学系统和嵌入式系统应用研究,承担和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项,其它省部级和企业课题10多项,领导课题组开发完成了软件化开放.
陈华一-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冠军
福建福安人曾就读于福安一中.1996年人选第37届IMO中国国家队参加第37届国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荣获金牌;实现了福建省国际数学奥赛金牌零的突破.
郑常津-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冠军
福建福安人曾就读于福安一中.1997年,福安一中学生郑常津又入选第38届IMO中国国家队,赴阿根廷参加第38届国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再次摘取了金牌,并为中国队获团体总分世界第一做出了贡献。同时也成为福建省国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的第二枚金牌.受到中国科协、国家教委的表彰,并受到陈明义书记等省委、省政府领导的亲切接见。
1996年,奥林匹克学校,学生陈华一在第37届国际数学奥赛中荣获金牌,迎来了我省在数学金牌方面零的突破。第二年,郑常津同学在第38届奥赛上再夺
金牌,当时教育家池伯鼎老先生情不自禁地说,福建是数学家陈景润的家乡,后继有人了!
李迅-成就两届世界冠军
男1962年2月生,福建福安人。数学特级教师,金牌教练,福建省数学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青联委员、省政协委员、省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87年毕业于福建师大数学系。1999年由福安一中调入福州一中。1994年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并获得特级教师荣誉称号。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主持和参与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指导的学生七人入选国家集训队,两人获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并为中国队夺得总分世界第一做出贡献,受到中国科协和国家教委表彰。个人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省劳动模范、省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6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历任全国八届、九届青联委员、省政协委员,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员等。他为中国队获第38届国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团体总分世界第一做出突出贡献,培养了两届国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冠军,同时也是当年福建省数学奥林匹克冠军的零的突破。受到中国科协和国家教委的表彰。现任福州一中校长。香港柏宁顿孺子牛金奖(杰出奖),被授予省优秀专家称号。
吴增兴(1953~1983)
1953年出生,福建福安人。1971年1月入伍,197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报务员电台台长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江直属第二支队司令部通信参谋等职。曾七次立功受奖,多次被评为训练技术标兵。
1983年9月13日,所在部队接到当年轰动全国的特大事件--围捕全国通缉的重大持枪杀人犯“二王”的任务。他严密组织通信联络,保证了部队指挥畅通。9月18日,战斗时入关键时刻,因部队过于分散地形复杂,原步话机失去作用。在紧急关头,吴增兴建议用上级的大功率电台改变频率,直接向分队的二瓦机强发信号,保证了战斗命令的及时下达。18时许,当时抽调赴广昌参加围捕“二王”战斗的人员中没有他,他主动请求参战,他说:“战斗中通信联络很重要,为保证通信联络,让我去吧!”他被批准参战了,为了准备通讯器材,没有同妻子打个招呼,就由南昌奔赴广昌。临行之日已近中秋佳节,他从广昌给妻子发出一封信,信中说:为了围捕“二王”,他不能在十七日回去过生日了,中秋节也快到了,他充满思念之情地写道:“为了为民除害,我不能和家人团聚了,只好托你为父母买些礼品,代送一下。我们的小宝贝倩倩,乖吧,我非常想念我们的孩子!”。战斗打响后,一罪犯被击毙,另一罪犯躲进灌木丛中,朝正向他搜来的吴增兴连发数枪。吴参谋怒目盯向王宗(王方)藏身的草丛,把全部剩余的力气,用在勾动枪机上,“砰砰砰砰^^愤怒地向敌人连发四弹,然后倒下,鲜血染红了南坑山的茅草,年仅30岁的吴增兴,为人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吴增兴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光荣牺牲。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授予吴增兴“身先士卒的好参谋”荣誉称号,并颁发二级英模奖章。
杨少锋-年薪巨子
杨少锋,1977年12月29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安市上白石镇前阳村。2000年毕业于福州大学管理学院贸易系市场营销专业。在那年万头攒动的人才招聘会上,打出了“谁聘我?年薪10万”的牌子,成为全国数十家媒体关注的新闻人物。24岁,推翻国际著名咨询机构麦肯锡为福建联通做的推广计划,实施一套自己设计的全新方案,创造了CDMA月销售7000万元的历史纪录。
是全中国最受关注的大学毕业生,他公开打出“谁聘我,年薪十万!”,参加央视‘实话实说’访谈节目,在中央到地方无数媒体轮番轰炸中成为真正焦点人物,并由此引发对传统教育、对大学生价值的种种反思。
他是全中国最受欢迎的大学毕业生,他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时候,向所有的大学毕业生证明,只要有能力,我们一样有资格挑战用人单位。
他是全中国最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学毕业的三年里,他成功挑战麦肯锡,创造了CDMA月销售7000万元的历史记录,并实现了年薪百万的梦想。他立志35岁成为全中国最出色的企业家,今年他才26周岁,还有十年时间去实现这个梦想。而又有几个企业家在这个年龄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
2003年9月,重庆卫视邀请他大摆“龙门阵”。此期“龙门阵”的主题是《谁聘我?年薪20万》。节目播出后的一周内,杨少锋接到了70多个从全国各地打来的电话,其中,有国内外知名企业,有正在发展中的民营企业。这些企业的老总们,都希望杨少锋加盟。最终,杨少锋选择了大连的一家生产抗癌保健品的公司,出任该公司的营销总监,负责市场推广。这一次,杨少锋把自己“卖”了年薪20万元。如果达到公司制定的考核目标,杨少锋的报酬将超过年薪100万元。现在有作家以根据杨少锋真实经历改编长篇小说‘青春无痕’
林文彬-音乐人
福建省福安市人,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福建分会、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中国轻音乐学会和中国大众音乐学会会员,《中国企业之歌》特约编委,“世界华人交流协会”理事,“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九三学社”社员,其业绩入编三十多部大型名人辞书。
生在2005年,参加"歌坛在行动"金色彼岸之声,"全国青年歌手选拔赛获新歌创作金奖",2005年末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实体创作笔会获两项艺术奖".身为工程师,却酷爱音乐创作,苦读于某音乐函授学校,虽没机会进入专业音乐创作单位,却已硕果累累。五年来,林文彬先生先后创作歌曲250多首,散见于全国各音乐报刊和大型歌曲专集、并多次获奖。2002年元旦,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作为音乐界代表,应邀出席第三届“相约北京·中华创业新闻人物新春座谈会”,受到中央首长的接见,并合影留念。同年6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个人歌曲专集《歌舞新世纪》,12月应邀出席在中央音乐学院等地举办的“中国音乐家迎新年高级论坛”会。2003年11月出版第二部个人歌曲CD专辑《一切随缘》,第三部歌集《你是一首歌》也即将出版。林文彬先生有些作品入编高等院校教材。他曾获“中国优秀精典歌曲百名优秀作曲家”、“全国校园歌曲优秀曲作家”、“《中国金曲大集锦》百名优秀作曲家”、“中国艺术名家”、“中国民歌演创特殊专家”等光荣称号。
2005年歌曲《春姑娘》荣获全国新人新作歌手选拔大赛总决赛歌曲金奖。
王诗萍-“魅惑”地产的“文化妖姬”
福建王诗萍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制片人、编剧、出品人。出生在福安县城,父亲是一名高知,本来这样的家庭日子是很过得去的,但其父亲的身体很不好,王诗萍2岁开始,父亲就病了,而且一病就是9年之久。大学时代,像极了林黛玉,平日里也爱写些诗词歌赋,弄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造型。‘才女+美女’的她变成了如今的这么的乐观和时尚。工作后成立福建王诗萍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福建王诗萍影视文化机构是一家集影视剧、电视节目、电视广告、MTV、电视专题的投资、策划、拍摄、制作、发行;媒体整合、代理、发布;大型文化交流活动、晚会、音乐会等文化性演出活动的策划、宣传、执行以及房地产、金融、产品的整合营销策划、代理及企业形象策划、包装、设计于一体的综合性影视文化机构。从福安到福州再到北京的王诗萍,一路走来,得到与失去的总在交替书写着生活。
福建第一个地产专业电视节目――《房产大观园》
福建第一本地产专业刊物――《东南置业》
福建第一个地产专业广播节目――《美丽家园》
福州哈彼嘉年华等
刘解放
出生在福安市溪柄镇农村,从小热爱工艺美术,因家境贫寒中途缀学,后自学成材,专业从事壁画、泥塑、玻璃画、木具烙花、木雕、标本制作等工艺创作。2002年11月,刘解放的根雕作品,参加福安市第一届文化艺术周《花卉·盆景·根雕艺术展》荣获根雕项目一等奖。之后,刘解放的根雕作品在全国各类各级比赛中多次获奖。2004年,作品《格格吉祥》获第九届全国根石艺术博览会“刘开渠根艺奖”。2005年10月,根雕作品《万绪归综》、《生生不息》分获“纪念中国根雕20年暨中国根石美术精品展览”金奖和银奖。
苏锦平.陆玲夫妇-茶业航空母舰
让福安茶飘香上海
苏锦平,福建省福安人,现任上海市福建商会副会长。省政协委员。
陆玲,福建省福安人,
1984年,生性大胆而又充满冒险精神的陆玲承包了康厝茶叶站里的一个工作小组,决定在商海里小试牛刀,迈出自主创业的第一步。
1986年,苏锦平.陆玲夫妇与福建省茶叶公司联营成立康厝联合茶厂,在当时,康厝茶厂是福安当地的第二大茶厂,效益自然不差。
1992年,经过精心的筹备之后,上海大不同茶业有限公司正式揭牌,苏锦平.陆玲夫妇成为该公司的总经理,董事长,经过十几年的打拼,苏锦平夫妇凭着丰富的专业知识、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和敏锐的市场观察力及诚实守信的经商准则在上海滩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至今,大不同茶业品牌已经跻身上海著名茶叶品牌之列,78个营销网点如同78粒棋子在上海这个大棋盘上布下气势恢弘的棋局。
2002年陆玲与合作伙伴们作出了“建文化茶城,塑茶城文化”的决策,共同投资2600余万元人民币,在上海创建了‘大不同天山茶城’,这座规模巨大的茶城集茶叶、茶具展示展销、品茗休闲、茶艺表演、古玩字画鉴赏交易于一体,面积达2300多平方米,380余个铺位,是上海档次最高、规模最大的茶业专业市场。这艘茶业界的巨型航空母舰一经浮出水面,就以其超强的实力和高定位、高品位、高策划,征服了各路诸侯。如今,天山茶城的知名度与日俱增,年销售额超过3亿元,而陆玲依然没有停止将茶叶市场做大做强的思考。上海市场之“大”已经大不过苏锦平夫妇心中的志向。苏锦平夫妇,这艘茶业“航空母舰”的船长如今,她又在酝酿着新一轮的创业计划:将家乡闽东也列入她的系统发展战略中,将大不同品牌向更高、更深的层面推进。
蔡坚基-福建爱心妈妈
福建福安潭头镇锦桌头人
在1996年,将破旧的锦桌头小学建成了一座四层楼的新校园。31。7万元的建设资金中,有17。5万元是蔡坚基四下借贷来的。
为了帮助孤儿和特困学生不辍学,从20年前开始,蔡坚基就承包村里抛荒的茶园,随后又开荒山种茶。这些学生中,很多人的吃穿用度都靠蔡坚基供给。
蔡坚基的儿子林云峰说,为了帮助贫困学生,全家人都被母亲“拉下水”了,现在蔡坚基的丈夫就在学校给学生做后勤。而他自己从1999年,在母亲的要求下,在柘荣县开茶园赚钱资助学生。“但茶园从来都是赔钱的”,六年来,欠的债反而越来越多。由于学校校舍太破了,蔡坚基希望盖一座新的学校,让边远而贫困的学生能住在学校里。可建校要30万元,村民捐资了5万元,上级拨款了10万元,还有15万元的缺口。蔡坚基一咬牙,到处求告,最后以自己的名义借到17万多元,当时她想,这辈子的工资全部献给学校了,再还不完,等儿子长大了,接着还。由此,蔡坚基得到了一个“鬼婆”的称呼。为什么呢?因为她白天要上课,要给工地的工人送茶送饭,只有夜里才有空去挨家挨户地借钱,农村有句俗语“半夜鬼敲门”,她也就成了“鬼婆”了。1996年,一座耗资31.7万元,拥有9间教室,12间宿舍,面积750平方米的教学楼建成了。也就是这一年,过去300多人口没有一个初中生的锦桌头村,出了5名大学生,13名中专生。1997年春天,福安市其他乡镇20多名孤儿和特困生来到锦桌头,他们除了带来几公斤米,什么都没有,蔡坚基和学校的老师,免费收留了他们。
1985年,蔡坚基萌生了修建新校舍的念头,村支书告诉她建校要2万多元。为了攒够这个天文数字,她开始拉着丈夫到村里的乱坟山开荒种植果树,只用了1年时间,就开垦了土地0.33公顷,种下220棵果树。第一次收获后,用卖水果的钱,她又加种了4000棵茶树……9年后,茶园收入1.19万元,连同自家多年积蓄,蔡坚基手头上有了2万多元,她再次找到了村支书。 “孩子,那是9年前的价,现在这点钱连买砖头都不够。”老支书眼眶湿润了,他被深深感动了。蔡坚基没有退缩,她开始四处借债,并和老支书一起发动村民募捐,最终,新校园破土动工,并于1996年11月完工,总耗资31.7万元,其中17.5万元是蔡坚基以个人名义向亲友借来的。担心遭到反对,她甚至不敢告诉家人。
1997年,蔡坚基宣布,锦桌头小学开始创办孤儿班。至今,接受蔡坚基救助的孤儿有近400名,另有大批单亲孩子和特困生。其中部分孩子已长大成人,走上了工作岗位。
2006年1月7日,为学校赴京募捐的她因高血压导致脑出血,晕倒在北京一家旅馆里。2006年1月22日,海峡姐妹杂志社,东南快报等单位联合为蔡坚基举办了大型义演《为了爱心妈妈蔡坚基和孤儿》。
郭绍生
福建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
1956年1月出生,福建省福安市人。1984年于福建师大历史系毕业留校工作至今,先后任学生政治辅导员系团委书记、系行政办公室主任、党总支副书记、学生工作部(处)副部(处)长、部(处)长等。2002年8月起任校党委副书记。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主编出版《大学生导航》,参编的(任副主编)省级以上出版社出版的主要著作有《大学生创造力开发》、《邓小平理论学习与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与研究》、《高举旗帜立志成才》、《新时期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等,发表论文十余篇。曾多次评为校管理服务先进个人,校十佳师德之星,被授予福州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分子”称号和省“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
袁泽良
正研究员,1939年6月出生于福建省福安市,1965年毕业厦门大学,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蜂产品协会常务理事、蜂蜜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养蜂》杂志编委。顾奎琴,女,1956年出生。毕业于空军军医学校营养系。现任中国营养学会会员、北京营养学会会员、中国生理科深支会员、中国药膳研究会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主管营养师。
李润梅-奉献山区的老专家
男,1921年3月出生于福建省福安市,高级工程师,
在福建茶叶界有一位于闽北山区工作四十余年,默默无闻从事茶叶六十四年,为福建和闽北茶叶的发展做出先私奉献的老专家,他就是现已83岁高龄的李润梅。曾任省五届政协委员、政和县政协副主席、中国农学会会员、《福建茶叶》第三届编委、原建阳地区茶叶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1940年他于福建高农毕业后,经著名教授庄晚芳介绍到江西省泰和中茶公司江西分公司(后迁婺源)任技术员,1942年到1946年于福建协和大学园艺系毕业,为农学士,1946年至1949年任省立福安高级农业学校茶科专任教员、技术主任、教务主任。1949年5月为代校长,当年8月解放后又续任代校长,不久正式将农校移交专署教育科。其后经著名茶叶专家张天福推荐调省茶叶公司工作,不久派驻建瓯茶叶收购处任主办业务,一年后受指派到政和县筹建政和茶厂(文革前隶属省茶叶公司),历任工务、生技、质检科长、副厂长等职直至1986年退休。在五、六十年代,他深入茶区指导生产、传授技术、挖掘恢复我省名茶“政和工夫”红茶,曾裴声国际市场,增加国家出口创汇;七十年代,竭力振兴失传的政和“白牡丹”传统工艺技术,产品扬名香港,效益显著;八十年代开拓创新政和茉莉花茶品种花色,曾在全国花茶评比会上名列前茅,
1983??1986年连续四年获省、部名优产品奖,为闽茶创了名牌,赢得荣誉。自1981年起他先后任政和县人大常委、科协副主席、政协副主席、省政协委员等。1983年获省科协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他发表的“政和工夫”、“白牡丹”、“政和茉莉花茶”等十多篇学术论文,分别发表于《福建名茶》、《中国名茶研究选集》、《中国茶叶加工》、《福建茶叶》、《茶叶通报》等书刊上。他的业绩入选于《福建省高级专业人才名录》一书
施景西
1945年11月生,福建福安人,福建省宁德地区地方志编委会副编审,闽东闽学会常务副会长,福建哲学研究会理事,福建省历史名人陈普研究会副秘书长,福建省历史名人谢翱研究会常务理事。1967年于福建第二师院毕业。曾就职于福安市委党校,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宋代文学。曾在国家级、省级报刊上发表了论文28篇及文史类文章100余篇,参编了大型丛书《八闽掌故大全》(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编著有《宁德地区人物志》和《宁德地区某名录》,由中国地方志出版社出版。主要论文:《薛令之(灵岩寺)诗及其写作年代》刊于《唐代文学论丛》总第9辑;《谢翱籍贯考辨》刊于《福建论坛》1984年第4期;《谢翱疑事考》刊于《福建史志》1990年第3期:《庆元党禁期间朱喜熹行实考略》刊于《朱予研究》1994年第1期;《朱熹高足"二黄干"考》刊于《福建史志》1995年第2期。论文中尚有《深入社会实践搞好开门教学》等3篇获省、地级二、三等奖;《丘逢甲诗歌思想内容浅析》等2篇入选《中国新主会科学成果荟萃》(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此外,《稀世奇花午时莲》、《吉祥寺塔》等散文刊于1996年《美国侨报》。著有《来本诗人之冠--谢翱》、《谢翱羽年谱》、《闽东掌故》、《闽学散论》尚待出版。简历及成果人编《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国当代方志学者辞典》、《中国新时期社会科学成果荟萃》。生平收入《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
郭绍恩
笔名鲁非、苍叶。1916年生。福建福安人。大专学历,原福安松罗供销社会计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原福安秋园诗社副社长。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退役后从事政治、商业工作。从事诗词创作多年,是福安富春诗社创始人之一。已发表诗歌作品数十篇。著有《苍叶吟稿》及《松筠唱和集》。多次参加闽台诗赛、诗会活动,1994年获台湾百花亭诗苑“珠玑奖”,1995年获福建诗词学会与台湾诗词学会两岸文化交流诗会二等奖。(geniebin)
高菊梅(1928.4~)
女笔名志斌。福建福安人。专长书法,主攻行草书。系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福建省文化系统老年书画学会理事等。1993年获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举办的“赛莱斯杯”佳作奖;1995年作品参展获中国书法家协会在湖南举办的“屈原杯”优秀奖;参加’95三国文化书法展获二等奖;1998年参加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在北京举办的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一百周年书画展;1999年参加福建省书法家协会等举办的福建省第一届老干部老年人书画展获二等奖。
郭吉春(1945-)
男,福建福安人,研究员,中共党员。1964—1968年在原福安专区茶业职业学校任教,1969年至今在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从事茶树品种资源和遗传育种研究,曾任副所长。现为全国与福建茶树品种鉴(审)定专家,茶树育种学科带头人,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兼职教授等。被评为福建省十佳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全国优秀茶叶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等,被推荐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一)主持完成省部和国家“七五”至“十五”科技重大重点项目14项、省农科院重点课题11项,通过省部级验收或鉴定的项目成果25项。育成铁观音与黄金桂的杂交种黄观音、金观音、金牡丹等,是乌龙茶育种的重要突破。总结提出乌龙茶品种资源若干生物学性状的基本特征、茶树杂交一代若干性状的遗传变异趋势及性状选择指标。乌龙茶品种资源研究居国内领先水平。在福建及10个省市推广10多个新品种,发挥了十分显著的优质增效作用。
(二)取得排名第1的成果及获奖有:①福建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乌龙茶新品种黄观音、黄奇选育与推广”和“茶树新品种茗科1号、悦茗香的选育与应用”。②省农科院课题进展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名特优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与品种选育研究及示范”;“乌龙茶品种资源和新品种选育研究”、“铁观音与黄金桂杂交种的选育与利用研究”、“乌龙茶品种资源收集鉴定与杂交创新”、“乌龙茶品种选育与有机栽培模式研究”等。③省级科技成果1项—“茗奇乌龙茶品种选育及配套做青工艺与生化变化的研究”。④省级审定良种10个—早春毫、金牡丹、黄玫瑰、紫玫瑰、紫牡丹、朝阳等。⑤国家审定良种4个—黄观音、悦茗香、金观音、黄奇。⑥国家攻关一级优异种质2个—金牡丹、黄玫瑰。⑦国家攻关优质资源20份—金玫瑰、紫观音和有性仙人茶、百花香等。⑧国家发明专利2项—白茶“福建雪芽”生产方法、花茶“茉莉雪芽”生产方法。
此外还选育出早玫瑰、茗科3号、茗科4号等20多个杂交种进行全国与省级区试;新建福建省乌龙茶种质资源圃;研制福建雪芽、黄观音、金牡丹、金观音等5个产品获部优产品和部省级以上名茶奖10项。
(三)撰写发表“茶树杂交一代展叶期的遗传变异”等第1作者论文40多篇,参与编著《中国茶树品种志》、《中国茶产品加工》(均为分篇主编)等著作3本。获省部级论文著作奖5篇(本)—“10个茶树高优新品种的育成与应用”、“乌龙茶做青过程生化成分的变化”、“乌龙茶品种杂交一代的鉴定与利用研究”、《中国茶树品种志》等。
林荫生
1953年出生,男,福安人,汉族,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教授,警察体育学科带头人,专业技术一级警监。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武术学会委员、中国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协会副主席、福建省武术科研委员会主任。兼任国际级武术散手、武术套路裁判。研究方向:警察体育科学。著有《散手拳法》、《实用搏击》、《万籁声嫡传自然门内功技击》等
郑官平
1973年12月生,福建福安人,大专。系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硕学会员,中国乡土作家协会理事,闽东诗词学会常务理事等。《还是那月亮》、乡间小路》、《一剪梅/咏荷》等诗在参加大赛中均获一、二等奖,并被选刊上《黄河文学》、《当代作家》。2003年获“中国乡土文学奖”颁发一级文学奖章。出版有人个专集《野百合》,传略被收藏到《中国优秀专家学者大辞典》、《国际文化艺术人才辞典》等。
李辉
1962年生于福建福安市,毕业于福建工艺美术学校工艺绘画专业,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家网艺术委员会委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画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书画院创作交流协会理事、中国田园国画会副主席、闽东画院(宁德画院)院长,宁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作品被新加坡、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国家与地区的名流和文化单位及国内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文史馆、中央电视台、人民大会堂、宋庆龄基金会、国家林业部、国家环保总局、深圳博物馆、中国扶贫基金会、国家奥申委、中国诗书画研究院等机构收藏和陈列。
高欣
男,笔名欣慰,又名山里人。二级美术师。1966年出生于福建福安。1991年入中央美院国画系深造。现为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国家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文研中心创作委员、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艺术系兼职副教授。1999年获香港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主办的第三届“世界华人艺术大会”香港大型艺术展“特别金奖”。1998年入选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97/98年度“国际名人”并收入第26版《国际名人传记》,国家文化部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中国书画家协会授予“世界和平奖”金质勋章。
周建
字兆和,号无为人,1957年生于福建省福安市,祖籍安徽无为县。大专文凭,现任职于安徽省无为县科技局,自幼酷爱书法,初临唐楷,后习二王及米芾、王铎,亦习汉隶。现为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作品曾获全国展赛金、银、铜及等级奖三十余次。作品散见于《书法报》、《中国书画报》、《书法之友》等多家专业报刊,作品及简历被收入《二十世纪中国书画艺术》、《当代书画作品大观》、《中华翰墨作品博览》、《当代中国书画名家国粹博览》、《中国当代名家书画精品大典》、《中国当代书法艺术人才精品大典》等多部典集。
詹毅(1949.12)莆田市市长
男,福建福安赛岐人,现任莆田市市长,省总工会主席。詹茂山之子,其父詹茂山早年参加革命,生前曾被选为福安县人民政府第一届副县长等
雷春美
女,畲族,福建省福安市人,1959年1月出生,1975年7月参加工作,197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2月福州大学毕业,2000年7月厦门大学在职研究生毕业。2005年7月起任中共福建省委委员、中共龙岩市委副书记(正厅级)、市人民政府代理市长。
陈长辉
1963年10月生,福建福安人。主集中外名人手迹,现藏二百余帧,含部分珍品。自幼酷爱绘画,有作品被聚雅斋书画艺术陈列馆及海外人士收藏。
刘锷
1928年生,福建福安人,笔名柳萼。1949解放后任职福安一中。破格被评为省首批中国高级教师。历任福安市书法协会副会长、福安市文学协会理事、闽东老年书画协会理事,省语文教学学会、省老年书画艺术协会会员。艺术生平载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第二卷)》及即奖出版《中华人物辞海·当代文化卷》。
阮荣登
1953年生,福建福安人。大专文化。经济师。现供职于福安市口岸与海防委员会办公室。系福安市政协常委,福安市文学协会秘书长,福安秋园诗社副社长,福建省诗词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著有《溪趣斋诗词选》。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大毒枭
“末路毒枭”-刘招华
男,1965年3月5日出生,福建省宁德福安赛岐镇人,身高1.70米,体形较胖,右眉上方有一伤疤。中国缉毒史上最大的制造贩卖冰毒犯。他制造的冰毒多达31吨。曾是法院先进工作者,荣立过三等功;当过边防警察。持有刘林彬、刘森、刘林权、刘林扬、陈桂森等多个化名身份证。仅1999年,警方一次查获他生产制造的12.36吨冰毒,就相当于当年全球其他国家缴获冰毒的总和,市值55亿美元。查出的冰毒堆满整个篮球场。
2005年03月05日‘全球最大冰毒案’首犯刘招华于福安街尾落网。。
另:白马港西岸的甘棠是著名的文化之乡,朱熹的过化更使这里人杰地灵。庆元五年(1199年),已经七十高龄的朱熹在他的福安籍门生黄干和杨复的陪侍下,来到长溪,甘棠的上东庵是重要的一站。朱熹和他的弟子们在这里创办“考亭书院”,授徒讲学,诲人不倦,使这一座唐代古刹名闻遐迩。上东庵至今还十分珍爱地收藏着一副联板,上面刻有“留衣韩伯人如玉,解带苏公价值金”十四个大字;从落款小字我们知道这是“朱公笔迹”,系“紫阳夫子流寓此庵原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