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徽州毛豆腐 徽州毛豆腐 熹妃传

舌尖上的中国----徽州毛豆腐

毛豆腐-了解更多

在广阔无垠的中国富饶土地上,除了大自然赋予的原始食材,老百姓也用自己智慧去发明创造了一些更为新鲜,更富味感的食物。而作为土地的子民和传承者,从土地中选择获取一些宝贵的食物,是农耕者们第一选择。



在二千一百年前智慧的祖先发明了豆腐,就此改变了大豆的命运,也带给了子子辈辈们对于大豆衍生的新乐趣。由于各地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及气候多方面的影响,至今,豆腐已经衍生出花样繁多,不同制作工艺,不同味道的豆腐制品。而黄山毛豆腐就是众多品类中的一个。


在安徽的南部,依山傍水的徽州,就藏匿着一种只有此处有的人间美味---毛豆腐。2012年,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让这种徽州人民家家都食用,普通却又独特的美味红火至今。这些附着着细密纯净白毛的稀奇食物,其实本质上还是豆腐。千年前,纯朴聪明的的徽州人民就已经将豆腐赋予了新的活力,民间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徽州第一怪,豆腐长毛上等菜。而到底有多怪,我们也决定去一探究竟。


追随着去年舌尖上的中国剧组的踪迹,通过各种打听联系,我们找到了剧组驻扎拍摄的地方,方鑫玉家里。(图为拍摄组导演和方鑫玉女儿)


顺着黄山方向,在汤口下高速,满目的高山绿树,空气清新,深吸一口气,都是自然的味道,一路打听一路问,在一条小溪的拐口,拐进了方鑫玉的家乡---蓝田镇。


徽州区域做毛豆腐的地方很多,屯溪,休宁等各地众说纷纭,每家都说自己的毛豆腐是最正宗最好吃的,我们想找到最正宗的一家,通过各种比较,最终还是决定去舌尖上的中国拍摄的位于蓝田的方鑫玉家。进了村,随便一打听,朴实的村民们都会指引方向,舌尖上的中国让方鑫玉毛豆腐出名了,村里人人都知道她家。:“徽州第一怪,豆腐长毛上等菜”、“徽州毛豆腐,打个巴掌也不吐”。:“徽州第一怪,豆腐长毛上等菜”、“徽州毛豆腐,打个巴掌也不吐”。


还没进门,就已经在门口闻到了淡淡的豆腐香气,迫不及待踏进门,我们一起惊叹了一声,正巧赶上制作毛豆腐,满屋摆满了白嫩嫩的豆腐,一整个房间弥漫的都是鲜鲜嫩嫩的香气,屋中就四个人在耐心有序的制作,我们找到方鑫玉家人,电视的热播并没有让他们改变生活,除了生意更好了,更忙了,一家人依旧朴实热情,认真跟我们介绍让她们引以为豪的毛豆腐。

方鑫玉,就是方阿姨的名字,她把毛豆腐做出了她自己独特的味道,成为了当地的一张名片,方家祖上是做豆腐的。据说:很久以前,由于山区生活比较艰苦,吃不完的豆腐就切成小方块,然后撒上少许盐盐制一下,放在太阳下或是木炭上烘干保存。由于气候比较湿润几天后长出了雪白的绒毛,胆大的人试吃后觉得味道挺鲜美的。由于是豆腐上长毛便取名“毛豆腐”。如果,就是时间稍长些,便会有淡淡的臭味,故当地人有称之“臭豆腐”。从此这道美食便流传下来了。聪明的方鑫玉在长辈的影响下,与生俱来的产生了对毛豆腐的喜爱。


结婚后由于当时生活条件原因,方鑫玉开始接手祖上的豆腐工艺,制作豆腐。细心的方鑫玉根据蓝田独有的山泉水和独特的气候条件,用心研究,做出了其独特口味的毛豆腐。说其独特:一是,方鑫玉对生活的热爱,对自己的毛豆腐给予了类似婴儿般的呵护。二是,独特的秘制酸水配方。三是,方氏方块。以及独有的山泉水和独特的气候条件。才做出了这独具特色的人间美食。再加上方鑫玉的毛豆腐在制作过程中重要环节是纯手工的,所以保证了毛豆腐的品质。其次不添加任何的添加剂或防腐剂,所以是是绿色的。在自然的环境下生长的,所以保证了其原滋原味。再加上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环境的变化毛豆腐的口味也随之变化,所以让人百吃不厌。


豆腐坊是完全敞开的,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全程的制作工艺,方鑫玉自豪的说,她们家的豆腐就算学会制作工艺,味道也是学不来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细节。

每一块豆腐都要恰到好处的配比,恰到好处的泉水,恰到好处的气候,恰到好处的湿度,以及百分百的用心。而这些恰到好处,却是关键点,一个环节出问题,全部都作废。方阿姨就跟我们说,现在10月份的季节,毛豆腐大概生长期为6天,而如果气候不是很好,达不到毛豆腐的生长需求的时候,那么豆腐就坏掉了,全部就要扔掉。辛苦就白费了。


因为正好赶上制作毛豆腐,我们都饶有兴致地跟着观看了整个制作过程。

1.原料。方阿姨说,豆腐的制作,原料很重要,最关键的原料就是大豆和水。所有的大豆都是他们购买农户自己家种的豆子,粒粒饱满无坏豆,纯农家最健康,而水全部用的都是山上的山泉水,矿物质丰富,清甜可口。方阿姨介绍说如果原料不好的话做出来的豆腐也不会好吃,涩口难咽。






2.点卤。大豆要想变成豆腐,最关键的就是点卤味。用自制的发酵酸水来点卤,虽然酸性物质同样可以让大豆蛋白凝固,但是秘制酸水的最大意义在于,让其中的微生物随着点卤流入,像种子一样被埋进豆腐中。


舌尖上的中国----徽州毛豆腐 徽州毛豆腐 熹妃传

3.凝固。将优质精选的大豆和泉水混合磨碎,在加热的过程中一边注入独家的秘制调料冷却凝固,形成浆料。


4.出模。将凝固的浆料注入放置有漏布的模箱内,用大石块加压成型后,出模。这个模就是已经成型的豆腐了


5.切块。将豆腐切成标准的一小块,放在竹条上,置于阴暗潮湿的环境里,剩下的就交给时间赋予它新生命了。


6.长毛。根据气候温度等原因,毛豆腐成熟的时间也不一样,大概5-6天的时间,豆腐就开始长出浓密纯净的白毛。就代表成熟可以吃啦。


(味道)

方阿姨做毛豆腐已经做了大半辈子了,如今,手艺已经完全的传给了女儿,豆腐坊也完全交给女儿一家人打理,女儿虽然年轻,但是也很朴实可靠,对待豆腐像是对对待珍宝,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做出来的豆腐比方阿姨的味道不相上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方阿姨对于女儿传承到这笔手艺也很欣慰,她不希望自己的手艺就此丢失。

由于毛豆腐是纯手工制作,人员有限,而且制作工艺繁琐复杂,制作时间周期较长,所以每天的产量都是有限的,最多6000块,如果气候不是很好,那么也许一块豆腐都没有,而为了保证品质和味道的正宗,豆腐坊也坚持不做大量生产,只做纯手工制作限量版。所以味道绝对倍棒。


将平锅中的香油就熬得香气缭绕,毛豆腐放入锅中,只听“丝拉”一声,那毛豆腐的香味也就扑面而来,当你用竹筷子夹起一块放入口中,鲜而不腻,满口香味,你一面品尝,一面与朋友谈古论今,那种惬适,那种快意,真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真是人生的一大快乐,难怪有人说:“日啖小吃毛豆腐,不辞长作徽州人”。如果加上些农家自制的辣酱,那味道,就更让人着迷了。



毛豆腐---了解更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294541.html

更多阅读

舌尖上的中国之汪姐私房菜 舌尖上的中国汪姐

“在上海,没尝过汪姐手艺的,可能很难以顶级老饕自居。无论是宁波菜、绍兴菜,还是浓油赤酱的上海本帮菜,比如酱汁肉、红焖虾、煎鲳鱼、油焖春笋和面拖蟹等,汪姐样样精通。”《舌尖上的中国》红了,这位在纪录片中唯一出镜的上海阿姨也红了。

悉数《舌尖上的中国2》的10大槽点(图) 水槽10大品牌

悉数《舌尖上的中国2》的10大槽点文/一床情书4月18日晚,暌违两年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华丽丽的登上央视,一以贯之的解说词、熟悉的配乐、行云流水般的旁白和画面让观众口水和泪水齐飞,不过也有网友表示远远不如第一季那样好看,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清单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图片

一部中国央视在深夜播出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起海内外华人的一片叫好。许多人收看起久已未看的CCTV,翘着拇指大赞焕然一新后,剩下了浓浓的乡愁四溢。急于向美国朋友推荐自家锦绣的华人,更是急切呼吁赶紧出英文版。《舌尖上的

声明:《舌尖上的中国----徽州毛豆腐 徽州毛豆腐 熹妃传》为网友时间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