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社区报》整版报道“打工妹之家” 北京南城哪里打工妹多

打工妹“回家”

时间:2010-09-29 17:39来源:北京社区报作者:郭建鹏


谢丽华收到了一份没盖公章而按满打工妹手印的奖状。她说,这是她创建打工妹之家得到的最高褒奖。

打工妹之家,一个为打工妹服务、变异乡为故乡的地方。9月18日,打工妹之家在亚运村社区活动中心举办了十年的约定打工妹之家会员回娘家活动。十年前的一句我们十年后一定要聚一次,十年后如期兑现。

谢丽华打工妹的娘家人

《中国妇女报》副总编辑、《农家女》杂志主编谢丽华,是打工妹之家的创建人。“怀大爱心,做小事情”是她一直秉持的信念。
1995的世界妇女大会上,谢丽华应邀参加了论坛。她发现,外国的非政府组织是个好方法,“女人的事情就是由女人自己办,有负责环保的,有反对家庭暴力的,我们能不能也学习一下呢?”于是,谢丽华决定创办一个专门为打工妹服务的组织,并定名为“打工妹之家”。随后,谢丽华四处联系,从11家家政公司那里要来了打工妹的联系方式,并寄出了2000多封信。
1996年4月7日,打工妹之家在灯市口正式成立,120多名打工妹前来报名。“打工妹之家成立那天,很多媒体做了报道,他们说外来妹在北京有了自己的家。”谢丽华说。
打工妹之家成立后,谢丽华找了几个文化程度较高的打工妹自编教材,从最基础的知识教起。慢慢的,打工妹之家又开了电脑培训课,添置了卡拉OK和图书柜,丰富了打工妹们的业余生活。
《北京社区报》整版报道“打工妹之家” 北京南城哪里打工妹多
有一次,谢丽华和打工妹们去紫竹院公园游玩,看到很多人在那里拍婚纱照,这些打工妹便停下了脚步,看人家照相。“她们在那看人家照相,我就在那里看着这些姑娘,我告诉自己,一定要让这群灰姑娘也穿上婚纱。”几经周折,谢丽华终于办了第一次打工妹之家集体婚礼,7对儿新人走入了婚姻的殿堂。谢丽华说:“那些姑娘们告诉我,那一天是她们这辈子最风光的一次!”
就这样,打工妹之家成为了打工妹的家,成为了为打工妹服务的组织,维权、培训、娱乐,越来越多的打工妹在这里找到了寄托。
又一次打工妹之家的集体婚礼上,谢丽华问了自己一串问题。“几年前,我的愿望是让这些姑娘穿上婚纱,可今天,我在想,她们的婚床将要摆在哪里?没有北京户口,没有房子,她们的爱情将寄托在哪里?其实她们只需要十几平方米的小房子,她们的要求真的很低很低……”
谢丽华认识到,居家养老和家政服务将成为社会的重要课题,但打工妹们的生存现状得不到改变,她们工作起来就会不踏实。“像打工妹之家这样的组织,不能光靠别人捐钱活着,应该把家政服务专业化、行业化,但这太难了。今年我们成立了一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旨在把家政服务专业化,自己能够赚钱,但中心每个月的收入只是3000到5000块钱,而我们的房租费每月就要6000块……”
在谢丽华眼里,打工妹之家,一手牵着农家女,一手牵着家政服务,在二者之间架起桥梁,让打工妹在城市里找到家的感觉,让家政服务日趋专业化。

打工妹之家丰富了我生命的轨迹,让我懂得了被更多的人需要比自己所谓的远大理想更有意义,我要成为打工妹之家的终身志愿者……

三丫 为打工妹作词的人

“有一片月光,飘洒田野的芳香;有一片星斗,闪烁故乡的灯光`……”这首《打工妹之家会歌》的词作者,便是著名女词人、心灵成长教育专家三丫。
三丫说:“2004年,《农家女》杂志的记者找到了我,说打工妹之家的创建人谢丽华老师想请我创作一首会歌。但我不了解这个群体,无法投入创作,为了不辜负人家,我决定去体验这个群体。”
成为打工妹之家的志愿者后,三丫为打工妹们进行公益讲座,教她们如何写作。几次讲座下来,她发现这些打工妹处于都市生活的最底层,心理乃情感世界得不到太多的关注与支持。三丫决定给打工妹们开设心理辅导课。
2005年一个夜晚,打工妹之家邀请三丫为一个名为“家长学校”的社区组织讲课。“那次是为外来务工人员以及他们的亲属组织的露天讲课,300多人参加。”面对这个群体,三丫问自己:“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于是,“三丫无偿心灵援助热线”开通了,会歌在一次热线之中流淌出来了。那是在为一位女士疏导之后,“记得当时我对她说,虽然我们的肩膀柔弱,但总要担负一种使命吧,虽然非常孤独,但要想办法将孤独化为力量啊……突然觉得这句话不就是打工妹之家的主题吗?放下电话后,很快就写出了会歌。也许,这就是一种积淀吧。”
三丫说,打工妹之家丰富了她生命的轨迹,让她懂得了被更多的人需要比自己所谓的远大理想更有意义,她要成为打工妹之家的终身志愿者……”

我在打工妹之家也没得到太多东西,但如果真的没有她们,我总觉得少了一份精神上的寄托

危光莲 在雇主家一直干到退休

1992年,四 川姑娘危光莲来到北京从事家政工作。到京后,被三八服务总公司分到一家做家政,一干就是18年。
危光莲的任务就是照顾女主人。“当时女主人67岁,患有癌症。”4个月后,女主人去世了,雇主家里人看她干得不错,就让她留下继续干。一次雇主搬家,危光莲在收拾女主人的遗物时,发现了女主人攒的3000元现金,她原封不动地交给了雇主家里人,“从那时起,他们就更加信任我了,每次搬家都由我来收拾东西。我也觉得很舒服,就一直干到了现在。”
打工妹之家成立时,危光莲和雇主收到了打工妹之家寄来的两封信,邀请她去打工妹之家参加活动。“我那家雇主鼓励我去看看,后来我在那里认识了很多老乡,非常兴奋!”之后,危光莲隔一周去一次打工妹之家,她在那里不仅认识了很多朋友,还学到了不少家政服务常识。
2000年,危光莲的雇主帮她操办了婚事,嫁给了一个北京人。成家后的危光莲依旧做着家政工作,并打算在原雇主家一直做到退休。
危光莲去打工妹之家的次数少了,但打工妹之家对她的影响却很深。她说:“我在打工妹之家也没得到太多东西,但如果真的没有她们,我总觉得少了一份精神上的寄托。”
回首18年的家政工作,危光莲觉得很自然,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18年,对很多人来说都觉得不可思议,太平淡了,做家政工作只要摆正心态,以心换心,想人所想,人家自然就会想着你。自己要高兴,这样才能把事做好,这只是一种职业而已。”

如果我当初不在打工妹之家工作,就没有现在的理念,打工妹之家给我提供了一个实现真正自我价值的平台。

马小朵 希拉里三次(应是一次)接见过的打工妹

马小朵算得上最早的打工妹了,与打工妹之家结缘后,她曾先后三次赴美学习又三次被希拉里接见。
1982年,马小朵从江苏来到了北京,在老乡的介绍下,她先后在两家做家政工作,并利用业余时间拿下两个文凭。为了解决户口问题,她1990年去了深圳做销售并有了深圳户口。1996年,已经怀孕的马小朵回到北京,生完孩子后,她感到了孤独,“我觉得什么都没有了,没有了工作,没有了那些打工的朋友,有的只是孤独和痛苦。”
这时,她在报纸上看到了关于打工妹之家的报道,一个念头涌上心头——“这不就是我该去的地方吗?”于是,她成为了打工妹之家工作人员。
2001年,马小朵被打工妹之家推荐到美国学习。第一次去美国学习,让她感到了“不平衡”,“那些女性组织都很有钱,有很多基金会资助,我当时觉得打工妹之家在国内根本做不下去了,回国后就离开了打工妹之家。”
虽然离开了打工妹之家,但美国的一家社区组织还是找到了她。2004年,那家组织邀请她再次去美国学习,除了在组织里工作、学习三个月外,还让她带回了1.5万美金的项目启动资金。2005年3月8日,马小朵在北京市石景山区办起了“同心希望家园”,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社区服务,包括为妇女开展义诊、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儿童中心、开展义卖的爱心超市等。
今年6月,她去美国又重点学习了社区服务工作,她心里有了一个奋斗的目标。“如果我当初不在打工妹之家工作,就没有现在的理念,打工妹之家给我提供了一个实现真正自我价值的平台。”

我依然记得打工妹之家给我的帮助,让我在异乡找到了家乡的感觉,让我不会迷失自我。

朱道美 打工妹转身当老板

来自重庆的朱道美,15岁就来到了北京,从家政工作做起,直到婚后创业,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公司。
1991年,15岁的朱道美来到北京做家政,因为年纪太小,她是最后一个被雇主领走的。在这个雇主家,朱道美要照顾一个90多岁的老奶奶和一个一岁大的孩子,每天都把她忙得够呛,“我那时就是觉得缺觉,总也睡不够。”
一次,在与雇主家的大女儿聊天时,朱道美表示愿意读书,在雇主大女儿的帮助下,朱道美上了中专,“当时我文化程度低,班主任不愿意收我,后来雇主家大女儿说让我先试试。”21个科目中,朱道美最怕的是数学,公式看不懂、题目不理解。她只好回家后继续学习,用一个月的时间背下了所有公式,在临近考试前把所有题目弄明白了。1997年,朱道美毕业了,“当时我还欠学校1600块学费,发不了毕业证,我只好卖血凑钱去换我的毕业证。”
毕业后的朱道美先后干了几份工作,还当上了店长,可她不甘心给人家打工,2001年辞去了工作,与爱人一起创业。在朋友的介绍下,二人开始做电子锁的生意,负责北京地区的代理。几年下来,他们在北京的生意越做越大,又在深圳开了家工厂,生产电子锁最核心的元件。
朱道美的生意越做越好,但她并没有迷失自我。在她心里,打工妹之家是最重要的,“我依然记得打工妹之家给我的帮助,让我在异乡找到了家乡的感觉,让我不会迷失自我。”

链接

打工妹之家成立于1996年4月7日,隶属于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是中国第一家为农村走进城市寻找工作的“打工妹”服务的组织,多数工作人员都为打工妹出身。“打工妹之家”把维护打工妹群体的合法权益,改善打工妹群体的生存质量,增强打工妹群体的发展能力,作为工作的目标。并在努力尝试建立农村妇女参与城市化发展的组织模式。地址位于朝阳区惠新西街北口加力大厦内。

(责任编辑:杨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295157.html

更多阅读

《大连信息报》简介 大连市简介

《大连信息报》是做招聘的一份专业性报纸,以周刊形式发行,每周十万份。发行渠道:本报主要以大连市内开发区四大人才市场,免费发放到求职者手中,各大报摊报亭、临街店面、写字间均有投放,全方位为您网罗所有人才,实现招聘效果最大化。我们

董事长王德军接受《中国医药报》专访 翼龙贷 专访董事长

  近日,迪沙药业集团董事长王德军接受了《中国医药报》资深记者方剑春女士的专访。4月11日,《中国医药报》在四版显著位置用大篇幅报道了此次高端访谈。访谈报道以《质量和品牌是发展之本》为题,从“诚信迪沙、优质药品”、“全国领

声明:《《北京社区报》整版报道“打工妹之家” 北京南城哪里打工妹多》为网友泪落弦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