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常会因为时间和空间的转化,而结交新朋友。这并不意味着疏离了老朋友。只是因为时空的限制,我们的交际会发生焦点的转移,而那些因此而有些沉寂的友情,并不意味着失去。这是我的看法,不知道是否有些“阿Q精神”的味道。但如此的聊以自慰,倒也怡然自得。当回到故地,旧友重逢,依旧热络。这便多少让我坦然而安心地面对这种时常的“沉寂”了。
QQ上的好友,对于一个90后而言,至少都有一两百人。我的中学好友很少,仅仅三十多个,而真正聊天的仅有两位异性朋友,从高考结束一直至今即将大学毕业,我们时常联系,有一搭没一搭,偶尔见面,却很悦人悦己。大学好友上百人,同年级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加起来应该接近二百。而时常聊天的人,多为好友和舍友。更多的人,因为某些因缘际遇的巧合而成为了彼此的“好友”。
QQ和QQ好友的形成,蛮符合社交与科技同步发展的进程,而且对于中国人所信仰的“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也极为贴切。人们都渴望朋友,毕竟人多的确好办事。只要有丝丝缕缕的关系,那可是再好不过了。我自认为这样的想法,即使是设身处地的感到一丝欣喜,也极为愧疚。即将毕业,但我的灵魂某个角落依旧不愿意与世俗观念和中国人的接人待物之厚黑潜规则妥协低头。也许这就是冥冥之中的顽抗。我时常会按照这样的世俗成规处事寒暄,随即便有无比的排斥抗拒。矛盾彷徨,今日依然存在,它和时代带的都是不同的面具以遮掩潜在的雷同。这都是后话了。
好友质疑:这个年头有不用Q的年轻人吗?
我赶忙回答:有的!我的高中好友便觉得QQ复杂且麻烦,她不用QQ。但是她时常在QQ空间上发文发照片,我们之间的互动往往以目前很流行的微信作为根据地。她似乎也没有脱离惯常的交流模式,只不过她寻得了让自己感到自在和舒适的替代品。换汤不换药,而且是少数派的换汤不换药。不用QQ的人是很少的,上班的人需要发发文件,他们只是不需要依赖QQ来吹水和打发时间。把聊天软件从日常交际升级到公务必备的工具,聊天软件的含金量似乎上升了不少。

所谓“年轻人”的年龄界定,在随着我们即将毕业的时间推移中,也在慢慢向后推移。显然,80年的人已30岁了,他们娶妻生子,开始走上“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阶段。而我们呢?陆陆续续地毕业,工作、继续深造。无论选择何种生活,我们都将会面对时间的流逝。
望着奥运冠军幼嫩的脸庞,我也要开始感伤了。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